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计划

论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09:45:09   浏览次数: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理应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落实。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立德树人”的落实应讲究合理的方式方法。德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通过课程讲授构建学生对“爱”与“美”的认识;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让班主任成为学生心中“德”的榜样;打破传统的“唯分论”评价体系,构建绿色、健康、全面的评价标准。让德育深入每名学生的内心,让其真正落到实处,为培养身心健康的接班人发挥作用。

[关键词]立德树人;渗透;融合;引导;构建

继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时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不应以“说教”为手段,而应以“渗透”为策略,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

一、“立德树人”应融入课程教学

立德树人首在“立德”,何为“德”?“德”字源于对星象运行规律的描述,后引申为顺乎自然和社会规律,现今具体指“好的品行”。从“德”字的意义延伸可见,“立德”重在对人的内在修养进行培育,只有内在精神“美”了,才可能立于世。对于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课程教学是很好的渗透方式。

从我国目前小学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各小学在一年级时就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这是一门专门以“德育”为目标的课程。该课程涵盖了学生成长的三大环境,即自我、社会和自然。通过对学生“自尊、自立、自强”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尊重自我、正视自我,从而达到尊重他人的目的。此外,对社会、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认知,也让低年级小学生在意识深处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了初步认识,让他们懂得与人相处、与社会沟通以及爱护自然等道理。虽然这门课的篇章结构设置合理,对学生的德行有着系统全面的规范,但仅仅靠一门课的教育是很难达到渗透目的的。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对很多“德”的内容都明白,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层面,而缺乏深入理解。所以,多课程的联合渗透将会加强德育的培育效果,尤其是对学生情商教育比较重要的语文课程,在语文课程的讲授中融入德育内容,将情感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不仅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比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为《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讲的是毛主席带领战士为干旱地区挖井的事迹,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就可以将“大爱”情怀同“爱国”思想结合起来。毛主席对百姓的爱,百姓对毛主席和战士们的感恩,既体现了人性人情的美,又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的爱。除了语文课外,数学、英语两门课以及音乐、美术、体育、围棋等辅助课程对“德”的意识的渗透也是不可小视的。数学老师可借助“加法”“减法”等运算规律,向学生讲授“爱”“德”增减的道理,音乐老师可以借助活泼可爱的韵律增强学生的“美”感,围棋老师可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棋道”之中,让学生在“棋子”的跳动中感受退与让、进与取的深刻联系。将德育渗透在课程教学中,从教学实践来看是有一定成效的,它拓展了学生友爱的意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奠定了基础。

二、“立德树人”重在班主任的引导

班主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在小学生的整个学业和思想成长过程中,班主任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紧密,关系最亲密。班主任是学生的朋友和“家长”,也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班主任的教育与管理。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思想趋向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在小学生“德”的观念形成过程中,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是很必要的。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班主任的引导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1.贴近心灵是以德化人的首要条件

作为班主任,要了解班级每位同学的基本情况,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条件、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等。课余时间,班主任要走下讲台,和学生成为朋友、亲人,让学生喜欢老师,接受老师,信任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说给老师听。在老师与学生间搭建倾诉与聆听互动的沟通平台,让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老师的聆听与帮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爱、一种平等、一种互助意识的渗透。

2.尊重学生是以德育人的必要条件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尊师重教”的美德,尊重老师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視。但是,这一思想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应有所补充,我们在教育行为过程中,不仅要“尊师”,还应该“尊重学生”,只有这样,“重教”的效果才会更好。其原因在于当今时代的孩子生活环境优越,孩子的“个性”越来越强、自尊心越来越脆弱、学习的惰性也比较强。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老师若想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合理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以成绩优劣论英雄,不搞富贵贫贱的等级分化,在评价学生时做到全面衡量,在考核学生时做到公平公正。班主任老师若能做到真正的尊重,那么,师生间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就能营造出来,而老师的尊重也会影响到学生对“德”的深入感知。

3.传导爱的力量是以德感人的手段

爱是化解矛盾纷争的良药,班主任不仅要爱班级的每一名学生,而且要让学生间懂得爱,让学生认识到互爱互助的强大力量,这种爱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而且也包括对大自然的爱。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带领班级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多策划一些相关主题的活动。可以在班级开展相关主题的阅读分享,可以排练相关主题的儿童剧,可以到社会上开展关爱弱势群体的活动,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爱护花草、关爱动物,在班级开展“节约能源,保护生态”为主题的辩论活动等。

班主任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无论是贴近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还是向学生传导爱的力量,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当然,在诸多因素中,班主任老师最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自身的表率作用,对于心理成长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其模仿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三、“立德树人”应打破“唯分论”的评价体系

就目前中小学教育现状来看,“唯分论”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教育干预。这种社会干预既包括生存竞争,又包括由这种生存竞争所诱导的“家长紧迫感”。

经常会看到“父逼子亡”的惨剧,因为成绩不好,孩子承受不住父母的斥责而轻生的新闻有很多。这些鲜活的案例一次又一次地警告家长,但还是有很多家长难改传统的教育观念,一心让孩子在分数与题海中挣扎。这种教育观念的存在导致社会在评价一所学校时,往往还是以成绩为标准,这就使一些走在素质教育改革前沿的学校很“尴尬”,常常会因为作业少、玩得多而被误解,被差评。一些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学校不得不挂着素质教育的牌子,私下却在努力争取更好的学习成绩。这种私下的努力便延续了传统的“唯分论”评价体系。

“唯分论”评价体系影响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唯分论”让成绩好的学生享受一切“美誉”,误导孩子对“成功”的认识,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扭曲地认为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学习差就是坏孩子。这种“功利”教育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渗透,德育是以“好的品行”“好的修养”“好的人文素养”为评价尺度的,是以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为目的的。从传统“唯分论”的教育成效来看,其弊是大于利的,这从当代大学生以致硕士博士生的众多“缺失”可以看到。目前大学生犯罪现象颇引人瞩目,他们学习成绩优异,但因为“嫉妒”“仇恨”“厌恶”“贪婪”等一些心理情緒的处理不当而犯下大错,一例例的校园惨案让我们的教育界深感德育缺失的惨重代价。“唯分论”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德育的开展,德育需要学校建立一套综合考量学生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构建“绿色健康”的学习观。只有这样,我们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才能更有成效。

德育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关键实施点。德育不同于“成绩”教育,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是长效教育,是需要从“基础”抓起的教育。小学教育是德育的最佳起点,德育应渗透在课内和课外,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理念。让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是值得学校管理者一直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熊素芳.《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2]李丹丹.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J].才智,2015,(27).

[3]倪红霞.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研究[J].赤子(中旬),2014,(01).

(责任编辑 冯 璐)

推荐访问:树人 新时代 渗透 小学教育 理念


[论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