第一文秘网    > 心得体会

历史悠久的荷兰莱顿大学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30 08:52:51   浏览次数:

莱顿大学与莱顿城

上溯至公元1568年,当时还在西班牙王国统治之下的荷兰,在威廉·冯·欧朗叶亲王的领导下掀起了反对西班牙独裁统制的“80年战争”,莱顿城就站在这一斗争的前列。1573年,莱顿城受到西班牙占领军的围困,历时近一年,史称“莱顿之围”。后欧朗叶亲王下令打开堤坝闸门,放水冲走了西班牙殖民入侵者,莱顿城和饥饿的莱顿市民一直坚持到次年的10月3日,那天荷兰抵抗部队为饥饿的市民运来了面包和鲱鱼。10月3日也因此成为莱顿市的解放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市都要举行庆祝活动,由市政府给每位市民赠送一份面包和鲱鱼,这种仪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1574年12月,欧朗叶亲王向政府提出创办一所大学的建议,政府将这一殊荣授予了莱顿市,两个月后,莱顿大学诞生。

莱顿,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和荷兰政府所在地海牙之间的古莱茵河畔,面积23平方千米,人口10万,曾是17世纪欧洲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但莱顿城更因其拥有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而显得雍荣典雅,傲立于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像欧洲许多大学一样,莱顿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学校,进入莱顿市想要找到大学的所在十分困难,没有校门,没有围墙,运河边的老建筑,不知哪一幢就是学校的教学楼;迎面走过来的行人,不是大学的学生,就可能是大学的教职员工。置身于莱顿城,你很难分辩出哪里是大学,哪里是城市;哪里是教学中心,哪里是市政机构;城市服务于大学,大学繁荣着城市。如果说,大学是学者的家园,城市又是大学的摇篮,那么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到哪个城市,能像莱顿这样与自己怀抱的大学如此水乳交融。我想这可能正象征着莱大的开放与兼容并包,尤其对于因“莱顿之围”而诞生的莱大就更不需要所谓的围墙了。

莱顿大学现有8个学院,分别为神学、法学、医学、数学及自然科学、文学、社会科学、哲学、考古学,开设大约100门专业课程,涵盖语言文化及自然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目前在校生14000人,其中留学生1500人。

创业初期 广揽名师

由于莱顿大学的诞生,荷兰人结束了只能到邻国及欧洲其他大学求学的历史,而在随后的几百年里,莱顿大学开始成为欧洲其他国家师生慕名执教和求学的圣地。

1578年,欧洲一位重要的人文主义者利普西斯的到来,使莱顿大学逐渐闻名于欧洲的知识界;一年后,法国法学家多耐吕斯也从德国海德堡来到莱顿大学;1582年,《草药书》的作者多多纳斯应邀离开维也纳宫庭来到莱顿大学医学院任教。正是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师们来校任教,才为刚刚创办的莱顿大学搭建起了包括语言学、医学、天文学、自然科学在内的一系列学科框架。

这期间,植物学家科鲁西斯为大学建成了欧洲最早的大学植物园(1592年),供教学和观赏之用;保夫建造了欧洲第一个解剖学直观教学大讲堂(1592年),使医学教学前进了一大步;此外,学校天文台的落成(1633年)和学校附属医院等设施的建立都为莱顿大学后来各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世纪,荷兰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随着荷兰经济和政治的崛起,莱顿大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欧洲各国学生慕名而至,当时教学统一使用拉丁语,因而来自德国、法国、苏格兰、爱尔兰、奥地利、波兰、俄国、瑞典、丹麦等国的大学生在莱大学习毫无困难。莱顿大学学生注册的数字在不断激增。

自然科学成就辉煌

莱顿大学的实验生理学传统开始于17世纪,它把生物体看成一台机器,通过了解其生理结构来解释其生命功能。尸体解剖就是一个重大突破。1589年,保夫在莱顿大学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解剖,同时进行讲解。这在当时不仅是科学研究上的伟大尝试,同时在观念上无疑是对神权的挑战。3年后,根据保夫的设计,学校为解剖学专门建成了一个类似罗马竞技场的直观教学大讲堂,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在场的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观看人体解剖的全过程,当时欧洲其他老牌大学都没有这样的设施。最初上解剖课时,学生们只能观看,自己不能动手,且由于医学水平的限制,这一学术活动也仅限于冬天进行。人们把解剖尸体视为重大事件,每进行一次解剖,学校所有课程都要停止。

