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范文写作

7篇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讲话稿

作者:   时间:2022-06-01 08:30:07   浏览次数:
7篇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讲话

 

目  录

 

1、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新常态:互联网+与产业升级”论坛上的讲话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电影新局面——在青年电影创作人员专题学习座谈会上的讲话

3、把好导向,抓好内容,提升新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力——在第24届上海电视节台长论坛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峰会上的讲话

4、立足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和创新性发展——在第27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上的致词

5、在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暨广东省4K产业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6、在十九大“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记者招待会上的致辞

7、在“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的致辞

8、朋友圈影评若干

 

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新常态:互联网+与产业升级”

论坛上的讲话

(2015年6月14日)

我们以电影的名义聚集在上海,以电影的名义充满了激情与活力。现在,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电影节,也有了越来越多以电影名义举行的活动。但是,如果我们始终保持一双慧眼,保持一颗电影的初心,很容易发现,电影节其实并不是明星盛宴、也不是豪华party,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新闻话题。电影节的本质是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才华的激发和人才的涌现。而这一切都要落到电影作品上来,因此,好作品永远是衡量电影的唯一标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刻、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什么样的场合与讨论当中,只要以电影的名义发言,以电影的名义来行动,我们一定会拥有一个共同的、光荣的目的地,那就是拿出好的电影作品。因此,我想谈四句话:

第一句话,内容属性是电影的黄金属性。

今天,我们论坛题目是互联网+与产业升级。在互联网概念之前,世界电影已经有了120年历史,早就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那是人们对电影观看、对电影评价、对电影感受和交流的心灵之网。每当在黑暗的空间,人们面对银幕,银幕之光和观众的心灵之光就在发生光合作用。走出影院,大家用目光交流、用坦诚的心交流,这已经形成了一张目光交流之网、心灵交流之网,这个网络是先于英特网的。为什么电影的魅力永恒?就是因为120年以来有这样一张永不消失的目光之网和心灵之网。

今天,面对英特网,这两张网络应该怎样更好的重叠?更好的相加?这是今天要面对的首要问题。电影是什么?电影是电影人观察世界、感受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电影也是电影人的观察、认识、感受与观众的观察、认识、感受进行碰撞和交流的最有魅力的契机。面对互联网+在这样一个时刻,互联网作为新力量进入电影业,希望它向120年来在观众中形成的目光之网和心灵之网保持足够的敬畏、足够的尊重,因为人们的观察、思考、发现和表达,正在形成电影的内容、形成电影的黄金创意。

在传统的电影创作中,电影创意往往是作者的个人行为,或者说电影人的小圈子行为。当今天拥有了互联网时,突然发现,在这样一个巨大广阔的平台上提供了信息最广泛的交流、思维最大面积的碰撞、智慧最大可能性的激发,以及讨论最大范围的展开。所以说互联网平台为今天的电影创意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互联网+,首先加的是电影的创意,希望电影创意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能够在更大的信息碰撞、更多的思想交流、更强的智慧激发和更广泛的讨论空间里,让创意更加饱满、更加充满力量、和观众形成一种更加紧密的关系。

互联网有大数据、有云计算,但是互联网再有怎么样的数据之大、有怎么样的计算之云,也无法计算出人生图景中的诗意,心灵和情感才是诗意的发源地。然而,借助互联网更多的数据统计、更多的计算方式,有可能使我们创造更多的心灵交流和情感碰撞,从而让人们有机会找到更广阔的诗意,找到更丰厚的心灵栖居,这是互联网+和电影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因此,无论在什么历史阶段,一定不可丢弃电影内容的黄金属性。

第二句话,创新永远是电影的生命所在。

讨论电影产业升级永远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120多年的电影历史,是创新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历史。80年前的上海,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我们看到了很多风起云涌的创新和变化;40年前的北京,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强烈推动。正是因为有这些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才一直涌动着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互联网+产业升级,向我们提出的崭新命题,就是创新。

在这样一个互联网充分调动,人人参与、人人平等对话的历史契机中,在电影话题和现象电影已经成为普遍趋势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一点,电影语言、电影叙述系统、电影文本,也要与之与时俱进地发生进步和变化。我们要有信心推动电影不断向新的层次迈进。

今天电影面对互联网,就如同当年默片面对声音、黑白面对彩色、平面面对立体、传统特技面对CG、一般声音面对全景声,我们面对崭新的工具和材料,也面对工具和材料给我们带来的崭新思维。我们有信心发起中国电影语言新形态的塑造和新样式的改革,只有在新的塑造和新的改革当中才能获得电影新的生命力。

第三句话,要认识到电影和观众是骨肉关系。

中国电影实现了12年的全面产业化改革,电影的各项数据和指标都有迅猛提高,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刷新,但是电影人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数字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观众赐予我们的。在一个个冰冷数字背后是一颗颗火热的观众的心。电影要感恩观众、电影要在感恩观众的基础上永远和观众保持血肉关系。没有中国观众,就没有中国电影;没有世界观众,就没有世界电影。这个规律无论怎样论证也难以逃脱。

互联网已经进入电影业,我们用满腔的热情、崭新的期待面对互联网给电影带来了什么,希望互联网能够更大程度地调动观众进入电影院的机会,在线选座、电商售票、网上营销,很多服务模式正在出现。在未来的互联网不断活跃和推进当中,相信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形式来方便观众、来满足观众更高、更新的观影需求。

与此同时,电影人也要珍惜互联网加入对观众进入电影院的能量激活。我们要奉献出更多、更好、和观众更加具有血肉关系的电影作品呈现在我们的银幕上。互联网+和产业升级,观众是衣食父母,这是我们讨论电影的一个根本前提。

第四句话,电影正在成为一个崭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

今天论坛聚集了特别多年轻人,在中国电影广阔的界面上也活跃着太多难以数计的年轻人。我在电影局工作了12周年,长期和电影创作人员进行广泛的接触和交流,自认为已经认识了中国电影界绝大部分创作人员,但是当很多崭新面孔出现时,我仍然感到诧异,有太多的创新性人才、创业性人才和跨界人才正在进入我们的电影业。他们不仅仅来自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专门学科院校,还包括来自北大、清华、哈佛、斯坦福等很多院校的跨学科、跨领域人才,他们正在进入电影业,他们的创意和所形成的工作系统、他们对电影所怀抱的远大理想,都将会有力地改写中国电影的未来。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电影人才强,则中国电影强。当我们看到这些青年人才,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怀抱着对专业的敬畏精神、又怀抱着对规律的突破精神,他们在打破规律性、尊重规律性、冲破规律性、走向可能性的过程当中,做出了这么多创新性动作、创新性思维时,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看到太多的工作室、太多的新型公司、太多崭新的电影个人,正在涌现出对电影无限的激情、智慧与活力,这就是我们创新的平台、创业的平台,为电影的未来提供了足够的信心。

前几天有记者问我,能否用一句话表达对中国电影未来的期许,我想到了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一个说法——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头上的星空就是要把电影产业做得更大更强,只有足够的产业才能支撑足够的创意和智慧,支撑足够的多样化、多类型、创新性的艺术表达。同时,还要牢记心中的道德,当中国成为电影产业大国和产业强国时,我们一定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电影文化尊严、电影文化规格,一定要有对世界电影做出中国独特文化贡献的信心和力量,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让我们一起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抵达中国电影光荣的目的地。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电影新局面

——在青年电影创作人员专题学习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7年11月26日)

今天召集大家来开这个会,主要目的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推动发展,进一步明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电影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电影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新作为。

长期以来,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怀抱电影梦想,充分发挥艺术才能,创造了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充分证明我们电影人是党和人民值得信赖的文艺工作者。在这里,我代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代表聂辰席部长和童刚副部长,对同志们为中国电影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为同志们所取得成就和进步表示真诚的祝贺!

