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心得

先进生产力与人和自然的关系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9 09:05:02   浏览次数:

[摘要]先进生产力应该具备在技术形态、价值属性、文化属性三个方面的先进性。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的漫长时期,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生产力不发达,人类社会和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生产力水平急剧提高,但由于人们忽视了生产力的文化属性,造成了人和自然关系的恶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知识经济,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文化属性,表现了在更高层次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形式。

[关键词]先进生产力;近代科学技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知识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736X(2008)05-0015-04

The Advanced Productiv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Jia Mien

(Zhengzhou Teachers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 The advanced productivity should include the advantages of technical form, attribute values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In the early stag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less-developed,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was low, and the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 were in an original harmony.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modern science and the capitalist way of production,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was rapid increased, but people ignored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in the development, which resulting in a deteri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he na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 new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appears in 1970s, reflected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of advanced productivity in a higher level of harmony performa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Key words: advanced productivity;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knowledge-based economy

在古代、近代和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不同,先进生产力的技术形态不同,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与之相应,人和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古代的原始和谐阶段;近现代的不协调阶段;将来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阶段。从科学技术史与先进生产力的属性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正确处理过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方式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大自然的影响也小。那时人类为了生存进行着艰难的努力,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是很有限的,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不会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人与自然在技术形态、价值属性和文化属性三个维度上都处于原始统一的阶段。

历史上人们对于生产力的认识水平和评价标准是不断变化的,其认识水平和评价标准也影响着生产力发展中的质与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进步,我们对生产力的认识与评价标准也要作相应的改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以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来人们以为先进生产力就是先进的生产能力,凡是生产效率高的生产力就是先进生产力,这种认识不符合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的先进生产力应该具备在技术形态、价值属性、文化属性三个方面的先进性。现在我们要发展的先进生产力首先要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属性,有最高的生产效率,同时不损害社会发展的长期利益,而且要有利于广义文化意义上的生态和谐和文明进步,它的生产过程不损害社会效益,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这是我们总结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得到的认识。用对先进生产力的这个认识和评价标准,考察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是贯通的,它肯定了以往人类对生产力的认识,并突破了以往的认识水平。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科学技术有直接的关系。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来形成和构建生产力系统的。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到哪里,先进生产力就发展到哪里。科学技术水平一直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主导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渗透因素,科学技术始终是生产力系统中各要素的重要力量之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使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产生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科技进步及其应用的历史。从人类对石器工具的掌握到青铜技术的发明,再到铁器技术的应用和大机器生产的普及,以及如今对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新技术的驾驭,莫不如此。在当代,科学技术除了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速度、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外,还直接决定生产中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与劳动方式。它不仅使生产力发生量变,而且使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还没有称得上是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大自然的影响很小。那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结果还处于大自然的置换能力之内,社会生产力没有发展到影响自然生态平衡的水平,人们为了生存进行着艰苦的努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大自然处于原始的和谐统一阶段。远古时期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十分有限,理论知识还处于粗创状态,只局限于某些学科之中,还不能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技术,所以古代生产力中很少包含科学技术。据人类学家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已有三百多万年,其中99%属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人类是以自己的艰苦劳动和才能智慧度过的。原始社会的生活十分艰苦,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下,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十分有限,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还是很零散的、很粗浅的,其中还有很多谬误。在那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自然界所知甚少,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还完全处于经验性的阶段。很长时期人类社会没有独立的自然科学,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和人们的生产技术、生活本领完全融合在一起,生产和生活的水平和状况也就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知识的水平和状况。那时的生产工具不是自然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和物化,而只是总结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果。劳动者没有多少科学文化知识,只是接受了父辈或师傅传授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在古代,几乎没有科学技术,人类社会生产能力落后,贫困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威胁。那时全世界的人口少,即便是人口少,人类还是面临着吃穿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匮乏的威胁。即使如此,今天人类的科学成果毕竟是从那里开始的。在那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取得了在自然界里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同时改造着自身的生理、心理、思维能力,以致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从而又更进一步地提高了自己改造自然界的本领和能力,由此在自然界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自由。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开始和前进的。

