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计划

大碗喝酒小杯喝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4 08:46:23   浏览次数:

泉州是个怎么样的城市?去过无数次泉州,我还在不停地问自己。

在泉州呆了两日,开始渐渐用心去体会这座城市。它像江湖中最后的一个大侠,外表极度豪放,喜好四处闯荡,它造就了极为活跃的经济,晋江的服装和鞋子、南安的水暖管材、德化的瓷器、安溪的茶叶等等,都从这里走向了全国。

在泉州,你不禁会被无处不在的广告牌所吸引,旅游鞋、夹克衫、琳琅满目的食品……代言的明星更是让人看花了眼,估计金鸡百花加华表上的明星都没有这样令人咋舌的出镜率。泉州人的手笔很大,上中央电视台广告只是小菜一碟,有人甚至称中央五套都成了泉州企业的窗口频道。有这股豪气的人自然也是大碗喝酒的料,在泉州,喝酒常常要来三剑客——啤酒、红酒、白酒一起上,这几年还开始迷上了洋酒。据说泉州已成为一个极受洋酒厂商青睐的地方。

“侠骨还得柔情”。“大侠”泉州的内心其实也充满着万般柔情。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痕迹,海上丝茶之路的曾经辉煌、开元寺的旺盛香火……林林总总的背后还有一种和老百姓最贴近的,便是茶。

我的脚步走进鲤城区那些古老的街巷,徜徉在郎官巷、开元街、承天巷……看老人们围坐在街道两旁的骑楼间,抱着一只沾满茶垢的紫砂壶晒太阳;徘徊在闽南特有的红砖房子间,看当地人泡功夫茶,听悦耳却又有些难懂的南音;流连在三步一家的茶庄里,看泉州人掏出随身携带的一小泡茶,一阵“悉悉”之后,操着一口柔软的闽南话比划开来,顿时,这个城市便弥漫出柔柔的茶香。

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这座城市的性格如同它的名字。和水有关,一边是大碗喝酒,豪气冲天;一边是小杯喝茶,柔情万千。

于是,本期便让我们一同来关注泉州,关注这座城市内心的悠悠茶香。

一座城的茶名片

“名片”之于城市,是一座城市标志性符号的代名词。

对于泉州来说,能用的“名片”太多太多:中国鞋都、世界夹克之都、中国水暖城……而在这些炫目的名片背后,我们很难忽视泉州还有一个很朴实的称谓——茶乡。泉州的茶名片对于大多数茶客来说,早已耳熟能详,那是南安九日山上早于陆羽《茶经》的《莲花茶襟》,是迅速崛起的安溪铁观音,是优雅高贵的功夫茶艺……

然而,只有走近泉州,细品泉州,你才能发现在这些熟悉的名片背后,属于这座城市特有的,更加真实的脉动。

泉州茶名片之——好山、好茶清源山

泉州有茶,无人不知;但清源山上的宋树古茶,却少有人知道。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的名山、名泉、名茶和名人都是扎堆做伴的,在爱茶成风的泉州城里,拥有名泉名人的清源山自然也能不例外。经过泉州知名茶人何融融老先生连续三年在政协大会上奔走呼吁,锲而不舍地把清源山宋树古茶,从尘封了100多年的历史角落里挖掘出来公诸于世,并使之在清源山巅上“复活”。让今天普通的爱茶人都能有机会学学风雅的蔡襄大人。在清源山顶煮一壶山泉水,品古茗。论新道。

清源茶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清源茶是山上僧人“山岩学禅,餐饮茶汤”的需要。相传,唐代僧人释道昆在清源山龟岩洞(现今的“赐恩岩”)静修,清源茶是他作为苦口清心的参禅妙品。与释道昆早有交往的欧阳詹会同其内兄弟林藻、林蕴(莆田人),在龟岩旁建石室攻书,每天伴着清源茶苦读,三人后来在唐贞元年间,先后登进士第。龟岩因此受皇帝封赐,改称为“赐恩岩”,并建有寺院。

