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团范文

克拉玛伊油田发现的故事之五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3 08:46:41   浏览次数:

百口泉油田位于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境内距克拉玛依市中心城区70公里。

百口泉油田,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新疆石油管理局贯彻落实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第一次大规模重要实践。

百口泉油田创造了当年开发,当年注水,当年产油24万吨的好成绩。1984年,油田年产量超过100万吨,成为我国又一个百万吨大油田。

在百口泉油田,发现了著名的“帽檐构造”,从而带来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勘探的大突破。

百口泉油田的勘探开发,为建立具有在个带,六个油气领域的克拉玛依大逆掩断裂带的构造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未召开之前,新疆石油管理局已经率先嗅到了清新的空气

1958年4月12日,随着230井的出油,百口泉油田得以发现。刚刚担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的秦峰,在1959年8月6目召开的全局地质工作会议上,首次用“获得高产的工业性油流,扩大了油田面积,增加了油田的工业储量”来评价百口泉地区。

地质调查处北准噶尔大队仍然把百口泉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任务作为了一个重点。由于303地质队发明并推广了这个先进工作方法,他们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每班能钻3至6口井,1959年5月20日,甚至创造了日测135个条件点的纪录。这些点式创新汇聚在一起,持之以恒地进行,为百口泉油田后来的大规模勘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从1965年起,对百口泉的钻探工作暂时停止了,但地质勘探普查和详查却仍在进行当中。这些坚持,使百口泉地区的地质构造的基本骨架得到了明确。

十多年地质勘探的积累,让新疆石油管理局对百口泉地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鉴于百口泉的突出表现,1979年2月7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扩大会议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的第一仗放在百口泉。

3月31日,百口泉会战指挥部召开3600人参加的誓师大会。在一个露天主席台上,总指挥任荣堂顶着寒风宣布百口泉会战打响了!在会战现场的各个工地上,更是谱写着一曲后来被写进“克拉玛依精神”的“主打歌”——艰苦创业,拼搏奉献。

有一次风起时,钻井处处长张乐怀正在白碱滩基地,看到风势不对,立刻命令食堂以最快的速度打出三麻袋馕。

他坐着小吉普车去食堂取馕的时候,感觉到如果坐羞这辆小车,恐怕到不了百口泉就会被风刮翻。

于是,他紧急通知钻井处运输大队派出刚从美国进口的,载重40吨的“佩星”大平板车。

即便是这辆“巨无霸”,在狂风中前进也是很艰难的。

四个小时之后,张乐怀终于亲自将馕送到了钻井处会战员工的手中。

油建二处二队炊事班班长张仕新,在狂风中紧紧拉着伙房帐篷的绷绳,坚持了三个多小时。手,脚,脸冻得又红又肿,但他全然不顾,直到炊事员将饭菜做好。

更多的同志,在就近抗风救灾之后,又按时到达交接班地点,替换前一班次的同志们。

这场狂风,持续了二十多个小时,从起初的8级快速飙升并长时间地维持在12级,钻井现场3座井架被吹倒指挥部驻地的二百多顶帐篷被掀翻刮跑。

风灾一度导致输电中断,通讯中断运输中断、后勤供应中断。但在百口泉会战的职工,就是依靠这样的拼搏精神,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百口泉会战实现了当年钻井,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投注分注,当年受益。它成为准噶尔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场地工张金山为百口泉油田发现了新的油藏

在仔细梳理准噶尔盆地50多年的油气勘探历史时,经常可以在地质资料中看到这样的现象——

同一个区域的地质分层在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之后,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不少含油气区域就是因为这种分层的改变,才得以发现。

但这些原本是地质科研人员研究的命题,在百口泉油田却被一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普通钻井工人破解了一道。

32830钻井队也参加了百口泉油田的会战。1979年1 2月,他们正在百1067并打钻。

正常打钻,对于钻工们来说,是比较清闲的时候,除了上钻台接单根之外,大都可以在岗位上保养、擦洗一下设备。

张金山是场地工,这个工种在钻井队当中属于技术含量不太高的——保养维护振动筛和除砂器,清理泥浆槽和泥浆罐。

看着天气不错,又没什么事儿,张金山就打算把泥浆槽中沉积的岩屑清理一下,这样可以降低泥浆中的固相含量。

张金山在泥浆罐壁上磕掉粘在铁锨上的岩屑时发现,被铁锨铲碎的岩屑断面上有小黑点儿。

于是,他拣起来几颗仔细一看:好像是油!

