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演讲致辞

“乡村歌手”与“文学第一村”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8 09:56:15   浏览次数:

他本是种地的庄稼人,因为写出了名堂,被镇政府聘为干部,被区机关借调参与《历史不会忘记》《北京百科全书》的编著工作。当他退休返村后,深深扎根在京郊顺义潮白河的沃土上,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文学社团——望泉寺文学社及双月刊《绿港文学》。在望泉寺村,文学与生产、生活互动,经济和精神两个轮子协调发展,实现农民富裕与乡风文明共赢》。

1941年出生于京郊顺义区仁和镇望泉寺村的王克臣,自幼喜好读书、写作,上中学时即有文章入选《北京中学生诗文选》。1962年高考落榜,回乡务农。1963年参军入伍,当上空军雷达兵,五年后复员。过去,农村生活困难,祖辈留给他的只有三间土屋,他以木箱当桌,用麻袋充椅。平日里,他是纸笔不离身,田间劳作休息时,他钻进地边的窝棚里奋笔疾书,即使拇指被机器轧伤骨折,他把铅笔困在手指仍是笔耕不辍。“文革”时期无书可读,偶然看到水泥瓦衬底粘着的报纸,他也要端起细读。他自己写稿,自己办报,誊写出来自己看,诗歌、小说、影评、杂文都在写作之列。同时,他也退稿无数,生产队大喇叭一响“王克陌拿信来!”村民们就知道他邮寄的稿件被退回了。1981年,他在《中国通俗文艺》发表第一篇小说《南瓜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1992年,经浩然、刘绍棠联名推荐,王克臣加入北京作协,圆了他的作家梦。至今,他已先后出版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集、杂文集和长篇小说七本,约200多万字。其中,还有数本被再版发行,尤其是小说集《心曲》再版时,顺义区委书记亲笔为该书作序,高度评价《心曲》“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顺义的第一本文学作品集,是构筑顺义潮白河乡土文学的第一块奠基石,共不可没。”自该书出版后,亦带动了顺义业余创作队伍的发展,至本世纪初,全区已陆续出版各种文集30余本。王克臣的名字就像浩然所形容的“覆盖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潮白河畔“热情洋溢的乡村歌手”。

作为潮白河畔的乡村歌手,王克臣的精神血脉始终与家乡紧密相连,2001年,他退休即受聘于一家企业办月刊。为培养顺义业余作者,他在这个刊物上开辟了一小块“文化同地”,专门发表顺义文学爱好者的习作。企业老板出钱办刊物是为了宣传企业,怎能容忍闲杂文章充斥版面?工克臣虽变法儿软泡,但“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开办10期后被迫停刊。继而,他在大方学校资助下,分义不取又创办了《大方文学》。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一王克臣认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农民是愚蠢的农民:文学可以塑造灵魂,新农村建设更需提高农民的素质,文学则不可或缺。望泉寺村“两委”班子认识到: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首先要做新农民,新农民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有文化素养。二者思路不谋而合,村干部采纳了王克臣的建议。

2006年3月16日,全国第一家村级文学社团——望泉寺文学社经区民政局批准注册,正式挂牌成立。王克臣及村“两委”班子成员全部入社,文学社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只有14岁,有的一家三口全是文学社成员。有了文学社,文化大院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在镇政府和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村里拨出专款建起文化大院院子正中为体育、休闲场所,四周房屋分别是文化娱乐大厅、图书馆、书画室、电脑屋等,文学社的成员除开展授课、写作外,还积极投身到体育、文娱活动中,使全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家庭和睦蔚然成风。

既是文学社就要有发表作品的刊物,村领导班子考虑,给公开发行的报刊投稿,一来大家没有这个胆量,二怕没有那个水平,这种心理不是望泉寺文学社的人所独有,凡是业余写作的人部曾有过这种心理。我国数以千计的区县文联,几乎都有以专发业余作者为己任的内部刊物,如北京通州区文联主办的《运河》、河北三河市的《苍生文学》、陕西延川县的《山花》,都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并为当地培养出许多优秀作者。2007年1月18日,经全体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接受王克臣创办的文学双月刊《绿港文学》为望泉寺文学社社刊。

