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演讲致辞

“北极”专有名词及释注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41:44   浏览次数:

任何一门科学与技术学问的基础,都是奠基在一套专有名词的基础上,所以要进入任何一门学术领域,都必须从专有名词开始,必须正确掌握专有名词的特定定义,才能深入、扩大,才能取得知识性的了解,才有可能开花结果。因为近十年间(2000--2009),地球增温、气候变迁、大地污染、资源浪费及人类欲求不能遏止等等,加上国际地缘政治大调整,原本冰冷、平静、深藏的“北极地区”,一时之间引起火红和惊天动地的变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冰海强国、大国北进,已成独一无二的目标。不仅“先占”北冰洋大陆棚(大陆架,continentalshelf)的资源开发,也要抢深、抢险研究北冰洋“底土”。因为“天战”(sky war)时代的登场,战略部署寸海必争,分秒不让,推进了“北极世纪”的加速来临。中国因“北极黄河站”的建成使用,已正式跨入北冰洋,不再只作壁上观。为开拓青少年视野,鼓舞民族豪气,深入研究北极、了解北极,已刻不容缓。北极与南极情况大不相同,应突出自成“北极学”(arcticology,笔者首创)。笔者目的在于“征询”各方看法,以求众志一心,齐心向上,为学术探讨尽力。

1,北极(North Pole,北极点)

地球自转轴北端的顶点,经纬度坐标90°N;O°/180°E,w。通常都绘于二度空间平面世界地图或三度空间地球仪的上方(北方),是“固定”不变的地球自转轴轴顶之一端。另一端即“南极”(South Pole,南极点)。所有经线(longitude,即子午线)的北端都汇集到此,所有“时区”(time zone)划分线也集中到此。如果你立足于“北极点”上,并旋转一周(360°),你就已到过地球上所有经线及时区线的北顶,这时你正“顶天立地”,整个地球在你脚下;整个天空在你头顶,你不能再“北”一丝一毫,如果你未配备火箭升空,你就只有向南移动。北极点在北冰洋冰层上,无固定标志,采用人造卫星定位。北极点下为“大洋”(北冰洋),与南极点下为“大陆”(南极洲)完全不同。

2,北冰洋(Arctic Ocean)

北冰洋面积1409万平方千米,是地球上四个洋(另三个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之中最小的一个,冰海雪山环绕。北极是地球上最少污染的海域,也是地球北半球大气温度的调控中心,人们常说的“西北风”都直接或间接源自于此。北冰洋终年冰雪覆盖,冰层厚度可达3米以上,水深最深达4665米。北冰洋大陆架石油、天然气、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蕴藏丰富,是地球上最大、最后的一块宝地。非“你”即“我”,海域划界问题严重,是国际海域争议最多的区域之一。北冰洋是“洋”(ocean),不是“海”(sea)。“洋”是以“大陆”(continent)为边界,北冰洋即是以三个大陆(欧亚、北欧和北美)为“岸”,由多个海,如巴芬湾、巴伦支海、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等)及岛屿(如格陵兰岛、巴芬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Spits—bergen Island,挪威)、新西伯利亚群岛等)所组成,岛与岛之间的水道(如:西北航道等)是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东西海运的捷径,但必须借助破冰船为先导或静候雪化冰融。“arctic”一词源自希腊文,是“大熊”的意思,在此指北极特有的“北极熊”(polarbear)。旧译“北极海”不正确,应废止。日文今仍常用“北极海”。北冰洋范围由国际海域组织认定后公布,基本上以北极圈内水域为认定范围。

3,北磁极(North Magnetic Pole)

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铁”(magnet),磁力线集中在“北”的就是“北磁极”。非固定,随着地球磁场变化而变化,磁极点位置年年不同,位移快而大,使人着迷而惊奇。“北磁极点”目前还在加拿大领域内,但迅速向东北方向移迁,数年后将由加拿大领域移出,进入俄罗斯领域。地球磁场变化影响大,牵涉广,特别是在太空通信、弹道导弹导航、卫星定位、核动力潜艇潜航、导弹防御及太阳风、北极光研究等等方面。北磁极其实是“南”磁极,也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所指的方向(南)。有人用“磁北极”,不妥,应统一使用“北磁极”。20世纪初北磁极移动速率约10千米/年,但自70年代起已增加到50千米/年。

4,北极圈(Arctic Cycle)

