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活动总结

试谈文学材料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使用的若干理论问题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3 08:43:13   浏览次数:

摘 要: 随着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供利用的研究材料不断丰富,文学材料无疑是可供利用研究材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历史地理学进一步发展,不仅要增强对文学材料重要性的认识,更要增强对文学材料性质、范围、分类、特点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更科学合理地使用文学资料,推动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文学材料 理论问题

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方兴未艾的交叉学科,它的产生是建立在学科间相互渗透基础上的,它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对其他相关学科的吸收和借鉴,而历史地理学的这一特殊学科属性直接决定了可供它利用的研究材料的广泛性。在广泛的研究材料中,数量巨大的文学材料无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一步加强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对文学资料利用的同时,我们还要加深对文学资料性质、范围、分类、特点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总结文学资料的使用规律,科学有效地利用文学资料服务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工作

一、文学材料的性质

关于文学材料的性质问题,我们认为它不仅是史料,而且是可供历史地理学研究所利用的史料。就第一个层面而言,文学材料是史料,是历史材料的一部分,即揭示某一历史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相关内容的资料。正所谓“文史不分家”①,刘知几在历史理论名著《史通》中曾说:“是则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固可以方驾南、董,俱称良直者矣。”在这里他强调的是文与史起源的同流性,即文与史由于源流的同一性可以互相借鉴,文学资料可以为史学研究利用,当然史学资料亦可为文学研究利用。持相似观点的还有近代的梁启超,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说:“中国古代,史外无学。凡举人类智识之记录,无不丛纳于史。”②在梁启超看来一切学问皆史学,文学当然自不能外,以此推之文学材料自然就是史料,就是解开历史时期内各方面问题的一把钥匙。

就第二个层面而言,文学材料是可供历史地理学研究所利用的史料。要说明这点,首先就要说明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问题。历史地理学是建立在历史学与地理学交叉的基础上的。从它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看,它既是地理的又是历史的。而就研究所凭借的材料而言,无疑是属于历史学范畴的,在研究材料上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可以说是基本重合的。这一点王育民在《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有过相同的论述,该书的序言里在谈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时这样表述:“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就其主要凭借的资料(历史文献)和研究的时间(人类历史时期)而论,基本上与历史学相同。”③

从上面的论证可以看出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在材料的利用方面基本是重合的,换言之,一切史料皆是历史地理研究的材料,一切文学材料亦皆是可供历史地理学研究所利用的史料。这点不仅在理论上可以证实,而且它被方方面面的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实践所证明。借助对文学材料的搜罗解决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文学材料的重要性在历史地名学、历史自然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文化地理等历史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研究中都有具体的体现。这方面的研究实例不胜枚举,在传统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中,对文学材料的搜罗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在历史自然地理中对古今气候的变化、海陆的变迁、动植物的分布变化等的研究都需要从文学资料中寻找線索。以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为例,竺可桢先生在论证历史时期内我国气候的冷暖变化时大量引用了《诗经》、魏晋五言诗、唐诗、宋诗及文人笔记的相关内容说明其对应时期的冷暖情况,通过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使用有力地证明历史时期内我国气候的变迁。另外,在新兴的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中更是离不开对文学资料的利用,在文化历史地理的研究中文学的地位较特殊,既作为研究对象(在历史文学艺术地理中)而存在,又作为极其重要的研究资料而存在,在这里着重谈的是它的史料价值。以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的民间信仰研究为例,在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中,由于正史在这方面资料的缺乏,文学资料中的碑刻、诗文、小说等就成了研究中所必需的资料,对这些资料的搜集整理不仅能为民间信仰的研究提供线索,其本身也是研究的重要论证材料。以麦思杰的《神明信仰与边疆秩序——宋明时期广西伏波信仰研究》为例,在对伏波水神的研究中,他认为马援作为神灵其形象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而他证明种种变化的依据就是历代曾在广西为官文人的文集中相关的记载,通过相应时代文人的文学作品的记录证明伏波信仰的变化情况,当代人说当代事显得更直接有力。

除了以上列举的两个方面之外,在历史地理研究的其他方面研究中文学材料是不可或缺的,文学材料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利用是现实又必需的,文学材料的性质是可供历史地理学研究所利用的史料。

二、文学材料的范围

在对文学材料的利用中我们要注意对其范围的界定,就其大体范围而言应包括《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历代诗歌类作品;志怪小说、唐传奇等历代小说;历代文人文集中所收的文章作品;《困学纪文》等历代文人笔记;元曲等历代戏曲类作品;历代金石碑刻、简帛资料;历代的方志资料及神话传说、民歌等民间文学形式的作品,在这个范围内的文学形式的材料都可以被称作文学材料,都可以为历史地理研究利用。

