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读书心得

物理教学中落实“真”“善”“美”情感目标的探索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0 08:42:42   浏览次数: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以下简称“情感目标”),但在现实的应试压力下,教师容易把情感目标理解为其他两个课程目标的附属物,在教学中很少能自觉、系统地加以落实。物理作为文化背景丰富、实验特色明显、与社会生活联系广泛的学科,有着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物理学家对自然界认识的基本方式是实践,必然与“真”不可分割,实践的本身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善”和“美”又不可分离,物理学家在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使物理学与“真”“善”“美”结下了不解之缘。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物理课程的情感目标明确细化为“真”“善”“美”三个子维度,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一、为学生提供“真”的体验

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物理学科所蕴含的本真内容、本真思想和本真态度,这样可使学生感受物理科学的独特魅力,获得真切的学科体验,培养务实的生活态度,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1.创设“动手”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

为了便于研究物理问题,往往需要对实际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作简化处理,然而过度模型化容易给学生造成枯燥无味、脱离生活的感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提供直观的、可感知的问题情景或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真实与鲜活的一面,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自然地处于物理环境之中。例如,在自感教学中,笔者就把小型变压器(实验室用)与导线连好,然后让学生两手拿裸导线部分与9伏干电池接触,再迅速与电池断开,在断开瞬间学生会有明显的触电感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不再觉得“自感”只是教师讲的一个物理概念,而是真实的客观事实。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自由思考的环境,开拓多种思维渠道,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科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关于游标卡尺的使用,学生很容易陷入生搬硬套公式的境地,为了避免这一点,笔者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分析其结构特点,研究其读数原理,学生不但理解了“读数X=主尺上的毫米数+精度×n(n为和主尺对应的游标尺的格子数)”,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竟总结出了第二种读数方法:“读数X=主尺读数-游标尺读数”。

2.注重逻辑思维,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态度

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总结出来的,而客观事物总是处于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之中,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遇到问题时能从实质入手,分析问题的相关因素、本着求真的态度正确地运用规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很多学生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实际上,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其二,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可见,牛顿第二定律并没有反映物体惯性的特征;第一定律是说明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第二定律说明物体受力时的运动,反映了运动的不同侧面。这样细致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把握物理知识的严密性,培养学生求学、做事和处世的严谨态度。

3.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很多公式和规律就是许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质疑思考的结果。众所周知,正是伽利略的质疑和科学推理,否定了亚里士多德肤浅的经验事实,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正是杨振宁和李政道敏锐地审查了从未被人怀疑的宇称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大胆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说,从而使得物理学理论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同时也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例如,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不理解物体随圆盘匀速转动时有沿径向运动的趋势,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记住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而有的学生就会为此大胆提出疑问,甚至会对比分析为什么随雨伞一起转动的雨滴飞出方向是沿切线方向而不是沿径向。问题意识的不同决定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同,学贵有疑,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试着解决问题,在思考与质疑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学科问题与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使学生接受“善”的感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科特点,抓住细节和时机进行“向善”教育,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物理学独有的社会价值,心理上获得强大的自豪感,也会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链接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社会、生活,教师要善于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学校扩展到社会,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适时引入有关物理学的科技发展情况,也可以在教学中开设一些小型研究性活动。如笔者就曾带领学生一起围绕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和便捷用电,开设物理选修课程,与学生交流讨论社会上用电安全事故的案例,剖析总结其中的教训,讨论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另外,还经常开展便捷用电技能培训活动。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学生操作体验如何装灯泡,保险丝烧了如何换,把所学物理知识转化成家庭生活的实际本领。这些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2.关心物理时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物理不仅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它还与我们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有关。只要教师用心,并具有强烈的物理资源生成意识,了解学生求新、求趣的学习心理,理解现在的中学生的“中国梦”“强国梦”,那么就可以从与“物理学与国家民族发展”相关的新闻时事入手,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例如,军工科技中往往蕴含着很多物理学原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役在青少年中掀起了一股航母热,尤其是航母舰载机的横空出世,更是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讲授相关力学内容时,笔者就播放了“歼15”成功触舰起飞和安全着舰的视频,既巩固了匀变速运动(经甲板斜坡起飞)、阻力(航母拦阻索)等知识点,还提及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罗阳的感人事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对英雄的崇拜感油然而生!另外,“神舟九号”、“蛟龙号”潜水器等,都是很好的集知识学习与情感渗透于一体的课程资源。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整理年度国内外物理大事、评选十大物理新闻事件。

