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职业总结

蓝印花布的民间文化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3 10:19:06   浏览次数:

摘要蓝印花布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术的一种,它的纹样千姿百态,色彩清新素雅,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本文着重从蓝印花布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其图案等几个方面对蓝印花布的民间文化进行阐释。

关键词:蓝印花布民间文化图案纹样

中图分类号:J538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民间艺术中,蓝印花布是一种体现东方民间文化的传统工艺品(又称“蓝染或草木染色”。在日本称“蓝染·草木染”;在欧美称“ingigo print”或“japan blue”)。这种以植物蓝草作染料,用天然石灰、黄豆粉作印花防染剂,在纯棉织物上染出各种图案,蓝印花布以其朴实清新的风格自成一派,散发着永恒的艺术芳香。

蓝印花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印染制品,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以其简洁朴实的图案,纯净素雅、深沉明快的色彩而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蓝印花布蓝得清纯,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蓝草,这种植物可以入药,有消炎解痛的作用。中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成为形容后人超过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种蓝》专门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

“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记载。传说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却很喜欢,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后来他俩就专门从事把布染成黄色,又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板蓝根草,它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靛蓝,可以把布染成蓝色,等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黄布已变成了一块花布,“青一块、蓝一块”他们想这奥秘肯定在这个草上,此后,两人又经过多次研究,终于把布染成了蓝布,梅葛两位先生也就成为了蓝印花布的祖师爷。自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大量能工巧匠汇集长江中下游一带,南北文化的交融促使蓝印花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蓝印花布翻译成学者的话就是“夹缬”。隋代前后的《二仪宝录》记载:“缬,起于秦汉间。”夹缬在唐代最为盛行。这类东西通常在外国博物馆里都能见到。术语简洁准确,“夹缬”两个字干脆利索地指明了两层涵义——“夹”是制法,“缬”是材料。翻一回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二年版《辞源》,我读到这样的释义:“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作为一种流行装束,它在唐代诗歌中反复呈现:“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李贺:《恼公》),“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白居易:《赠皇甫郎中》)。听起来时尚动感。

夹缬在色彩上的变化出现于宋代。尽管《诗经》中就已有以植物印染织物的文字,如“绿衣丝兮,女所治兮”(《邶风·绿衣》),“终朝采绿,不盈一掬”(《小雅·采绿》),但蓝印花布的大范围传播,却在北宋。在唐代夹缬的华丽布景前,它做了大幅度的退却。唐代的艳丽和繁文缛节被一一舍去,最后变成蓝白两色,色彩的重要性让位于图形。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手段增加的过程,所有的局限都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被取消,蓝印花布却相反,它用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它减去了所有不必要的细节,舍弃夹缬斑斓的色彩,几百年来一直以单纯朴素的蓝白配色深受人们的喜爱。这种纯净素雅的色彩明显有别于民间艺术对吉祥色彩观念的崇尚而呈现的艳丽丰富的配色,这种扎根在民间的蓝花布,在民俗风情中体现出民族心理特征,色彩纯净素雅,图案朴实典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而人们对蓝色的偏好,不仅流露出人们在着装用色上的含蓄与谨慎,更重要的,蓝色使人们在贫寒中保有适度的自尊,蓝色像山野间的平民,安静地承载所有悲喜。红色危险,白色挑剔,黄色轻挑,紫色奇异,惟有蓝色沉稳、内敛、温静、亲切,它不但经脏,而且几乎可以和任何一种衣裤搭配,在衣服不能被轻易舍弃的年代里,它的使用价值刚好和它的气质呼应。蓝印花布因简洁而生动,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与我国的青花瓷装饰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蓝印花布的纹样和图案构成受材料与制作工艺的限制。发挥材料和工艺的特点,使制作工艺成为创作的有利手段,成为蓝印花布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图案是刻出的漏版印制的,它受到镂空版镂刻工艺的制约。刻版时,因要考虑到形体之间的连结和版的使用耐久,所以不宜表现长线条和大块面。一根线要断成若干短线,因而形成互不连贯、大小、形状不同的点、线、面。点、线、面按一定的造型规律组成多姿多彩、风格不同的纹样和图案。

蓝印花布的纹样一般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抽象的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在设计中,抓住植物的特性,使之趋向于单纯化、程式化;略去细节突出主要特征,使之形象更鲜明。植物纹样主要有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海棠、等等。形象优美,风格独特,含有吉祥之意。动物纹有凤、喜鹊、鹤、燕子、鸳鸯、麒麟、狮子、鹿、蝙蝠、虎、猫、松鼠、鲤鱼、金鱼、龙、蝴蝶、蜘蛛、蜈蚣、壁虎、蛇等等。动物的表现比植物更复杂,既要表现其形又要注意动态,节奏更强烈,表现力更充分,更富有装饰性。抽象纹样以几何学的点、线、面为基本元素,采用自然现象中不同形体,以变化的手法组成多种几何纹样。如日月纹、环纹、鱼鳞纹、鱼子纹、云纹、水纹、绳纹、八卦纹、三角纹、五角纹、锯齿纹、龟背纹、福、寿、双喜等等。

蓝印花布的图案结构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二方和四方连续图案(作匹料),一类是采用框式结构与中心纹样组合的独幅图案。四方连续的图案结构一般又分为散花、缠枝、格子花、满地花等形式;框式结构与中心纹样组合的独幅图案如麒麟送子、平升三级、喜庆有余、五福捧寿、福在眼前、喜上眉梢等等。

在民间,蓝印花布不仅是多姿多彩的衣料,而且又被制成门帘、头巾、帐幔、床单和饰品,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据史料记载,蓝印花布在宋、元两代极为繁荣,当时“崇德(属桐乡)一带,河上布船如织”。由于民间的广泛应用,各染坊的相互竞争,又经过民间艺人的巧妙构思,创作出各种朴素优美、吉祥如意的图案纹样,一般都是以折枝散花、团花动物等为主,图面结构采用二方连续及单独纹样组成,被面、包袱方巾等采用框式结构与中心纹样进行定位设计,内白外蓝,蓝白相间,构成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以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丰富感情。后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国画,版画、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推陈出新,不断研究,开发新图案,所制蓝印花布为中外人士交口赞誉。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地域的界限被淡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印染技术和机器设备早已普及到各大小城市,工业印染生产的各种面料同化了我们生活中的纺织品,日趋国际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使我们遗忘、丢失了许多自身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我们醒悟并去寻找我们的民间文化时,它已经在现代文明的夹缝中遗失了很多。

蓝印花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流传时间之长,普及面之大,影响之深,是其它染织艺术无法相比的。对它的研究将会使优秀的民间文化和智慧在今天的艺术领域大放异彩。继承、发掘、丰富和发展这一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深信,经过岁月的淘洗,饱含着浓郁的民俗风情的蓝印花布一定会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昌鄂:《民间印染纹样集》,湖南美术出版社,1984年。

[2] 左汉中:《民间印染花布》,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3月。

[3] 黄钦康:《中国民间织绣印染》,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年2月。

[4] 张志贤:《意韵无穷月集点成花——谈蓝印花布的艺术语言》,《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1期。

[5] 张志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 陆岚:《民间蓝印花布的色彩观》,《装饰》,2005年第9期。

[7] 李永:《探究南通民间蓝印花布》,《东南文化》, 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王姝画,女,1973—,河南新乡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文化,工作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推荐访问:民间文化 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的民间文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