阶级社会出现以后,生产有了发展,出现了作为脑力劳动者的知识阶层,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深化了,自然科学的独立存在具备初步的条件。在接下来几千年的历史中,与原始社会时期相比,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很有限,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还是比较零散的、直观的、经验性的,只有少数学科如天文学、数学有可能发育成为较为成熟的形态。基本的生活条件如食物的不足、医疗卫生知识的贫乏、医疗手段的落后等限制着人口的增长。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类发展生产、开发自然的程度很低,别说石油、天然气,连煤也没有利用,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古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虽然经历了几次阶段性的提高,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经历了畜牧业革命、农业革命等,但总的水平比较低,属于自然经济状态,只有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给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带来了根本性的提升。由于总体上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结果还不会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基础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那时人们对于生产能力的认识没有也不可能上升到生态发展规律和文明形态进步的高度。从人类社会开始到近代科学产生以前,人类不断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其技术工艺水平,追求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统一的。人类的这种生产和生活活动与对生产发展的追求,与社会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宗教和迷信弥漫,人类分散居住在各个大陆上,很少交流和交通往来,处于一种自然和落后的生活状态,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没有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这种原始的和谐统一虽然没有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保持着地球的原始风貌,地球在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进化中形成的大气层、土壤、水资源,以及树木、煤、石油、天然气、矿物质等自然资源完好地保存着,但这种统一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先进生产力的出现,这种原始统一一定会被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所打破,一种新的人和自然关系的形态就要出现了。

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的二百多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生产力水平急剧提高,物质产品大大丰富。但是这个时期,人们忽视生产力的文化属性,只注重生产力的短期经济效益,不注重长期影响和社会效益,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的开发,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紧张、不协调的阶段。

如果以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是渔猎经济社会,人类的生活靠捕鱼打猎和采食野果;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是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农业种植业经济,即农业经济社会;英国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大陆各国、美国、日本等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从此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经济时代。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人文主义思潮逐渐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相对于漫长的古代社会,以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为标志,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科学作用于生产带来技术改革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反过来,经济上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近代自然科学就是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土壤中扎根、成长的。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是近代科学发明发现和资本主义从兴起到昌盛的历史时期。到19世纪末,人们已经取得了关于宏观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系统化知识,建立了各门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日益完备,在生产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代自然科学的这些成就不仅是几千年的古代科学所不能比拟的,而且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近代科学产生以后,科学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自然科学从新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所用的时间日益缩短,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的呈现加速度的趋势。

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时期,人类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即机械工业革命和电气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开始对大自然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自从蒸汽机发明以后,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产生以后,人类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以及把这些资源变成物质产品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此社会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下半叶,是工业经济辉煌的200年。火车、轮船、电动机、汽车、飞机、拖拉机、电灯、电话、收音机、电视机等发明不断涌现,工业生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达和繁荣,给人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享受。这一点可以从《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状况的描述中看到:“……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①这里说的还只是电力工业革命刚刚发生时的情形。经过电力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社会生产力水平更是大幅度提高了。

进入20世纪,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相比,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进入更快速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于宏观物质运动的经典科学体系接近完成,随着放射性、Г射线以及电子的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进入到微观世界。物质生产的发展对科学技术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科学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切实的基础。科学的进步迅速地转变为强大的技术力量,形成直接的生产力,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前景。如果说古代的自然科学基本上与技术融合在一起,从整体上来说还是经验性的,近代自然科学大体上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技术大致平行发展,那么现代自然科学已经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理论体系,并且经常走在技术的前面。原来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近代科学产生以后,这个关系越来越变为科学-技术-生产。到20世纪末,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与技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结合成统一的体系。科学向各方面渗透,其作用越来越大,步伐越来越快,社会更加科学化了。

但是这是一个“增长的混乱”的年代,一切都是那么充满希望,同时又具有破坏性,建设与破坏并存,希望与危机同在。工业革命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从科学技术到生产力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等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大工业生产方式产生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了,人和自然的矛盾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凸现出来。一方面生产率急剧提高,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人类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另一方面人们没有对这种生产活动对自然的负面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人口急剧膨胀,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染地球,生物物种不断灭绝,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过量耗费,人类的生存危机越来越明确地显示出来;同时,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关系紧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充满着敌视和矛盾,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霸权主义在地球上横行,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发生经济危机。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之内,帝国主义挑起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以千万计。这就是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生存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在发生变化,呈现出“增长的混乱”和“发展的困惑”的状态。这是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以来出现的现象。显然,生产力发展的这种结果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机械工业生产力和电气工业生产力曾经是先进生产力,它们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人们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方向,思考它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否符合生态和谐和文明进步。