文学社有了社刊,村民们文学创作的热情空前高涨。2007年春节前夕,有人向村委会提出给农户送一幅春联的建议,但是,在市场上卖的春联词句虽然不错,但千篇一律,不能充分表达农民的心意。于是,文学社请村里的土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想不到这个活动引起热烈反响,村委会因势利导,立即决定举办首届征联评比活动。征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参加者踊跃,有位60多岁的老大妈,为写春联居然一宿没睡,连续写了11幅,第二天大清早,就把写好的春联送到村委会。活动共计征收对联1429幅,有的还颇见水平,既有乡土意味,又有现代气息,如:昔口赌博汉纳良言悬崖勒马,今朝致富人献爱心捐助灾民;大扫帚一天两遍街道干干净净,红袖标街七常看村中安安全全;吃鸡鸭鱼肉修马路住楼房提高物质品味,背唐诗宋词学文化搞创意升华精神文明。村委会将所有春联送到顺义电视台,参加一年一度的楹联大赛,结果有11名村民分获一、二、三等奖。

《绿港文学》虽只是本内部刊物,却极受欢迎,不但村民、区内文学爱好者踊跃投稿,连各区县、甚至外省市的作者也不吝赐稿。有些人为了能发文章,不但不要稿酬,还要贴钱赞助,可《绿港文学》从不收作者一分钱。刚创刊时,编辑、版式设计、校对全靠王克臣一人,老花镜加放大镜,还要接待作者;写信封、寄样刊,王克臣舍不得花钱,老婆、孩子齐动手,家里成了编辑部和发行部。王克臣这种继薪播火、传承文明、只求奉献、不图索取的精神,不但在望泉寺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尊重,更在全国得到好评如潮。就在记者采访前不久,他被民政部和人民日报等41家新闻媒体联合授予首届“全国百姓金口碑新闻人物”奖。

望泉寺文学社虽只是一个小小的村级社团,却引起北京市作协的重视,将望泉寺村确定为北京作家的创作基地,并把第三届北京文学节顺义分会场设在该村,连续举办了五期文学讲习班。开班讲座时,不但顺义区19个文学社打着旗帜悉数到场,京郊各区县的业余作者亦不惧路途遥远,按时听讲。

望泉寺这个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奇葩,来自农民的需要与创造,虽然她很稚嫩,但自她诞生之日起,就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许多党政领导及社会名流都前来考察、指导、参观、学习,有的企业主动为村里购买文化、体育设施;《农民日报》社等一些新闻、出版单位还与该村建立起“手拉手”活动。面对新时期这一绝无仅有的创举,令著名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教授何镇邦欣喜若狂,他在望泉寺村考察后,不禁欣然命笔“文学第一村”;为王克臣题写了“乡村歌手人民作家”的匾额。

经过一年半的发展,望泉寺文学社迅猛壮大,并有近40名外区县的文学爱好者慕名人社;先后在《农民日报》《小说界》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40余篇,出版长篇小说、曲艺作品集各一本,举办征文活动两次,同时捧回市、区各种征文奖18个;为推动村镇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胡凤英老人告诉记者,文学社使村里独身老人找到精神寄托,年轻人找到了生活情趣,尤其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在《绿港文学》上,心里像播撒了一片绿洲似的,感到神清气爽。60多岁的村民许桂英老人说:“过节时,亲戚朋友来串门,别村的人招待的是果品,我们招待的还有《绿港文学》;每当看到别人羡慕的目光时,我就感到做万泉寺人挺牛的。”

其实,只要你有时间倾听他们的心里话,村里每个人都会向你讲述许多与文学社有关的事情。正如该村委会领导所介绍的,通过文学社的推动,提升了村民的心灵和凝聚力,更提高了村民的自豪感,村里人的思想觉悟得到明显提高;村里的事有人管了,村里干什么事,再也没人向领导张口要钱了。为保障村民的权益,村领导班子专门成立了维权领导小组,为村民追回经济款项572万元,追回土地85亩。如今,望泉寺村里没有闲人,连在城里退休、下岗的,也在村里实现重新就业;连年来,村里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也没有上访现象。通过文学社举办的各种活动,真正做到了文学与生产、生活互动,农民富裕与乡风文明共赢。20多家村集体企业无一亏损,全村人均收入达8000元,男55岁、女5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有退休养老金。

科学可提高生产力,文化能提升公民素质;用文化创意带动文化产业,用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这就是望泉寺“村官”的气魄与胸怀,这也是新时期农民的追求与风采。

推荐访问:乡村 歌手 第一村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