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计划

孤独的先行者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7 09:10:26   浏览次数:

zoޛ)j馝}׃5_vӝ?}ם}׽}׭y_uky工作。

急救章式的“施耐德”

在战争爆发后不久,有不少法国人向政府和军队提出制造类似于坦克的武器,但都被法国政府负责发明的副国务秘书特雷顿拒绝。特雷顿认为只要有一种能剪铁丝网的机器就可以了。不过幸运的是,法国军队内部也出现了一位丘吉尔式的人物——巴蒂斯·埃斯蒂恩上校。这位出生于1860年的数学精英从军后,不到30岁便因为对炮兵弹道学的出色研究而在法军炮兵领域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地位,并被视为法国现代炮兵的奠基人。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前,他更是提出了自己的大胆预测:“胜利属于那些能将大炮装上越野车辆的一方”。正是这个人,开启了法国自己的坦克时代。

战争爆发后,埃斯蒂恩上校见英国人使用“霍尔特”拖拉机牵引大炮,也建议法军用这种拖拉机牵引大炮,或是干脆将大炮架在拖拉机上,但他的建议全部石沉大海。特雷顿只在1915年年初,同意就“铁丝网破坏车”的设想进行一番尝试。1915年1月,法国国防部军备局为此购买了两辆不同型号的“霍尔特”拖拉机——15吨的半履带式“霍尔特”与小一些的全履带式“婴孩霍尔特”。埃斯蒂安上校作为亲历者参与了两辆拖拉机的测试,并对全履带式“婴孩霍尔特”的测试结果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该车在恶劣地形下的运动性依然良好,于是进一步就要求施耐德公司在对全履带式“婴孩霍尔特”后继开发时加入他的想法——安装装甲钢板和军械。不过,这一建议遭到了特雷顿的明确拒绝。无奈之下,1915年8月,埃斯蒂安专程访问了英国,并提出了两国在坦克制造上加以分工的设想:英国制造重型坦克,法国制造轻型坦克。然而这一切仍然没有得到特雷顿的回应。

结果到了1915年12月1日,埃斯蒂恩只得直接上书法国军队最高统帅霞飞。霞飞同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弗伦奇一样。对德国军队的防线束手无策,所以很快接受了埃斯蒂恩的建议,让他去巴黎同制造商商议。起初在12月20日,埃斯蒂恩向雷诺公司总裁路易斯·雷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却遭冷遇,于是便回头去找负责开发铁丝网破坏车的施耐德公司。埃斯蒂恩提出了各项技术要求,公司很快就造出了样车。作为法国坦克的头生子,这种施耐德坦克的外形与英国人的“小威利”类似,基于全履带“婴孩霍尔特”拖拉机底盘,全车由5.5~11毫米的高碳钨锰合金钢板包裹,车内空间非常狭窄且低矮,底板至车顶高度只有0.9米,车组乘员6人都要蹲在如此狭小的车箱内。车首以大角度向前倾斜,大幅度凸出于底盘之外,并在车体前面安装有一个压铁丝网的钢板,作为破坏并推开铁丝网之用,没有炮塔,车体两侧各装有一门短管75毫米榴弹炮和两挺8毫米“霍奇基斯”M1914机枪,战斗全重达13.5吨,用一部施耐德70马力汽油机驱动,最高时速为8.1千米/小时。

1916年1月31日,霞飞没等试验结束就让法国军队订购了400辆被称为“施耐德”CA的“铁丝网突破车”,此时距离1916年9月15日,英国人将其马克Ⅰ型过顶履带坦克投入实战,还有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法国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坦克发明国也就一目了然了。

至1917年3月,法国已经拥有208辆坦克、3500多人的“突击炮兵”部队,司令官是已晋升准将的埃斯蒂安。遗憾的是,由于“施耐德”CA型是一种仓促的应急设计,其战场价值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施耐德”CA1坦克于1917年4月16日的马恩河会战中首次参加实战,全部署于法国北部的贝里欧巴克地区担任攻击任务,一共有约130辆坦克参加战斗。令人尴尬的是,这些被埃斯蒂恩寄予重望的履带式战车表现不佳,糟糕的通风性能使乘员苦不堪言,薄弱的装甲和内部油箱设计更是严重威胁到乘员的安全,结果不但有57辆被德军炮火直接击毁,还有几十辆被法军自己放弃,损失超过2/3。由于在各次的战役中表现评价不高,以致在性能更好的替代型号出现后,“施耐德”CA原定生产1500辆的计划宣告中止。到1918年8月为止“施耐德”CA包括原型车在内共生产了400辆,编成了20个连。电传动的先驱一“圣沙蒙”

