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论文范文

保全雁荡 各尽其能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42:07   浏览次数:

60年来,20多次登雁荡山,从感性、理性的认识体验到综合考察研究,逐步认识雁荡山具有国家级和世界级多种学科相互联系的综合价值。应在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下保存雁荡,各尽其能。

雁荡是我师

我的家乡是温岭桐山,与雁荡山隔一乐清海湾,相距20公里。小时候,跟着大人们到雁荡山进香,见奇峰插天,怪石凌空,崖壁有洞,洞中藏庙,加上大人们讲的故事,再对比家乡的清山秀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极为深刻的神奇印象。上中学以后学习了美术、文学等文化知识,美术老师带我们到雁荡山游览写生,我不仅感受到山之神奇,而且开始欣赏雁荡山水之美,寻找入画的奇景——峰、嶂、洞、瀑、门的主题及其完美的构景要素。进一步认识到雁荡山之奇是一种自然景象的美。

美景生情,以情激志,它启发我产生走遍天下名山大川的淳朴理想。考大学时,我选择了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入学后,到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就是《雁荡山志》,以解对雁荡山求知之渴。当我学了专业基础课——地质学、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动植物学和历史地理学等以及野外实习以后,暑假回家,再上雁荡山,对我而言,雁荡不仅是触景生情的山水审美对象,而且我也以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去解读神奇景观的特征与成因,同时,还从幽谷、洞府中的寺观庙宇和摩崖石刻中寻找其历史踪迹,使我对雁荡山的认识进入了科学、理性的领域。

当我进入研究生阶段及留校任教期间,因参加全国性的各种规划与考察,所到名山大川,无不以认识雁荡山的模式去认识,入景入情,有如探访故友。至20世纪60年代,已初步实现了走遍祖国名山大川的理想。

江山之多娇,景观之壮丽,自然之奥妙,人文之丰富以及山水文化之博大精深,深深蕴藏于我的心灵之中,并时时浮现于脑际,其乐无穷。回想收获,真可谓“雁荡是我师,天下名山是我友”。

由于“文革”以前没有研究风景名胜的专业学科,探访名山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和游历体验活动。1982年国家风景名胜区制度建立,我与北大几位有共同志趣的风景学科相关专业的教授,于1984年成立了风景研究室。1998年成立了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于是我对风景区和自然文化遗产的科学内涵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此时,受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委托,相关学科的十几位教授及其研究生,对雁荡山进行综合考察研究和修编总体规划,并与南京地矿所火山地质专家陶奎元教授等协作,共同研究雁荡山申报世界遗产课题。这是我第21次上雁荡,考察了40多天,走遍了雁荡的山山水水,与各专业的教授在共同考察中,较全面地认识了雁荡山多种学科的突出普遍价值,具有多种综合性功能,只要游者有相应的知识和体验追求,都能向这位自然之师学到种种精神文化和科学知识。时下的“地质旅游”、“生态旅游”、“科学旅游”等等实际上早已存在,而且也永无止境,不必以运动形式进行,根据探访者的需求,随时都可进行,而且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必将不断深化与发展。

雁荡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地质公园

雁荡山是一座典型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既有1亿多年自然科学历史,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古火山,又有1000多年的天下名山史。它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大综合体,下有地球的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气圈,上至日月星辰的宇宙空间,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构景要素。如在百岗尖上观壮丽的东海日出,观音峰下看犀牛望月,都是特殊景位景物构成的天地日月之景观。又如走进观音洞,登览天人杰作——九层洞天琼阁。夜游灵峰幽谷,环观天际景象,再听“牛眠灵峰静,夫妻月下恋,牧童偷偷看,婆婆羞转脸”的民歌,把四周的犀牛峰、夫妻峰、牧童峰和婆婆峰,生动地联系在一起。雁荡山的奇峰巧石无不以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植被为背景,飞瀑流泉、流动彩霞为灵气,山水文化为纽带,从而构成独特的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地。

