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心得

平凡老太的灿烂时光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9 09:53:40   浏览次数:

这是一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人,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然而所有熟悉她的人,都会向她投以敬佩的目光。她忙碌、充实而又快乐的晚年,犹如一首朴素动人的民谣,虽然漫有气势磅礴的旋律,却在不经意间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请看——

每当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节目开播的序曲响起,王佩玲便戴着老花镜守候在电视机前。时而认真聆听,时而会心微笑,时而若有所思,时而低头记录一一这是她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那厚厚的一摞笔记,见证着她的执著与坚韧。面对我疑惑的目光,王佩玲笑着说:“我总觉得自己知识的袋子太‘瘪’,所以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往脑袋里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啊!”

离休前,王佩玲在山东省图书馆采编部工作。大半生与书为友,她深谙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几十载纸笔相伴,她总能在抄抄写写中体会到无限乐趣。于是,离开工作岗位后,她在含饴弄孙的同时,以书为伴、以笔为伍。

为了圆儿时的书法梦,王佩玲刚离休便走进山东老年大学。她宛若勤奋求知的小学生,课上认真聆听,回家刻苦钻研,写下了一幅幅端庄秀逸的作品,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几年后,她成为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会员、北京九洲书画院终身院士、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作品多次在书画大赛中获奖,入选多部书画作品集,还举办了两次个人书法展。向她求字者越来越多,王佩玲总是有求必应。写小楷就像绣花一样,有时一幅作品要花费十天半月,但她乐此不疲。15年来,共创作书法作品457幅,其中绝大部分被慕名者“求”走。

1991年,山东省图书馆要出版《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50余万繁本字,需要逐一摘录、校对。一时乇人能接手这项繁杂的任务,王佩令承担了下来。她迎难而上,历时1年零3个月,终于完成了这部宏篇巨著。这项工作耗时长、难度大、报酬低,很多人觉得她已经离休,殳必要做这件费时费力的事情。王佩玲却自有一番见地:“活得有价直、有意义就是一种幸福,这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细细打量着眼前的老人——身穿红衫,体态轻盈,温文尔雅,如果不是满头华发,很难将她与72岁辛同起来。一旁,老人的儿子对笔者说:“妈妈在职时忙忙碌碌,离休后依然马不停蹄,好像永远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我豁然开朗一一永无止境的追求,让王佩玲没有时间去想“老”,于是便青春永驻。

她醉心写作,离休后创作诗词散文50余篇,撰写论文、回忆录、杂感、随笔等22篇;她关心时政,记录“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及大型会议、英模人物事迹报告107本,记录电视专题片79个;她渴求知识,积累方言、俗语、民谚3000多条,记录央视“夕阳红”各期节目内容达26本之多……这一组组无声的数字,凝聚着老人的心血与汗水,彰显着她的智慧与恒心,展示着她多彩多姿的夕阳画卷。

为了让子孙们了解过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王佩玲在家中举办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建国5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喜庆香港回归祖国”等12次展览。书法作品、图片资料、收藏纪念品一应俱全。得知老人的事迹,山东电视台的记者对她做了专访。节目一播出,许多素不相识者也登门参观,不少老人观看展览后,从王佩玲“人老艺精,生命如花”的精神境界受到鼓舞和启迪。

谈起上电视的事,王佩玲依然颇为欣喜。但她说,这不是主要的,让晚年生活丰富充实,用自己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儿孙,为孩子们做出榜样,才是最重要的。

登上王佩玲老人居住的六楼,我不免气喘吁吁,而她每天上上下下,累吗?老人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乐呵呵地说:“省图书馆每年春节都要开联欢会,我几乎年年都要上台。唱歌、打腰鼓、表演三句半,有时还伴舞呢!”说话间,她哼唱着《渔光曲》,在客厅里翩翩起舞。弯腰、移步,舞姿优美,身手利落。一时兴起,又表演了几个新疆舞和蒙古舞的动作,令年轻的我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望着乐观、健康的王佩玲老人,我蓦然想起这样一句话:人生犹如一个圆,起点与终点交织在一起,所以也就无所谓少年,无所谓老年。只要有了精神,老年也可以变成少年。

王佩玲告诉我,不久前刚刚购买了一台电脑,正忙着学习上网和打字,她说自己又有了新的目标:把离休十几年来的笔记、积累的俗语民谚、创作的诗词杂文等输入电脑。她还准备写一本回忆录,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作为一笔精神财富留给儿孙。要完成这项庞大的工程,对于72岁的王佩玲来说,也许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我坚信她一定可以实现。因为她的人生篇章里从来没有过句号,有的是永不停歇的省略号,令自己自豪、令他人叹服的惊叹号!

推荐访问:老太 灿烂 平凡 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