三、文学材料的分类

浩如烟海的文学材料并不是铁板一块,它们的存在是有不同特点的,我们在实际利用中应加以区分,按照文学材料的存在形式、文学材料的“可信度”及历史地理学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需要等标准将文学材料分成不同的种类。

1.根据文学材料的存在形式分类

按照文学材料的存在形式,文学材料至少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文献典籍、历史遗存和口述材料。

所谓的文献典籍指的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也就是由历代文人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它占了整个文学材料中的绝大多数,是我们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利用的重点。所谓的历史遗存又可称为实物史料,指的是历代的碑刻、简帛资料,它们大多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古代文物,也就是潘树广在《中国文学史料学》中所指的“历史上的事物以其有的物质形态流传于后世的实体,包括地下发掘和地面保存的遗迹、遗物”④。所谓的口述材料主要指的是流传于民间的民间文学材料,包括神话传说、民歌等,它是靠代代的口耳相传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在这几类文学材料中它的价值是最独特的,对此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有云:“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⑤而在三种文学材料中口述材料是最难保存的,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它的保存日益困难,因此加强对其的抢救性利用和研究很有必要。

2.按照文学材料的“可信度”分类

在对文学资料的利用中最应该考虑的还是它的可信度问题,只有在正确区分文学材料可信度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文学材料。根据文学资料可信度的不同,可以把文学资料分为直接性材料和间接性材料。

所谓的直接材料就是第一手资料,是更能直接反映我们所要研究问题本身的资料,那些直接记录历史时期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情况的文学材料都可以归为直接资料之列,具体而言包括当代人记当代事的文学作品,包括碑刻简牍等实物材料,也包括部分可信度较高的口述材料,直接材料是历史地理研究中所依靠的主要文学材料。所谓间接材料就是二手材料,顾名思义它是后代人写前代事的文学材料或后代人抄前代人的文学材料抑或间接反映我们所要研究问题的文学材料,具体来说以口述材料为代表的辗转抄录传播或不能直接印证所研究问题的文学作品都属于间接材料。直接材料经过选择后大多可以作为例证来使用,而间接材料则只能作为旁证。能否正确区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直接决定了研究中对文学材料使用的合理与否,也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郭声波老师在《历史时期内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中引用了大量历代诗词和文人笔记等文学材料论证各历史时期四川蚕桑事业的发展情况,他在材料的选择上正确地区分了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所选择资料都为各历史时期内当代人记当代事的诗词、笔记及考古实物等第一手资料,有力地证明了相应时期内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变化。如果对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不加区分、不分主次则会导致论证不力甚至研究的失败。

3.按照不同历史地理学分支学科研究需要的分类

因为不同历史地理学分支学科在实际研究中所需要的文学材料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研究需要把各分支学科各自实际需要的文学材料进行一个大体的归类,当然这种区分只能是大略的并不能绝对的一概而论。

在实际研究中,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文学材料经常为方志类材料、金石碑刻、文人笔记和反映城市地理内容的诗词文等,如吴宏岐老师的《汉番禺城故址新考》一文就恰当地利用了相关的方志材料为佐证论证汉代番禺城故址所在问题;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经常使用的文学材料一般为描写自然风光或反映羁旅生活的诗词文、历代游记等,如卞鸿翔的《唐宋时期洞庭湖的演变》一文在论证唐宋时期洞庭湖具体演变情况的时候就引用了相当部分的描写洞庭湖的唐宋诗词;历史经济地理学研究经常使用的文学材料一般为历代包括以农事诗为代表的反映历代经济生活的诗词文、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历代小说等,如周柳燕的《论明清小说对商业资本流向的透视》一文就直接利用明清小说这个载体讨论明清时期我国商业资本的流向问题,通过大量明清小说的材料支撑整个论证;历史政治地理学研究经常使用的文学材料通常为反映政治地理内容的古代诗词文、文人文集和碑刻简帛等,如鞠德源的《关于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记的考察和研究》一文中作者借助永宁寺碑记的内容研究和考证明代所设置的奴儿干都司的相关情况;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中一般利用的文学材料多为方志类材料、历代小说、碑刻材料、文人笔记和文人的文集等,如王元林老师在《天妃、南海神崇拜与郑和下西洋》一文中大量引用明代的文人文集、笔记和小说等文学材料。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则侧重于口述材料和碑刻简帛等实物材料,如赵心愚的《唐代磨些部落与〈格萨尔王传·保卫盐海〉中的“姜国”》就利用藏族的口述史诗《格萨尔王传》进行相关民族部落的考证。以上对历史地理学不同分支学科所侧重利用文学材料的归类只是大体上的,它根据实际研究需要而变化,以这种标准对文学材料所进行的分类应该是动态的而非绝对的。

