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会议发言

韶华时光,她们在这里精彩度过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4 08:42:13   浏览次数:

这个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由于今年省委党史研究室下达的编研专题,需要做一个回忆访谈录。正当我愁着找不到当年在紫阳参加铁路建设的学兵的时候,却意外地在网上遇见了。那是在2009年的“双节”假期里,我无意间在网上点开了“紫阳人社区网”,一行“紫阳——我们学兵的第二故乡”的字映入眼帘。再一点开,便是“秋雨潇潇”发表的《真情年代》博文连载和一个叫“fjh”(后经打听实名叫房建华,现任北京市工商局东城分局局长)的《紫阳旧忆》博文连载,我如获至宝地细读、下载着。洋洋洒洒的两本集子里记录了他们知青在紫阳参加“三线”建设的许多往事。回忆中透出了他们韶华时光为祖国付出的自豪与骄傲。

让我更为惊奇的是,那位叫“秋雨潇潇”的老公在网上看见我博客上的照片,一眼就认出是他当年的同班同学来,还能叫出我这“一粒松籽”的真实姓名。原来他俩是在陕西科技大学工作、认识、结婚、退休的。经他介绍,他妻子很乐意地与我约定了网上访谈的时间。

2009年10月25日晚8时整,我们都在家里打开视频聊了起来。

松籽:你好。当我得知老同学的爱妻竟然是你这位当年的“三线学兵”时,让我增添了十二分的敬佩之情。我们的认识真是奇缘啊!

萧萧:你过誉了,那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处特殊的驿站罢了。说来我比你老同学大四个月,你又比我大9个月,我得叫你同学哥了。而且又在这样一种场合下结识,确是奇缘了。

松籽:听到你简短的言谈,就让我仿佛看到了《真情年代.》中的你。你知道当年你们参加“三线”的背景和“学兵”的整体情形吗?

萧萧:没错。我那时的声音、性格至今没变,坚强的意志也没变。这都是真情年代磨砺的使然。当时的大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末,面对外来战争威胁和西方封锁,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动员令。在这个背景下,1970年战备铁路——襄渝线建设紧急上马。陕西段部署了铁道兵部队二、十、十一3个师;组建地方民兵40万,时称“百万军民战三线”。战场已经铺开,工期已经定死,人力仍然显得不足。怎么办?当时陕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瑞山提议,把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和铜川等地区的25800名69届、70届初中毕业生调来补充。我们当时大多都只有十六七岁,最小的才12岁,便都争先恐后地报名上“三线”,于是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里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千百万知识青年的特殊道路,组成了三线建设中的一个英雄的特殊群体。我们一共组成141个连队,其中分到紫阳的是22个连。纳入铁道兵建制,投入军营熔炉,成为“不戴领章帽徽的解放军”——“三线学兵”。从此,我们在秦岭山上、汉江之畔安营扎寨,用稚嫩的肩头撑起了共和国的大梁。

松籽:你们是平凡中的伟大,为国分忧的英豪。是祖国引以自豪的一代,是后世铭记的楷模。想当年,你们在紫阳的生活与建设一定是刻骨铭心的。

萧萧:现在回想起来,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激情年代”的含意。在动员会上,在整个报名、筛选、确定过程中,我们一心想的是“坚决到毛主席他老人家划了红线的地方去”,哪会顾及父母的反对与割舍?1971年,我16岁,在读初中。铁道兵到我校招收“学兵”,当时70级五个班,只有八个女生名额。动员大会刚结束,就听说班上有个女同学报了名,还写了一份血书。我和咸琴、岐凤三人立即缠住最偏爱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为了能有把握获得批准,我们去班主任家,找出白纸,用玻璃划破手指,效仿古人写血书。当殷红的鲜血滴在纸上时,我们的心中庄严极了。因为那是我们将身许国的决心和壮志。果然,我们班三个女生都被批准了。

到了“三线”,我们这些原本还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孩子,却担负着与身板、年龄极不相称的重体力活。当时的襄渝铁路建设物资,有两个运输通道,一个是公路运输,一个就是汉江上的水路运输.那一年的夏秋之交,天空中没有了细雨的缠绵,乌云如战马般奔腾嘶鸣,瓢泼大雨哗哗地倾盆而下。