刚闭幕不久的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国上下、社会各界都掀起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电影界各单位、各机构的学习贯彻活动深入进行,我也从媒体上、微信上注意到了广大电影人的积极态度和热烈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有一大段话是讲给青年的,要求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于电影事业来说也是一样,中国电影的未来寄托在青年电影创作者、青年电影工作者身上。这也是这次专门同青年创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的初衷。

下面,我就电影工作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用十九大精神指导电影创作生产、推动电影文化发展繁荣讲几点意见。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党和国家事业各个方面工作都做出了重要部署,各个领域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电影工作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电影工作者必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凝聚起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的高度共识和磅礴力量。

第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电影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十九大的重大历史贡献,也是十九大精神的灵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示了我们党在新时代的旗帜和方向,内涵十分丰富,构成了一个科学理论体系。

就做好电影工作来说,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明确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的属性定位,明确中国电影作为党的文艺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所承担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功能,明确电影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的崇高使命,明确中国电影在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一言以蔽之,电影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对标对表,谋篇布局,埋头苦干,加快发展。

广大电影人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践行党的文艺思想,自觉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按照十九大确定的目标方向,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写好中国电影的光影华章。

第二,要深刻领会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发展之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述,在原来强调的“三个自信”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形成了“四个自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中,都把“四个自信”作为重要内容来阐述和强调,其中特别强化了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文化的作用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电影工作高度重视,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发展取得实质性进步的重要保障,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战略思维和远大视野是分不开的。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电影展现文化自信,具有独特优势,也具有广阔空间。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要在彰显文化自信上态度更加坚定、更加有所作为,关键取决于广大的电影创作者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取决于电影创作者的学养、涵养、修养。

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要体现在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为新时代鼓与呼;要体现在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体现在发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体现在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在通过电影传达文化自信,同时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发展之路。

第三,要深刻领会电影发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综观世界大国兴衰的历史,无不是同文化的兴衰紧密相连。比如,14世纪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使得以意大利为代表并扩展到欧洲主要国家的绘画、雕塑、歌剧等成为引领当时世界的文艺形式,并发展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英、法、德、俄逐渐成为世界强国,英国戏剧、欧洲文学产生的世界性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二战之后,世界的中心转向美国,美国电影成为了全球最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美国大片成为传美国价值观的有力载体,而且还没有哪一种文化产品和文艺形式就传播力、影响力而言,超过了美国大片所起的作用。

 从中国电影自身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把发展电影事业作为重要战略,迅速构建起电影创作生产体系和覆盖全国的发行放映体系,中国电影年观影人次最高曾达到293亿,许多经典作品流传后世,为教育引导人民、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发展迈入了新时代,中央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全面部署,电影更应该发挥独特优势和独特作用。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中国电影成为文化产业中的引领性产业,成为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文艺形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亮丽名片,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这是中国电影人应有的担当和使命。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明确新时代电影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发展繁荣取得了实质性巨大突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和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亮点,确定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和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新的历史方位。

五年来,一大批影片取得了两个效益的双丰收,电影产业持续稳定增长,国产电影保持了市场主体地位,中国电影新力量迅速崛起,形成了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又一次高潮。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总体态势是进步巨大、世界瞩目、稳中求进,正在阔步进入世界电影前沿位置。

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查找不足和差距。尤其是对于广大青年创作人员来说,更应该时刻保持找问题、补短板的心态,万万不可满足于一时的成功和名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当前的文艺工作指出了“三个存在”和“六个有的”问题,我感到电影创作中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这两年虽然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尤其是在电影创作层面,有“高原”缺“高峰”、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现实主义力作不多,创作质量和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电影创作的工业化、现代性认知水平尚需提升,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仍然不能满足供给侧需求。

同大家一起摆一摆电影发展的成绩和短板,目的就是要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看清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战略安排,描绘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这个战略安排是党中央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我们确定电影发展的战略目标、重大规划、重点任务的基本遵循。中国电影的发展也要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两个十五年”的时间表路线图,确定目标、任务、愿景。

 在这里,我谈一些初步的考虑,同大家一起商榷。

按照十九大关于新时代、新矛盾的判断和战略安排,结合中国电影发展的实际,我认为,中国电影要按照三个阶段,在提升电影核心竞争力、构建电影文化软实力、形成电影国际影响力上做文章。

从现在到2021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着力提升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的持续繁荣正在改写世界电影格局,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依托我们的市场规模和地位,同好莱坞形成了一种相对的“市场张力”,使得好莱坞电影不得不因中国市场而有所改变。

比如在题材选择还是放映安排等各方面,好莱坞电影开始注意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与接轨,中美电影交流合作也正在向纵深和全面发展。这种“市场张力”对维护文化安全、发展壮大自己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中国市场之大、发展之快,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电影形成了“市场引力”。

比如今年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西班牙的《看不见的客人》、泰国的《天才枪手》等影片,都在中国取得了超过其本土市场的票房成绩,说明中国的电影市场是世界各国电影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正在成为世界电影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近者悦,远者来”,这是好事情,是好现象。

但是,我们光靠“市场张力”和“市场引力”是不行的,我们除了要建成大市场,还要提升国产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有自己的好作品,确保国产电影的市场主体地位。

当前,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竞争力还不强。在即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的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在重压之下奋起一跃,使中国电影竞争力取得实质性突破,是事关电影产业持续繁荣的重要问题。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在创作、在人才、在质量水平。从2021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要着力构建中国电影的软实力。十九大在对2021年到2035年的战略安排中指出,在这个阶段,“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这为我们谋划电影发展提供了遵循。

到2021年,预计中国电影市场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银幕数量预计超过6万块,年产影片800部左右,年票房预计达到700亿,总体实力会有一个更大的跃升。

而且,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将带来中国电影产业和世界电影格局的重大变化,中国将有可能成为继好莱坞之后新的世界电影制作中心,对世界电影资源的集聚效应将更强,对世界电影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将更大。

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确保电影创作质量大幅提升,保持电影市场稳健增长,建立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更多影片打入国际市场,增强向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成为中国文化的鲜明代表。中国电影将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标志性产业,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更大贡献。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中国电影要达到国际影响力领先的水平。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也是我们成为电影强国之日。

十九大报告对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战略安排中指出: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

国际影响力领先,当然包括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电影理应在文化影响力中起到引领作用。在这个阶段,中国作为电影强国将全面体现在创作、市场、国际传播等各个方面,对世界电影发展提出基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的价值主张、文化引领、美学倡导和发展示范,为世界电影发展繁荣贡献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精神支撑。

把抓创作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把提升质量作为生命线,推动电影创作繁荣兴盛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有一整段的论述,就文艺创作问题在党代会报告中这样详细具体、浓墨重彩,是第一次。

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加强文艺创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曾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也证明,创作兴则电影兴,质量强则产业强。所以,提高中国电影的创作质量和水平,是当前电影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中心环节。(一)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现实主义创作、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电影创作的一体化原则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这是新时代中国电影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统领电影工作的行动纲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在电影创作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内在统一的,是一个逻辑连贯、前后衔接的创作体系,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其精髓,并真正付诸创作实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在电影创作中坚持人民形象的主体地位,不断拓展电影对人民的书写角度和表现方式,以人民的评价为最高标准,真正做到电影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我们在三年前推出“中国电影新力量”时曾提出一个口号,“电影与观众在一起”。这是一个倡导,也是一个要求,就是要求我们的电影要生动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要深刻挖掘人民群众丰富动人的内心世界,要真情描绘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与坚守,使电影与人民的创造实践和情感起伏同频共振,真正做到总书记所说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人民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参与者,是时代进步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作为电影的表现主体,就要把强化现实主义创作作为重要路径,这也是继承发扬中国电影优良传统,提升电影创作质量的本质要求。

我们一直强调把“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作为现实主义创作的切入点。电影创作者绝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只有脚踩坚实的大地,才能放飞艺术想象的翅膀,只有对现实生活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才能锤炼出富有个性又立体饱满的艺术形象,才能诗意地理解生活、阐释生活、表现生活。

我们提倡从书斋中走出,从个人的主观想象中走出,目光要触及人民日常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在鲜活生动的生活经验、细致缜密的生活逻辑和真实牢靠的生活依据上寻找到时代精神的精炼展现和民族精神的延续传承。

