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应用公文

夺命双雄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8 10:05:14   浏览次数:

自索姆河的“水柜”轰隆轰隆地碾过德军战壕的那一刻起,坦克一一这个来源于海军的名字就成了陆军的宠儿。从康布雷到闪电战,从库尔斯克到海湾,弹指一挥便是近百年的时间,这个当年的“怪物”已经成长为陆军的脊梁。其性能指标目前已成为大国军事实力的重要体现。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里我们要谈是中国的ZTZ99和美国的M1系列坦克。虽然看上去这两种坦克之间没有什么血统上的传承,但它们最初诞生的原因却颇为相似——为了对付同一个“敌人”。这个“敌人”来自北方,不管美国还是中国,当年都作过他的盟友,中国更是在共和国新生时期一度尊称其兄长;他的麾下有着世界最庞大的装甲集群一鼎盛时期五万多辆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像一只双头鹰一样对西面的欧洲和南面的中国虎视眈眈。这个“敌人”的名字是:苏联!

说起来,中国的ZTZ99和美国的M1坦克似乎还有一点点血缘关系,如果归根究底的话,还得从德国人说起……

诞生缘起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这位爱给自己授勋的浓眉总书记就为苏联的军工发展定下了目标:不仅仅是在核武库上压倒北约阵营,常规武器也要保持优势。这一决定使赫鲁晓夫时代的“核武器万能论”彻底进入了垃圾箱,苏军装甲部队则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再面对“279工程”这样的怪物了!于是,苏联装甲部队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充。在随时有可能摧枯拉朽的红色铁流面前,欧洲战战兢兢!

面对苏联的军事压力,美德这两个北约坦克大国开始联手研发新型坦克。1969年底,德国人快被KBz70/MBT70的高成本折腾疯了——几乎所有的新式技术如自动装弹机、炮/导弹通用炮管、液气悬挂系统,甚至还有20毫米高射炮能否有效地在这个平台上兼容且不说,每一新功能都使装备的造价几何级翻倍。于是,汉斯们随手扔下“山姆大叔”自个回到欧洲折腾“豹”2去了。分道扬镳后,美国在MBT-70的基础上开始研制新的XM803坦克。但成型后的样车依然结构复杂、成本过高,于是在1971年底,美国国会对这种坦克慷慨地投上了一记反对票:否决。

接连两个方案均被否决,使得美国陆军咬牙切齿地开始了XM1计划。1973年6月,两大公司——通用和克莱斯勒分别与陆军签订了合同。双方的原型车经测试与评估,克莱斯勒夺得指标,定型后的坦克被命名为M1,以二次大战中著名的装甲部队司令格雷夫顿·W·艾布拉姆斯(Greighton·W·Abrams)将军的名字命名。随后利马坦克厂开始生产。1981年,M1“艾布拉姆斯”正式加入了美军的战斗序列。

这里再来看一下中国。在中苏论战直至交恶之后,外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中,我国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兵器能对苏军当时使用的T-62造成致命损伤,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神经。随着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北方随时可能倾巢出动的装甲集群成了解放军当时的一块心病(以致直到今日,中国还是世界上反坦克武器技术储备最多的国家)。此后随着文革的深入,中国的装甲力量也逐渐落后于世界。

1977年,中国开始着手于第三代坦克的研制。之前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了中国面向西方的窗口,其后北约也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随着准盟友关系的建立,“豹”2坦克得到了解放军军官们的青睐,引进“豹”2主战坦克以减轻北方的压力一度是国家考虑的目标。但在各种因素下,“豹”2最终也没有能踏上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和平珍珠”的破碎使得我们明白了: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靠不住的,指望别人帮自己来防贼,是件不靠谱的事!于是,中国人再次拾起了那句话:“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虽然“豹”2的引进泡了汤,但对于“豹”2技术的吸收借鉴为中国新型坦克的设计提供了思路,1124、1126/1126F2(“风暴”系列)样车试验成功使得中国在坦克的设计方面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之后,我国在新型坦克的研制方面出现了分歧,一种观点是走T-72的路线,在T-72的基础上研制新型坦克,因为中国坦克工业师出苏联,所以不需要做太大调整。第二种观点在今天看来简直是离经叛道:动力室前置加120毫米炮、布局近似于“梅卡瓦”。如果研制成功的话,中国的坦克设计思路则彻底告别苏式体系。最后,军方和设计单位决定还是以“稳”字当头,选择了第一种方案。但直到1998年底,新车才开始定型生产,定型为99式主战坦克。1999年10月1日,99式坦克参加了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一亮相就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它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前装备的任何一款坦克外形都不一样,如果形容得确切一些就是:T-72的底盘加M1“艾布拉姆斯”的炮塔,虽然它的底盘比T-72大出一号,但炮塔却比M1小了一圈。