此时的汉江一改往日的温柔,借风作势,涛起浪涌,把两岸的沙滩吞噬殆尽。在这波谷浪峰之中,山洪伴着江水冲毁了公路,但是飞速延伸的隧道掘进不能停,大量的施工物资和生活物资就只有依靠汉江的水路运输了,我们排被派到码头上,担负着卸船的任务。往日的码头已不见踪影,汉江水早已漫过码头,船只已到了街边上了。运输船都是大船,不能靠岸,刚开始那几天,船只上还搭着木板,但是由于所卸物资越来越多,在木板上走反而危险,速度也慢,于是就撤掉木板,跳入齐腰的江水,我们卸船的物资每天都不同,有木料,水泥,炸药,粮食等等,卸水泥时,水泥一袋是100斤,每人一次扛一袋,粮食每袋50斤,每人一次扛两袋,而杂粮每袋40斤,每人一次扛三袋,卸木料时,电线杆子似的大木头两人抬一根,大家在江水中艰难的每一步,都是靠着意志在坚持。这种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展现的场面,却在我们女学兵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演绎着。当一船船的紧急物资源源不断的从汉江上运往各个隧道的时候,生活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上的女子连的姑娘们,却陷入尴尬,那时女子连都是由团部的军人服务社来供应卫生纸,公路断了以后,船只运送的都是紧急物资,我们被遗忘了,军人服务社的卫生纸也早就断货了,而且断了很长时间。在生理周期中,大家无奈,只好用信纸,报纸,或旧衣物撕成条,坚持出工。在那段卸船的日子里,没有一个人请例假,所有的人都是每天赤脚泡在冰冷的江水里。一干就是一整天。我们连指导员和连长都是男人,终于有一天,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向团里报告,作为紧急战备物资,从安康给我们调运来一批卫生纸,当我们从船上卸下来的时候,大家都欢呼雀跃起来。这些,我们都能笑对,而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饥饿,其中情形我不想再回忆了。

松籽:在那种特殊时期,你们又是从四面八方走到了完成特殊使命的环境的,你们是如何相处的?

萧萧:从心态上来说,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都是心存一个“缘分感”和“使命感”。那种患难与共、彼此关爱、只讲奉献、不计得失的精神是令人叹止的。也正是这个苦乐交织的韶华时光才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走稳了人生最值得最坚实的一步。这里,我想说说我们生活中的几个片段。

在“三线”,雷锋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一直影响着我们。在我们连里,处处都发生着雷锋式的故事,雷锋所做的一切,我们都做过。重活危险活大家争着上,轻伤不下火线,大家都以先人后己为荣,以帮助她人为荣.正是在这种浓浓的亲姐妹般的氛围中,大家才以十六七岁的年龄,忍受了饥饿,忍受了艰苦,忍受了对父母亲人的思念,忍受了对家的怀恋,忍受了伤病的痛楚。兰兰的父亲病重,住院治疗,想她回家看看。她为请不下假非常难受。我情急之下,就悄悄把自己的工资寄给了她的父亲。兰兰收到家里的来信,才知道班里十个战友有六个都以她的名义给她父亲汇了钱。但在班务会上,兰兰流着泪恳请大家承认,却没有人承认。那时部队卫生队是不设血库的.我们连就成了卫生队的“血库”.大家都验好血型,登记在册,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需要什么血型的血,只要一通知,大家会放下手中的一切,毫不犹豫地奔向卫生队,挽起袖子.隧道里每一次塌方,每一次事故,都有我连学兵的鲜血流进战友的身体.广莉是一个浑身散发着母性光辉的人,她比我们大两岁,我从来没见过她的手闲过,不是帮这个洗衣服,就是帮那个补鞋子,发的工作服太大,她不厌其烦地一件一件地帮大家改。我的手受伤后不能见水,都是她帮我洗头。我一直记得她柔柔的双手在我头上来回搓揉的感觉,似大姐,又似母亲.

1971年9月的一天,我在船上卸木料时,脚被砸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咸琴和兰兰把我架到团部卫生队,伤口很深,缝了好多针,军医怕感染发炎,让我住院治疗。在卫生队,我吃到了全是细粮的白面馒头,这是到“三线”以后第二次吃白面馒头,第一次是刚到“三线”第一天在部队勤务连吃的。有一天,李护士来告诉我们说,你们学兵连有一个小伙子快不行了。学兵心是相连的,我和同病房的炳芬立即去看那位战友。军医和护士在忙碌着,那战友静静地躺在床上,已是弥留之际,脸上的表情是痛苦的,不知是昏迷还是睡着了。屋外有男学兵,我们当时能做的就是和这几个男学兵一起求军医把战友抢救过来。我们问军医需要输血不,我们都能输,我们祈祷上苍保佑我们的战友,但战友还是离我们而去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直面死亡,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看到一个跟我同龄的生命逝去。