就国家风景区或世界遗产地的价值而论,首先突出的是地质地貌学价值。“雁荡山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岩带中白垩纪破火山的典型代表,它涵盖了流纹质火山作用的各类产物,是“流纹质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馆”。雁荡山位于亚热带海滨,水热条件极为优越,具有陆、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价值。雁荡山是以峰、嶂、洞、瀑、门为造型特色,雄、奇、险、秀、幽、奥、旷等形象美兼备的名山风景区,它是大自然的杰作。奇秀天下的雁荡山,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高僧羽士、探索自然奥秘的学者和当地居民,由于他们的不断游历、体验、发现、解析和传播,使之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尤其是科学文化。

任何专项构景要素,都是风景区综合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多种专项价值的有机融合,构成超专项的巨大的整体价值。在雁荡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正在申报中的世界遗产地)内的其他专业性属地,如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宗教寺庙、各类旅游服务设施以及当地居民及其农业活动,都应在国家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地综合体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下,协调发展,可持续利用。

保全雁荡各尽其能

雁荡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正在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遗产是过去献给未来的珍贵礼物,我们的使命是保护原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永续利用。自然文化遗产是大自然与祖先共创的杰作。保护原作也就是保护好雁荡山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效地发挥雁荡山的科研、教育、游览、启智和创作山水文化体验等精神文化和科教功能,带动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继续发挥这位自然之师的作用。

拥有多种价值和功能的雁荡山,有如一座一流大学和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师。1000多年来,这位自然之师,给中国山水诗宗师谢灵运以灵感,写下了《从筋竹涧越岭溪行》。它让理学家朱熹发现了《天开图画》。自此以后,诗人接踵而来,留下诗词500。多首,如王十朋的“雁荡冠天下,灵岩龙绝奇”;江強叔的“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袁枚的《观大龙湫》诗,可谓写瀑布之绝笔。师法自然画雁荡山的名画家,如唐寅、文征明、董其昌、黄宾虹、马骀、潘天寿、张大干等,无不留下传世之作。尤为突出的是它启发了科学家沈括,探索其“穹崖巨谷”的成因,提出流水对地形侵蚀作用的学术思想,早于欧洲600余年。它给徐霞客以勇气,二上雁荡,实地考察并证实了龙湫之源非自雁湖,纠正了《志书》之错误。它深深吸引清代学者施元孚,寝游雁荡十余载,考察体验不同景观环境适应不同文化素养者,写出进行游览体验活动的《游山十八法》,指出“林泉趣味淡逸清幽,游者亦宜与称”;强调“游者须用自己本色”。所谓本色是根据自己文化素养和兴趣,选择相应的景观环境,进行精神文化活动。如什么景点宜作诗,什么景点宜画画,什么景点宜讲学等等。上述游览、观赏、创作山水诗画等精神文化活动和探索自然规律,研究人景感应关系等科研功能都值得继承和发扬。

今天雁荡山已进入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家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地,应在继承雁荡山优秀传统的科学文化功能基础上,根据现代风景名胜区和自然文化遗产地保护利用的要求,向国际上世界遗产和国家公园保护利用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更有效地保护雁荡山风景区原作,发掘它的多种价值和功能——科研、教育、游览、启智和创作体验。消除“三化”,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内外互动,永续利用。加强科教功能,提高游人的游览收获。如对雁荡山古火山长期研究论证的成果,通过现代科技,形象地层示了雁荡山古火山地质地貌的演化过程,达到很好的科普教育效果。

清代诗人陈元龙说:“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只有保护好雁荡山这“天开图画”的原作及其1亿多年古火山自然发展史和100。多年山水文化史,才能充分发挥自然之师的启智作用。名师出高徒,桃李满天下,让游客们都成为雁荡山的学子,为雁荡山的保护、利用与世代传承,做出贡献。

推荐访问:保全 尽其 雁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