当然,这个阶段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一个必经阶段。大工业生产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生产力只是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认识先进生产力首先是从生产效率,即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认识其价值属性的,从其技术工艺水平的角度即其中含有先进技术的多少来评价生产力是否先进的。人们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忽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消耗巨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矿藏、淡水、树木等资源来维持经济指标的快速上升。所以说,工业经济也是以机械技术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这个时期,对于先进生产力的认识和评价水平,人们还没有上升到文化属性的层次。这种认识和评价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产力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大工业生产时期,人类社会本来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或避免工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但是各个工业国家普遍没有这样做,后发展国家也纷纷效仿,使得如今人类生活的地球已是不堪重负、满目疮痍。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社会或曰知识经济社会,看到了回归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希望。知识经济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文明形态属性,符合人类社会生态和谐与文明进步的要求,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在更高层次上和谐统一的新形式。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出现了一种新型产业——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在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奈比斯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把这种社会称为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实际上就是知识经济社会,它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区别的经济形态。农业经济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工业经济以机械技术和物质资源为基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是以知识的积累、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因而国际上把这种经济称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其实是一种智力经济。通过创造知识,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生产设备和新型材料,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传播知识,即通过教育,把知识传授给劳动者,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可以改变人类利用资源的方式,既保持经济增长又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将来知识经济取代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由于采用高新技术,人们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用较少的资源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计算机在生产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通过对原有的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使生产过程自动化。原来的自动化只能进行简单的控制,经过信息化改造以后的自动化生产能进行复杂过程的控制,这引起了生产工具质的飞跃,使原有的产业向高效率、节约能源和资源、低污染的方向发展。20世纪中叶新科技革命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术群的产生和发展,使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大大减轻,使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弱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人类还可以发现新能源、新材料,用不断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自然资源。这时不但土地和劳动力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资源的多少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也相对减弱,制约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创新性的知识和及时适用的信息。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只能是技术密集型、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在量上的扩张,经济增长有不同的模式。从投入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或要素的密集度的角度看,经济增长的模式有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资本密集型经济增长和技术密集型经济增长;从对投入要素节约度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模式又有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同时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知识经济超越了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严重弊端,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文化属性。首先,它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是以人的智力资源作为第一要素,对于自然资源通过知识智力进行科学、合理、有效配置,这样不仅可以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而且可以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取代现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达到改善和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的目的,满足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它有利于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工业经济时代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能源短缺、资源枯竭、人口膨胀、南北贫富分化、道德伦理滑坡等众多问题,只有综合运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各种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性、交叉渗透性地研究和探索,才能寻求有效解决方案。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人们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技术和手段。第三,它有利于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知识经济极大地发掘和利用了人类的智力资源,人们由主要依靠体力劳动转向主要依靠脑力劳动,从以物质形态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源转向以知识形态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源,社会决策越来越走向科学,社会主体由普通工人变为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由对物的崇拜转向对知识的崇拜。知识与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存在方式不同,自然存在物耗竭后难以再生,而知识通过人的创造可不断推陈出新。可见,知识经济在有效地协调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先进生产力。

信息科学技术等高新技术不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广泛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推动整个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英国近代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近年来世界竞争变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是以高新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1997年美国商品出口总值中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约占40%。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近50%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王征国,2003)。知识生产力就是知识创新力,它具有创新性、高价值性、高科技性。无形价值升值这一事实对于像我国这样的传统农业大国来说意义重大,过去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那种轻视知识价值而重视有形资产的社会价值观应当彻底改变了。

解决近代以来社会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生产方式的质的转变,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还是要靠科技手段,靠发展先进生产力。以当代科学技术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体现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先进生产力的变革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虽然现在还不是人类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只是人类社会的先进生产力部分,但它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方向。遵循整个生态发展规律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广义的文化属性。至少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遵循先进生产力的广义文化属性,是研究和发展先进生产力要遵循的核心价值属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设计的新方案。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参考文献]

[1]邵云瑞等.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道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7-49.

[2]王征国.生产力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3.

[责任编辑:李国燕]

推荐访问:生产力 人和 先进 自然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