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思想宣传

感觉陆康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20 10:11:54   浏览次数:

陆康先生的名字,我是从书法家颐志新那里听说的。那次他从澳门来深圳,跟我谈起澳门的书坛人物,对陆康推崇备至,还转赠我一册陆康的印谱。这是我得到的第一本陆康先生的书。

书前有篆刻大家陈巨来先生的序言,文中说:“陆生康乃吴中文学大师澹安先生之文孙”,由此透露出陆康先生的家学渊源。翻阅其印谱,亦工亦写,亦豪亦婉,亦粗犷亦秀润,既蕴江南之“杏花春雨”,复得北国之“铁马金戈”,这在当今诸多篆刻家中是颇为少见的风格,难怪其业师巨来先生赞其“蹊径别开”。

如果说我初识陆康之名是因了他的篆刻,那么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见到陆康其人却是缘于他的文章一2001年深秋时节,我赴澳门采访,顺便想为拟议中的《都市》专版约稿。按照设想,每个大都市约请一位作者执笔,专写当地的时尚潮流、风土人情,而澳门的特约作者,我就想到了陆康。

富富态态的陆康说着一口地道的上海腔普通话,坐在澳门一家酒店的咖啡馆里,跟我谈着中国古老的翰墨文化,这情形,多少让人感到有些角色与时空的错位。从交谈中,我知道他早年在上海曾苦修传统书画,20多岁就已崭露头角,被视为艺坛新秀。正当其事业顺风顺水之际,他却忽然销声匿迹,于1981年移居澳门。从艺坛骄子摇身一变成了个天涯浪子,他所经历的心灵落差和生存苦斗,显然是不足与外人道的。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是匆匆20年后,当年的海上新秀,如今已在澳门成为一个文化重镇,他甚至一度成为当年葡方澳督出访世界各地不可或缺的文化随员,是澳门本土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和符号一。同为新移民,我当然能够理解陆康先生走到今天这一步,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可是,当我提出请他为我们报纸撰写有关澳门的稿件时,他却说他眼下正在《澳门日报》上开着一个专栏,题目就叫《感觉上海》。这就再一次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陆康解释说,近几年,上海经济出现腾飞之势,澳门的商界朋友都希望借助他在上海的人缘和地缘优势,抢占先机,开拓市场。于是,他就不得不经常往来于澳门和上海之间,还当了几年大型百货商场的总经理。这样一来,他就对上海这座白幼栖息、而后一度疏离的城市,有了一种远观近视皆不同的独特视角,对这座正在焕发新生机的老城市的一切细枝末节,包括新与旧、前卫与传统、新潮与复古等等光怪陆离的现象,产生了许多新鲜的感受,有感而发,这一发可就收不住笔了。艺术家的敏感加上企业家的机智,使他对这座城市的每一点新变化都能有所感有所忆有所思有所悟,由他来感觉上海,自然比那些常年居于斯而熟视无睹,或者初来乍到只能感觉皮毛的人们,要写得更生动,也更深厚。我闻言不禁灵机一动:正好上海还没找到合适的作者,何不把他也请到我们报纸上去感觉感觉上海呢?

两个星期之后,陆康的专栏就开出来了,无论选题还是行文,都很符合我们报纸“青春时尚”的风格。我暗暗佩服这位文学之家的传人,确实很有些文字功底。

去年秋天,我去上海开会。可巧上海艺术博览会开幕,我就顺便去看看热闹。在会场上,大老远就看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家伙迎面走来,那就是陆康了。他显然没想到会在上海碰见我,所以现出几分惊异的神色。他热情地邀请我抽时间到他的新居去坐坐,可惜我实在安排不开了。他告诉我,他已经在上海买了房子,自己批准自己“退休”了,现在,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玩儿”上了:读书写字儿,刻印听曲儿;哪里开了新馆子,跑去尝尝鲜儿;来了朋友,大家一起聊聊天儿……他说,我的前半生总是干别人让干而自己未必想干的事情,如今终于可以倒过来了:我现在干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高兴干的:自己不高兴干的,别人怎么让干也不会去干了!

陆康先生告诉我,有几本新书他已经托人给我捎到深圳了。

“可惜,那时不知道你会来上海,要不然就直接交到你的手上了。”

回到深圳,果然看到案头上摆放着陆康先生的大作:一本两冷印社出的《陆康作品集》,一本陆康以小偕书录的《唐诗三百首》—— 这实在是一件细致活儿,在当今的浮躁世风中,要完成这样一件特殊的作品,不仅要凭书法功力,更要具备心静如水的定力。此外,还有一本小书:《感觉上海》,这是他在澳门、上海和深圳的报纸上所写文章的结集。我为收藏到这些好书而欣慰,同时也对陆康先生好生羡慕,因为,这些毕竟都是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推荐访问:感觉 陆康


[感觉陆康]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