北极圈是一条平行于纬线(latitude)的“直线”,在北半球为66°33’N;相对的南极圈(AntaseticCycle)在南半球66°33’s,人为“固定”以利作图。此“圈”十分重要,任何世界地图均明显标示,在此圈之内概称“北极”,北冰洋海域范围也以此“圈”为准。“圈”内(北极圈以北)仅有冬夏两季才有北极熊,才能见到北极光。“圈”内四时皆冰,表面温度多在-1℃~7℃左右,依自然地理原则,可分为三大部分:北冰洋海域、大陆北部地区(欧亚、欧洲、北美)及北极岛屿三者。

5,树线(Tree Line)

“树线”是一条区分北极与非北极的植物生长曲线,以有无树木生长为准绳,线北无树;线南才有树木生长。如从原住民族来看,线北为北极原住民“因纽特”人;线南为印地安人,其他人均为殖民或移民的后来者。树木生长随个别地区气候、生长条件而异,线北树木越来越矮小,终至于无。线南则森林茂密,树木高大,植被密而广、物产富饶,饮食不缺,是印地安人的地盘,北极原住民“因纽特人”不得越雷池一步。此线大体与北极圈平行或交错,现在因气候变暖,树线正快速北移,自然生态已产生了彻底的改变。树线北只有苔藓及少数显花植物,树线上有树木,主要为云杉(spruce)及桦树(birch)。

6,北极光(Aurora Borealis,Northern Light,PolarLight,极光)

北极光是地球磁场磁力线中带电离子与大气层中不带电粒子相碰撞而产生的流动变化、绚丽多彩的自然光景,是地球上最壮观,最诡异的天象之一。北极光瞬息万变,颜色以紫、黄、红、橙为主,艳丽绝伦。欣赏北极光以瑞典北部最占优势,但通常在北极圈以北,暗夜都有机会看到。最新研究指出,北极光(南极光(Aurora Australis;Antarctic Light)也一样)是因地球与月亮之间的磁力爆炸,磁力线重新连结引发磁亚爆,受压的磁力线突然“松懈”,释放原储存在内的能量,将负荷电子的粒子抛回地球大气相碰撞而产生。人造极光已试验成功,比美天工,可能成为最新的科学“厉”器。

7,因纽特人(Inuit)

因纽特人是分布在北极圈内的北极原住民,昔称爱斯基摩人(Eskimos),源自印地安语“吃生肉的人”,欧洲殖民者沿用,因不够尊重,于1999年起全

面停用,改用他们自己对“自己”的称呼“Inuit”,也就是“人”的意思。因纽特人,黑发黄肤,蒙古利亚种(Mongoloid),四五千年前,自亚洲东西伯利亚越白令海峡进入北极圈定居,说同一种因纽特语(Inuktitut;即爱斯基摩语,Eskimoan),靠在冰天雪地里渔猎为生,在“现代”之前,终其一生都无蔬果可食,是一个在地球最严酷自然条件下求生存的独特民族。现总人口近150 000人,主要定居于北美(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及加拿大北极地区)、格陵兰、东西伯利亚及欧洲最北端。使用木眼罩防雪盲、使用卡雅(kayak,单人蒙皮小艇)在冰海中狩猎,使用北极狗雪橇在雪地上移动。无宗法社会组织,冬住冰屋,夏住帐篷,来去自主,喜爱和平,与天争命,至死方休,是我们在北极的兄弟。“Inuit”有各种译法,如:因纽特、因努特、伊鲁特等,笔者建议统一使用“因纽特”。

8,海冰(sea ice)

由富含盐分的海水所结成的冰块,呈蓝色,结晶形状也与一般冰块(淡水冰,fresh-water ice,白色)不同。根据“冰雪学”(glaciology)学家的研究,“冰”结晶表面有厚约数十分子的“准液体层”(quasi-liquid layer),这是冰很滑的原因。海冰在北冰洋海域分布面积最大、最多,是北极地区大型哺乳动物(如北极熊)猎食时的平台。海冰冰冻时,极少部分水分(water)会因结晶作用“排挤”而另行分隔存在,这种冰“水”是北极因纽特人在狩猎时的唯一饮水来源,是生存所必需。因纽特人在冰架上可以快速辨识找到“水”潭,这是在大自然严酷考验下磨炼所得出的宝贵经验,代代相传,民族生命得以延续。因地球升温,北冰洋海冰人夏就缩小的情况已愈来愈严重,可能对全球气候、环境及北极动物带来毁灭性冲击。2006年7月的卫星影像显示,海冰仍然紧邻阿拉斯加巴罗港(Barrow Bay)的海岸,在一年后同一地点所摄得的影像,这些海冰已完全消失。据统计,2007年消失的北极海冰面积已超过100万平方千米,打破以往任何时期的记录。消失的海冰似乎是一去不返了,这是一项严重的警讯。海冰可以反射太阳的辐射线,如果这一大自然机制弱化,则北冰洋的温度可能反向增加更甚。

