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读书心得

永远为部队放歌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5 08:40:10   浏览次数:

现实主义从来就是我国文艺创作领域的一面旗帜,军事题材作品因军事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对现实主义的要求尤其严格。凡举文学文艺领域较有突出成绩的作品,无不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生动具现。比如以反映胶东昆嵛山区革命生活的《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三部作品,其作者冯德英就出生在昆嵛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对当时当地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等作品也各以其对于战争生活的深入描绘而在相当程度上显示出现实主义的魅力。可以说,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幅生动丰富的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而这一切,都得力于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熟悉。

曲艺因其天然“接地气”的艺术特质,与现实主义的契合度极高。鼓词《十月革命调》、说唱《王尔琢大战五斗江》、山东快书《一车高粱米》、四川金钱板《坑道战》等经典作品,都是作者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根据真人真事创作出来的,在我军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是一个老兵,也是个老曲艺人,我的军旅生涯就给了我许多的创作灵感。

1969年,我当兵后第一次上靶场训练。刚趴下,班长就走过来指着远方的靶子悠然地说:“好好练,你不打死它,它就打死你。”声音不大,可我头皮顿时一阵发紧,那应该是一个初次握枪的15岁毛头小子最正常也是最现实的反应。训练场上气温高,没一阵子我满头大汗,眼睛也被汗水刺激的又酸又痛,睁都睁不开。可班长还是优哉游哉的:“你就闭眼吧,那树丛里的人可都睁着呐。”我恍惚间就觉得有颗子弹正向我太阳穴飞来,人顿时精神了,眼睛眨都不敢眨了。后来,我创作的评书《中国枪王》中,表现特种兵74号射手打出致命一枪的细节描写,就来源于我的亲身体验,这个作品曾获中国曲艺牡丹奖。

1985年,我参加全军曲艺演出队赴老山前沿的慰问演出,突击队临上阵地的前夜,我跟他们一起喝壮行酒,听他们在微醺中聊入党、提干、对象、家庭。这段经历让我刻骨铭心,之后才会有相声《出征梦》中小战士的梦中倾诉、独白和憧憬。

1978年,歌舞团小分队赴东海前线海岛守备部队巡演。那天风很大,晚上8点多我们乘坐的登陆艇才靠岸,双脚着地后什么也顾不上,就是一通狂吐。来码头迎接的战士们,扛着演出物资和女演员们的背包,引领着我们爬了700多级陡峭石阶,才到达山顶营区。我们都快累瘫了,可战士们没事人一样忙前忙后为我们安排食宿直至深夜。不用采访,不用采风,一段山路,周围荒无人烟的岩石密林,一群在寂寞中守岛的朴实的战士,这就是最好的素材。于是后来就有了群口相声《五味情》,海岛战士甜酸苦辣咸真实的生活感受,全部都是真的。

2000年,解放军政治学院两个硕士,毕业分别下到英雄部队硬骨头六连和红军大功连当指导员,短短两年,皮肤黑的跟战士们分不出彼此,而射击、5公里越野跑、400米障碍跑,各项训练成绩从倒数第一跃升各自连队顶呱呱的冠军。他们自豪地说:“连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体魄,我们会带出科技强军现代化的兵!”这两句话就是相声《把心留住》的核。

还有故事《生命的起飞》中,歼15艦载机总师罗阳忍受极度病痛、目送歼15升空同时却永远闭上眼睛魂归海天的情节;故事《最后10秒钟》中,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瞬间,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保护了怀中的氢弹试验绝密数据的情节,这些都是有现实的生动再现。没有对现实素材的的深刻认识与提升,我们的作品无法表达科学家们的爱国情怀和尊严气节。

臆想与揣测是万万行不通的。

曲艺界有句行话“熏”,“熏”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熏”能让一个人不自觉地成长,“熏”是最终习惯养成的过程。我15岁走出部队大院踏进军营,先到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养马,后到野战部队基层连队当架线兵,再被选调文工团曲艺队。50年的军旅生涯,“熏”出了我对军队的热爱,“熏”出了我对指战员的亲情,也“熏”出了我歌颂军队英雄的快板、相声、评书、故事等作品。

军旅曲艺工作者需要不断的经常的下到基层部队“熏”一下,真切感受部队的现实生活。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军史就是党史,战争史就是民族解放史,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是歌颂英雄的,更是歌颂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我们的前辈英雄们,在草地上吃草根咽树皮,坚守黄洋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要塞,长征强渡大渡河,急行军240里飞夺泸定桥,平型关战役杀得鬼子尸横遍野,渡江战役攻入总统府一枪射落青天白日旗,上甘岭空前惨烈的血肉搏杀,自卫反击战神出鬼没的快速穿插……我们军中几代曲艺工作者,不忘初心,创作了大量优秀曲艺作品,以不同的表演形式在舞台上展现前辈们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这些史实应该被我们牢牢铭记世代流传。

我今年60多了,退休也好几年了。早没了任务的压力,按理说应该安静了、淡然了。但我这脑子却闲不下来,总在琢磨:新时代军事题材曲艺作品该如何寻求新视角,该如何借鉴文学创作技巧刻画人物形象,该如何以更生动的艺术手法表现英雄言行,从而引起观众的感悟与共鸣。我在想,老一辈军旅曲艺工作者朱光斗先生、还有唐文光、李立山、杨子春、王宏、孙晨、赵福玉、全维润、张文甫、张保和、董怀义,青年曲艺作家刘岚、蒋巍等都在想。

所以在在故事《一次心灵的对话》里,我们没有按传统的方式由说书人描述火场险情和英雄壮举,而是虚构出记者在梦中采访杨科璋的情节,抓住杨科璋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行编排对话细节,让杨科璋聊家常般朴实的自述成长历程和救人过程,让他自己为最后的生命之问给出答案。如此就能让观众在潜意识中做出判断,进而感悟军人的壮举是舍己为人高尚品德的具体反映,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本能。这个作品的文本与表演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又保持了曲艺一人多角、跳进跳出的本体特色,受到了颇多好评。

几十年来我坚持笔耕不辍,也拿了一些奖。以上列举的作品,都是曾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军曲艺比赛一等奖的作品,说我创作啥也不图那不是真的,我就图一件事,能尽可能宣传军队中英雄的事迹,给观众树立真实丰满的军人形象。

作为军旅曲艺战线上的老兵,我期盼更多青年军旅曲艺工作者能充分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在军事题材曲艺创作的观念、理论方面不断创新,进而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歌颂时代英雄的精品力作。

我们要牢记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让歌颂英雄的主旋律在军营中唱得更加响亮,让军营男子汉的雄风更加强劲,为时刻准备打仗的指战员提供更加有营养价值的精神食粮,尽心尽力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

(责任编辑/马瑜)

推荐访问:放歌 部队 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