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总结

高考专题训练之交通运输篇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20 09:49:09   浏览次数:

2008年初南方雪灾的影响,首先在交通运输中反映出来。京广电气化铁路中断,京珠高速公路受阻,南方交通大动脉几乎瘫痪,由此衍生出来的次生灾害,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及民生问题。

一、专题知识

本专题历史知识的掌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交通运输是有时空性的,考生要构建空间概念,借助地理知识中的地图、地形、标志性的地点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其次,地区特点对于掌握专题知识也有帮助;再次,交通运输历史知识的掌握必须依据考纲,结合考试特点从知识整体角度划分为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世界近现代部分内容。

1.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状况。

(1)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的规模,交通运输种类较多:陆乘车,水乘船,泥乘橇;商朝重视交通运输业;西周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完整宽广的大道,路面平坦。

(2)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3)春秋时期,吴国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

(4)秦朝统一车轨,修建了由都城到各地的驰道,东达燕齐,南抵吴楚;还修筑灵渠以沟通湘水和离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

(5)两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畅通。

陆上丝绸之路:都城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西域→葱岭→安息→大秦;

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印支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

(6)隋朝:

陆路:修驰道, 涿郡→榆林、 太原→洛阳。

水路:开通运河,涿郡→洛阳→余杭的大运河。

(7)唐朝:

陆路:交通要道备有“驿驴”;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参天可汗道”;长安向东到登州、扬州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水路:充分利用长江、黄河、大运河;武则天时期,在洛阳引漕渠开新潭,开辟水上交通;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8)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许多国家,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9)清朝(前期):实行“海禁”,海上交通基本断绝。

2.中国近现代交通运输状况。

(1)中国近代交通运输的变化。

受世界工业化浪潮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交通在近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动力交通和轨道交通使中国交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洋务派开启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创办轮船招商局,拥有轮船多艘;清政府改变观念,认识到修铁路的重要性,修筑卢汉铁路。

帝国主义在华修筑铁路,抢夺中国的路权,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

农民阶级(义和团)反对铁路、轮船。

(2)中国现代交通运输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期间:修建宝成、鹰厦等许多条铁路;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南北铁路(京汉、粤汉)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沟通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新修铁路八千多公里,建成了兰新、包兰等铁路。

十年“文革”时期:湘黔铁路、成昆铁路、南京长江大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京九铁路、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网络状的高速公路。

3.世界近现代的交通运输。

(1)扩张时代的交通运输。

奥斯曼国家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的商路受阻。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找到了通往亚洲、美洲,贯通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海上通道。

欧洲的商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交通运输。

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1814年,英国人乔治·史蒂芬孙成功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车。1830年,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投入使用,铁路时代到来。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修筑铁路。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蒸汽为动力的汽轮,水上交通运输突飞猛进。由于海运的发展,海上通道和海峡成为战略要冲。1869年,开通了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交通运输。

由于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动力问题。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发明了汽车,公路运输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远洋轮船和飞机等使用内燃机的新式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地在人类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以至到现代海港、车站、航空港成为人类交通运输的主要集散地。此外,由于电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这也深深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交通运输。电车行使在城市街道,电气化铁路使火车时速大为加快。

二、把握专题的角度

1.交通运输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产生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工业时代的大动脉。

(1)交通要地和枢纽地区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镇和城市。因此,交通运输能够促使城市兴旺,但也会随着交通的改道导致城市的衰落。

唐朝时期扬州成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就与扬州处于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点,占有便利的水上交通优势密不可分;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也得益于江南水上交通的发达;

新航路的开辟使商路发生转移,意大利濒临地中海的很多工商业城市便衰落下去。

(2)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物流的加快,扩大了市场规模。

唐朝时期,长安既是通向全国主要地区的陆上交通的起点,又是通往外国的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能够成为唐朝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3)交通发展加强和推动了经济技术交流。

经济技术交流是物的交流,也是人的交流。没有张骞通西域和两汉的陆上丝绸之路,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西域的动植物难以交流。明清之际通过海路,原产美洲的甘薯和玉米传入中国。近现代时期,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承载着工业文明的成果,又转运着大工业生产出来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把这些商品及生产这些商品的技术带往世界各地,到处瓦解落后的生产方式,无声地宣告技术的先进。同时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人际关系、国际交往日趋密切,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也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4)交通的发展推动着世界市场的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欧洲同亚非美洲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密切的整体。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改进,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方便密切。火车缩短了陆上城市之间的距离,轮船不仅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穿梭往来,还驶入内河,编织了更加稠密的交通网,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加普及、安全和便捷,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5)交通的发展折射出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往往是国家富强的表现。

古往今来,凡是拥有先进交通工具和发达交通网络的国家,它的经济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运行。其快速的物资流动和人口流动使整个社会经济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快节奏收获巨大的经济效益,尽可能地支付最低的成本,获取高额的利润。发达的交通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和标志。

2. 交通的发展对政治产生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战争关系密切。

古人曰: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而粮草先行必须依靠交通运输。秦攻打南方越族而修筑灵渠;两汉攻击匈奴在于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英国控制苏伊士运河成为其维护战略利益的筹码:为推行绥靖政策,提供运河为意大利军队侵略埃塞俄比亚使用;为保持英国与印度等殖民地的联系不被切断,英国要保护苏伊士运河,以至不惜一切代价血战阿拉曼。