强化现实主义创作,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让现实主义电影焕发出更多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力量,灌注真善美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和共同追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电影创作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对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要求,也是电影创作整体的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的24个字,极大丰富和拓展了电影反映社会生活的领域和空间,有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引领,有公正、平等、法治、和谐的社会倡导,有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情操弘扬。

题材的选择、风格的追求、手法的呈现也应该是多样的。既可以气壮山河、波澜壮阔,也可以一叶知秋、小中见大;既可以用宏大严肃的方式来反映历史大势、再现时代主潮,也可以从凡人小事、生活情趣、乡村山野、自然草木中发现真善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表现过程其实就是艺术创作的审美化过程,切忌贴标签、喊口号。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曾经深刻指出,“要把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完美融合”,并明确提出了艺术创作中反对“席勒式”“传声筒式”的做法。这对当前的电影创作依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二)切实提高电影质量水平,努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2017年,我们提出了“电影质量促进年”,目的就是在电影创作数量不断提高、投融资主体日益活跃、创作人员日益纷繁的背景下,强调电影的美学态度和专业精神、提高电影的专业化门槛和职业化水平,以敬畏之心望艺术殿堂,以工匠精神铸电影精品。

正如“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道理一样,电影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进行单纯货币计算的。欣赏二字,含义颇丰,欣赏包含了心悦诚服、赏心悦目、喜闻乐见、以文化人。古人所言的“修辞立其诚”、“文以载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无不体现着对艺术作品承载更多思想价值、审美情怀、形式技艺的期待。

即使在电影产业化的今天,我们呼唤电影要有更多观影人次,提高电影的市场号召力,助推电影产业指标不断提升,也更多的是希望电影以真诚之心、独特之见、深刻表达、完美呈现,赢得越来越多的观影人次和越来越高的电影票房。

对于电影产业的数字指标而言,数字是有思想重量的数字,是有诗性品格的数字,这个数字化指标因其闪烁着美学的光芒而充满魅力,引动着无数人的期盼与关注,成为全社会的新闻焦点。

前几天,中国电影票房刚刚冲破五百亿大关,一时间新闻雀跃,媒体竞相评说。放在国民经济的大背景中,五百亿票房可以说微不足道。为什么社会关注度如此之高?我们应该读懂广大观众对这个数字所寄托的复杂性情感和热切性期待,用更高的智慧去洞穿五百亿票房成绩有可能给我们制造出的乐观屏障和致幻情境。

要深刻意识到电影创作仍然面临的质量风险和创新压力,深刻意识到电影和观众的关系仍然面临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挑战,深刻意识到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特别是有些发展中国家阶段性出现的优秀电影作品与我们形成的高下对比和鲜明映照,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精神状态抓创作质量,抓电影水平,在质量水平整体性提高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仁者不忧”。

接下来,围绕如何切实提高电影的创作质量和水平,打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我想着重和大家交流如下几点:

第一,提高质量水平,讲好中国故事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立足民族电影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青年电影创作者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聚焦时代主流,讲好中国故事.

要让故事回归故事本身。对故事的需求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喜欢借助故事的方式实现对世界的认识与表达,电影更是如此。

当前,很多电影创作质量水平存在的差距首先表现在讲故事的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有的对故事讲述的要领和规律把握不够,有好的故事起点,却没有好的故事流程和讲述方法,或者虎头蛇尾,或者旁逸斜出,或者前后矛盾,或者不知所终;

有的暴露出从文学到戏剧、从戏剧到电影的基本训练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故事的统一性、完整性、生动性、传神性在有些电影中明显缺失,逻辑难以自洽、因果难以对应、人物难以立足、结论难以服众的根本原因就是故事本身出现了严重问题,对作为电影叙述根本依靠的故事本体缺乏驾驭能力,故事叙述的基本功受到观众的严重拷问;

还有的电影作品对故事本体缺乏本质的了解和理解,误把宣传性、报道性、评论性要求当作故事性要求,以致于有些作品理念高悬,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忘记了电影要以故事作为叙述的重要引擎;

还有的作品试图以主观式意愿、情绪化表达、意象性拼接,取代故事本体,从不讲故事发展到不会讲故事;还有的作品走向了炫耀概念、炫耀场面、炫耀技术、炫耀明星等作为创作追求的偏颇地步,这就与电影要讲好“故事”的根本性要求更加背道而驰。

电影要想表达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感受和认识,必须要从故事出发,这是对一百多年来电影常识的重申和强调。

我们把讲好故事作为提高电影质量水平的首要问题来阐述,目的就是呼唤电影创作者对故事的重要性认识、本体性认识和艰巨性认识。大千世界,过往生活,故事无处不在,而从社会生活中敏感捕捉、艺术过滤、美学编织,上升为一个精彩有趣、扣人心弦、有价值、有意义、有意思的电影故事本体,是电影创作的艰巨性所在,也是电影创作的魅力所在。

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电影的基本职能,我们有悠久的文化、灿烂的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和进入新时代的恢弘命题之下,生动新鲜的故事层出不穷,伟大时代、伟大作为一定是和丰富的故事一体同构的。

 我们要从历史和时代的蕴藏中努力去挖掘,在电影的文本和光影空间里去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在银幕上闪烁出引人入胜的魅力,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完成好电影的专业和电影工作者的岗位职责。

在这个时代,电影工作者没有去架桥梁、打隧道、抓经济、搞科研,也没有让我们去当医生、当教师、做民工、送快递,但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我们的思想、情感、视野必须全方位面向和贴切前进的时代、沸腾的生活、火热的实践,时代也要求我们用文笔和光影去写好中国的故事、生活的故事、人民的故事,把这样的故事讲好了,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虽然我们没有去铺路搭桥,没有在农村工厂军营,但我们身上有一个沉甸甸的、分量很重的称号:“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个比喻,也是一个职称,这个职称对于我们的要求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讲不好中国故事,我们对不起这个沉甸甸的称号,完不成“工程师”职称下的工作任务。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让故事回归生活,让故事回归故事本身,对故事充满敬意和尊重,增强驾驭故事的本领和能力。

要让故事闪烁思想光芒。《故事》的作者麦基说过,故事是对生活的比喻。既然是比喻,就得形象凝练、有载体、有喻体,为的是把庞杂无序的生活表达得更加清楚。这才是比喻的存在价值,也是故事的作用。即便我们把故事编得百转千回、奇峰耸峙,但如果缺失思想的光芒,依然难以产生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故事的高下,表面上拼的是技巧,但更深层次考验的是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把握能力、概括能力和提纯能力,这也就是经典文学理论中常常强调的历史品格和思想能力。这要求我们能够从纷纭的现实生活中抓到生活本质,从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找到历史脉络,才是故事之所以是故事的根本。

故事需要感性驱动,也需要理性提炼。即使是直觉,也一定关联着思想印迹、熔铸着生活经验,在某一个瞬间呈现出灵感反应。我们期待的故事,不应该仅仅是生活流程的平铺直叙,而更应该具备对生活真谛的敏感捕捉。好的电影,应该要找到这个时代最有趣最动容的比喻,传达这个时代最真诚的希望和最动人的力量。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传说,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矛盾往往是故事的重要起点,而设置矛盾则会遭遇到和现实生活的种种关联,我们究竟应不应该在电影作品中碰撞社会生活的矛盾?这个问题创作者一直在追问,有时候这个问题也往往成为创作者的困惑,甚至成为某种借口。

问题不在于我们是不是可以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而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目光和心态来面对矛盾、面对问题。优秀的电影作品从来都是在矛盾和问题中,寻求解决矛盾和化解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矛盾和问题中展示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在矛盾的此岸寻找光辉的彼岸。

优秀作品中怀疑、战斗和批判的力量往往和善良、正义、建设性的力量同步生成,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有人把电影比喻成一个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必须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昭示出高贵与卑鄙、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陋,以电影的形式投射出希望之光、关怀之光、爱之光,让人们建树起生活的信念与力量,与公平正义结伴而行,与善良友爱结伴而行,面向未来,走向未来。