莱顿大学的医学研究更多地向自然科学靠拢是从布尔哈芬开始的,他本人既是一名医学家,也从事数学、力学和静力学研究。各国学生都涌向莱顿,拜他为师。布尔哈芬编写的医学教材和化学课本被欧洲各国大学所采用,因而他享有“欧洲教育大师”的美誉。

今天的莱大医学中心从建筑风格上已经看不出17、18世纪临床大讲堂的痕迹,它既是世界一流的医学研究中心,也是荷兰最大的医疗机构,这里的研究人员一般都身兼两职: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服务病人。他们在免疫学,器官移植、基因和传染病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

莱顿大学的医学教授恩特霍芬从1891年起,花了整整30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心电图机理的研究,并研制出人类第一台心电图仪,这一发明使心脏疾病的诊断有了精确的依据。直到今天,心电图仍然是诊断心脏病最常见和最可靠的手段。恩特霍芬也因他对人类健康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而获得1924年“诺贝尔医学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科学的发展开始出现转折,传统的机械论受到置疑,人们的世界观和科学观注定要面临再次的震荡。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沉寂之后,莱顿大学也迎来了自己第二个黄金时代,先后有4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包括在190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洛伦兹。

1878年,25岁的洛伦兹被荷兰皇家学会破格任命为莱顿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之后洛伦兹在莱大执教45年之久。洛伦兹在物理学上的突出贡献是创立了经典电子论,现在人们将运动电荷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称作“洛伦兹力”,把磁共振光谱线称作“洛伦兹谱线”,在狭义相对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公式叫“洛伦兹变换”,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物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他听洛伦兹讲座的感受,“这些演讲是洛伦兹在退休后为青年研究者定期做的一件事。从这位卓越人物口中讲述出来的科学理论,竟像是优等的艺术作品一样明晰和美丽,而且表现得那么流畅和平易。那是我从别的任何人那里都从未感受过的。”

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卡麦林·昂尼斯在低温和超导方面的贡献也同样是革命性的。昂尼斯为莱顿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低温物理实验室。他去世后,这座实验室以他的名字命名,至今仍然是世界低温物理研究中心。“从实验中获得知识”,这是昂纳斯生前的名言,今天它仍然高悬在实验室的大门上。

欧洲东方学研究的中心

莱顿大学发展东方语言研究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对外贸易和政治的实际需要。由于荷兰同越来越多的东方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而19世纪下半叶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更促进了荷兰同印度尼西亚和远东各国的交往.同时也促进了莱顿大学传统学科——东方学的繁荣。自从1863年为印度培训官员的任务从代尔夫特转移到莱顿以后,莱大东方学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规模,东方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列入了大学的研究课题。

1851年,大学设立了中文和日文专业,豪夫曼任莱顿大学首任中文、日文教授。1930年12月20日,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成立,由中国语言文化系、中文图书馆和当代中国文献资料中心组成,是荷兰惟一从事中国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历史等问题研究的研究中心。而汉学研究院的中文图书馆无论是藏书量、专业性,还是管理水平在欧洲都绝对是一流,也正是因为这个中文图书馆才使莱顿大学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汉学中心。这里珍藏的中文典藉、善本对于中西方学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借助这些原文书籍,莱顿大学的汉学研究始终保持着其原汁原味的特色。

自1979年中国和荷兰就两国高校间互派留学人员、建立学术文化交流和校际联系等问题达成协议以来,莱顿大学先后与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校际往来和学术合作关系。

置身莱顿大学城,不论你来自何方,莱大都是你心灵的家园,倘若有时光的隧道,你一定能感受到几个世纪以来不同时代的大师们与你同在,他们的进取精神、科学成就、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与你同在。

推荐访问:莱顿 荷兰 历史悠久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