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心得学习

我的《乡村日记》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20 10:09:02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有一首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唱道:“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说的就有我的家乡吕梁。

我的故乡是北方晋西黄土高原,黄土丘陵比比皆是。典型土窑、砖窑、石头窑的村落。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黄土村落,一个煤炭之乡。因为,这片黄土地50%以上的地下有煤矿,上面却是覆盖着厚厚的黄土。

吕梁山纵贯全境,市名因山而得。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千年黄河养育了吕梁人民。

改革开放三十年,这城市撕去了几多痛、几多病,几多愁苦。

这农村被扯开了几多含羞、几多粗糙、几多欢乐。

欢乐并痛楚着。从村村通公路,户户通广电,从土窑洞涌向钢筋水泥构成的居所,生命在延续……

厌倦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乡亲们在改革的日子要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中国农村在经历着向城市化进军的阵痛。中国农村城市化,4亿人大迁徙。

人类城市化,就是生存文明化。 也许城市才是人类最终的归宿。大规模流动人口中,是从农村迁徙到城市的农民。

从全球来看,落后国家人口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

从全国来看,北方向南方发达的城市迁徙,西部向东部迁徙。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开始。

从山西来说,各地市向省城太原迁徙,各县区的向地级市迁徙,各村镇的向县区迁徙。

而迁徙的根本原因就是实现“淘金梦”。就业,就学体现生存的价值。虽然在城市里他们忍受着背井离乡,忍受着不公平的待遇。

城市养育了农民,农民支撑着城市。

虽然也有无法承受城市的高消费而返村的人, 但毕竟是少数。

我们无法预测多少年后,这些土窑洞、砖窑洞、石头窑洞还能保持多久。但我们可以肯定,城市的发展,必然有农村的萎缩。文明的进程,必将缩减落后的旅途。也许在若干年以后,曾经的雕梁画栋、飞椽斗拱渐次坍去,不再有人守着那间老屋,不再有人为它掸去梁上的尘土……

作为一名摄影人,真实地记录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村庄、一个人的变化、变迁、变革,是摄影人的幸事,也是对摄影人的期许和职责所在。

作为一名摄影人,能够以“一箪食、一壶饮、在陋巷……”,如先人、如孔圣人,的确需要有耐人寻味的信心。要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涌动的力量,如同一种磁场,推动着你,驱使着你,让你记录下真实而欲罢不能。

这里也许能见到你在钢筋水泥丛林中所不能见到的,在碧波大海中所不能领略的,一种黄土高原与时间的洗浴所表现的东西。那么,就请你耐心倾听我的——乡村日记。

作者简介:就职于吕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兼《交通与安全》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民建山西省委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吕梁市摄协副秘书长、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多次参加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著有诗集《爱的心版》,文学作品《血字碑》、《警察与妻子》,出版个人摄影作品集《绿灯红灯》、《乡村日记》。

推荐访问:乡村 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