宋至和、嘉禾年间(公元1054年~公元1063年),蔡襄二任泉州知府,登上清源山,瞻仰欧阳詹读书故址——龟岩,这座寺院的住持义波和尚忙煎清源茶款待。蔡襄对清源茶非常赞赏,义波便邀请蔡襄遍历清源山诸岩,视察僧俗所种茶丛及茶寮的焙茗方法。在蔡襄的指点下,清源茶从茶丛品种的更新到采摘、制造的技术。都有很大的改进。

如今,位于清源洞前的明代“种茶碑”——纪德碑就是清源山民种茶的史实见证。纪德碑是万历年问史学家何乔远所写,石碑上书:“泉山之名,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宾客、本周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守僧支应不瞻,或逃或困。山户种茶,游人采撷。”这记录了当时“山户种茶”及官府对保护清源茶的史实。

明代,清源茶与武夷岩茶齐名,谢肇涮在《五杂俎》中说,“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龙井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鼓山三种可以角胜。”清末进士黄抟扶退隐泉州后,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倡设清源种茶公司,在清源山清源洞附近开垦茶园。清源种茶公司曾以“宋树”为名,精制高档样茶,参加美国人在菲律宾举办的“嘉年华会”,得到金质奖章。从此,泉州清源茶在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声名鹊起。1917年前后,泉州处于南北军阀混战时期,清源种茶公司被逼停产,茶园荒废。

解放后,政府开始逐步恢复清源种茶,1960年成立国营泉州清源农场至今。1980年前后,清源茶产量达到顶峰。年产量超过200担干茶。上世纪gO年代。清源山开发为国家风景区,茶叶生产却由于市场竞争加上体制原因而走向式微,山上的茶园也渐渐荒废了。清源茶再次停止生产。

回望清源茶的历史,我们不禁感叹生活在文化古城的幸运。随时都有可能触及前人遗留下来的“宝贝”,比如那一片叫做“宋树”的茶叶,就是清源山历史人文的一部分,是刺桐港海丝文化的见证之一。如今在何融融老先生等一批泉州茶人的努力争取下,一座以茶叶种植、加工、科研、茶生态观光旅游、茶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生态茶村正在建设中,届时清源名山、名泉、名茶将真正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清源古茶将再次焕发光彩。

何融融(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泉州市茶叶学会名誉会长、高级农艺师):

清源山,打造泉州的名山+名茶

清源茶也是乌龙茶的一种,清源山上的茶树品种有大叶乌龙、铁观音、白毛猴、毛蟹、奇兰、水仙、本山、佛手等十几个。清源茶种植最多的时候达到500亩,现在没有必要恢复到那么多。我所说的恢复清源茶不是求数量。而是塑它的品牌。

在福建乌龙茶历史文化中,清源茶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但也是被世人遗忘最多的一部分。我们提倡泉州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清源茶就是最急需得到重视的。如今,武夷山“御茶园”和杭州十八颗御茶树都成了各自城市的茶文化名片之一,清源山的“宋树”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只要我们现在好好地加以保护和开发,清源茶“宋树”品牌也一定能叫响。泉州茶名片之——喝茶在古厝

“厝”是闽南人对家的习称,家宅叫“厝宅”、祖家叫“祖厝”……“厝”对闽南人来说,包蕴着温馨、亲睦乃至团结的感情。

泉州有一家茶馆就隐藏在“厝”中,老板会用闽南式的普通话招呼你“有闲来阮厝坐!”柔软的话语间,让人真正体味到家的感觉。走进它,你会惊叹这个城市原来还有这么个可圈可点的院落,在街上的某个据点繁衍成了一种独有的味道。

它就是“古厝茶馆”。

听闻古厝许久,独自寻觅,终于找到了静候在后城古街

一隅的古厝茶馆,古厝占地八百平方米,始建于清末年问。后城街从清朝开始就是泉州的官府集中地,这座古厝就是当时车氏望族的老宅。矗立在这座百年老宅子前。扑面而来的是燕尾脊与红砖黑瓦中透出的沧桑和古朴,是百年宇画墙里透出的浓浓岁月气息。走进宅子,聆听雕梁镂窗诉说着那遥远而又亲切的故事,感受古厝间简朴的摆设,自然的茶座,让人仿佛瞬间从喧嚣走入宁静,从时尚走入传统,从忙碌走入闲暇。