近期,一些发展中国家电影出现了一些让我们惊喜的作品,稍加回味总结,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作品勇敢地面对了社会生活的矛盾,更为勇敢地提出了解决社会生活矛盾的电影答案。

当今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有磅礴前进的力量,当然也有矛盾和问题,电影作品在面对这个时代时,只要坚定四个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会对社会生活的矛盾和问题,既敢于直面解剖,也敢于用我们的四个自信和核心价值观给予坚定的判断和正确的解答。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这给我们创作者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也给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所应具备的思想能力提出了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前提下,捕捉矛盾,解决矛盾,让电影在故事的讲述中闪烁出更多的思想性光芒。

要让故事有性格与情感的魅力。故事里不能缺少人物,人物需要有性格和情感,这是电影的基本常识,但是在创作中却时常失准,千人一面,不能够塑造出独具性格的“这一个”,是很多电影不能构成历史记忆的核心问题。

我们回望那些经典,经常是情节或许已经淡忘,但人物一定长留心底,人物角色的魅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电影的魅力。我们时常把性格与品格混为一谈,习惯把情感和情节分开表述,但事实上,一些特殊人物的特殊性格,往往是讲好故事的重要抓手,从性格入手进入人物,也往往会成为人物品格和人物命运的重要依据。

某种对人物情感的极致性书写,本身也是构成情节的重要维度。因此,要将人物的性格与情感作为故事的重要驱动力,凸显其中的魅力。

要创新故事的讲述方法。常言道,太阳底下无新事,人类的故事可能早在希腊时代已经形成原型,在巴尔扎克的时代都已经被讲述殆尽。人们又在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不断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拓展,因而依然有层出不穷的故事不断涌现。

只要人类永远保持着生活的热望,相信故事也永远不会有衰竭的一天。无论是神话学、叙事学,还是类型电影理论,都试图拆解故事内部的复杂结构,找到故事模型的心理依据,对于我们创作新的故事大有裨益。

时代不同,故事的讲法大相径庭;环境变化,故事的气质也必然变化,这就是故事的神奇之处。故事的创新不仅仅在于题材内容的创新,也在于讲述方法的创新,不仅需要编剧在文本写作时的创新,也需要导演在电影化改造时的创新。

第二,提高质量水平,要实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统一。电影是熔铸创作者独特思维意识与审美创造的艺术作品,也是高工业规格、高技术支撑的艺术产品,在艺术与技术之间,也在创造与制造之间,切不可轻重失衡、顾此失彼。

 近年来,我国电影的高新技术运用和工业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某些细分项甚至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必须指出的在于,我们的电影产业化改革不过区区十余年时间,电影工业化的路途依然遥远,对电影工业、电影技术的领悟和运用依然存在很多不到位、不纯熟的地方,总体上,我国电影工业还处在模仿、借鉴、学习的大过程之中。

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先导的电影工业革命,已经引领了世界电影新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新西兰维塔技术、美国工业光魔技术以及迪士尼工作室、欧美各技术实验室,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电影的工业成果和技术优势,使电影在新媒体时代跃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电影艺术在大银幕上展现出更多的影像呈现方式、视听奇观效果,为电影的故事叙述和艺术表达插上了新的翅膀。

传统的电影工艺已经受到了挑战和洗礼,如不加快中国电影工业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将难以实现中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

正因如此,总局电影局和美国电影协会达成了人才交流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派出了5批学员到派拉蒙、3批学员到迪士尼、2批学员到福斯、1批学员到环球,1批学员到索尼哥伦比亚, 1批学员到华纳兄弟学习。

在座的各位,有很多人曾参与了这些人才交流学习计划。从学习归来的学员反映,在好莱坞强大的电影工业、技术优势面前,很直观地发现了我们电影工业和技术的滞后以及电影工业的粗放,加速中国电影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奋起直追,让中国电影大国与先进的工业和技术能力相匹配,真正以实力发展成为电影强国。

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辩证地看到,越是在电影的工业和技术时代,越要防止电影的技术性沉迷。譬如,过分地追逐场面、过多地堆砌特效,以至于本末倒置,将其凌驾于人物和故事之上,只见奇观、不见情感,坠入了技术迷恋主义的偏颇境地。

前阵子,电影局组织一批青年导演去美国福斯电影制片厂参观学习,福斯方面安排了多位活跃在当今一线的导演和制片人与年轻的创作者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甚至破天荒地带他们去《阿凡达2》的片场,现场观摩卡梅隆怎样拍电影。

 但是令我们青年导演们意外的是,即便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和电影技术已经出神入化无所不能,但詹姆斯·卡梅隆、詹姆斯·曼高德、沙恩·布莱克这些我们惯以为“技术流”的导演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观点,就是在庞大复杂的电影工业背后,电影的灵魂永远是人和情感。技术一直在发展,但情感和戏剧本身才是人们热爱电影的终极原因。

在这里,我特别想与大家分享此次卡梅隆导演给我们青年导演说的一句话:“我希望人们遗忘技术,就像你在电影院看到的不是银幕而是影像一样,一切技术的目的都是让它本身消失不见”。

第三,提高质量水平,要力戒浮躁之风。大家知道,电影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相信经过各位的继续努力,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也已指日可待。因此,电影界早已经告别曾经的困窘状态,不断吸引社会各界的眼球,屡屡成为社会话题的热点,大多数电影从业人员的生活质量与收入水平也有着极大的改善。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创作者不忘初心,对电影充满敬意,对创作严格要求。但也存在有些从业人员,安逸有之、享乐有之、炫富有之、浮躁更有之,引发了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反感。浮躁之风已经成为横亘在我们面前,影响中国电影向更高水平和更大容量冲刺的一只拦路虎。

我们看到,各类资本争相涌入、各式项目仓促上马,有的IP被争相哄抢、大干快上、一窝蜂扎堆;有的公司和创作者以电影为跳板,动机不纯、急功近利;有的主创人员、演艺人员不以价值体现价格,超出实际开出天价,造成电影成本的不合理抬升,久而久之,将影响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创作人员未把艺术创作看作一桩神圣庄严的事业,不深入生活,不培养学识,甚至不研究剧本,不分析角色,甚至有媒体爆出极个别演员不背台词的现象;还有的主创人员缺乏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忙于赶场走秀,忙于广告代言,跨剧组拍戏,跨时空穿越;还有的不尊重艺术规律,无原则争排名、争座次,不顾及剧本的角色分配;有的特技未完成就赶档期上映;有的在拍摄时剧本还未完成,边拍边写,飞单作业……剧组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低,质量未见成效,浮躁之风在电影行业中时有浮现。

同志们,事业尚未成功,我们必须努力,浮躁之风要不得,防微杜渐势在必行。我们所从事的这个事业,不是娱乐业,是党的文艺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娱乐业和文艺事业有着不同的定义,明星和艺术工作者也有明显的概念区别,噱头和功力存在分野,出镜率和文化记忆不可同比,价格和价值不划等号,粉丝流量绝不等同于历史评价。

这些道理我们必须从头说起、重新梳理。我们有幸遇上了一个好的电影时代,中央重视、社会关切、人民期待;我们有幸遇上了电影发展繁荣的关键时刻,资本活跃、市场扩大、观众支持、条件优裕。我们要珍惜这样的时代和时刻,用高尚的艺术修养、端正的专业态度、诚实的劳动精神、朴素的人格作风,用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来回报时代,给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我们要有这样的修为和行动,让电影作品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让电影创作者成为人民尊重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

这样的追求才是长远的、永恒的、大格局的、历史性的,远远超出了短暂的红毯尖叫和键盘点赞。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必须说一句话:提高电影的质量水平,要从每一部作品做起,也要从每一个电影工作者做起。

(三)坚守文化立场和艺术理想,大力提倡“树三讲,去三俗”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艺创作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的关心和重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出了要求。“树三讲,去三俗”是创作态度问题,也是操守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将之作为电影创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予以解决。

 “树三讲,去三俗”,首先要树立社会效益是电影创作第一追求的正确认识。电影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对社会意识、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有着持续性影响。