“是自己看错了吧!”张金山几乎要否定自己的眼睛了,“现在打的是石炭系了,是上部油层的‘基岩’,不会有油气显示的。”

但因为长期和地质员交流,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每口井的地质设计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这些地质资料都需要不断地改进。

他马上跑去找地质员。

经过荧光分析,地质员确定了这岩心属于含油的克拉玛依组,地层还没到石炭系。而原本认为这口井所在的区域,克拉玛依组是缺失的。

于是,新疆石油管理局根据这条线索,在旁边部署了几口取心井,并且进行了中途测试。

评价的结果为百口泉油田又增加了二级含油面积0.6平方公里,115万吨的地质储量。

1984年,中国又一个百万吨大油田诞生

1978年底,一名在钻井队等一线生产岗位锻炼了9年的小伙子,调到了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处当了一名地质员,他叫闻玉贵。

他也参加了百口泉会战,具体负责的是检188井区的开发。

起初,检188井区石炭系新投产井的产能一直不理想,与设想的每口井平均日产15吨相差一个数量级。

指挥部和全局上下都很着急,闻玉贵更是寝食难安。

那时候,上班都是坐敞篷车。为了解现场资料,他经常是每口井都要去,有的井甚至一天跑好几趟。

那又是一个刮着大风的夜晚,闻玉贵拖着散了架的身体回到板房,咬咬牙又把头埋到了一堆资料当中。

这一夜的大风,可以让闻玉贵记一辈子。

因为就在窗外狂风的嘶吼声中,他和同事将电测图和在现场取得的资料经过精心对比之后发现,一个并不起眼的低密度层当中极有可能存在着高储量的油藏。

2001年,百口泉采油厂在应用老资料进行重新研究时,认为这里的百31井区二叠系具备局部成藏的可能性。

于是,运用新世纪的新思维——滚动勘探模式,在加深滚动扩边井b1764井的二叠系佳木河组的1396—1378井段,经过射孔压裂,用4毫米油嘴获得日产26.3吨原油。

由此,百31井区二叠系佳木河组油藏被发现。

此后,又利用百口泉组的8口扩边井

也加深到此位置,都获得了工业油流。

为了找到这个油藏的边界,继续在此部署了7口评价井,试采了21个层位,也无一落空。

这样一来,百31井区为百口泉油田新增了含油面积4.6平方公里,新增了探明储量739万吨。

1988年到1996年这9年当中,是百口泉油田发展史上的低潮期。似乎,那曾经振奋人心的场面真如流星般滑过。

1984年4月3日,九浅21井开钻,5月24日完钻。6月21日,在这口井的克上组498米—509米井段试油获得日产0.369吨的重油。

从这天起,克拉玛依人知道了:百口泉油田有重油。

被骗回家的沈军,穿着满身油污的工作服睡在沙发上度过了自己30岁的生日

与稀油油田的开发会战相比,重油区会战的队伍里,多了个军种——“热注队”。

因为开采流动性很差,甚至失去流动性的重油。需要通过人为地将高温蒸汽注入油层,使其粘度降低,才能被抽油机抽上来。

沈军是采油一厂参加百重七井区会战的热注队队长。他和他的队员们是2000年9月1日进驻百重七的。

他们的任务是,在冬天到来之前完成五台高压蒸汽锅炉及其辅助设备的安装调试、点炉和运行注汽。

与他们相伴的,还是狂风。因为是开发会战,车辆的运行和土石方作业量的增加,让沈军他们每天都在。沙尘暴中工作。

大家即便是用工作服裹着头,风沙仍然一个劲儿地朝眼睛和鼻子里钻。

因为参与会战的这支热注队的职工人数并不多,平行推进同时安装五台锅炉效率比较低。所以,沈军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工作方式——台一台地安装。