去古厝的时候刚过正午,前厅里一位老人坐在一张乌漆案台前正用闽南话绘声绘色地说着故事,关键时候,拿起惊堂木“啪”的一下。台下的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发出一阵笑声。虽然我听不懂闽南话,但从老人们饶有兴趣的表情上,能想象出那诙谐有趣的故事与闽南语特有的俚语相映成趣的讲古魅力。如今讲古这一闽南传统文化即使在泉州也已不多见,但在古厝,每天下午都有老艺人前来讲古,老人们在古厝听书喝茶全部免费。

天井两侧的厢房里有琳琅满目的古玩字画,把古厝映衬得更加古香古色。后厅快改造完毕,四周已经摆上了雅致的茶座,中间一个方形的舞台。以后来古厝,你可以选择在天井中看婆娑摇曳的枝叶和天上若隐若现的星星,听后厅里传来悦耳如天籁般的古老南音,品茶馆里清新怡人的佳茗,任思绪放飞到遥远的过去或未知的将来;也可以到情趣各异的包厢里或谈古论今,或纵横界河两岸,体会“逍遥岁月茶一壶,闲散生活棋几局”的人生境界。

偏居在闹市的一隅,“古厝”以一种“大隐于市”的姿态,静候着每一个能发现它的人,也撑起了泉州茶馆文化的一片天空。

何融融:文化是软实力

泉州拥有贯穿千年的茶史,传统的产茶区和传统消费区造就了泉州茶城的品牌。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泉州茶人也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茶经济背后,其实泉州同样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正在筹备成立一个泉州茶文化研究会,在发展茶产业的同时转向文化的研究,这需要和历史、哲学、美学、民俗等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外延包括了茶诗、茶电影、茶戏剧等等,一方面需要挖掘出其中精髓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要懂得包装文化,把文化变成茶叶发展的一种软实力。

竞争激烈的茶业经营中,需要有出奇制胜的思路:而所有的营销策略里面,文化又是第一位的。离开茶文化的浸润,茶店只会变得像炭化的茶叶一般。传统茶文化的挖掘,将是一场春雨,让一切显得生动起来。

泉州茶名片之——把茶庄当茶馆

泉州的茶庄之多已然不再稀奇,游走在泉州街头,随便走进一家茶庄,热情的闽南人会摆上一溜的好茶,让你一次喝个够。一位初次到泉州的北方朋友曾欣喜地告诉我: “在泉州茶庄喝茶居然可以不花钱!”

或许因为在茶庄就能免费喝上上好的乌龙茶;也或许是功夫茶的泡饮魅力养成了泉州人乐于自己泡茶自己喝的习惯。所以,习惯了成都茶馆的悠闲与自然。享受过杭州茶馆的精致与韵味的茶客们会惊讶地发现,泉州是一个几乎没有茶馆的城市。

对于很多城市来说,茶馆是城市的标志性茶符号。茶馆里的民俗表演,穿梭来往的各色艺人都是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但没有什么茶馆可去的泉州人却一点不觉得缺憾,因为对他们来说能喝出乌龙茶中可探寻的魅力才是最重要的。随处走进泉州街头的一家茶庄,茶客间的一场斗茶比赛正在进行,氤氲的茶香加上柔软的闽南语,即使听不懂,也能体会到他们在对茶的投入中得到的快乐。这或许就是属于泉州人的“茶馆文化”。

速描泉州

区号:0595

面积: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总数为728.3万

别称:刺桐

位置: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的晋江入海口

区划: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和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

市花:刺桐花

泉州街头的茶庄动辄一两百平方米,店内除了茶叶展示区,至少会有两个茶座品茗区。茶庄没有麻将,只有茶和喝茶的人。客人进门随意落座,一杯清香的乌龙茶就会奉上。再大一些的茶庄就会有若干个大小包厢,包厢的装修典雅又不失时尚,哪怕茶庄里坐满了人,也不会显得吵。客人们既可以在这里选茶、鉴茶、买茶,又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私藏好茶寄存在茶庄保管,随时来都可以从专门的冰柜里取出自己的好茶,喝茶、斗茶。除了把茶庄当茶馆,为茶人提供一个可休闲、可商务、可品茶的场所,泉州人还乐于把茶庄当作一个传播的平台,定期举办各式相应的主题茶会、新品推荐等,邀请专家与茶人一同参与,既作为品鉴也作为娱乐。当茶庄渐渐取代茶馆,茶的气息更浓重地弥漫;而茶馆也不必悲叹,它以更丰富的层次和形式表达着它的存在。

