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活动总结

食品安全毕业论文范文

作者:jnscsh   时间:2020-10-16 11:08:10   浏览次数:

  一: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论文

  1结果

  公办托幼机构食堂水池按蔬菜、肉类、水产和餐具清洗进行分类并专用,刀具和砧板按蔬菜、肉类和水产进行分类并专用,容器按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区分并专用的比例分别为87.1%、65.2%、65.7%和74.1%,且均高于民办托幼机构食堂的相应比例(P0.05)。75.4%的民办托幼机构食堂开展了蔬菜农残检测,低于公办托幼机构食堂(P0.01)。托幼机构食堂对餐具和盛放熟食的容器进行消毒、将消毒后餐具和容器置于保洁柜和规范开展食品留样工作的比例分别为99.1%、90.7%、76.7%和89.6%,且公办与民办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讨论

  食堂建筑和设备时设立食堂的基本条件,食堂内部布局合理,基础设施达标,可以有效减少食品的交叉污染,防止食源性疾病的传播。与国内其他市县相关研究相比,市托幼机构食堂持有效餐饮服务许可经营、设置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堂内部功能布局合理、规范食品原料采购索证、设有足够三防设施并正常使用方面都接近最高水平,且在餐具消毒和保洁、水池和砧板分类使用、规范食品留样等方面优于其他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市托幼机构食堂在硬件设施配备、日常管理等方面相对较为完善。但民办托幼机构食堂与公办相比,不论在硬件设施、食品原料采购及管理,还是食品加工操作过程都有较明显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民办托幼机构多为家庭经营或个人投资,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对食堂内的基本设施能省则省,能简则简;

  (2)民办托幼机构从业人员相对素质偏低,甚至部分从业人员并无相应资质,且由于待遇不高,人员流动频繁,造成食堂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食品安全意识相对偏低,食品加工过程随意性大,不能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3)民办托幼机构的生源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家庭经济差,父母平时忙于打工,对子女的饮食安全状况不够关注,对经营者不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水平的改善不仅需要内部投入和管理的改善,也需要外部监督的加强。

  (1)在当前学前教育供不应求的现状下,政府应加大对非公办托幼机构的扶持,给予一定的财政投入或政策优惠以减轻其成本压力;

  (2)要定期对托幼机构负责人开展食品安全培训,使负责人是托幼机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3)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强化对托幼机构食堂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还要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社会宣传活动,使全社会、学生家长成为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的重要力量。

  二:风险监测疾控机构食品安全论文

  1结果

  1.1业务用房

  11家疾控机构人均面积23.1~135.7m2,市级人均面积42.2m2、县级人均面积75.7m2,有4家机构人均面积低于60m2的国家标准。11家机构实验室面积占机构面积的比例为20.0%~42.3%,仅有5家机构达到国家相应规定标准要求,市级比例低于44%的副省级城市平均值。

  1.2仪器设备

  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设备配置)建设方案》(发改社会〔2013〕422号)要求,市级机构食品检测设备数量不足,部分老化,且缺乏高端、精密检测设备;县级机构设备配置差异较大。

  1.3食品检测能力

  市级机构能开展食品、食品添加剂与食品相关产品检测共计295项,其中食品中理化参数204项、微生物参数47项,食品相关类产品共40项。县级能开展食品中理化参数检测12~152项,平均100项,微生物参数检测12~36项,平均26项。

  2讨论

  2.1人力资源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市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较为合理,各岗位既有高职专家、中年骨干、又有高学历青年人才,可基本满足日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需要,但工作量已接近饱和;此外,无论从工作或是学科发展角度,市级机构缺乏食品安全领域高端人才与学科带头人。县级机构各岗位人员相对较少,平均不超过4人,且无专职人员,现有人员除从事风险监测外,还承担其他公共卫生监测或检测任务,工作投入精力有限,并且各岗位高级职称与高学历人员较少,阻碍风险监测工作进一步发展需要。

  2.2业务用房

  自2003年以来,市新建、翻建县级疾控机构4家,占总数36.4%,部分机构业务用房得到明显改善,人均面积平均达到66.9m2,人均面积达标率为63.6%(7/11)。另外,参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27-2009)要求,实验室面积占总建设面积比例为,市级不低于40%、县级不低于35%。调查显示,6家机构未达到标准,占54.5%,最低比例为标准的57%。结果表明,部分疾控机构的实验室用房比较紧张。

  2.3检测资源配置

  调查显示,市、县级疾控机构现有仪器设备均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27-2009)要求配置,2011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启动时相应的食品检测设备未与之同步配置、补齐。各级机构现有的检测设备与仪器多为食品专业与其他专业共用,并且部分基础设备数量严重不足,部分检测设备处于落后淘汰状态。另外,参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设备配置)建设方案》(发改社会〔2013〕422号)要求,市级机构存在高端检测设备缺如,例如凝胶渗透色谱装置、气相色谱-四级杆串联质谱仪、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加速溶剂萃取仪等。调查表明,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不完善已严重制约很多食品中有害污染物项目监测工作开展。3.4实验室检测能力调查显示,全市10家机构已取得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其中市级能开展食品中理化、微生物项目检测251项,县级能开展理化、微生物检测项目平均126项。项目虽多,但大部分为重金属元素、食品质量指标、人工合成色素、亚硝酸盐等常规检测项目。依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需要,例如食品非食用物质、农药残留、稀土元素、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生物毒素、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尚未列入资质检测范围。

  3建议

  《食品安全法》及其条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制定、修订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依据,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基础。随着政府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重视,对疾控机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针对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明确、落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职责,制订工作发展规划;

  (2)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力度,吸引食品安全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最终形成一支人员配备合理、专业技术过硬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队伍,带动整体工作持续发展。

  (3)参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仪器设备配置)建设方案》(发改社会〔2013〕422号)要求,确保市级疾控机构仪器配置达标,并尽快加大对县级机构仪器设备配置投入,提升大连市整体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早日科学建立风险监测区域性的监测体系。

推荐访问:食品安全 毕业 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