好的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培育人心、净化风气,不好的作品,会混淆是非、污染心灵、败坏道德。我们要在这里再次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坚决服从社会效益。这是党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原则,也应该成为电影工作者的自觉遵循。

近些年来,某些电影在经济利益的刺激和驱动下,把低俗当通俗,把欲望当希望,把单纯的感官娱乐当精神快乐,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有的电影在台词中存在大量的脏话粗口,误以为不讲脏话就不能体现人物个性、就失去了棱角和锋芒;有的大量抄袭网络段子,缺乏原创精神和能力,误以为将网络上热传一时的低俗内容移植到电影中,就能吸引观众;有的热衷于呈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私密性话题内容,夸张甚至自然主义地表现夫妻关系、闺房秘事、暴露的服饰甚至成人用品等不宜展现的内容,打“擦边球”,制造卖点;有的为吸引眼球,故意使用带有争议或噱头的片名,片面追求“吸睛”效应,误导观众,恶意营销;有的无视影片的艺术完整性,大肆渲染低俗的情节桥段,降低影片品质,造成不好影响。这些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在有些作品中屡有出现,对中国电影积极健康的整体形象有所伤害。

“树三讲,去三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意识,坚守电影的审美理想和人文情怀。电影创作者尤其是青年创作者要处理好“义”和“利”之间的关系,潜心创作,淡泊名利,以德艺双馨为目标,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诱惑和干扰。

面对粗鄙化、媚俗化、同质化的创作弊端,要以供给侧改革统筹电影创作生产,不以数量的增长为目的,而是要提高质量、推出更多精品力;不以票房为目的,而要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不以短期效益和眼前利益为目的,而要达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更多高质量的电影作品对社会价值取向、文明风尚、精神凝聚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罗伯特·麦基曾说过:“所有方法和途径,都是为了走向故事的唯一目的——价值和意义。如果编剧一辈子都在为单纯的商业利益编织垃圾文字,你赢得了全世界,却失去了灵魂。”这番话,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的学生颜回有三个品行也值得我们学习:一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体现了自我约束、严格要求的律己精神;二是“不迁怒,不贰过”,这体现了勇于自我担当、勇于自我变革的人生勇气;三是“闻一而知十”,这说明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进步的人生追求。

以上三句话,希望我们电影工作者共同体会,共同勉励。总之,提高电影的创作质量和水平永远在路上,“树三讲,去三俗”的创作要求也就永远在路上,电影创作要“滋兰九畹,树蕙百亩”,要和低级趣味做永久的告别。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把文化与国运相连,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崭新提升。作为电影工作者,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方向,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在明天的论坛活动中,大家可以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互通有无、凝聚共识,为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发展繁荣献计献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结尾时讲到:“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让我们用这句话一起共勉,锐意进取,埋头苦干,铸就新时代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把好导向 抓好内容

提升新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力

——在第24届上海电视节台长论坛: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峰会上的讲话

(2018年6月11日)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一年一度的上海电视节。“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每到这个时节,上海都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电视行业瞩目的焦点。大家在这里分享收获、交流互鉴、激荡梦想、畅想未来,为中国电视发展注入许多新鲜的思考和创意,为中国电视人增添更多自信和动力。在此,我谨代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第24届上海电视节成功举办和“白玉兰”台长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广播电视是党的喉舌、是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广播电视台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牢记“48字”职责使命,聚焦“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努力在新闻宣传和文艺创作的理念、内容、样式、渠道上开拓创新,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新闻、好节目、好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指引和丰富的文化享受。越来越多优秀国产电视剧、节目模式、纪录片、动画片也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树立文化自信、展示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重要力量。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既是党中央对广播电视更加重视、给予更大关心支持的时代,也是社会各界更加聚焦、寄予更高期待要求的时代;既是广播电视扬鞭奋蹄、迈向新征程的时代,也是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交锋、各种媒介此消彼长,对广播电视掌握舆论主导权、话语权提出了深刻挑战;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美好生活需要,对视听内容制作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特别是5G时代的快速到来,对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整合转型、加快智慧融媒体建设、加快高清超高清电视发展提出了现实需求。

本次论坛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为主题,契合了广播电视要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醒、在变化大潮中中流砥柱的诉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方向导向,强化舆论引导能力建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新闻报道和各类作品,不断提升广播电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里,提几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要始终做主流舆论的坚定引领者。宣传始终是广播电视的中心工作。各级广播电视台要坚持新闻立台、导向为魂,聚焦主题主线,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突出思想引领,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成为时代最强音;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深化走转改,把握时度效,努力打造立体多样、丰富生动的新闻节目创新集群,为新时代新征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要始终做先进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广播电视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创意研发、制作播出、宣传推介全过程,融入新闻、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文艺节目等各方面,做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大力气挖掘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作播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节目和作品,让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和精神宝藏活起来、热起来,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要始终做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千千万万普通人”为主角,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寓于其中,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要与广大受众建立情感联系、思想共鸣,切实增强主流媒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舞台,努力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要始终做融合传播的深入实践者。媒体融合是广播电视的一场自我革命,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积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加快优化整合、深度融合,特别是要将新媒体的有益理念和传播优势融入到广播电视发展之中,强化立体化精准化精细化传播,打造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智慧融媒体,为广播电视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新突破。

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美好的愿景需要我们勠力同心、携手奋进。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高质量发展,矢志不移,久久为功,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广播电视的光荣使命!

最后,祝上海电视节和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立足新时代 展现新气象

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和创新性发展

——在第27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上的致词

(2019年3月20日)

首先,我谨代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聂辰席部长,对第27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19)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对中外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关心支持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届展会是在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的新形势下举办的。

CCBN作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知名的专业展会,是全方位展现新时代中国广播电视科技创新与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经过多年的培育和打造,已经成为广播电视领域应用新科技、拓展新业态、传递新理念、融入新时代的重要风向标。这次展会以“融合引领视界,智慧连接未来”为主题,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促进广电媒体优化升级、更大力度推动智慧广电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视听生活的新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这次展会也是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广播电视领域举办的一次重要的行业盛会。按照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求,总局的机构改革工作已经完成,各省(区、市)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的机构改革有序推进,进入收官阶段。机构改革后的全国广播电视机构,焦点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创新要求更加迫切,发展方向更加广阔。

中央对机构改革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总体要求是,聚焦全国广播电视阵地管理和行业管理,聚焦全国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署名文章中提出了“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等重要论述,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广电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我们的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下面,我结合广播电视部门机构改革后的新定位、新要求,就当前总局和广播电视行业的几项重大任务、重点工作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目的是凝聚广电系统内外,协同社会各方面力量,围绕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中的全局性、关键性任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合力攻关、共克难题,共同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和创新性发展。

一、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让广播电视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紧迫性课题正是广电行业面临的实质性任务。

曾几何时,广播电视作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强势媒体,如今正在全媒体时代遭遇多种挑战。广电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竞争对手的“十面埋伏”,感受到传播优势的“风吹浪打”。全媒体时代的挑战给广电行业的历史优势设置了很多难题,标出了一连串深刻的问号。

我们难以回避群众的听力和视线正在发生转移;难以回避广电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正在被分散和降低;难以回避最新科技成果和网络信息优势与广电行业嫁接的迟缓与薄弱;难以回避以上原因所造成的广电机构正面临的生存挑战和发展压力。这就是结合行业实际,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紧迫性课题”的具体理解和深刻体验。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已经成为宣传思想领域的重大政治任务,更是广播电视部门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回到过去,却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因此,我们要直面问题,正视挑战,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大无畏的精神,攥紧新时代的“紧迫性课题”,交出广电人的优秀答卷,以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不断巩固、壮大、拓展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一要打造智慧广电融媒体

目前,中央和各级广电部门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正在取得积极成效。去年,总局在贵州召开了“推进全国智慧广电建设现场会”,对传统广电行业向智慧广电迈进提出了新要求。今年,总局将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特别是注重将新媒体、新业态的新理念、新优势融入广播电视媒体之中,打造广电行业新模式,焕发广播电视全新生命力。