今天,在中国的许多城市,茶馆的定义要么成了高档会所,要么成了麻将的代名词,当城市中的茶馆越来越向两极发展,泉州人选择了另一条路,他们把茶庄做到了既可饮茶,也可卖茶,让城市中爱茶的人有了另一种选择。

古城泉州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位于厦门东北方向,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同时,世界各大宗教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而传人泉州,使它成为具有一座世界性宗教文化特征的城市。

全市风景名胜奇特,文物古迹众多,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4多处,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44处。

泉州茶香之——海上丝茶之路,茗香漂洋过海

“海上丝茶之路”最早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器。古代泉州人以其和平宽容的襟怀气度,海纳百川、梯航万国、贸迁四海,使泉州在元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方的枢纽港口,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建茶由此路通向世界各国。东至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南至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西至红海,甚至触及非洲大陆各国,影响了这些国家未来几个世纪的饮茶风俗。“海上丝茶之路”使两宋的对外年贸易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同年的总和,中国商人几乎控制着从中国沿海到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的主要港口。

作为“海上丝茶之路”的窗口,中原文化、古越文化、海洋文化在泉州经过长期的相生相长、交汇融合,逐渐形成极具特质的大泉州文化。而在“海丝”输出的精品中,除了茶叶、瓷器,还包括了一种非物质的泉州戏曲,即被称为“千年古乐”的南音(古称弦管)和宋元南戏遗响的梨园戏。它们的历史可能比前者更为悠久,但因为是口传的非物质的,所以宋元及其以前的遗存已不可寻,即使在明代,已很难找到片言只字,一片空白。

泉州茶香之——惠安“铁罗汉”

不久前,一位返乡探亲的台胞捧着一张因久藏而发黄的

“集泉茶庄铁罗汉”包装纸来到惠安茶厂,高兴地说: “我终于又能买到家乡神茶了。”这位老台胞说,四十多年前。他带了一些“铁罗汉”茶到台湾谋生,左邻右舍谁患了伤风感冒,谁积食、醉酒,他就赠送一小包“铁罗汉”茶,喝了茶,十有八九病就好了。大家都称之为神茶。

“铁罗汉”自从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2年)问世至今,已经二百余载了。当时,晋江衙口有一位姓施的茶商,在惠安办了一家专营武夷岩茶的“集泉茶庄”。其中以精选武夷大岩茶拼配的铁罗汉最为名贵。铁罗汉茶以其陈旧且具独特药效而闻名。铁罗汉茶是采用久藏五至十年的武夷山慧苑岩茶,配以少量新茶,加以传统秘方精制而成。不仅具有岩茶之韵,蕴兰桂之芳,且有提神醒脑、祛火消食、解呕止泻、减肥美容诸功能。据说1890年前后,惠安县时疫流行,病人在热渴中饮用施集泉铁罗汉茶,病情减轻,部分人赖以治愈。一些老中医广为宣传提倡,铁罗汉从此更加驰名。

施姓后人又购买了武夷山三条坑内著名的岩茶厂——慧苑岩西厂,并在晋江石狮设立施集泉分店,处于全盛时期。

解放前夕,“集泉”铁罗汉茶在菲律宾等地打开销售渠道,并在东南亚部分地区开拓新的销售点。后来,由于经营不善。茶叶品质下降,施集泉铁罗汉茶店竞濒临倒闭。至1956年公私合营后,惠安茶厂重整旗队,恢复铁罗汉名牌信誉。每年都有大量“铁罗汉”销往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国,深受欢迎。我国著名茶叶专家陈椽、庄晚芳也对铁罗汉推崇备至。

一群人的坚·义·精

十年前,他们因为贫穷,从此,游走四方。

十年间,他们坚守着老祖宗留下的一片珍叶,坚守着闽南人爱拼敢拼的精神,坚守着闽南人抱团协作的精神。一个“斗茶”的“斗”字体现了他们坚韧而好胜的性格,不做守财奴,不喜欢存款,创业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也是他们人生的最大满足。