(2)交通的发展有利于强化统治力量。

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统一车轨,修驰道;隋为加强对南方的统治,也为聚集强大的物质力量,开凿了大运河。

(3)交通的发展能够展示国家权威,加强政治交流。

唐朝时期,正是由于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节往来不绝;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是向周边国家宣扬国威和倡导友好相处的外交准则。

(4)交通的发展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发展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两汉和唐朝的丝绸之路,密切了汉民族和西域民族之间的关系,增进了民族融合;唐太宗在回纥修“参天可汗”大道,有利于巩固北部边疆;新中国修建青藏、川藏公路,加强了与西藏地区的联系,巩固了国防。

(5)交通运输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政治变化。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时代,欧洲人沿着开辟的新航路和凭借先进的交通工具,开始对美洲、亚洲、非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6)现代社会交通运输的有序进行是社会安定的表现。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就是从铁路运输开始的。经过整顿交通堵塞,社会秩序逐渐趋于稳定。

(7)交通闭塞落后是导致国家贫穷落后的因素之一。

交通落后本身就是国穷民贫的表现。明清之际实行的海禁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的打击,对外贸易主动权和高额利润长期被外国人垄断。到1884年,西方铁路总里程达到9000公里,而中国还在用牛马拉车运输,在近代不可避免地成为被动挨打的对象。

3.交通运输对思想文化产生影响。

(1)交通的发展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交流。

交通运输是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载体。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思想文明相互融合,共同为人类社会思想文明的发展发挥着作用。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两汉时期西域就成为几大文明的交汇地,佛教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交通的变化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更加宽广。在更大的范围内,人们接触、接受新鲜事物,必将对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开放的观念逐渐成为人类的主流思想观念。近代铁路的开通使更多的欧洲人认识到人类平等的法制和规则至关重要。在中国是否修筑铁路的问题上,传统的封建观念、落后的思想意识就与近代开放的观念、发展的观念以及进步的思想产生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

(3)交通的发展能彰显国人斗志,振奋民族精神。

京张铁路的修筑就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西方人的威风;青藏铁路的修筑就凝聚着几代人开通“天路”的梦想。

三、专题训练示例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绕,我国若不急急将铁路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

——《孙中山全集》第二、六卷

(1)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战略意图。

(2)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与西藏有关的主要交通建设成就。

答案:

(1)维护国家主权或抵制列强侵略;开发利用西部资源。

(2)康藏、青藏、新藏公路;青藏铁路。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诗人皮日休 《汴河怀古》:

尽到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算多。

材料二:秦筑长城,当时以为殃,后世赖之。铜线铁路,如其有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且为工甚巨,目前亦颇便于穷民。然欲朝廷明定条约,许其开工,则大不可。何者?尚贾之生计,有力者尚可改国,民间之田庐,贪利者犹可易也,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多愤所加,何所不至。彼美日自能派人看守防御,设其人为百姓所戕,彼能晏然不向乎?设我百姓者其人所戕,我能晏然不向乎?万事皆可以权,民心必不可失。应谕学中外一体,彼此宜各顺民情。且泰西智巧绝伦,果能别闯一法,于民间田庐坟墓,毫无侵损,绘图贴说,咸使闻知,百姓退无后言,朝廷便当曲许,否则断难准行。

——总理船政沈葆桢《条说议铜钱铁路》(同治六年11月21日)

材料三: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路,拔电杆,旋急毁坏大轮船”的揭贴。

材料四:毛泽东说道:“搞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浮”。卢作浮,四川人,加入过同盟会,1925年他以股份集资形式在重庆创办了民营企业——民生轮船公司,以后迅速发展,一度独占川江航海。

材料五:“国内产业凋敝,交通不利实质为最大之原因。”“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

——张骞《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六

(1)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尽道隋亡为此河”中的“此河”指的是什么河?隋唐时期此河在现今河南、江苏两省各有一个接点,试述这两个接点在当时的交通状况并评价其经济地位。

(2)材料二讲的是1865-1869年中美、中英条约交涉前后清政府官员对外人在华修筑铁路的议论,从材料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沈葆桢对此事持什么观点?

(3)阅读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近代社会两个不同的阶级对交通运输所持的态度,并分析其理由。

(4)阅读材料四和材料五,分析中国发展交通运输有哪些不利因素?

【答案】

(1)隋朝大运河。洛阳:①武则天引漕渠开新潭,使船只进入市内;②隋炀帝修太原到洛阳的驰道;③洛阳是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扬州: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交通便利(从扬州出发水路可到今天的韩国和日本;陆路与洛阳、长安、广州相连)。

评价: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也是国际大都会;扬州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唐后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

(2)修筑铁路可给后代带来好处,但工程巨大,耗资巨大; 如允许英美修筑铁路可能导致人民不满,失去民心,引起中国和外国纷争,带来矛盾。

观点:让外国人修筑铁路,必须与中国国情和民情相适,建议寻求一个万全之策。

(3)材料三:农民阶级盲目排外,仇视外国先进的交通并要求破坏它; 材料四:资产阶级鼓励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

理由: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农民阶级反帝情绪高涨;

材料四: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实业救国,发展国家经济,使国家富强。

(4)经济落后;科技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

(审稿:王富友 编校:崔辉辉)

推荐访问:高考 交通运输 训练 专题


[高考专题训练之交通运输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