智慧广电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拓展边界;智慧广电也不仅仅是科技创新成果的物理性叠加和一般性转换,更应该是观念层面的重塑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在融合发展中对广电媒体功能和应用更为清晰的定位、更具开拓的延展、更加宏观的定义。我们今天甚至很难用经验中的框架去设定智慧广电的边界,但我们可以借助已有的成果去作出一些想象中的描述:

智慧广电的“智”在于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成果,提高我们的“算力”,用优选“算法”将广电媒体内容进行有效分发和精准传播;在于突破一般性“算力”或“算法”,将优质信息的投放能力扩大到更多的受众人群,从而实现优质信息的更大规模阅读和消费,引导和提高人们的信息认知水平;在于突破固定终端,将媒体信息实现各终端覆盖,真正实现媒体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在于突破传统功能局限,将数字经济和数字生活与数字媒体紧密结合,成为数字中国可依靠、可依赖的中枢和终端;在于双向互动、在充分感知和了解受众的“回音壁”前,打开节目创新创优的想象空间,提高信息传送的时度效水平等。智慧无边界,智慧广电的拓展能力也将变得没有边界,边界的拓展需要在融合中去寻找和完成。

目前,广播电视领域的媒体融合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缺乏示范模式、引领模式,在推动深度融合中,我们的媒体“融合”水平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深度”。

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拥有越来越庞大的规模化用户,永远去占据由用户构成的市场中心位置,坚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服务创新、业态创新、理念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一体化资源配置、多媒体内容汇聚、共平台内容生产、多渠道内容分发、多终端精准服务、全流程智能协同”的融合传播体系,着力打造融媒化制作、智慧化传播、精准化服务的智慧广电融媒体。

二要充分发挥广电机构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央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高度重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中宣部正在牵头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总局会同中宣部编制发布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系列标准。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既是中央的要求,也为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各地广电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广电的行业优势、层级特征、整体力量和技术特长,积极承担、主动参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内容承载、体验改善、服务提升、模式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我们要敏锐地发现,在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县级融媒体系列标准和规范中,广电标准与之有着广泛、密切、可操作性强的衔接点,这表明广电机构在县级融媒体建设中理应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已经建设成功的许多县级融媒体平台上,广电机构所发挥的采编优势、传送优势和技术优势日益凸显,以广播电视台、有线广播电视网为枢纽和龙头建设的县级融媒体平台,正更多地成为示范性样板,这表明广电机构在县级融媒体建设中已经体现出优势特征;我们更应该想到,正在着力推进的智慧广电战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以及应急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有着强烈的一体化特征和共生性关系,县级媒体融合与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同频共振的效果日益突出,这表明广电机构在县级融媒体建设中拥有充分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空间。

我们热切期待,全国各级广电机构在推进县级融媒体建设中主动担当作为,主动勇挑重担,主动引领创新,主动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模式,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中永远发挥广电队伍的主力军、先锋队作用。

三要加快高清超高清电视发展

上个月,工信部、广电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发布了《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了未来三年加快超高清电视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行动举措。加快推进我国超高清电视发展,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前年,总局与广东省政府签署了《推动广东省4K超高清电视应用与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去年,总局批复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广东广播电视台开播了两套4K超高清频道,这预示着广电事业迈向超高清的崭新步伐。

今年,总局将进一步加大高清电视和4K超高清电视的推进力度,推动内容制作、网络传输、终端普及和标准建设,并积极布局8K超高清电视相关准备工作。总局在所有重大任务、重大工程推进的同时,都为超高清电视发展预留了空间和通道,作出了制度性安排。

总局将引入标清频道逐步退出机制,计划到今年年底,国内中东部地区地市以上主流频道将实现高清播出,到2021年,高清频道将成为电视主流播出模式, 4K超高清电视内容和频道供给也会更加丰富,更多的人民群众将享受到高清和超高清电视服务。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发展4K起点上的超高清视频,是当前广电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点安排。

这项工作的意义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一个大致的梳理:超高清技术更广泛应用于电视端,是突破电影大屏和手机小屏重围的有效路径,是保障家庭客厅屏幕永不落幕的支撑性条件之一;超高清技术的进一步拓展,将融合更多高概念、高规格、高质量的产品,形成面向5G时代的高新视频。这是广电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尤其是超高清视频技术和文创产品的深度结合,会在5G时代产生巨大的效果和意义;超高清视频的产学研一体化路径清晰,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产业功能转换的可能性、可行性空间巨大,是广电事业产业未来新的增长极。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抓住历史性机遇,搭上面向未来的高速列车,把广电事业产业疾速推向前进。

四要建好管好用好广电大数据

去年12月2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为有效解决困扰行业多年的收视数据采集难题提供了支撑平台。这是广电部门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建立科学、真实、有效的收视评价体系,提升广电领域大数据应用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总局还将出台广电大数据应用白皮书,推动建好、管好、用好广电大数据,使各种数据成果更好地服务政府决策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播电视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总局建设的大数据平台目前正处于试运行阶段,现阶段采集的电视用户数已经突破7000万户,预计到6月底,这个用户数将突破一亿量级。平台的建立,从实践意义上正在破解收视调查等困扰行业的历史性难题;而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平台的建设加深了我们对广电收视大数据更为深广的理解。

现有平台发挥的作用已经超出我们的预期,一是客观准确反映了电视收视现状;二是详细真实描述了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心理动态和活跃趋势;三是对观看数据的分析可精确到任意时间单元,有助于作品质量和播出规律的及时总结;四是关联数据可以为节目编排顺序、播出计划调整以及聚焦或优化播出效果等提供决策依据;五是对不同地域以及城乡观众人群结构提供判断基础。

大数据建设意义重大,广电大数据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未来还有漫长的里程。我们要加速推进大数据建设的速度和力度,让大数据在广电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希望全国广电机构和社会各界,继续关注支持总局的大数据系统建设,我们也将在试运行阶段结束后,向业界和社会有序开放大数据成果,衷心希望业内外共同呵护和充分利用这一成果,使广电事业产业的发展路标更加清晰,路径更加便捷。

二、加快广电网络升级改造,提升广播电视核心竞争力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体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广播电视网络正面临技术升级、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改造步伐,着力构建高速、泛在、智慧、安全的新型广播电视传播覆盖体系。

一是全面推动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升级改造

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网络整合工作,中宣部牵头成立了网络整合发展领导小组。今年2月15日,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实施方案》,该方案正在进行最后的修订完善和按程序报批中。3月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正式将网络整合和升级改造方案列入2019年工作要点。

推动网络整合,加快建设“全国一张网”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既离不开中央的重视支持,也需要全国广电系统上下进一步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一步,国网公司将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联合各方力量,在加强战略合作、推动网络改造、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用户服务上下功夫,重塑有线电视战略地位,强化有线电视网络传播能力。

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升级改造,是新时代广电工作高质量发展和创新性发展的标志性举措。多年来,为推动这项工作落地、见效,大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到今天,这项工作将正式拉开序幕。

在IPTV、OTT等新传播方式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急需形成一个整体,通过智能化升级改造,凝聚和锻造迎接挑战的核心竞争力。这项工作,需要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思维,突破利益藩篱,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等各方面着手谋划,扎实推进。

《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实施方案》报批通过之后,我们将尽快召开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工作会议,对各项工作作出部署。网络整合的目的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是网络的智能化升级和改造,智能化升级和改造的功能是让广电网络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和更广的包容空间,提高能力和拓展空间的根本意义,在于智慧广电的真正实现。

这中间的逻辑关系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我们一定要提高对网络整合意义的进一步认识,突破历史性难题,实现新时代跨越。在此,我还想向大家传递一个信息,在明天CCBN展会上,国网公司将和战略合作伙伴签署方向性合作协议,相信大家能够深刻体会到这次战略合作将为全国有线网络整合乃至广电事业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是建设面向5G的移动交互广播电视网

当前,5G成为热词,国务院已明确提出要加快5G技术商用,电信运营商从去年开始已经在国内几个城市开展试验网建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签署了5G战略合作协议,在春晚和两会中开展了4K超高清电视节目的5G网络传输试验。