总结起来,与美国人研制M1不同,我国研制99式坦克之路一走就是二十年。

性能对比

火力 最初,M1的基本型主炮为1门北约制式105毫米M68E1线膛炮,弹药基数55发。与同时期苏军开始列装的115毫米甚至125毫米主炮相比,M68E1的火力稍显不足。很快,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Rh120型120毫米滑膛炮引起了美国军方的注意,随即被引入生产线特许生产,军方编号为M256(日本同样引进了该炮的特许生产线,装备90式主战坦克)。1985年,量产的M1A1开始配备M256型120毫米滑膛炮,自此美国坦克也和其他国家一样,开始向滑膛坦克炮过渡(目前,除英国依然固执地使用线膛炮之外,其他国家的新型主战坦克均采用滑膛炮)。由于口径增大,弹药基数减至40发。与苏联不同,美国并没有在炮塔内部安装自动装弹机。

M1坦克采用了指挥仪式数字化火控系统,它使M1坦克具有在行进间射击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的能力。为了降低成本,M1坦克没有配备独立的车长瞄准镜,仅有1个在炮长主瞄准镜上延伸的望远镜,车长不能超越炮长独立地搜索、识別和瞄准目标。不过,后期的M1A2上首次安装了车长独立热像仪,具备了猎一歼作战能力。

M1的辅助武器为1挺安装在主炮右边的7.62毫米M240并列机枪,另有1挺M240机枪安装在炮塔顶装填手舱口处,此外还有1挺12.7毫米M2机枪安装在车长指挥塔上。它是世界上配备辅助机枪最多的三代主战坦克(以色列除外,那是个敢在坦克上架迫击炮的主)。

我国的99式在列装初期有过装备120毫米炮和125毫米炮的争论,但为了匹配装弹机,避免研发周期过长,加之设计思路源于T-72,最终还是采用了125毫米滑膛坦克炮。弹药储备为41发(22发在自动装弹

机内),在自动装填时,射速8发/分。

99式坦克采用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不仅提高了静止和行进间的首发命中率,而且具备超越调炮能力(车长超越炮长直接调炮)。坦克安装的热像仪作用距离可达7000~9000米,在能见度只有100米的恶劣环境中对目标的发现距离约4000米,识别距离约3100米。99式的辅助武器包括1挺86式7.62毫米并列机枪、车长指挥塔的1挺QJC88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此外,99式火力的最大亮点是配备了仿制俄罗斯“斯维尔河/反射”9K119型(北约代号为AT11)的炮射导弹,有效作战距离100~5000米。美军也曾经开发过类似的炮射导弹,并装备在M551“谢里登”和M60A2上,后因效果不佳而放弃。一辆99式坦克可以携带4枚炮射导弹,远程打击能力远超M1的制式炮弹。

防护 M1坦克的炮塔和车体正面部分装有先进的乔巴姆装甲(复合装甲)。改进型M1A1自1988年起开始加挂贫铀装甲(因此车体重量达到了62.5吨),防护能力相当于700毫米均质装甲,强度是先前的5倍。在海湾战争中,贫铀装甲使M1A1/A2得到了相当有效的防护。但贫铀武器的滥用不仅造成了伊拉克战后平民白血病人数激增,也使部分美军坦克手得了这种可怕的疾病。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击毀的不少坦克都是因为弹药殉爆而毀伤,部分伊军坦克的炮塔被弹药殉爆之后的气浪掀起飞起数米,由此可见“二次效应”的恐怖。为了防止自家的坦克出现这种情况。美军在M1上安装了“哈隆”(Halon)全自动灭火系统。动力舱和战斗舱中安装的红外传感器(动力舱3个,驾驶员舱1个,炮塔内3个)能在2毫秒内发现所有着火点并自动启动灭火系统,灭火最多只需150毫秒,驾驶员也可手动灭火。而且,车组成员配发有M25A1个人三防面具。

99式坦克在无任何外挂的情况下,炮塔正面的间隙式复合装甲基奉相当于80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且,99式坦克的装甲加挂十分灵活,不仅可以加挂附加装甲,还可以加挂反应式装甲,抗穿甲和抗破甲的能力可以提升至830毫米/1060毫米甚至以上。如有必要,99式同样可以加挂贫铀装甲。

