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计划

让蒲公英拥有春天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09:52:13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运用相关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外来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从学生主体性和环境教育出发,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策略和方法。以达到养成外来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发挥学习主体性,协调自身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行为习惯养成;主体性;平等性;系统性

一、背景

有人问我是谁,我总不愿回答,因为我怕,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他们的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学,一路鸣着喇叭,不是开着本田就是捷达。我们的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一路都不说话,埋头蹬着板车腿上沾满了泥巴。

——诗歌《我是谁》节选

这首不甚好听的诗歌反映了一个社会事实:农民工子女不仅生活上不宽裕,而且还有着深深的自卑。他们像“没有春天的蒲公英”,随着家庭到处漂泊。

温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市,也吸引了不少的外来务工人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的紧缺,又由于户籍等诸多问题,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都涌向了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因此,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

二、问题及原因分析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从小培养的习惯,长大了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通过初等教育,学生应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健康人格和成功人生的基础。

然而,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自卑。生活上,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学习上,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这些差距极易使农民工子女产生自卑的心理。

(2)学习习惯不好。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但是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外来民工子女都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民工子女完成作业的习惯也不容乐观,能做到总是先完成作业后出去玩的学生比较少。对学习的兴趣普遍不浓厚。

导致这些问题既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原因。从学生自身来看,由于常年随家人流动,无法融入当地社会。这些学生往往会出现学习兴趣不浓,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此外,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方法错误也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很大影响。从外部环境分析,由于家庭经济收入较少,往往住在租来的简易房中。这些地方鱼龙混杂,使学生容易接触社会黑暗面,常常亲眼目睹赌博、打架斗殴之类行为。小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控力,身边的事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生活环境使得民工子女缺少安静和必要的学习空间,这对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利的。

三、对策:给孩子们一个春天

“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的教育理念。我们不应担心学生学不会或不愿学,而应多思考怎样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要努力给这些来自异地的“蒲公英”创造一个“春天”,一个让他们培养自信,改正不良习惯,健康成长的大环境。笔者认为,要培养民工子女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发挥学生主体性: 自信、自主、自律

表扬鼓励,培养自信。自信是进行正常学习活动的基础。鉴于外来民工子女普遍缺乏自信,教师应有意识的采取方法提高学生自信心。例如:首先在学校工作中,鼓励民工子女积极参加班干部的竞选。在文体比赛中,积极组织参加,以获得较好的名次。学习上,表扬取得好成绩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指导暂时落后的学生,让所有学生意识到自己并不差,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些反过来又激发了他们的信心,有助于自觉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自主性。新课改实施以来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质疑,敢于展现自己,发展能适应现代创造活动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行为素质,并经反复操练而逐步形成创造性学习行为习惯。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应从小抓、抓小事。通过创设各种民工子女主动学习、参与的机会,有意识地让民工子女作为主角,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由外及里,自觉养成好习惯。多采用感染、熏陶、暗示等方式,代替灌输、强制等方式。让学生主观接受并养成比较稳定的习惯。经过主观意愿而形成的习惯,对自己行为有更好的约束。通过自愿自律的途径,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养成并较长久地保持习惯。

2.构建平等校园:统筹资源、分层教育

学校的校风、班风、教师的师德等都可以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要注意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环境因素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要让外来民工子女和本地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尊重外来民工子女,对他们一视同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他们尽快融入到当地生活中来,与其他孩子一起在优美的校园中学习和健康成长。

鉴于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水平差异,应采取分层教育,因材施教。采用“低起点,小题量,勤反馈,多反复”的分层次教学模式,降低学科教学坡度、难度,适度减缓授课进度,在实践中寻求缓慢推进,补前学后,当面指导,个别辅导的教学方式,并倡导学生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共同提高,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3]。考试成绩要求上也区别对待,逐渐提高。通过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实现,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强化学习习惯。

3.家校教育体系:加强合作、系统和谐

要使民工子女健康地、更好地发展,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还需要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功能,重视和家长的沟通,改变家庭教育模式,加强家校合作,构建科学可行的家校系统化教育。

重视和家长的沟通。首先要让家长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再富也不能无视教育,再穷也不能忽略教育。其次,多与家长交流交流,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庭教育模式。改变农民工家庭家长常用的“重养轻教”、“暴力教育”等教育方式,教给家长“赏识”、“期望”等教育方法,关注督促孩子学习,尽量让孩子主动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校讯通及时和家长反馈学校信息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保持和家长的联系。

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访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外来民工子女,以便家长和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更好地开展教育。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学校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介绍有关最新的家庭教育信息、策略,让家长进一步了解正确的教育观,使用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使他们在对子女教育时加强科学性和人文性,帮助外来民工提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作用。

构建系统化家校教育体系。通过家校合作,不仅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讲卫生,乱丢垃圾,说脏话,不礼貌等坏习惯,不仅对学生自身的成长不利,还会影响其他同学。因此,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在学习上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教育和帮助,同时也还要对学生进行生活上的辅导,指导学生养成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教育学生注重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学会为他人着想,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建立正常的同学关系,还要敢于表达自己正当要求和不同意见。良好的道德习惯能更有好地帮助学习习惯的养成。

总之,教育学生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结合。只有赢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达成教育共识,系统化家校合作模式,才能通过环境潜移默化地来影响学生的习惯形成。

四、总结:愿朵朵“蒲公英”都能开出美丽的流动之花

外来民工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将影响到许多农民工后代的发展,关系到将来的城市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希望以此文抛砖引玉, 向社会传达关爱弱势群体的理念,唤起全社会对此问题的重视,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队伍中来,共同谋划好的教育环境和方法。使这些远道而来的“蒲公英”都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落地发芽,开出朵朵美丽的流动之花。

参考文献:

[1] 韦克难.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及其对策探究.2007

[2] 任长松.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马肖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之管见.2009

推荐访问:蒲公英 春天 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