今天,内蒙、新疆、上海、北京、广州、云南……我们都会听到他们的声音——那种闽南腔调所特有的温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这群坚守祖训又锐意进取的闽南人各自为营,又通力合作,打下了中国茶市一半以上的江山。

花几天时间认真地和闽南人喝茶,听他们用闽南式普通话说茶的故事,你就能真切地体会出闽南人和荼之间难舍的情缘。

坚韧

闽南茶农的坚韧存在于每年两个茶季,他们几天未闭眼的辛劳当中。

凌晨,天还未亮,安溪各村子里就已经出现如白昼一般的声响,采茶、做茶、收茶、卖茶……闽南茶农可以连续十多天几乎不休息,一直到茶季结束。

这样的坚韧源于他们对茶的一份心情。这份心情只有他们自己体会得最深刻。做出好茶来,那是他们最兴奋的时刻,如果没有好茶,对他们的刺激也是最大的,但这种挫折并不会影响他后期制作茶叶的劲头。在很多的失败当中,他们坚持下来了,那些黝黑发瘦的脸庞,那些因为熬夜或抽烟而带来的消瘦感所显示的,正是那种坚韧与不屈的精神。义气

有一位朋友这样形容闽南人,他们的义气是流淌在血液中的。这种义气,也深深体现在他们对茶的态度上,比如,他们绝对不会把茶弄坏掉再来卖给你。一泡茶,如果你事先已经订制好了,他一定会尽全力把它做好,这是他们诚实守信的所在。

如果你是远方的客人,可以很放心地住在他们家里。在一些茶农家里,他们会有多年的茶商朋友,他会以一种比较好的价格给你,尽管也会有生意上的计算,但一定不会吝啬或者存在陷阱,这是一种市场经济的规则,也是他们的行为规范。

因此,他们很容易就抱成一团,这是一种对内的义气,采用某种隐性的乡规民约的形式出现,如果你在那里,除了感觉到茶乡的一种热闹,更多能感受到他们的团结。

精明

如果说,世界上最会做生意的人是犹太人,那么世界上最会做生意的茶农就是泉州的茶农了。

这片土地上,最早出现了茶王赛,他们乐此不疲,茶叶的价格一下子上升了十倍。市场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炒作普洱茶的往往还是铁观音的茶农。从前走街串巷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行走中国各地的万里行活动。用一种更高明的形式来推荐他们高贵的茶,尽管在十年前,那只是一种淹没在叫喊声里的茶类。

他们把茶卖到超市里面,他们懂得利用空调来做茶,他们很会炒作市场,并且深知其中奥妙,并不为世人所诟病,他们会最快地根据市场反应来制作出不同风格的茶叶,把茶叶做成青绿或在最合适的时候又回归传统,清香、走酸、拖酸、削青、韵香,甚至很多的新名词会让你发现自己已经落伍了。他们是最佳的生意人,而不像是茶农。

今天,他们不用再走到外面,可是他们仍雄心勃勃地在外寻找机会,也正因为这种从茶中体悟出来的精神,使他们即使屡经市场的变幻与挫折,却始终站立在潮头的顶端。

对于他们来说,输了不要紧,若干时间之后,他一定会再次出现,并且有了更大的收获。那些年轻的浮华已经褪尽,而成熟与掌控市场的能力,会让你觉得“士别三日,定当刮目相看”。

这种拼搏,使他们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也使茶香更深远地流传到四方。这是闽南茶农的骄傲,也是他们骨子里的性格。

泉州内的N个情结

泉州眼里的成都茶馆

成都的茶馆恐怕是四川之最,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在成都,闹市有茶楼,陋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处处有茶馆。尤其是老街老巷,走不到三五步,便会闪出一间茶馆来,而且差不多都座无虚席,茶客满棚,生意好得不敢让人相信。

在泉州,真正意义上的茶馆找不到几家,他们所谓的茶馆文化是由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茶庄组成的。虽然茶庄卖茶,但一样欢迎单纯喝茶聊天的茶客。在泉州市区,茶庄超过了一千家,装潢讲究的专业茶店多于菜铺肉摊水果摊。在许多居住小区更是星罗棋布。既然三五步便能遇一家茶庄,像成都那样以卖茶水为生的茶馆本来就毫无存在的意义了。

