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心得体会

茶客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5 08:38:11   浏览次数:

工作茶”、“娱乐茶”等等,无欲无为型茶客来茶铺吃做吃“闲茶”。有一副对联描述道:“忙里偷闲,吃碗茶去;闷中寻乐,拿支烟来。”吃茶本就是一种闲,而吃“闲茶”,则更是“闲得没有影儿”,“闲”到哪里去了呢?是“闲到心里,骨头里”去了(朱自清语)。过去在成都有这样一种情况:一条街上分布着五六家茶铺,这家在听评书,那家正打围鼓(川剧座唱),还有的在看电视,当然更会有玩纸牌、搓麻将的,但也有什么都不做的茶铺,各人面前一碗茶,干坐着,甚至话都不多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专门吃“闲茶”的茶铺。

闲是一种外在的状态。旧时成都的闲人多,是指过去作为一个典型的内地消费型城市,有许多处于无所事事的闲散状态的人群。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黄炎培先生旅川,曾作过一首打油诗:“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三个人猪狗象一例俱全,四个人腰无分文能把麻将编,五个人花样繁多,五零四散,回家吃酸萝卜泡冷饭。”真是将当时社会上闲人们百无聊赖之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不过,四川从古至今茶铺业的兴旺,是与闲人现象相关联的,是闲人们构成了茶铺的基本消费群,就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闲人便没有茶铺。闲人可以成为茶客,但这里的闲人之“闲”,只是无所事事而已,未必够得上无欲无为。

茶客中的高人

真正的闲,指的是一种内在的性情。前不久看到一则某品牌衬衣的电视广告,广告词只有一句:“何时归去,做一个闲人?”从表面上看,大有“能闲天下人所不能闲者,方能忙天下人所不能忙”的意思,以“出世”的姿态提示了一个“入世”的主题。但它的更深一层的涵义,未必不是针对社会上某种物欲膨胀、人心浮躁的现象,表达出了对于超然物外、散淡平和的精神境界的向往。这里的闲人之“闲”,是“闲云野鹤”之闲,“闲雅飘逸”之闲,发乎于心灵深处,真够得上无欲无为了。在中国的饮茶史上,古人认为茶所具有的清心明目、醒脑益智的特殊功效,与传统文化中“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吻合,通过饮茶可品味到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明代人屠隆在《考盘余事》中云:“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说的是饮茶可以修身养性,历史上甚至还有“茶能助禅”、“茶能悟道”的说法。四川茶铺中,所谓的吃“闲茶”者,多是一些清心寡欲之人,他们与世无争,豁达知足,善于通过茶饮精心地营造属于自己心灵的悠闲气氛,从而进入到无欲无为、无为中有所为的人生境界,他们应算是得了传统茶饮文化之三味,可谓茶客中之高人。

三种类型,三重境界,作为一个茶客,能够倾其一身之功,修炼至无欲无为,实乃人生之大幸!

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与茶客便开始了“亲密接触”。最初是将他们作为摄影的对象,应当说是有着浓厚的功利色彩的。经过数年的往来,我从一个居高临下的观照者或“猎奇者”,逐渐学会了与茶客们平等相处,从行为和情感上与他们不分彼此,终于为他们所接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了。近些年,随着时代变迁,城市中传统的茶铺越来越少,我也因生存之需为俗务所累,常处于烦忧状态,但凡稍有闲暇,便忙不迭打电话邀约相知的同学朋友,甚至独个儿,去近郊的老茶铺里坐一坐。与茶客们在一起,远离世俗的虚伪与冷酷,身心得以放松,似乎也找回了失落于喧嚣尘世间的自我,感觉人心是那么的亲近,生命是那么的祥和!

不久前,在温江寿安镇的茶铺吃茶时,遇上一件令我终生难忘的事情。寿安镇本不算大,虽然逢上了赶场的日子,但因农忙,前来赶场的人不多,石板街越发地显得寥落。但寿安镇上的茶铺子却一如既往地热闹:十来张茶桌,打川牌(又称“长牌”,现多见于四川农村)的、搓麻将的,摆龙门阵的,还有吃闲茶的,座无虚席。老虎灶上蒸腾起白色的水雾,矮个子幺师提一把铜壶夹一摞茶碗,穿梭在茶客之间,整个堂子里弥漫着浓烈的叶子烟味和嘈杂的乡音。不知谁个的画眉鸟打起嘹亮的响曲,让原本十分热闹的茶铺更有了十二分的热闹。突然间,镇口上传来了一阵荡荡悠悠的哀乐声,渐渐地由远而近,是一列由百十人组成的送葬队伍吹吹打打地行了过来。当队伍来到茶铺门前,停下,有人从茶铺中搬出一张茶桌和一把茶椅,置于街的中央,然后泡上一碗热滚滚的花茶,端着灵牌的孝子们齐刷刷地跪倒在了茶桌前……原来,是一位故去的老茶客在入土之前,来茶铺喝他阳世间的最后一碗茶了。

——什么叫茶客?这才叫茶客。茶铺伴随了茶客的一生,对茶铺的依恋,至死而不能释怀!

我的幺外公也已去世多年,但那年同他一道去茶铺喝早茶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想:下一个清明节到坟头上探他的时候,一定得为他泡上一杯盖碗茶。

(摘自《民间,民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茶客


[茶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