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演讲致辞

亳州人的重商意识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1 08:47:39   浏览次数:

亳州这座古城由于曾孕育出道家文化、建安文学等,使这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她自古又是富庶之乡。她的繁华起于商汤,兴于秦汉,盛于隋唐,衰于金元。曾巩、晏殊、李绅、苏东坡、欧阳修、梅尧臣等一大批文人骚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歌咏于斯。唐时,亳州的经济很发达,开元年间,唐王朝按照辖境大小、经济强弱和位置轻重,将全国的州划为七等。七等中除“四辅”、“六雄”之外,就轮到“十望”,亳州则被列为“十望”之一。而且,在亳州所辖八县之中,也有七个被列为“望县”,亳州的经济、政治地位可见一斑。所以,此时的亳州又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地之一。明清以降,亳州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成为淮北地区的一大商埠,清康熙年间的文学家钮秀在《觚膳》一书中曾说:“亳之地,为扬豫之冲,豪富巨商比屋而居,高舸大舫连樯而集,时则锦幄为云,银灯不夜,游人之至者相与接席,摧觞徵歌啜茗。一喙一蹴一箸之需,无不价踊百倍,浃旬喧宴,岁以为常。”当时的繁荣可以想象。

时下说,要想富,必修路。古亳州的繁华的确是与交通的顺达密切相关的。亳居淮河黄河之间,北接中州,南襟江淮,东枕苏浙,西依豫土,得此地,北可以窥望中州,与山西、陕西古丝绸之路相衔接,南经水路可抵淮泗、循淝水、过巢湖、达安丰,素有“南北通衢,中州锁钥”的美誉,那时真是“帆樯陆衢构锁钥,南来北往竞繁忙”。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城市的发展,亳州的巷道很多,可谓“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清朝时,实际街道已超过了这一数字,十八世纪末就有街道一百一十六条,到了十九世纪初期,就有一百二十八条了,并且每条街都专营一业,像现在的“建材一条街”、“音像一条街”等。商业繁荣也促进了手工业及小作坊的发展,打铁、纺织印染、酿酒等,七行八作,干什么的都有,相当发达。商业的繁荣,促使了城市手工业和市民文化的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与古楚文化想交融,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民风民俗。也催生了一大批早期的民族资本家。

亳州的园林艺术也很发达,有许多著名的园林,如:常乐园、李氏牡丹园、清课园、懒园、南里园、歧鹤园、存园等,供他们休闲、游玩。外地来亳寻求发展的不少豪商富贾们,为了处理纠纷,以及生活习俗、祈福求财的需要,纷纷集资在亳州修建具有同乡会性质的商务会馆,并在会馆中塑造各自信仰的神像,定期举行庙会。据不完全统计,亳州有各地工商行帮会馆和公所,最多时三十余处,为全国十多个省的皮、毛、糖、纸、药材等行业的商人所建。著名的花戏楼就是陕西和山西的药商联合修建的会馆。商品经济发达了,也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那时的北关商业老区,有钱庄票号二十多家,为经济的运转提供资金帮助。

而今,昔日的商业繁华还能从北关老街区一条条古街巷、一扇扇黑漆重檐门板上得以印证。但我以为历史留给现今亳州人更多的是浓厚的商业意识,这种意识直到现在还在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亳州由于缺少大型的工业项目,吸纳就业能力差,不过,市面上无业游民却不是很多,只要祖上留一爿沿街小铺面,就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即便没有,只要手里有些資金,便有了就业门路。有大钱,就做中药材生意;有小钱,就租门面开货栈、开小卖铺;即便什么都没有,借几个钱,一辆小车、一副担子,也可走街串巷,干起了营生。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有个重商主义学派,主张对外贸易,从对外的商业流通中获取利润。亳州人虽不认识什么约翰·海尔斯和托马斯·曼,可骨子里的重商意识则依然是根深蒂固。有句多年前流传的话说得不错,无商不活,无工不富。商业再活只是起到了活跃社会产品的流通问题,不增加商品的价值量,比如一桶水,你倒过来,我再倒过去,最终还是一桶水,弄不好水还会倒洒;而工业是生产和创造商品价值的,是社会财富之源,没有工业的源动力,商业再活也是无源之水。浙江温州的小工业、小作坊遍地皆是,家家都是大工厂的零部件加工厂,一个小小的打火机,就有几十万人从事生产,产品行销全球。他们一个零件几分几厘的利润都能看在眼里,最终形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温州现象”。所以近几年来,亳州的整个经济实力上不去,不能说原因不在这里。

亳州曾是商朝的第一个都城,开六百年商朝之基业。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历史的隐兆和谶预?亳州如何重现昔日的商业繁荣,是当地人心上永远的伤。(作者为亳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市文联主席)

推荐访问:亳州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