在三大运营商之外,广电正在积极争取融入5G建设阵营,利用广电的频率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行业资源优势,特别是弥足珍贵的内容资源和文化创意优势,建设面向5G的移动交互广播电视网络。这是贯彻中央确定的移动优先策略,推动广播电视人人通、终端通的重要举措,是5G环境下广电行业插翅腾飞的历史性机遇。

目前,总局相关部门正在与产学研等多方面密切合作,研究既体现广电特点又与电信形成优势互补的组网方式,并积极寻求战略合作。我们也欢迎各界的有识之士为广电5G网络建设出谋划策,共建共享,合作共赢,让广大用户的视听体验在5G网络上得到延伸和升华。

三是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有线、无线、卫星既是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主要方式,也是承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

当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还存在质量、效能、服务等多方面短板,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要求”,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在完善技术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加强内容供给、改进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并利用广电服务优势为公共服务优化升级、提质增效作出新的贡献。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改变重发端不重收端,重覆盖不重受众,重播出不重效果的现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直播卫星、无线覆盖、应急广播等公共服务项目的提质增效,使公共服务有机融入智慧广电的建设进程,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更加满足群众期待、更加凸显质量效益。

三、加快广电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广播电视是高技术重装备的行业。加快广电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夯实科技创新基础,不断焕发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优化外部环境,是广播电视实现高质量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一要加快广电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今年,广电总局将围绕机构改革后的职责定位,把新的管理要求体现到广电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抓科技战略”“抓科技规划” “抓科技政策”“抓科技服务”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前瞻研究、标准支撑和应用服务。特别是要顺应当前创新主体多元、活动多样、路径多变的新趋势,补短板,强实效,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构建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广播电视科技创新能力。

二要加快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长期以来,内容上的提高和突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培育过程,需要久久为功。而从技术上推动产业升级,效果会更加明显,比如电影从2D到3D,从小幕到巨幕,技术升级迭代带动了电影工业生产力的提升,因此才有了《战狼2》、《流浪地球》震撼的视觉效果。

从电视的发展来看也是这样。技术突破是带动行业转型的关键。1973年,中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引领了电视产业的飞速发展,2003年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推动了中国电视产业的辉煌,再到现在高清电视、超高清电视,每一次产业升级都是由于技术升级的驱动和引领。

因此,我们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推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加快推进以广电行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三要加快广电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数字生活的兴起加速了广电生态圈的形成,广电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必然要融入国家整体科技创新体系。要在强化广电功能、保持广电特色的基础上,适应新需求、走向服务端,探索跨区域、跨行业、跨平台资源整合的运行方式,形成以视听业务为主体的全媒体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比如要加快广电网与物联网、车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网络业态的融合创新,着力构建多元参与、开放融合、集成创新、协同服务的良好发展局面。

四、加快现代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广播电视安全保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安全和发展需要同步推进。随着广播电视传播方式、业务模式、载体形态的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监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们加快建立广播电视现代监管体系。

一要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

安全是广播电视工作的生命线。机构改革后的广电总局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更加聚焦阵地建设和行业管理。

今年,总局将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广播电视的监测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加大对IPTV、OTT以及网络短视频等视听新媒体、新业态、新服务的监管。各级管理部门、播出机构、网络机构等各类主体,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做到业务延伸到哪里,管理就覆盖到哪里,确保内容安全、播出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

二要加快推动智慧化监管

目前,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监测监管工作还存在薄弱点和空白点,下一步要抓紧研究利用更科学、更智能、更有效的方式,合理调度监测监管资源,提升对海量信息的处理能力,实现精准监管、靶向监管。同时,要抓紧完善广播电视监管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架构、系统方案、标准规范,实现跨业务、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智慧化监管,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监管体系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需要强调的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是广播电视贯穿全年的工作主线。技术系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要提前谋划、提前布置、提前安排,抓紧制订工作方案,进一步规范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制度、工作机制和流程,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工作万无一失。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新时代征程波澜壮阔,在新时代伟大的历史征程中,广电工作面临挑战,更面临机遇。广电系统需要改革创新的工作林林总总、任务繁重,科技支撑和科技创新的任务也同样如此,在今天的论坛上,我只是撷取了广电工作大潮中的几朵浪花,与大家共同分享和憧憬,希望得到大家的热切回应和热情支持。

孔子曾有一个六字铭言“近者悦,远者来”,这六个字具体到我们广电行业,就是要让广电人提振精神,让社会力量更多凝聚到广电事业中来;就是要让广电受众越来越庞大、让新的受众不断融入广电媒体的传播格局。“近者悦,远者来”,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广电行业的景气指数和发展目标,这就是广电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和美好实践。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展现新风采、作出新奉献!

最后预祝展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在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暨广东省4K产业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2019年8月21日)

首先,我谨代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聂辰席部长,对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BIRTV2019)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对中外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届展会是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召开的。回望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史,就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广电人守初心,担使命,推动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当前,中央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战略决策,又赋予了我们新时代广播电视工作者新的使命。

本次展会以“创新驱动·构建全媒体新生态”为主题,并特别组织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展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4K+AI”战略发展成果展和广东省4K/8K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成果展等三大主题展,集中展示全国广播电视行业和网络视听领域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最新成果。我相信,这必将对我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高质量创新性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结合这次展会的主题,我就加快创新驱动,构建新生态谈三点意见。

一是把初心使命凝聚为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广播电视发展也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面临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新时代广电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努力把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新期待。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媒体融合的重要论述,以广电5G、高新视频等发展为契机,把握战略机遇,强化使命担当,把党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做大做强;把媒体融合推向纵深;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做优、做新、做好;把智慧广电做实、做深、做透,融入国家总体发展的大目标、大战略;同时,还要推进公共广播电视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为应急广播体系、县级融媒体建设等提供有力支撑,为构建全媒体格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贯穿发展过程的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服务人民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初心。总书记还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凝聚共识的新空间。面对时代的进步和人民需求的升级,我们在优质内容供给上,在产品创新上,在便捷传输上,在服务方式上,都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空间。发展广电5G、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推动媒体深度融合,都必须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入推进广播电视供给侧改革,就要不断适应受众移动化、分众化、差异化、互动化趋势,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要把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广电人干事创业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发展广电5G、推动超高清视频产业、实施网络整合、构建全媒体格局,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环节多、领域广、影响大,而我们在核心技术、产业支撑、内容供给、人才储备、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短板,需要我们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理念,需要各方面加强协同,合力攻关,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全媒体新生态。

国家广电总局将团结广播电视系统上下、行业内外的各方力量,与产业界、学术界以及信息领域的同仁们携手并肩,共同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美好明天。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展现新风采、作出新贡献!

最后预祝展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在十九大 “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记者招待会上的致辞

(2019年10月20日)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很高兴有机会与中外媒体记者共聚一堂,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交流。前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过去五年思想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作了精辟的总结和肯定,令人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新闻出版广电行业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全面部署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整个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事业规模、产业实力和服务大局能力显著提升,我国正在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国向强国迈进。具体是建设形成了四个体系。

一是形成具有较强传播力影响力的现代传媒体系。全国现在有图书出版单位584家,报纸出版单位1894家,期刊出版单位10084家,有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78个,还涌现了一批新型融媒体。

外宣旗舰媒体建设加快推进,2016年底中国国际电视台正式开播以来,逐步构建起包括6个电视频道、3个海外分台、1个新媒体业务集群在内的多语种、多渠道、多终端全媒体业务框架;中央电视台进一步扩大全球网络覆盖,2016年对全球重大事件到达率达97%。

二是形成规模庞大的内容制作生产体系。去年,全国出版图书近50万种;制作广播节目771万小时、电视节目352万小时;生产电影故事片772部,国产电视剧334部14912集,电视动画片近12万分钟;电视纪录片产量超过1万小时。

图书出版量、电视剧动画片、电影故事片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推出了一大批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习近平讲故事》等一大批主题图书受到读者热烈欢迎;电影《建军大业》《战狼2》等树立了主流影片创作新的标杆,《战狼2》票房超过56亿元;《平凡的世界》《鸡毛飞上天》等一批电视剧广受观众好评;《中国诗词大会》《开讲啦》《朗读者》等一大批文化类、公益类创新的节目点亮了电视荧屏。

三是建成覆盖广泛的现代传输发行覆盖体系。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混合覆盖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37%、98.88%。

我国电影银幕总数到目前已达4.9万块,居世界第一。2016年全国城市影院观影人次达13.72亿,今年仍然在保持增长的态势。全国出版物发行网点达16.3万处。

四是培育了结构完善的产业体系。全国有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发行和印刷集团126家,电影制片创投单位超过2000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14389家,上市企业达到了69家。

2016年,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营业收入达到了2.36万亿元,比2012年的1.66万亿元增长了42.17%;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5039.77亿元,比2012年的3268.46亿元增长了54.19%;电影票房2016年达到了492.83亿元,比2012年170.73亿增幅达到了188.66%。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以新时代的新要求,进行新创造、实现新发展,不断提高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的传播力和创造力,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答记者问部分

非洲喀麦隆国家电台记者:张部长,您刚才提到中国正在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的大国向强国稳步迈进。中国在这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以达到这样的目标?