四、文学材料的特点

文学材料是经过文人或其他创作者创作出来的一类材料,它是某一时代思想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区别于历史地理研究中所使用的其他资料,具有一些反映自身情况的特点。

1.直接性和形象性

文学材料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它能直接反映我們要研究问题的本身,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时期内事物的本来面貌。它之所以具有这一特点是因为大多数文学材料是人们对生活的那个时期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或耳闻目睹的历史过程的原始记录,它能够直接又形象地反映特定历史时期各方面生活的本来面貌,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定的文化史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⑥

2.全面性和破碎性

文学材料既有全面性又有破碎性的特点,这是由于对文学材料不同角度的观察和使用造成的。如果站在宏观的全局角度审视文学资料,那么整个历史时期或者某个时代内文学资料的整体是数量巨大、种类全面的,是可以涵盖整个社会的面貌的,是具有全面性的。而如果站在微观的局部角度审视文学材料,某一类或具体到某一种文学材料,那么它只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面貌的一个片段,要完整反映整个画面需要将许多破碎的片段加以整合,从这个意义来说文学材料又是具有破碎性的。对于文学材料的全面性与破碎性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利用文学材料的过程中要正确地处理这种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模糊性

文学材料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是文学材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历史材料的显著特点,它的产生是由于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殊技巧和手法决定的。一般历史著作的创作要求直陈其事,而文学作品则带有更多的主观感情色彩,它更多地采用比喻、象征、铺排等写作手法,正如霍松林在《诗的形象及其他》中对诗歌的生动描述:“诗的形象是生活的客观和诗人的主观的统一体。”⑦文学材料模糊性的特点增加了我们对其利用的难度,在实际研究中对文学材料的利用要注重对其的历史地理解读。

五、在使用文学材料中应坚持的几点原则

文学材料有特殊的性质和特点,在实际历史地理研究中一定要充分了解文学材料的特殊性,在对文学材料的使用过程中不能不加区分地盲目“迷信”,要根据文学材料的特点合理利用,其中有几点原则是在实际文学资料使用中一定要坚持的。

1.文史互见的原则

通过前面的分析得知文学材料有直接资料和间接材料之分,数量众多的文学材料的信度是不尽相同的,加之文学材料模糊性特点的存在加大了对其真伪辨别的难度。因此,在对文学资料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文学资料的可信度的判断,特别要加强一般性历史材料与文学材料的相互印证,注意所引用文学材料与历史时代性的结合,文史互见,去伪存真。

2.对立统一的原则

文学材料是全面性与破碎性的统一体,在对文学材料的使用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研究中,对部分断面式材料的使用要放在整体性的材料中衡量和检验,而对全局性整体的材料的使用也要增加对具体局部的材料区分。总之,要坚持对立统一的原则,正确地区分和对待文学材料的全面性和破碎性,合理利用文学材料,以期发挥其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效用。

3.坚持以历史地理观统筹全局的原则

历史地理学是立足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坚持以多重视角审视问题的学问,它具有特殊的学科属性,因此在对文学材料的使用上要从它的学科属性出发,在对材料的选择上要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为基础,不能顾此失彼,同时对材料选择的视角也要放开,坚持多视角的选择。总之,在文学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历史地理的大方向,以历史地理观统筹整个材料的使用。

注释:

①刘知几.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123.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5:42.

③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9):1.

④潘树广.中国文学史料学[M].台中:五南出版社,1996(12):79.

⑤班固.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445.

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94.

⑦霍松林.诗的形象及其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6):22.

参考文献:

[1]庞天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潘树.中国文学史料学[M].台中:五南出版社,1996.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5.

[4]吴宏岐.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5]吴宏岐.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中國近代社会史研究[J].史学经纬,2006(3).

[6]马铁浩.文学的历史观与历史的文学观——《史通》文史关系析论[J].兰州学刊,2008(1).

[7]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

[8]麦思杰.神明信仰与边疆秩序——宋明时期广西伏波信仰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08(6).

[9]郭声波.历史时期内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J].中国农史,2002(3).

[10]吴宏岐.汉番禺城故址新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7).

[11]卞鸿翔.唐宋时期洞庭湖的演变[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

[12]周柳燕.论明清小说对商业资本流向的透视[J].明清小说研究,2005(3).

[13]鞠德源.关于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记的考察和研究[J].文献,1980(1).

[14]王元林.天妃、南海神崇拜与郑和下西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5]赵心愚.唐代磨些部落与《格萨尔王传·保卫盐海》中的“姜国”[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4).

推荐访问:历史地理学 若干 理论 材料 研究


[试谈文学材料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使用的若干理论问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