与苏式T系列一样,99式坦克同样搭载了红外干扰机,干扰机系统、烟雾弹系统和激光告警系统一起。组成了反导软防护系统。此外,99式的车内还安装有集体三防装置和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大大提高了成员的生存几率。

机动性M1坦克采用阿夫柯一莱卡明公司(现为达信一莱卡明公司)的AGT-1500燃气轮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燃气轮机作为主动力的制式坦克,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是1500马力,主要燃料是柴油或煤油,也可用汽油。传动装置则采用了底特律柴油机(Detroit Diesel)公司的X-1100-3B全自动传动装置。悬挂装置则由高强度扭杆和液压旋转减振器组成。

因为使用了强大的发动机和杰出的传动机构,M1坦克具备优秀的越野速度和加速性能。最大时速达72千米/小时,从0至32千米/小时的加速时间只需约7秒。也许有人会撇嘴,但是不要忘了,这个速度不是普通的汽车,而是一个50多吨的陆地猛兽!

虽然M1可怕的重量没有影响它在战区的战术机动,但在战略机动(如空运、部署等)方面,运输单位和后勤部门伤透了脑筋,美军虽然号称具有全球最庞大的战略运输梯队,但能扛起运“家伙”的只有寥寥几个:除了C-5“银河”之外恐怕也只有C-17了。

相比之下,99式主战坦克发动机安装的是国产1200马力的4冲程8缸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坦克单位功率24马力/吨,悬挂系统为扭杆弹簧式,传动系统则是机械传动、液压控制装置。99式的公路时速大干65千米/小时,由静止加速到32千米/小时仅需6秒,虽然与M1不相上下,但可靠性似乎要打一个折扣。正如航空工业的瓶颈一样,中国的坦克仍然缺少世界领先的国产发动机。

99式的战术机动性是相当优秀的,至于战略机动性,99式的51吨可以说是适中的。但如果也要投入空运和部署的话,除了伊尔-76之外,似乎国内也没什么飞机能够装它了……谁让咱自己没有大飞机呢?

战术之长

闪击战怪杰古德里安一再强调,要把坦克作为突击兵器来使用,对于敌军坦克,尽量使用专门的反坦克武器来消灭它。不过时至今天,似乎没有人刻意遵守这条准则,因为“坦克就是最好的反坦克武器’早就被作为了金科玉律,虽然有反坦克导弹、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的围迫堵截,可是坦克依然顽强地发挥着它自身的优势。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在对方拥有制空权哪怕是区域制空权的情况下都发挥不出实力,而反坦克导弹的火力平台比起坦克来又太过脆弱,所以,依靠着火力、机动性、防护这三大法宝的坦克,在信息化和装备多元化的情况下,依然是陆军的脊梁。

那么,在这个信息化协同作战的时代,M1系列坦克和99式的“撒手锏”又如何呢?

首先来看M1系列,M1坦克自从生产以来,现已发展有M1A1、M1A2、M1A3等系列车型,火力和防护的硬件基本没有大动,而各种系统越来越先进,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各种改进中,最能成为装甲战力倍增器的当属数据链,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不明白了,数据链是干什么的?难道比120毫米口径的主炮和贫铀装甲更有威力?

数据链,顾名思义,表示一套完整的设施,包括完成通信所使用的设备、训练及程序,它可以将同一链路内作战单位的信息和数据共享。海湾战争中M1A2SEP坦克中内嵌的数据链,已经具备了使陆军指挥和控制体系相联系的作战单位之间共享指挥控制信息和战场态势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海湾的战场上,美军坦克对伊拉克的坦克几近“屠杀”,一旦信息共享可以实现,困扰了历代军人的战场难题“三重奏”便可嘎然而止:我在哪儿?敌人在哪儿?友军在哪儿?在数据链路中,装甲单位只要一台车提供信息,剩下的就是你有我有大家有了,作战效率大大提高!

这里指出的是,陆军数据链的出现,仅仅是美军“网络中心战”的冰山一角,五角大楼还有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那就是三军通用数据链,在三军通用数据链中,所有使用该数据链的武器平台和作战单位将构建出前所未见的战场信息栅格。M1坦克能在这个栅格中做什么?

