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计划

十八届六中全会心得感悟

作者:jnscsh   时间:2020-10-16 09:37:24   浏览次数:

  篇一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推动中国进行新一轮改革,中国巨轮将再次扬帆起航,踏上新的改革发展征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继续顺应改革的潮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儿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康庄大道上,昂首前进。

  树立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加倍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树立服从意识。党员干部服从是天职,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基层干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组织,时刻以一名优秀共 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干部,系职责所在,在其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树立团队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班子,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失位,各就各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

  树立创先意识。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基层干部要树立创先意识,要有拿得出手的核武器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服众。

  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我党和各族儿女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励精图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改革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更加宽广的胸怀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改革,这是我国过去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摸索前进中得到的普遍共识。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我党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政策,坚持将改革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之中,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工作推向前进。

  篇二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代中国奋发向前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略愈加清晰。全面深化改革是必须打好的攻坚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必须解决的大课题,它们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广大人民幸福安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法治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彰显,法治必须且必行。

  虽然我国古代关于法的思想相当丰富,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说法,但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法仅仅是王法、治始终是人治,没有也不可能有法治,特别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历朝历代,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和他们需要的社会秩序,人民往往为法所役、惧法畏讼。直到晚清搞所谓立宪,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仍然规定皇帝权力神圣不可侵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也正因为如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法制重视不够,我国法制很不完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大力加强法治建设。我们制订完善大量法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生活有法可依;积极推动法律实施,稳步推进司法改革,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合法权益;广泛进行法制教育,持续开展普法工作,提高了全民族法律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总结新鲜经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任务,特别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法就是规范和秩序,法治代表文明和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必须依靠法治。从轻法到重法、从惧法到信法,这种变化实为不易。

  然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可否认,同立法取得巨大成就相比,我们在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现实生活中,不懂法、不尊法,以身试法、知法犯法;搞变通、打折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随大溜、存侥幸,视法律为儿戏,藐视、践踏法律等现象和行为皆有之。这不仅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损害公平正义和人民利益。事实证明,社会越是发展越需要法治,法治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必须落实到行动中。这就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里的全面,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社会生活各方面、各环节,就是一视同仁、一以贯之,决不允许有法外之地和不受法律约束之人。

  必须看到,实行法治不会轻而易举,达成法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艰苦努力、长期努力。关键在于从现在做起,真抓实干,以知促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全面深化改革,内在地包含打破一切不符合、不利于法治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内在地要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同全面深化改革一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有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必须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和韧劲。归根到底是要厉行法治,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树立法治的权威、形成法治的风尚。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把法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采取了许多新举措,取得了法治建设新成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符合我国法治建设的趋势,必将为我国法治建设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也必将使社会主义中国行稳致远、走向繁荣昌盛,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三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依法治国,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十三五规划为了更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届六中全会研究全面从严治党,这恰好构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六中全会的召开,为全面从严治党吹响了一个新的号角。

  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书中指出:如果这一班人动作不整齐,就休想带领千百万人去作战,去建设。这突出强调了保持党委会的团结统一、步调一致的重要性。我们偌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这一班人、维护团结统一除了正确的理论、制度、方针、政策之外,必须要有严明的规范和纪律。党的以来,党中央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从厉行八项规定到强反四风,从强力打虎到细拍拍蝇,我们党靠铁的纪律、刚性约束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坚决遏制腐败,保证了党的团结统一。

  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建设,补足精神上的钙。党的以来,我们党直击积弊、扶正祛邪,开创了党建的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需要看到是,我们的党员队伍虽然在不断壮大,但是在日新月异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党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形成共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不大整齐的问题尤其需要加以解决。这就需要党员不断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补足精神之钙,保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明确了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党始终将守纪二字挺在前头,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端正态度、主动践行、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切忌蜻蜓点水、虎头蛇尾,从而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十八届六中全会的风帆已经张开,全面从严治党的号角已然奏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念、保持清醒、戒骄戒躁、有纪必执,不辜负党中央的信任和人民的期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力量。

  篇四

  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xx年xx月在北京顺利召开。全会研究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会议最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建议提到将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伴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反应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早在1993年就已经达到0.4的国际警戒线,在20xx年上升到0.47,20xx年达到0.48,甚至有些香港学者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2008 年就已经达到0.53。

  今年春节,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话题刷爆朋友圈。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至今热情不减,网络上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党报最后也加入了话题大军农村,说一声爱你太沉重。在这里,我想让大家关注一下这个事情的背后,背后隐含的其实是城乡越来越大的差距。

  作为社会底层的农民,面临生活物料价格上涨,而农产品卖不起价格的趋势,不可避免就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使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和政府对于三农问题一直非常关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1982-1986、2004-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党和政府的政策整体上使得农民全面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部分的农村有了快速的发展,一幅幅新农村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然而,这毕竟是个例。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的发展明显滞后,有些地方的农村在这些年中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有些农村健康饮用水问题仍未解决,因饮水而遭受的疾病一直困扰一些人;医疗体系有待进一步改善,有些农民甚至从未进行过一次体检,然而发现问题时一般都为时已晚;有些农村道路、通讯,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或者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些农村面临的现状主要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农民科学文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含量较低,对于农产品等一般只能进行一次加工,无二次加工的软件和硬件,在无外来资金开发无外来科学技术支撑的前提下很难通过内部自身的改造而改善目前的状况。

  其次,生活资料物价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不涨,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的趋势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工进城务工(一般因为文化程度低也只能进行社会底层的强体力劳动),致使田地荒芜,这也不利于农村问题解决。

  再次,中央政策在一些农村地区难以得到较好推广。虽然大以来官员的作风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在中国的一些农村,由于农民的无知政府人员少作为或者不作为的事情还有很多。一些农村缺乏较好的监督监管机制,处于媒体的死角范围,农民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得到反映。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农问题仍然是重中之中。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话题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大家去了解我国农村的发展,去关注农民的生活。春节长假已过,年轻人纷纷背起行囊再次离乡,一些农村又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农村再次回归了平静,农村的很多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希望对农村的关注之声不要停,让我们一起助力为农村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推荐访问:全会 六中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