张宏森:近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布局,扎实推进改革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国向强国迈进已经具备了坚实的思想、物质和技术基础,在工作中,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第一,抓改革,释放发展活力。我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一大批现代新闻出版广电企业培育和成长起来。我们深化放管服改革,十八大以来,总局取消和下放了22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了13项中央指定由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全部的非行政审批事项、中介服务事项,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第二,抓融合,推动转型升级。我们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打造新型的、现代的主流媒体。中央三台和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台,在媒体融合平台建设上取得了积极成效,进一步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号召力、影响力、公信力。央视网多终端全媒体覆盖的用户已经超过了10亿。我们还积极实施智慧广电战略和新闻出版的数字转型升级行动,努力培育新动能、新引擎。在新闻出版广电领域,新业态、新业务已经成为新的强劲增长点。第三,抓精品,攀登创作高峰。我们大力实施精品战略,鼓励精品、鼓励原创。我们长期动态地在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网络内容产品五个领域实施五个一百部重点作品的规划。通过规划的实施,提前策划选题,配置资源,提供政策扶持,保证重点作品成为优秀作品。这些年以来,我们的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网络视听作品、书报刊等等,都出现了一批深受观众和市场欢迎的优秀作品。我们的一些优秀作品不仅在国内叫得响、传得开,在世界上也开始建立品牌,赢得了市场份额。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要加快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由大国向强国迈进,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作出新闻出版广电的积极贡献。

北京周报中国与非洲杂志社记者:近年来,中国的电影事业蓬勃发展,以《战狼2》为代表的国产电影,无论是在票房上还是在观众的口碑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我的问题是,在这5年来,相关部门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保证电影在繁荣发展的同时发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积极作用?在未来还有哪些新的举措?

张宏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为电影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道路,激发形成了全国电影界热情高涨、奋发有为、砥砺奋进、硕果累累的生动局面。五年来,中国电影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涌现出像《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狼图腾》《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战狼2》等一批“三性统一”、两个效益俱佳的优秀影片。以数据为例,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电影的投资创作生产主体已超过2000家。2012年,中国的电影票房只有170.73亿,2016年底,我们的票房达到了492.83亿,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两位数的上升。我们的城市影院银幕数2012年只有1.3万块。截至今天,我们的城市影院银幕数达到了4.9万块,实现了270%的增幅。2012年城市影院的观影人次4.66亿,截至去年年底,我们的观影人次达到了13.72亿,增幅达到了194%。今年,截至现在,我们的观影人次已经和去年全年的观影人次持平。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占据市场总量的48.46%。2015年国产电影占据了62.82%。2016年占据了58.33%。这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从发展指标、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中国已经成为民族电影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韩国京乡新闻记者:中国最近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方案,像电视剧、出版文化等产业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吗?能否介绍具体情况?另外,因“萨德”而产生的矛盾摩擦之后,中韩之间的文化产业合作也产生了障碍,十九大之后能否期待双方的积极交流呢?

张宏森:第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中国的媒体报道中有一个概念叫“剑网行动”。总局联合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多个部门,持续开展了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专项行动,这个行动的名字就叫做“剑网行动”。“剑网行动”包括查处网络侵权盗版案件,整治重点领域的版权秩序,推动相关版权方的合作等多种措施,保护了包括外商企业在内的中外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有效规范了互联网的版权秩序。这个行动得到了美国电影协会、国际唱片业协会、国际标准化组织、英美出版商协会等很多境外机构的积极评价和充分肯定。2017年9月,我们又进行了一个“剑网行动2017”的专项行动。这个专项行动重点在于加大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的专项保护。在网络影视、音乐、动漫、软件、教材等各个领域,在电子商务、软件应用商店等平台的版权进行重点维护、规范和整治。目前这个行动还在进行当中。我们相信,随着这个行动的纵深开展,境内外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益会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版权的秩序将得到更好的规范。

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我注意到在刚刚结束的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活跃着很多中国电影人的身影。在我接触的业务范畴之内,我也观察到中韩两国的很多交流合作项目也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文化交流不是一般的商品交易或货物贸易,文化交流关乎着民心所向,关乎着情感选择。所以我们说文化交流是有温度的交流,这个温度就来自于人心和情感。民心相通了,情感相融了,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也一定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情感的温度。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共同思考。

 

 

在“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的致辞

(2015年10月25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电影新力量”学术论坛。论坛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得到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鼎力协作,得到了新浪和其他媒体的热情参与。在此,我代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5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中国电影产业改革与发展十几年经验的集中体现和鲜明印证。今年以来,电影创作持续活跃,电影热点不断涌现,电影产业不断创下新的纪录,电影人才结构也在发生重要改变。所有这一切,都显示着中国电影产业所迸发出来的崭新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在走向一个健康、活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标志着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宏伟理想正在变成现实行动。

之所以举办这个论坛,是因为我们对中国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中的新作品、新人才、新热点、新现象保持了高度的关注。近年来,电影投资主体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带动了一批新晋人才、跨界人才不断涌现。新的作品形态、新的电影类型、新的创作方法、新的话语方式不断走向电影市场的前台,不断调动起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不断成为电影热点和舆论焦点。并且,这种新现象、新热点正在以更大规模的方式出现,形成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的新格局。对此类现象保持高度关注,并以“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名义进行研讨,是电影工作的重要议题,也是保证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之所以举办这个论坛,是因为我们对“中国电影新力量”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在新晋人才、跨界人才创造许多崭新的电影作品和电影现象的同时,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肯定,是必要的。但对新的人才、新的作品、新的现象给予及时的科学总结、美学判断和学术梳理更显重要。新生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我们需要创造好的土壤、气候、环境和条件,更需要为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指明方向,提供有效的点拨和帮助。为此,我们专门邀请了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梳理,力图在总结得失的基础上探索更为广阔、更为端正的电影文化之路,以利于各类人才的茁壮成长,保证精品力作的不断产生。今天,我们还特别邀请了部分青年电影主创人员,请他们在这个论坛上阐述他们的电影创作观念,与专家学者进行坦诚交流。我相信,这种创作界和研究界的观点碰撞与学术互动,将会对未来的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在本次论坛开始之前,我还想特别指出,举行中国电影新力量的讨论,也是对中国电影传统美学和百余年历史的崇高敬意。中国电影有110年历史,电影创作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走过了不同的美学道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积累了无比丰富的宝贵经验。历史的道路造就了我们新的起点,宝贵的经验是我们的巨大财富。创新的前提是尊重和继承,而最好的继承是在尊重的前提下不断地创新。这是电影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也是电影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真谛。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期文艺发展的重要使命,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前不久,刚刚又召开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云山同志和奇葆同志对进一步落实好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做出了重要部署。今天的论坛,就是为落实好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和战略部署献计献策的专题论坛,我们希望这个论坛能够起到凝聚共识、交流经验、提振士气、共谋发展的重要作用。

推荐访问:宣传部长 省委常委 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