成都的茶馆文化不像喝茶氛围那样随意。倒水一定得是烧得滚开的水,头道水只盛半盏,叫“养叶子”。等到干干的茶叶滋润舒展开了,才冲第二道。这时,滚烫的开水从长嘴大茶壶中飞流直下,舒眉展脸的茶叶在开水的冲击下翻身打滚,再沉于盏底,一盅茶汤,便黄绿喷香,诱人极致,这就是成都茶馆的功夫、成都茶馆的艺术。

泉州人品茶,不仅要选择品质较高的茶叶,而且对水质、炉具、燃料、沸水的程度以及冲泡的方法、斟茶的动作、品茶的功夫都十分讲究,并带有浓厚的闽南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在茶庄里,一半的时间是喝茶聊天,一半的时间是欣赏功夫茶艺。茶的香醇融合了优雅的茶艺才显得生动趣味,这也是人与茶的交流互动。如果说成都的茶艺是在水一方的伊人,那么泉州的茶艺可以称得上精雕细琢的伶人了。

泉州眼里的杭州茶馆

杭州和泉州一样,盛产好茶。但是,在杭州喝茶。感觉有些不同。

首先要挑选一处幽雅的茶馆,最好的是在西湖边上,临

湖临窗这么一倚一望,眼睛里也常常会有一种迷蒙的感觉——看西湖本来就是养眼的事,点杯茶,红茶绿茶,花茶米茶,顿时茶香馥郁,那简直就是养心了。古筝声里,一个女孩在不远处的灯下安安静静地做陶,心里慢慢就泛起一种古典江南的心潮来……

在杭州人看来,喝茶是一件平和雅致的事情。一壶茶、一盘点心,然后是静心地想着事儿,最好能不被打扰,用最放松最自我的心态来享受喝茶的恬静,如同心灵的回归。

相比之下,泉州人喝茶不“安分”。骨子里的拼劲渗透到喝茶的习惯中,便成了斗茶。无论卖茶的还是喝茶的,一张八仙桌、几张长板凳,一字排开的茶盏。几十个茶杯列成方阵,一场自发的斗茶赛事就算开始了。每到新茶上市,个个到茶庄来的茶客都“杀气腾腾”,他们是斗茶来了。

茶庄里斗茶显得特别热闹,不忙的路人瞅见店里的架势,不请自来了。一会儿工夫,小小的茶庄挤满了人。喝了两家的茶,就更热闹了。你一言我一语,上下评点,任谁都能说出几句道道。也许忙活到最后,没个胜负,却也不感失落,斗茶的过程,才是精华所在。

一静一动;一个内敛,一个豪放;一个品心境,一个斗热闹。两种风格,两种味道。

风景泉州

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戴云山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闽中屋脊”之称。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蜒。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总长约421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4个港口。

泉州眼里的广州茶市

广州不产茶,却卖茶,而且卖出了名堂,卖出了规模。

广州和茶叶的渊源由来已久,它曾经是茶叶走向世界的重要口岸,现在它的芳村成了亚洲最大的茶叶市场。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什么都爱吃,而且什么茶都爱喝。因此广州的茶市像个大杂烩,观音、普洱、绿茶、花茶……只要想得到的茶,都能在广州的茶市上找着。

广州人好休闲,懂享受,每天的生活就是从早茶开始的。芳村茶市受到这种闲适的城市气氛影响,田园气息浓厚,轻松自在,成了广州人重要的休闲场所。在这里,传统茶文化与市场文化相得益彰,而且这里交通四通八达,既得都市繁华,又与珠江三角洲各地联系密切,每天往来的茶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和广州比,泉州产茶,也卖茶,卖的多数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安溪铁观音,其他茶类难觅踪迹。尽管如此,占着茶乡的优势,泉州人大声一吆喝,就把自家的茶叶市场吆喝成了“中国茶都”!

在泉州眼里,广州是一位商人,他卖别人的茶。却卖得很成功;在广州眼里,泉州是一位茶人,他自制自卖,赢得了口碑。

推荐访问:大碗 喝茶 小杯 喝酒


[大碗喝酒小杯喝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