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思想宣传

智慧出精品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8 09:58:14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李有来,1969年3月生于安徽省和县。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大型展览,并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书画院作品联展“徐悲鸿美术奖”、全国第四届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大奖。出版书画作品集多部,有著述、字帖、教学光盘20余种行世。曾获中国书协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评审委员会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军书法院艺委会委员,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

李有来的名字和他的书法十分响亮!

这是我拜读完15篇评介李有来书法文字之后的感慨,是亦非亦,毋庸质疑。因为支撑这个观点的有“对于有来这个名字和他的书法,当代书坛及关注当代书坛的人,大概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言虽然语气略显绝对,但也不失为真诚和羡慕。事实上,当代书坛比其年龄、资质和阅历,与李有来相仿者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够“打出来”,受到书坛青睐的并不多。李有来书坛头衔和书法成果光芒四射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何许强大动力。他的成功既存在着不可欲知的偶然因素,也有着同龄人无可比拼的聪明智慧。

聪明智慧,是许多书法前辈与同龄同道者的共同认识。他的恩师张荣庆先生就说:“余与有来为忘年交,深知其极好学,又极聪敏”。崔自默说得更加入木三分:“李有来之聪明,是书法圈子里朋友所共识。……聪明人的表现所在,决非仅仅是其自身之性情方面,更表现在其对自身发展趋向的整体把握,这种自觉,激发出一种实现目标的动力”。我相信,李有来的聪明才智,是他取得书法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什么李有来能够成功,而绝大数都悄无声息?问题就在于聪慧二字。原北京书协副主席薛夫彬说得好:“他(李有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李有来,20岁大名就闪亮于《中国当代书法界人名录》,30岁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被誉为“获奖专业户”。如此骄人的成绩,对李有来来说是富足的,然而他却不满足于此。

他34岁担任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36岁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37岁进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年龄之轻,职务之高,过去的书坛绝无仅有。其实,职务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对李有来来说意义就非比寻常。原以为年纪轻轻就登顶书坛高峰的李有来,是个盛气凌人,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人物。当你真正零距离接触之后,你会突然发现,他谦虚得有点牵强,有种不踏实的感觉。的确,无论多么隆重庄严的场面,遇见李有来,他总是笑容可掬,满脸谦虚,一点做派和架子都没有,谁也没有从他嘴里听到过飞短流长、物是人非的议论,即便开口讲话也多为幽默的调侃和逗乐的笑料。这种宠辱不惊、处变不乱的老辣作风,是他的聪明演化的智慧结晶,是他书法上境界的根本所在。

智慧造就了李有来,也造就了李有来的书法,但要恰如气氛地说清楚他书法的特点却并非易事。为便于描写准确,不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我还把李有来近10年来发表的作品,基本不漏地阅读了一遍,发现个性鲜明、特点突出还是行草书,作品几乎渗透着深邃的内蕴、含蓄的气息和高雅的境界。

面对李有来的行草书,萦绕眼帘的首先是沁人心腑的清气。清,这个源自道家养生论的“清静无为”思想,竟然出现在李有来的书法评论中,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李有来的书法为何能超越儒家儒士思想还真是个奇迹。事实上,“清”距李有来书法确实很近。不相信,听听大家的说法:当代书法名家欧阳中石说:“喜披手卷读梅诗,字字冰清抱玉姿”。这个“清”字恐怕用得有点过头,历数当代书家能够沾上“冰清”二字的恐怕不多。“又见友来字,清雅不慌忙”,纯粹戏言的“打油”调侃。“清健、清新、清雅”也散见于其他书法评论之中,真实含义是什么,我还真说不清楚。就我对李有来书法的认知,那个“清”字应该归于“正”,一是学书的路子正,纯“二王”一系,从不气馁;二是书写格调正,写出的字中规中矩,不狂怪,少突兀。这种“正”是李有来的内动外静性格使然,因为他的理性始终占主导地位,奔放的激情始终在理性的轨道上前行。

其次,李有来对书法点画的活用能力很强。综观李有来的行草书作品,每一笔都精到无比,很少信笔由缰。就拿《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作品集·书法卷·李有来》的行草书作品来讲,绝大多数短点多于长画,对短画的运用可谓频繁多姿,机抒叠出,习性渐熟。通观古今草书大作,基本上长线连绵而贯,少有断线出现,而李有来草书恰恰相反,慢行而快收,偶尔才出现字与字之间的点画连接。这种笔锋欲进又止的运动轨迹,当然是李有来文化习性的长久迹化,特色鲜明而富于变化。

第三,结字精巧,中宫紧收而又间或放纵。书法面目的形成,结字在首,用笔次之,结字起决定作用。他将“二王”的神韵演绎得淋漓尽致,但细细咀嚼仍不失为自家面貌。

第四,用墨布局求变开张。李有来行草书作品整体面貌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为用墨,二为布局。在用墨上,即使是尺寸见方的小品,用墨都非常讲究,极尽突出节奏变化,从饱墨到干墨的润枯变化,几乎渗透到李有来的骨子里,润笔饱满含蓄,枯清爽利落,尤其是枯中的细丝筋骨毕现,增强了笔道的质感和力度。布局或许是受五代杨凝式《韭花贴》布局的启发,疏朗开阔,字距紧凑,行距宽敞,视之清新舒畅,意味畅达。

推荐访问:智慧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