在大会战的施工中,我们目睹了塌方,目睹了流血,目睹了牺牲,目睹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骤然而逝的悲壮。吴立新是华子的同班同学,在一次塌方中和另一位叫小武子的战友被砸在一快巨石下。为了解救他们,战友们搬来了10个千斤顶都无法顶起巨石的一角。在明知无望生还的情况下,他们准备采取爆破的方法炸开巨石。战友们不忍,都扑在巨石上放声痛哭。最后只有采取装上少量的炸药,多次爆破的方法才将巨石炸开。在搬开战友身上石头的一刹那,我们都惊呆了,只见两堆肉泥,根本无法分清他们两人的尸骨。让人更加难过的是砸碎的胃肠内竟然没有一丝细粮,全是包谷糁。华子闻讯后,跑到山上放声大哭,吴立新的母亲到“三线”来给爱子奔丧,华子一直陪伴左右,母亲想最后看儿子一眼,但那么凄惨的尸首怎么能让母亲看呢?

繁重的劳动,衣服特别容易破。看到男学兵把衣服破处拿胶布贴上,我们也学他们拿胶布补衣服。冬天,男学兵是内穿海魂衫,女学兵是花衬衣,外面直接穿上那种带道道的棉袄,干活时,穿单衣上阵,吃饭休息时把棉袄一套,腰上缠根废导火索。别小看那根导火索,扎上它,御寒效果非常明显.我们生命中第十七道年轮是在沸腾的襄渝铁路建设工地上度过的。那天,我和萍与夏三人要求在一组,手持青一色的十八磅榔头,砸了一天的石头。那天隧道里运出来的大石头特别多,一上工,那一块块半方以上的巨石稳立在地,似乎在向我们发问:“我体型庞大,石质坚硬,你们可有巨力铁臂,化我尘埃?”我们三人交替挥锤,手起石头碎,锤落石开花。放工后,战友们都给了我们三人深深的祝福。在落英缤纷的小溪边,我们以水代酒,迎接我们生命中的第十七道年轮。

苦中作乐是我们女兵连的一道靓丽风景。在“三线”的日子里,许多人只看到“三线”苦和累的一面,少见我们学兵连苦中作乐的生活情景和浪漫情怀。其实我们当时的连队精神文化生活也都挺丰富的。每逢过年过节,都要自编自演,排练节目、歌咏比赛等。我们排才女也很多,大家相伴咏黄昏,嬉水唱江舟,尤其是在白云缭绕的施工山上,看着美丽的霞光,真有几幅山水画笔墨未干的意境,我和兰兰就会你一句我一句地串成诗来。或者放开歌喉,吼它一嗓子,多惬意啊!女学兵连既有坚毅刚强.勇敢的一面,也有百媚千娇,淑女的另一面。施工之余.捧一掬清泉水洗去尘土,采一把野菊花插在鬓上.碰上难得的休息日,每个人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没有新鲜蔬菜,每天千篇一律的饭菜,也都充满着诗意,玉米面糊糊里下几根面条,加上点压缩菜我们起名曰“鲤鱼穿纱”。每天收工回来,疲惫不堪,混身酸痛,还自我感觉良好,时不时地诌出几句顺口溜似的诗来,我嫌太俗,兰兰说,咱们就来雅的。于是就把从家中带来的《毛泽东诗词》翻开,什么“满江红”、“念奴娇”、“浪淘沙”,也不择韵律,不管平仄,只凑字数,你一句我一句,竟也诌出一首首自认为花团锦簇的好词,还充满激情地吟咏诵读,心里平添几丝豪情壮怀.其中有一首自度曲《夜战》是我和兰兰在参加大会战时一块胡诌的,我至今还能背诵下来:

“夜空繁星/群山静/工地沸腾/明灯如雪映/奇景月儿惊/勇士夜战/星为伴/全生产/马达高歌赞/凯歌故心田/军民并肩/万难闲/汉汛鸣溅/嫦娥把头探/贺我奇迹现/仰望北斗/疑难走/胜利在手/喜听风枪吼/更见群山抖/开路劈山/战犹酣/听党召唤/苦累倍觉甜/壮志难移撼/排除万难/齐心干/挥洒血汗/彩虹落山川/曙光现明天”。

松籽:我代表紫阳人非常感谢你今天的珍贵回忆!欢迎你常到紫阳来。我们将会把这些难得的史料进行系统整理存档,作为地方资政育人的重要教材。最后祝你晚年幸福!再见!(作者单位:汉中市紫阳县档案史志局。编辑:张奇)

推荐访问:在这里 度过 时光 精彩 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