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计划

鸦片战争,中英军力对比分析报告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0 08:40:20   浏览次数:

zoޛ)j馝|Nu4]wnM}4mMM}tm5]5~_4_65o85M4M7Nt^tm4Ӿ;m8i_oiNtӽ4iM4M5M9M;M5M7]u}}4]]4zO_7޹]mxi׽?yN4ntm4mzim}4iixӭ?M_74uwm4M8Mt_84M=m4ݨky工作坊”出品的中国鸟枪。

如综合计算英军鸟枪射程、射速和精度上的优势,其作战效能大概是清军鸟枪的2倍,但在战场上英军却屡屡以极大的杀伤比重挫清军,在武器技术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冷兵器的对决。因为此时的滑膛枪射速低、射程近,在战斗中白刃战不可避免,英军给燧发枪装上刺刀,用于自卫,而清军则安排了一半手持藤牌、刀和长枪的士兵专门保护另一半火器兵,因此在战斗中,无论射击还是白刃战,英军均能全员投入,而清军则总是只有一半左右的士兵参战,因此作战效率远低于英军。在鸦片战争中,英军频繁使用刺刀白刃战格斗与清军较量,据称关天培将军战死时,遗体上就插有英军士兵的刺刀。

4 中英陆军组织对比

清军:四处布防的绿营军

在鸦片战争中,中英两国的战场主要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四省,这四省清军总兵力约为22万,此外在战争期间,清政府还从各地抽调士兵近4万人支援,使总兵力达到近26万人,仅从总兵力论,清军占据绝对优势。从编制上讲,参战的清军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其中八旗军为驻防八旗,仅负责守卫各个重要城市中的满城,兵力从一千到三千不等,但很少进行机动作战,在战争中八旗军参战,主要是在广州和镇江两处,其中镇江满蒙八旗军在海龄的带领下与英军血战,毙伤英军近200人,自己则损失殆尽。参战的主力,则是各地的绿营军,绿营各级为标、协、营、汛,其中以营为主要作战单位,每营约为三五百人,但实际上绿营平常的工作主要是维持治安、弹压民众反抗、从事劳役工作等,因此大都散居各地,此编制利于“治民”但难以集中御外。在鸦片战争12次主要陆上战役中,清军有9次在战场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有时兵力甚至10倍于英军,但由于驻防分散且没有英军依靠战舰机动快捷,每次实际交锋时英军往往都能占据局部人数优势,轻松击破清军,据统计,在12次陆战战役中,只有2次清军在最前沿火线人数占优,其余10次战场区域内,中英双方兵力都相差不远,或是英军兵力占优。例如第一次定海失守后,当地的兵力由38000人下降到7800人,有3万人被抽调到其他省抵御英军可能的入侵,但英军却调头利用其机动优势出其不意再次攻打兵力空虚的定海,造成清军重大损失。这就是战争中常说的“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打歼灭战”。而1841年宁波之战中,清政府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调建昌、松潘两镇兵2000人驰援宁波,主要通过步行机动,因劳师袭远而疲惫不堪的清军被以逸待劳的英军打得落花流水。

英军:战斗力不弱

曾有资料说,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的陆军是拼凑起来的杂牌军和雇佣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侵华英军陆军总计有7000人左右,分为3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旅。每旅下辖2个团,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其中除三个马德拉斯土著步兵团是由印度土著加英国军官组成的英印军部队,战斗力较差外,其他四个步兵团,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步兵团、第26步兵团、第49步兵团和第55步兵团,都是从英国本土调来的老牌部队,其团队历史最短的也有将近100年。这四个步兵团,均参加了弹压美国独立的北美七年战争,具有丰富的海外殖民地作战经验,战斗力不差。英军在战时编制中与清军做法截然相反,尽量将所有的步兵团集中运用,以突出其优势。

综上所述,英军陆军加皇家海军陆战队,总兵力不超过1万人,但在面对总兵力20余万,装备水平虽差,但没有形成代差的清军时,组织有序的英军充分利用机动能力和火炮、舰船的巨大优势,主动出击,在各个战场上形成局部战术优势,迫使清军疲于奔命、被动应战,从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战斗力,而最大程度限制了清军战斗力的发挥。

5 中英陆军战术对比

清军:垂垂老矣的旧陆军

清军虽然装备了一半左右的火器,但其仍沿袭陈旧的冷兵器时代战术,最主要特点就是作战队形排列极为密集,如大阅横阵,正面分四个梯队,最前面是火器兵,其次藤牌兵,再次为首、次两队,左右翼还有两排重骑兵,阵型最宽处2000多米,纵深100多米,在这么0.2平方千米的空间里,就挤了16000多名士兵。而在十九世纪初,由于拿破仑率先采用了散兵线战术,欧洲军队的阵型密集度大约为每平方千米5000人,远较清军稀疏。人员密度大,对于射击精度不高的燧发枪而言,杀伤概率就会增大,同时士兵们挤得过近,会降低战场上的战术机动能力,很多时候还来不及展开队形,猬集的清军就被英军火炮和火枪打来的弹雨大量杀伤了。