有意思的是,几乎在“施耐德”CA定型投产的同时,法军还得到了另一种同样用于突破铁丝网和堑壕的履带式战车——“圣沙蒙”。副国务秘书特雷顿见埃斯蒂恩和施耐德公司没有经过自己就制造出了全新的武器,大为不满,也不同军方商量,就委托法国海军和奥梅库尔公司所属的圣沙蒙工厂,让他们也制造类似的东西。于是不久后,同样是基于全履带的霍尔特式拖拉机底盘,圣·沙蒙公司的样车被制造了出来。两个月后,特雷顿代表法国政府决定为军方采购400辆,并以工厂的名字命名为“圣沙蒙”。

“圣沙蒙”和“施耐德”CA的研制时间大体相同,但由于这两种坦克是分头研制的,设计意图不尽相同,这使得两者外观上大相径庭,技术特征也区别明显。具体来说,“圣沙蒙”更多是作为一种有一定突破能力的机械化支援火炮设计的。“圣沙蒙”战斗全重为22吨,几乎比“施耐德”坦克重了一倍。外廓尺寸上,车长为8.83米,车宽2.67米,车高2.36米,长宽高都比“施耐德”要大上一圈,而行动装置却和“施纳德”的基本相同。

虽然行动部分与“施耐德”基本类似,但不寻常的动力/传动系统设计,却使得“圣沙蒙”成为了一个“异类”。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款装有电传动装置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其动力装置为潘哈德公司制造的4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为90马力。传动装置为电力传动装置,即“发电机一电动机”型传动装置。采用电传动装置的优点是,可以省去变速箱。这是由于电机的牵引特性好,扭矩适应性系数高,可实现无级变速。再者,电动机的布置也比较灵活,工作可靠性高。电传动装置最大的缺点是,电机的个头较大,造价较高,从而限制了电传动装置的发展。至于“圣沙蒙”坦克的电传动装置用的是直流电机,控制特性较好,同时由于左右有两个电动机,转向操纵很容易。

“圣沙蒙”车体采用钢板铆接结构,但车体侧面装甲厚度却要比车体正面装甲要厚,正面为11毫米,而侧面为17毫米,这是考虑到车体侧面的暴露面较大,应能抵御德军K型穿甲子弹的射击。车体后部的装甲厚度为8毫米,车体顶部为5毫米。单从装甲防护的水平看,“圣沙蒙”要优于“施耐德”,但也要比后者更为头重脚轻。而“头重脚轻”的根本原因是车内装上了众多的武器,“圣沙蒙”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圣沙蒙”L12型75毫米火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75毫米火炮为长身管速射炮,其威力比“施纳德”坦克上的短身管75毫米火炮要大得多。后又改为1门著名的1897年式75毫米火炮,火炮的长径比为36,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液气式驻退一复进机的火炮。除了车首75毫米主炮外,还有4挺8毫米机枪。由于武器多,乘员人数也多达8人。武器多,乘员多,加上电传动装置的个头较大,致使车体前后都要伸出到履带之外。不太长的履带却要驮着长长的车体,成为百年坦克发展史上最“头重脚轻”的一种坦克。车体的后部及两侧开有车门,供乘员上下车用。

可惜的是,如果说“施耐德”CA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那么“圣沙蒙”的战场表现同样令人失望。车体的前后两端均超过了履带长度,再加上重量较大,导致“圣沙蒙”容易陷入不平整的地面,或在壕沟搁浅。该型战车的另一严重问题是,由于车体较长,大大限制了主炮的旋转,使战车的战术用途极为有限。“圣沙蒙”坦克的履带接地长只有3.01米,满打满算,其越壕宽只有1.6米,只要挖一个宽1.5~2.0米的防坦克壕,坦克必然卡在防坦克壕里不能动。结果虽然在1917年5月5日,“圣沙蒙”坦克于拉福克斯磨坊地区首次投入战斗,但也因此吃尽了苦头。是役,共有16辆“圣沙蒙”参战,战斗中,它强大的火力给德军一定的杀伤。但是,在试图突破德军预设的防御阵地时,有15辆“圣沙蒙”坦克陷入德军预设的第一道堑壕里不能自拔。更糟糕的是坦克陷入堑壕后,坦克乘员就不能从后门出去,而由于车体变形,从侧门出去也相当困难,致使坦克和乘员的损失相当惨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生产的400辆该型战车中仅有72辆仍在服役。