9,苔原(tundra)

北极圈内终年冰冷,无树林草原,主要生长植物即苔藓植物。苔藓紧贴岩石表面生长,平日雪盖冰封,可数百年不死。“春”日到时,纷纷出露,秀色光艳亮丽,五彩纷呈,在天地苍茫中,独显颜色。苔原“tundra”一词源自芬兰语,现在已在俄、法、德、英各种语文中成为专有自然地理学名词,是自然地理中北极专有名词之一。苔原以北欧、东西伯利亚、北美加拿大极地地区,分布面积最为广大,苔藓植被多样、独特而著名。

10,峡湾(fjord)

峡湾(fjord)一词源自挪威语,乃冰川移动,将山谷切成独特的“”字型,当海水面上升后即形成今日峭壁、悬瀑、碧海的独特美景,是北极地区最独特的地貌之一。挪威松恩峡湾(Sognefjorden)是世界最长、水最深的峡湾,也是世界最美的峡湾之一。峡湾是北极地区最常见、最重要的地形特征。

11,远程雷达预警系统(DEW,Distance EarlyWarning System)

DEW是美国在冷战时期,为防卫洲际弹道飞弹核攻击,结合加拿大、北大西洋公约国所建造的一套预警系统,大致上沿着北极圈部署,是美国北极“马其诺防线”(Maginot Line)的北冰洋新版。20世纪50年代始建,60年代开始撤除,1993年全部停用,加拿大境内者交还加拿大。加拿大于2003年开始清除污染,预计需要到2037年才有可能全部完工。此线最东起阿留申群岛,最西到冰岛,建置及撤除都花费了天文数字的预算,是地球上最昂贵的防御系统,也是最无实效的防御系统。DEW已完全除役,代之的是“北方警戒系统”(NorthWarning System,NWS),到目前则进一步改为“飞弹防御”(Missile Defence,MD)系统,但其功能、目的及所费则完全相同。此线实际上是沿树线部署。

12,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

寻找能够贯穿北冰洋西北的水道,是五百年来北极探险家一心一意的工作,现在因为地球暖化,可能立即呈现。“西北航道”全长5150千米,东起太平洋岸阿拉斯加北端,穿越加拿大北极群岛,贯通大西洋一侧的哈德逊湾,比现用太平洋到大西洋航线可缩短9000千米。目前争议在航道水域“主权”,加拿大认为是“领海”,甚或“内水”,或二者混合体,但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则认为此乃一国际海峡,有国际自由通行权。因冰融现象,西北航道海舶通航已是指日可待之事。

13,中国北极“黄河站”(Arctic Yellow RiverStation of China)

中国第一座设在北极的永久性科学研究调查站,于2004年7月28日正式建成并开启使用,除了中国北极研究人员长驻外,也将成为中国国际合作北极研究的基地,其重要性无与伦比。黄河站位于北极高纬度极区前沿,180°55’23”N,11°56’07”E,居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之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 Island,挪威语“冰岸”之意)南端,是著名的“北极科学城”所在之地,许多国际北极研究活动,都在此进行,是最重要的“北极学”研究中心之一。

14,北极学(Areticology)

“北极”研究已成显学,“北极”对地球环境,人类生活,资源分配,国际关系及未来世界和平之影响,既深且远,已成一门广博高深的学问,笔者建议以“北极学”(Arcticology)一词,作为所有对“北极学术研究各学科之总称”,不但有利学习研究,开拓有关北极之新学识领域,对北极之实地也可展开更多面向更高层次的知识探索。至于其他语文是否已有此“词”,笔者在“英文字典网站”上查询有此词,但定义为“研究‘极地’(polar regions)学科之统称”,也就是包含“北极与南极”,与我只论“北极”并不相同。

经笔者初步整理,概略地说,北极的重点可归纳为“两点三线”。“两点”:北极点和北磁极点;“三线”:北极圈、树线和DEW线,合起来正是简体汉字“兰”字。在北极圈内拥有“陆地领土”的国家为:俄、芬、瑞、挪、丹、加、美及2009刚独立的“格陵兰”共八国,可依极地利益和国际政治结盟再区分为三群,即俄、欧盟和北美,未来发展将随北极气候变迁、融冰现象及国际政治现实而快速转变。

推荐访问:北极 专有名词


[“北极”专有名词及释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