3.导入物理故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和原子弹之间的故事是物理人文发展史上的经典。20世纪30年代初,为了防止纳粹德国率先研制使用核武器,他极力建议罗斯福总统启动“曼哈顿工程”,抢在希特勒之前研制制止战争的核武器,以达到以戈止武的初衷;而惊悉首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后,这位“原子弹祖父”的第一反应是:“我很痛心!”,爱因斯坦意识到科学家迫切需要共同努力去制止一场核灾难,有生之年,他倾尽全力投入控核运动:致信联合国大会建议管控核武器、积极参与美国原子能科学家紧急事务委员会并担任委员会主席,在电视节目中反对研制氢弹,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上签字,促进了《防止核扩散条约》的达成。除了弘扬和平、人道主义外,罗素评价爱因斯坦说:“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伟人。当世界滑向战争边缘的时候,他倡导和平;当世界疯狂的时候,他保持清醒的头脑;当世界狂热的时候,他保持着独立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平和心气、独立思考意识和理性精神是多么好的情感素材。

另外,教师可以从居里夫人发现镭、爱迪生发明电灯等物理故事中,引导学生感悟科学研究亟须自信、恒心、定力、韧性、承受孤苦的品质,树立尊重规律、遵循规则的意识,并远离浮躁浮夸之风;从永动机的反面故事中,教育学生反对伪科学,不想当然做事。总之,物理故事中有很多可以培养学生品格、提升学生修养的积极因素,有助于让学生成为一个敢于承担、乐于创造的时代公民,成为一个融入当代普世文明、遵循人类共同价值的地球村村民。

三、让学生享受“美”的熏陶

我国现代审美领域奠基者蔡元培曾经提出:“文化进步国民,既要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育教育。”物理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美学因素,适时渗透到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物理学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1.呈现物理概念、规律蕴含的科学美

物理学作为探究自然规律的学科,其本身就蕴含着极强的科学美,体现为理想模型构思的巧妙,物理实验设计的精巧,物理规律、定理、定律在形式上和结构上的简洁与普适、统一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等。如杨氏双缝实验中托马斯·杨巧妙地利用双缝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既简洁又合理;波尔用量子轨道模型把光谱现象、普朗克量子化理论、爱因斯坦量子理论和卢瑟福原子模型结合在一起,统一而和谐。这些物理科学美不仅仅要靠肉眼去辨析,更重要的是用心智去体验,使学生对美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

2.展示物理现象的自然美

物理学科涉及很多绚丽美妙、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如五彩缤纷的彩霞、变幻多姿的海市蜃楼、奇异的日食、美妙的琴声、浓郁的花香、绮丽的极光,等等,这些大自然之美,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它们或者是光学现象,或者是声学现象,或者是分子运动,或者与磁作用有关,等等。美丽的自然现象除了给人以感官和精神上的

双重享受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在物理知识的海洋中探究、寻宝。

3.品味物理学家身上的人性美

物理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但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还表现出令人敬仰的科学精神和人性之美。物理教师不但要与青少年学生分享物理学家所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体味物理学家们在科学探索中表现出的伟大精神。笔者就曾在课间播放了央视科教频道的特别节目《影响——对话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除了让学生了解物理科技发展外,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人性美,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净化和感染。

需要强调的是,物理教学中落实以“真”“善”“美”为子维度的情感教育目标,不应是机械的、孤立的、死板的,应始终遵循综合性、渗透性、过程性原则,使情感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三位一体”,不牵强、不造作。唯有如此,才能协调好学生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考试需求与成长需求的关系,才能受欢迎、可持续,才能有效地将物理教学中的“真、善、美”转化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使其更自主地、更有效地投身于学科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学习。

总之,情感目标是物理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师应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点点滴滴的“真”“善”“美”,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物理,用真、善、美的眼光审视物理,实现科学精神培养与人文精神培养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杨庆余.物理学与真善美[J].物理与工程,2004(1).

[2]吴国林编.物理·寻找万物的真善美[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http:///menu7/wuli/wulixueke/4/2.htm

(责任编辑 易志毅)

推荐访问:落实 探索 物理 目标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