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计划

如何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6 08:46:40   浏览次数:

[摘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活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建议加强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立法工作,完善鼓励创新的投融资政策,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实施鼓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加快出台国务院加强自主创新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对中央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两个文件落实的情况进行督察。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1007-5801(2008)02-0023-05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一项新的战略决策,对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有重要意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课题组在对信息产业部、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广东省深圳市、佛山市的一些部门和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认识和建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务之急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资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资源型,特点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经济主要依靠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二是引进型,发展经济主要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三是创新型,发展经济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又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发展路径必须转向创新型,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拥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自主创新能力很强的骨干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事关一个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核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目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因此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突破口。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现在正在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是应当看到,这种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靠创新要素驱动的,而是建立在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消耗之上。据统计,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5.5%,但是却消耗了全世界15%的能源、30%的钢铁和54%的水泥,它不仅使我们在资源和环境上付出了过高的代价。而且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口实。为什么转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我们提出了那么多年,却一直没有到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现在,我国已进入以重化工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未来十几年,我国要继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国内外大量案例表明,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基业常青。近年来,我国在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以载人航天技术、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讯标准为代表的一批重大自主知识产权,涌现出华为、中兴、海尔、奇瑞等一批大型自主创新企业。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与发达国家存在阶段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第一,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少,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据统计,我国电子工业专利最多的10家企业,5年申请的专利加起来不及美国一个IBM公司。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由于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以计算机制造业为例,提供计算机核心芯片的美国英特尔公司,2005年利润率为22.3%,而生产计算机整机的中国联想集团,同期利润率仅为1.9%。第二,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经费投入水平低。美国80%的科技力量在企业。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结合得不够紧密,大部分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相当一部分大中型企业甚至于至今还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企业高层次人才补充困难,即使是作为国有企业主力军的154家国资委直管的大企业,硕士学历以上者也只占职工总数的2.1%。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全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才大约0.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3%以上,1%被称为企业的“死亡临界线”。

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第一,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企业对市场最了解,对产品与技术的创新需求最敏感,对创新的冲动最强烈,这是创新体系中的其他任何成员都无法比拟的。一方面,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使之具有创新的动力:只有先人一步,创造更多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才能合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又使企业始终面临不断创新的压力:只有不断推陈出新,高人一招,才能战胜对手。第二,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创新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经济活动。怎样才能把技术变成竞争力?关键是产业化。与大学、科研院所相比,企业对市场的现实与潜在需求最了解,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及市场运作的能力最强,因此。技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必须主要依靠企业和企业家。为什么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有三三万余项,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却不到

10%?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必须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总体上有所增强,但仍然有相当多的企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较短时期内还不可能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合作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有特殊意义,不但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现实选择。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有人担心,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会不会使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被边缘化。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恰恰相反,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也有利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发展,有利于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应当看到,产学研合作既是一个产学研三方互动的过程,义是一个产学研三方共赢的过程。中南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该校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为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自身的迅速崛起。“十五”期间。该校总共荣获国家科技三大奖26项,在全国高校排序第二。不久前,中国铝业公司投资1亿元在该校建铝业技术创新联合实验室,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与其共建了飞机起落系统研究中心。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营造创新环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政府最主要的使命是通过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引导和支持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一)引导和支持人才要素向企业集聚

近年来,由于社会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不少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遭遇优秀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三方的合作,进一步加大在企业建立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力度,进一步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引导优秀科技人才到企业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企业要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完善对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不但要引导国内人才要素向企业集聚,而且要重视在全世界整合人才资源。要充分利用我国经济连年高速发展的机遇,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包括非华人)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二)引导和支持技术要素向企业集聚

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如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联合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联合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加速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向企业扩散。积极发展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架设桥梁。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引导和支持资本要素向企业集聚

政府投入要从以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为主,转向以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为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占我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有生力量。据统计,65%的国内发明专利是它们申请的,80%的新产品是它们开发的。但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又普遍面临着问题。为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经验,积极发展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缓慢的主要障碍是出口不畅。缺少上市退出机制。创业板酝酿了多年,应当适时推出。

(四)引导和支持管理要素向企业集聚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行有效的组织,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华为公司之所以能够每年拿10%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家在国内外受到尊重的高科技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企业的领导团队有长远眼光,早在十多年前,他们就花巨资聘请国外著名咨询公司,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调动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活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技术可以引进,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只能内生。在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和科技人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制度创新,调动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活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的主体。

一是要建立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实践表明,制度对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大于技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对于一些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最缺的不是资金,也不是人才,而是动力。企业只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才可能有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对这些企业考核的指标体系。把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投入作为考核国有企业业绩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

二是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竞争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公共财政对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强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改善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引导创投公司对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给予更大关注。

三是要利用税收杠杆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允许企业用于自主创新的投人放大一定倍数在计征所得税前抵扣。允许企业对研究开发用仪器设备加速折旧。对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免所得税。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四是要实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利用政府采购政策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时,在满足需要的条件下,必须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对国内企业研制并首次投入市场的国家有重大需求的自主创新产品,由政府出

资进行首购。发挥国防采购扶持自主创新的作用,对于能够满足国防或国家安全的自主创新产品,军方应当优先予以采购。

五是要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目前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往往开发了一个新产品,还没有收回成本就被大量仿制。必须进一步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切实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随着国际产业竞争重点的转移,标准的作用日益凸现,“得标准者得天下”。要进一步重视标准工作,积极支持企业参与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争取使我国企业在标准问题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五、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关的立法工作。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是1993年出台的,对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十几年前相比,国内外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为了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政府行为上升为国家意志,建议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等内容,写进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

(二)完善鼓励创新的投融资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发展,解决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瓶颈问题;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尽快推出创业板,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育成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加强与各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试点,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开展针对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层次信用担保。

(三)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对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如果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身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比如: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部等部委组织实施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标准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突破了产业化的核心技术,缩短了产业化周期,拉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因此,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基本国情出发,在信息技术、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必须集全国之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突破影响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产业联盟。从提升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出发,探索有效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的技术联盟,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战略联盟,突破相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体制约束,形成企业创新的合作机制和有效持续的内在动力。在建立产业联盟时要突出体现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同时,要注重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和联盟的引导与带动作用。充分调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潜能。

(五)实施鼓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紧密围绕重点产业、市场热点和国家重点工程,开展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标准的制定。鼓励支持企业在掌握核心专利的基础上联合制定技术标准。推动研发创新与标准制定相互促进。建立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和标准制定的结合,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的良性循环,把科技优势转换为市场优势、产业优势。

(六)加快出台国务院(2006)6号文件的实施细则。2006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之后,国务院发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以下简称《配套政策》)。《配套政策》总共有60条,写得十分全面。但是,由于缺乏可以具体操作的细则,不少条款迄今没有落到实处。例如,《配套政策》规定,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这是一条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但是,由于缺乏实施细则,在不少地区无法执行。

(七)开展对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配套政策》执行情况的督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出台已经将近两年,国务院《配套政策》发布也已一年多了。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至少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这两个文件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为了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建议中央对这两个文件执行的情况组织一次专项督察。

(责任编辑 陈庆初)

推荐访问: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