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心得

神舟天路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6 08:45:10   浏览次数:

时光进入2017年,我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已启动整整25周年。从航天员首次飞向太空,到第一次太空漫步;从神舟、天宫实现“太空之吻”,到女航天员的首次出征;从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到太空33天的全新征程,回望神舟飞天的壮丽航程,中国航天人在迈向建设航天强国的征途上,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飞天之路……

神舟从东方启航

自古以来,浩瀚宇宙,璀璨星河;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牛郎鹊桥会织女,敦煌伎乐舞天宫……数不尽的神话传说寄托着炎黄子孙对飞天的梦想和遐思。千百年来,虽然人类时时刻刻都在受着地球引力的束缚,但卻从来没有停止对飞天的探索。

当人类文明进入20世纪,世界上的一些大国将探索太空奥秘、寻找能够利用的空间资源的目光瞄准了距离地球300—500公里之遥的太空,这里具有高真空、高温差、微重力、超洁净等独特环境。在这个轨道高度上运行的载人航天器可以进行地球环境与资源探测、开展生命科学和空间医学实验、进行卫星释放等太空活动。

20世纪50年代,刚刚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中国人从过去百年的屈辱史中深刻地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把目光瞄准了正在飞速发展的航天技术。面对新的国际局势和高技术发展的迅猛势头,1956年春,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国务院成立了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名科学技术人员历时半年,研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航天技术方面要发展喷气和火箭技术。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刚刚归国不久的科学家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这一天,是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奠基日,也是这一天,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一穷二白中迈出第一步。

1957年10月4 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毛泽东主席在第二年5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重新唤起中华儿女的千年飞天梦想。中国航天人凭着“可上九天揽月”的雄心壮志,开始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路途。同年,在中国西北部的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开始破土动工建设航天发射场。1966年5月,一项“以科学实验卫星作为开始和打基础,以测地卫星特别是返回式卫星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发展载人飞船”的规划设想开始实施。在当时没有运载工具的情况下,规划先从探空火箭开始。这年7月15日清晨,中国第一枚生物试验火箭搭载着一只名叫“小豹”的小狗发射升空并安然返回。7月28日,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二枚生物试验火箭,箭头生物舱完整无损地回收,随舱搭载的小狗“珊珊”与白鼠等小动物均平安返回地面。

1970年4月24日,随着“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开始了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钱学森向中央建议: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毛泽东在国防部五院和空军联合起草的“上马宇航工业”的报告上批示“同意”,随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5月,中央军委下达选拔航天员的任务,从空军歼击机优秀飞行员中选拔出了20名预备航天员,集中生活、训练,计划在1973年底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虽然“曙光一号”计划点燃了航天人继“两弹一星”后的热情,然而,处在动荡时期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能力、工业基础,还是设计、制造工艺,特别是航天发射、测控水平,远不具备开展这一庞大系统工程的条件。“曙光一号”计划最终只停留在了一个两舱式全尺寸的飞船模型上,但航天科技工作者探索太空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止,依然在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由“长征二号”火箭发射入轨,绕地球飞行3天47圈后成功回收,这是我国进行的首次卫星返回技术试验。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赴美国访问时,特意参观了美国航天博物馆,他坐在美国的月球车上,清楚地看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差距。他意识到,60年代,没有原子弹、导弹,在世界上说话就不算数;70年代,没有人造卫星说话也没有分量;80年代以后,航天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发展的主流之一,中国作为一个有着飞天传奇的文明古国、一个正在崛起的航天大国,没有理由缺席。

在这个科学的春天里,中国航天人瞄准国际水平再一次迈开了向宇宙进军的步伐。1980年5月1日,我国第一支远洋航天测量船队起锚远航;5月18日,我国研制的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飞向太平洋;1984年4 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送入赤道上空……

与此同时,席卷全球的高科技竞争拉开了帷幕。美国为促进科技和经济的全面振兴实施“星球大战计划”;欧洲各国为发展未来高技术进步联合实施“尤里卡计划”;苏联随即也提出了自己的高科技发展纲要。面对这场迅猛的科技革命浪潮,邓小平指出,中国必须在高技术领域有一席之地。

1986年3月,一封攸关我国高技术发展的来信呈到了邓小平面前,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联名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他们说,真正的高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建议国家制定“高新技术发展规划”,集中现有的科研实力出成果,同时培养新一代高技术人才。两天后,邓小平在这封信上做出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8个月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也就是著名的“863计划”。航天技术列入七大领域之中,两大主题项目都与载人航天紧密相关: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

1987年,“863计划”正式启动实施,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进入加速期。载人航天工程作为“863计划”的重点发展项目,开始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当时的国防科工委组织成立了由屠善澄、任新民等航天科学家组成“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和两个下属主题项目专家组,负责研究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途径和总体方案。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指挥丁衡高院士回忆说:“863计划”整体来说是一个探索性的项目,载人航天对我们来说也是探索性的,怎么起步是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就提出来了概念研究。概念研究搞了4年,从总体上到各个分系统都搞得比较细,使得可行性论证和立项论证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后来,在概念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途径。

推荐访问: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