为了保证第一台设备的尽快安装调试,沈军带着大家在狂风中爬上爬下,争分夺秒地忙碌着。

油污、汗水加上尘沙,使大家的脸和脖子变成了黑不黑,黄不黄的“土”色。

经过白天的暴晒,到了晚上,钢铁设备开始散发出暖意。9月的戈壁滩,昼夜温差已然很大了,大家经常就躺在设备上睡着了。

9月6日,百重七井区第一台高压蒸汽锅炉在他们手里安装,调试完毕,并正式点炉投注。

看到锅炉轰鸣的铰盘旋转正常时,沈军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同事要拉他一把,但沈军却看不准对方的手了。

2000年9月23日,沈军满30岁了。已经二十多天设见丈夫的妻子,打算好好给沈军过个“而立大寿”,于是,就瞒着沈军给领导打电话,让领导把他从百重七井区骗回了家。可是,一身臭汗和油污的沈军晚上一到家就栽倒在沙发上睡着了。

妻子的内心很失望,但也不忍心叫醒他。第二天清晨,巴望着能让爸爸“亲亲再走”的女儿醒来后,发现被弄脏的沙发上已经没人了。

沈军又伴着朝阳在百重七井区的锅炉上忙活开了。

在沈军的带领下,到10月13日,采油一厂负责百重七井区会战的热注队,仅用了43天就完成了五台高压蒸汽锅炉设备的安装调试,点炉和运行注汽工作。

杨亮把尼龙质的凡尔片换成了合金质的,这一个小革新,一年就能节省材料费用43万元

从百重七井区开发伊始,供汽工作就由采油一厂负责。百口泉油田的锅炉一直归采油一厂供汽联合站管理。

百重七井区各个供热站的锅炉都使用的是202T—6M型柱塞泵。随着注采重油难度的不断增大,百重七井区供热站锅炉的注汽压力也需要逐步提高。

到2002年,技术要求各个锅炉的注汽压力要达到12兆帕以上。

众所周知,直到目前为止,国产大型工业设备的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是有相当差距的,202T—6M型柱塞泵也不例外。

尽管技术要求没有超过这种柱塞泵的额定技术指标,但是其中的关键部件——凡尔片的材料强度不够高。虽然也可以使用,但却经常因此造成柱塞泵产生故障,锅炉非正常报警停炉现象频繁。

锅炉停炉、点炉次数的增加,不仅使水电能耗上升,降低了锅炉的运行时率,而且还增加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更换质量好的锅炉,二是进行技术革新。

采油一厂供汽联合站百重七井区联合站岗位长杨亮决定采取第二种办法。

杨亮是个“老供汽”了,和高压蒸汽锅炉打了十多年的交道。在频繁地维修柱塞泵的过程中,他发现:柱塞泵上原装的凡尔片是尼龙材质的,注入压力的增高超过了尼龙材料的高速磨损临界值,这是凡尔片频繁损坏的根本原因。

看似难办的事情,只要认真分析,往往变得简单起来——

“换成合金质的凡尔片就可以解决问题!”这主意,杨亮几乎是脱口而出。到2003年年底,改造后的202T—6M型柱塞泵运行一年多了,再也没有发生过因凡尔片损坏而报警停炉的现象。更换凡尔片的202T—6M型柱塞泵,仅材料费一项每年就节约了43万元。截止到2008年底,百口泉油田共投产采油井2448口,开井1858口。累积生产原油2436万吨,累积生产溶解气18亿立方米。

百口泉油田50年的奋斗发展史,凝练出了被今天的百口泉人引以自豪的“百泉精神”——“一心想油,奉献为油、敬岗爱油,自我加油,力争上油”。他们把这种精神称之为“五油精神”。

今天的百泉人,更是把这种精神,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五油理念”——“高效采油,安全保油,增储找油,科技兴油、人才盛油”。

百口泉的职工说,百口泉油田的日子还很长,大家一起奋斗的路也还很长,这“五油理念”就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核心文化。

推荐访问:油田 之五 发现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