英军:战术灵活的新陆军

英军作战一般把士兵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排成两列横队,队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单兵机动,站立装弹, 立姿或跪姿齐射。横队周围的另一部分士兵呈散兵线布置,组成的强有力的屏障,与敌保持接触,骚扰、杀伤敌军并分散敌方火力,以使己方队列不致过分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散兵主要由轻装步兵和来复枪兵担任,英国的轻装散兵部队通常由训练有素和具有高度纪律性的优秀士兵组成,有时分散成散兵群或单兵作战,其作战方式很类似于现代步兵。在战斗中, 他们和横队主力紧密配合, 常常可以用轻武器杀伤大量敌方士兵。

在具体作战中,英军惯常使用正面策应,侧面迂回的战术来对付战术僵化、喜欢阵地战的清军。如镇海之战中,英军登陆部队约2300余人,分三支纵队攻击镇海,而镇海清军在不掌握水路控制权的情况下,将4000兵力分开配备,在两翼要点各配备1000人,英军利用水路用舰船灵活转运兵力,先后迂回攻占两个侧翼的金鸡山和招宝山,镇海失去了外围要点,最终被各个击破,英军最后登上镇海城,4000守军或死或逃,守将裕谦战死。

在兵器技术上处于劣势的守军,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通过灵活的战术骚扰、破坏、打乱敌军的战术部署和意图,用先进的战术弥补武器的不足,这样才能获胜,如果一味死守,就只能吃败仗。

结语

综合上述情况,从兵器技术水平上比较,英军比清军确实占有一定优势,但也还没形成足以达到“代际差”的程度,也就是说,在此时,中国和英国之间的科技差距还没有后来那么大,说这时英军已达到船坚炮利,确实不太准确。但是英国的科技优势已有一定的显现,比如其钢铁工业的进步使其火炮的射速和口径都有所提高等。另一方面,在作战决心和军事技战术上,英军也优于清军。

装备上和技战术的优势叠加起来。给英军带来了全面的优势,这是他们打败清军的重要原因。

当然,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是人不是物,如果当时的清朝皇帝雄才大略,其官员又全是林则徐那等杰出人物的话,既便清军的装备水平略差,他们也是能依靠在战场上及时调整战术,扬长避短,打败敌军的。很多学者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装备远不及美军,但最终取得了胜利,就是这个道理,那时统率中国军队的,上自国家领袖,下到军队的各级将领,都是近百年中国最优秀的人物,当然能打胜仗。

反观鸦片战争时期,就是因为从皇帝到官员系统地愚味落后,所以才造成了装备水平和军事技战术水平的落后的,以这么一群糊涂虫去驱动已经落后半步的军队与英军做战,不失败反而不正常了。

我觉得本文开始提到的两种观点可以在以下基础上达成共识,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军事科技水平上的落后,而是中国人从上到下、从官到民的整体性落后,是这种人的落后才造成装备水平和军事技战术水平的落后,并最终导致失败的,而且还是由于这个根本的原因,经过这场战争之后,中国人并没有觉醒,在鸦片战争之后的50年时间,中国人更是大踏步地落后了,在军事装备水平上离发达国家越来越远,沦入全面挨打的局面。Ω

小知识:实心弹和开花弹

实心弹是世界火炮发展史上最早问世的弹种之一,这种炮弹弹体为圆形,由铁或铅铸造而成,弹药内部为实心,没有装火药或破片,主要依靠发射后直接命中目标来造成杀伤和破坏。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前,实心弹都是东西方火炮的主要弹药。开花弹,实际上就是爆炸性铁壳弹丸,是火炮技术专家在意识到实心弹威力有限之后,发明出的一种弹体内部为空心,装填有碎片,依靠火药爆炸后弹丸炸开的铁壳破片和内部预装的碎片杀伤的炮弹。它与实心弹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了引信,通过引信来引爆炮弹内的火药,在弹体球体表面设置一个开口或小孔安装引信(在具体做法上,中国与欧洲国家略有不同,明清开花弹是在球体表面预留一个突出台体,台面中间有一圆形小孔,在小孔中插“药捻”;而欧洲开花弹则是在弹体上直接开口,用木制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内装上缓燃火药来引爆)。

1◎ 鸦片战争中侵华英国皇家海军舰队中的主力战舰

图为隶属于英国海军部的“麦尔威厘”号风帆战列舰的模型。该战列舰安装了多达74门舷侧火炮,火力很强。

2 ↑◎虎门威远炮台上的4000斤前装滑膛炮

清军大炮虽然在技术原理上与西方处于同一水平线,但在铸造工艺和射速、射程等方面则处于明显劣势。

3 ↑◎“胜利”号风帆战列舰舷侧的加农炮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火炮虽然也主要为发射实心弹的前装炮,但其火炮铸造工艺十分精良,射程更远,因此英军的舰炮往往能在清军岸防炮台射程之外开火,而清军则束手无策。

4 ↑◎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展出的前装臼炮及其实心炮弹

5↑◎早期的圆形开花弹

弹上有小孔,可安置引信,弹体内中空。

6 ↑◎清军使用的燧发前装枪之一 ——抬枪

7 ↑◎鸦片战争中的英军士兵

采用装有刺刀的前装步枪,其射速、射程略优于清军火器,而在近战格斗方面也占有优势。

8 ↓◎鸦片战争中英军的主力轻武器之一 ——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及其刺刀

推荐访问:鸦片战争 军力 中英 报告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