能做的事情很多,至少,装甲单位的战术将从此被改写,首先,M1坦克作为军事栅格中的一个节点,同时要担负起信息的收集者和信息的传播者,身兼传感器和中继站的角色。它的火力、防护、机动性等“金字招牌”使得陆军没有其他单位能够担当起前沿信息中心这个重任。现在唯一的顾虑就是,M1坦克的信

息处理能力能否可以担起这个重任?其实也不难,如果信息量过于庞大的话,可以通过栅格计算来处理——单车无法胜任?那么一个坦克连呢?一个装甲营呢?一个装甲团级战斗群担任起战场区域信息终端呢?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就是栅格计算的威力。

其次,单位数据处理的能力决定了单位作战时的效能,这就牵扯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职责——战区区域火力协调,火力协调指的是陆航火力、空对地火力、地面直瞄/非直瞄火力等之间的协调,通常美军是由炮兵来完成的,如一个师级行动的火力协调,通常交由师属炮兵旅去完成(美国炮兵没有独立建制),这使得炮兵由战争之神变为了战争的第二个大脑。美军野战条例规定,如师指挥部被摧毀,则师指挥权交由师属炮兵旅,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处理的战区信息最多。而且,在前沿等接敌较近的地区,由于通用数据链的出现,炮兵的部分火力协调职能完全可以交由装甲部队去完成。装甲部队可以经过对目标的判读,判断出对其打击的火力手段和火力强度,然后交予协同作战单位去完成。观察目标,然后告诉飞行员哪些是他该打击的;告诉炮兵,哪些地方需要压制一下,然后哪些地方的火力打击是自己可以完成的……在M1系升级为M1A3之后,美国军方打算将其作为地面作战的重型火力压制点使用,加上了三军通用数据链之后,M1A3所做的,不仅仅是地面作战的重型火力压制点,也是地面作战的区域火力协调中心。

对于我国的99式来说,虽然数字化程度没有美军高,但并非离了数字化就不会打仗。99式的王牌,实际就是人民解放军在实现“小步快跑”的跨越式发展中,大力提倡的作战方式——非对称战争。要打非对称战争,那么必然有其实现的技术手段,这时,99式坦克炮长指挥塔上的激光压制观瞄系统就派上用场了,该系统对敌方使用近红外线光电传感器的火控和制导系统能够有效地实施干扰以至永久性致盲,如果哪个不长眼的敌人敢用直视型光瞄观察我方的坦克,那他就该倒霉了!4000米之内,想叫板可以,放马过来吧!

99式坦克的激光压制系统可以保证我军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作战!乍一听有点不对劲,实际原理很简单:在敌方的数字化和信息依赖性较强的时候,直接让对方的瞄准系统彻底失去作用,这时敌方的设备就成为了一堆没用的电子摆设。4000米的作战距离可以使对方的利剑在出鞘之前就变为一堆废铁,从而剥夺了敌方的火力对抗权。而此时我方就可以使用多元化的攻击手段将敌人的装甲力量歼灭,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归根究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如果在装甲部队接敌之时,先头的99式坦克以激光压制观瞄系统将对方的装甲力量彻底打瞎,则后方的反坦克技术兵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时对手将无法发挥自身的数字化优势。过度依赖战场信息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旦信息的传递和系统发生故障,自身的作战、形势的判断和战斗士气均会出现偏差,这样不啻为我军创造机会。毕竟在瞎子的世界里,独眼龙就是国王。

但这样并非表示我军不重视信息。鉴于我军三军通用的数据链和战场数据传递系统尚未大规模列装,可以通过其他的手段来弥补信息不足,如搭配小型无人机,通过小型无人载具将战场实时数据传递给接敌区域内的装甲部队,此外,无人载具对99式坦克搭载的炮射导弹进行发射后二次修正制导,从而在超视距作战上占得先机。如结合前面的激光压制系统使用,应该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后记

M1坦克已经服役了近30年,而99式坦克也已经在共和国的武装序列里停留了十个春秋。二者经历上不同的是,M1坦克几乎参与了美国自越战之后的每一次大型战斗,师出而去,载誉而还。99式坦克则至今还没能走上疆场去接受战神的祝福,大概喜欢工业美感和血火史诗的人们都为它感到惋惜。可也没有人忘记,自从1979年的枪声响起之后,这片东方的土地还没有遭受过烽烟的洗礼。这两种坦克远隔万水千山,一个在驶过巍巍昆仑,而另一个远在大洋彼岸,估计此生不出意外的话,两个钢铁巨人几乎没有什么交手的机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将不同国家的装备比来比去的原因:在这个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世界,莫非是为了不留下一份遗憾?

推荐访问:夺命


[夺命双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