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总结报告

闹市里的自来水厂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0 08:51:49   浏览次数:

北京城在自来水出现之前,人们的用水大多取自于水井。据说“胡同”一词在蒙语中即是水井之意。甭说一般的老百姓,皇宫里面照样有井。哪位要是不相信,一定会说,谁不知道皇上要喝玉泉山的水。那我就得和您抬杠了,没有井那珍妃怎么死的?是不是也得有井,最起码这井水下人们得用吧。所以,北京与井相关的街道、胡同名称特别多。如井儿胡同、前井胡同、后井胡同、甜水井、苦水井、王府井,等等。足以说明“井”在生活中的重要。可以说,人们步入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用上了干净卫生的经过处理的自来水,在家一拧水龙头,清凉甘甜的水就到了咱跟前了,你说这有多好。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东直门立交桥往北不到1000米的地方,有我市第一家自来水厂,现在是自来水博物馆。

东直门立交桥附近也算热闹的地方,怎么就会有个自来水厂呢?据了解,由于北京气候特点是干燥少雨,而当时的建筑又多为木质材料,一旦发生火灾便很难控制。明朝时期,皇宫就几次发生了火灾,烧毁了不少房间。到了清朝政府,虽说没有什么大火,也时不时地发生一些小火,救火的设备就是院里的几口大缸,救火人员就是里面的太监。光绪十五年(1889年)朝廷颁布谕令:于武英殿前设激桶处,选苏拉(清宫中的低级杂役人员)200名为激桶兵。激桶就是紫禁城内置的专门灭火之用的大水缸,每逢发生火灾,激桶兵便从水缸内舀水灭火。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消防部队。而宫廷以外的消防工作,则主要依靠民间的自愿团体“水会”来进行。然而“水会”并没有太好的装备,只能在发生火灾时,提取离事发地较近的井水或河湖水来灭火,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极低。因此,如何开展迅捷有效的消防工作成为清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的一天,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召见军机大臣兼外务尚书袁世凯,商议国是。谁想到,袁世凯刚刚说了几句话,就看见一个管事的太监急匆匆来报,说宫里某处“走水”(失火),虽然已被激桶兵扑灭,但由于得在大水缸里取水,提着水再往着火点上泼水,来来去去耽误时间,造成了几处宫殿毁损。由于当年京城干燥,多地起火,正为京城屡遭火灾而烦恼的慈禧便问袁世凯:“爱卿可有防火良策?”袁世凯立即回答:“以自来水对之。”然后袁世凯详细地讲解了自来水的好处,慈禧太后听了这话立刻命令袁世凯着手办这件事。

您看到了吧,是为消防建立的自来水厂。主要任务不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饮用水问题,而是为了消防。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审批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就是放到现在,也属于高效率审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由农工商部三位大臣联名上奏,说:“京师自来水一事,于消防、卫生关系最重要。选经商民在臣部请承办……” 这一请示,不到10天慈禧太后就批准了,您看看这效率,真得点个赞。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3月18日,农工商部大臣溥颋、熙彦、杨士琦上奏“请办京师自来水一事”后,由周学熙掌舵的京师自来水公司终于得以落成。博物馆内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请办自来水公司的奏折。水厂的选址,就在东直门城外护城河边上,也就是现在自来水博物馆的位置。

而自来水公司的成立,不仅在北京地区自来水事业发展的蓝图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之一。当年发行的股票、存根,还有营业执照,都陈列在博物馆中。当时考察了附近的河流,孙河的水最适合。决定自来水厂引孙河的水,到东直门外水厂净化处理。设计了高达40多米的水楼子(水塔)和净化设施。1910年2月,经过22个月的精心筹划施工,京师自来水工程终于全部竣工了,其施工速度之快、工程效率之高、花费之节省,在当时都是绝无仅有的,让后人为之感叹。1910年3月,京师自来水公司正式向北京城区供水。北京人终于跨入了使用卫生的自来水时代。

说来好笑,供水之初又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那些用得起自来水的清朝大臣们以及皇宫里的达官显宦并不敢喝自来水,仍旧喝御用的玉泉山水。为什么?思想愚昧,说出原因您都得笑破肚皮,很多人对洋人不信任,怕这“洋胰子水”里被洋人下毒,所谓洋胰子,就是咱们日常用的肥皂。因为自来水从水管出来时,常有水泡,与肥皂水里产生的水泡相似,这些人便心存疑虑。这种说法不但皇宫里有,民间也传得很盛,弄得自来水厂的人员哭笑不得,只得借一切机会讲解自来水的供水原理。除了洋胰子水外,北京的市面上还谣言四起,将自来水称为“阴水”。因为水管皆埋在地下,不见阳光,便有人传谣这水喝了要让“阴气入体”,喝这样的水必定得病。还有传言说,水管中有两龙相斗,喝了自来水会得罪天神。您说这都是哪儿跟哪儿,根本挨不上边。更有人说水管与煤气管靠得很近,煤气的毒性会渗透到水中。因为这些传说,许多人不敢使用自来水。现在看来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有阻力,更何况是每天要喝、要用的自来水呢。后来,大概经过了一两年的时间,社会上终于看到了自来水的优越性,慢慢地被人们接受了。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占领了北京。由于用水量增大,日本人把水厂的水源由引孙河水变成了利用地下水,不用再从孙河取水,为此专门打了深井,技术上也有了一些改进。

2003年,我在东直门街道工作,了解了自来水厂的情况,认为这一历史遗迹应该予以保护,并且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当时水厂有一尊观音像,是观音菩萨脚踏莲花,手持净瓶往下倒水的形象,应是普降甘霖,万众得益的意思,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给砸毁了。看着空空的莲花座,我们和水厂商量,恢复这尊观音像,让历史更完整,为此我们特意請教了通教寺的佛教人士,重新设计了观音像。房山石窝的工匠尽心雕琢,一座汉白玉的观音像重新请回在莲花座上。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自来水的发展史,自来水厂在2000年成立了自来水博物馆,位于东直门北大街清水苑社区内,是北京第一座由企业自筹资金建成的博物馆,是“北京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节水宣传教育基地”。博物馆的主建筑就是原来的蒸汽机房。蒸汽机房投产于1910年,高12米,面积600多平方米,装有卧式双动活塞往复式蒸汽机两台,驱动两台水泵,功率441.6千瓦,日配水能力1.87万立方米。水厂内经过消毒的水就是从这里的机泵泵入水塔,再靠重力流送到管网里。除了这个蒸汽机房,我们还能够在这里看到东直门水厂其他一些近百年历史的建筑及设施。装修一新的蒸汽机房还保留着今天难得一见的欧式建筑风格,里面陈列的实物、图片、模型、沙盘及说明文字等,可以让你清楚地了解北京自来水事业90多年发展的历程。

去年我又去了一趟博物馆,在几幅老照片上,我看到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正在与工人们一起,在北京水库建设工地上挥汗如雨地劳动着,展现出上下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解决京城吃水用水难题的感人一幕 。如今,南水北调的实现,更让北京的自来水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编辑·刘颖)

推荐访问:自来水厂 市里


[闹市里的自来水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