革命性的FT-17

如果说,无论“施耐德”还是“圣沙蒙”都属于应急的设计,那么当法国人在这两个先驱型号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一种经过真正深思熟虑的设计于1916年年底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早在1915年中旬,英法两国便对自己制造的秘密武器进行了交流,埃斯蒂恩为此访问了英国的坦克训练基地,对英国的重型坦克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求斯温顿在制造出大量的坦克并把人员训练好之前不要急于投入战斗,等法国人准备好后一齐行动,打德国人一个措手不及。他发现斯温顿也有同样的想法。埃斯蒂恩见英国制造的都是重量近30吨的重型坦克,认为法国更应该发展大量的轻型坦克,用洪水般的轻型坦克淹没战场。他回国找到曾拒绝他的雷诺公司提出技术要求,于是一种后来影响深远的革命性设计就这样出现了。

尽管1916年9月15日出现在索姆河战场上的坦克曾经令德国士兵惊惶失措、四散奔逃,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英国的过顶履带式坦克投入战场整整2年之后,真正具有实战价值而非象征性心理威慑意义的坦克才宣告诞生。1916年2月,法国雷诺公司完成了一个仅由2名乘员便可操纵,并拥有一个360度单人旋转炮塔的小型坦克模型。显然,与之前被称为“坦克”的一切东西相比,这个设计是革命性的——结构足够简单、价格足够低廉,更重要的是,它的确是为“打仗”而不是为了“吓人”而设计的。1917年3月,雷诺装配出第一辆样车,4月9日开始进行官方试验,结果大获好评。于是在1917年9月,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被官方命名为“雷诺”FT-17的轻型坦克,并随即获得了首批l 000辆订单而投入批量生产。1918年3月,4个新组建的法军坦克营接收到了170辆FT-17,很快就在5月31日的雷斯森林防御战中显示出了价值所在:这些小甲虫。无论是机动还是火力都不再留死角,敏感的德国人马上就意识到,真正的大麻烦来了……

既便以今天的视角来衡量,FT-17仍是一种极为优秀的设计,影响了后世一切坦克的设计思想。这种坦克重6吨,乘员2人,一位是驾驶员,一位是机枪手,发动机功率为39马力,最大装甲厚度为22毫米,在可转动的炮塔内装有一挺机枪,最大时速为8千米/小时,造价低廉,性能可靠,便于大量生产。法国陆军一下子就订购了1000辆。美国陆军在1917年参战后也仿造了这种坦克。到一战结束时,FT-17一共生产了3187辆。除了在1918年5月31日的雷斯森林防御战中小试身手外,FT-17的声名在一战结束后才真正打开。

在苏联国内战争期间,白匪军和外国干涉军使用了不少“雷诺”FT-17坦克。苏波战争中,FT-17更是作为波军的杀手锏给予苏联红军重创。同时,它也参加了法国殖民军镇压摩洛哥部落起义的战斗以及西班牙内战。令人感慨的是,作为一名老兵,“雷诺”FT-17坦克居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到1940年德军入侵法国时,法军还有1560辆“雷诺”FT-17坦克。这些坦克大部分被德军缴获,被用作固定火力点或用于警卫勤务,直到1944年德军被逐出法国全境为止。“雷诺”FT-17轻型坦克从1918年服役到1944年,长达26年,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毫无争议地作为一代著名战车载入了世界坦克发展史。

自行火炮的启蒙者

如果说,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坦克”,英国人在时间上抢了“先机”。那么在自行火炮的发明上,法国人却有着不一般的敏感。在一战中,法国是第二个研制生产并装备坦克的国家,这为其发展自行火炮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基础。不过,由于更深层次的原因,法国人在发展自行火炮的问题上,比英国人要审慎和深刻得多,取得的成果也更具有现实性的使用价值,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更大。

在一战中的法军看来,战役的胜利直接取决于炮战的结果,但将反炮兵作战变成简单的数字游戏,却是一种笨拙而低效的方法,反炮兵火力用重型、中型炮企图摧毁防御火炮,或至少暂时压制对方,但总是不能完全取得成功,而且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削弱了原来用于进攻的力量。对此,法军中一批向往着把新的技术思想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热心人,开始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用于反炮兵作战。他们很快就意识到,既然敌我双方的所有炮兵部队都把对方炮兵列为最优先攻击的目标,那么对反炮兵部队而言,如何回避敌方炮火或减少敌炮兵火力的影响,应当是反炮兵部队最应优先考虑的问题。而且从理论上来说,由于敌人使用弹药和发射系统在性能上的改进,反炮兵部队要想切实提高自身的战场生存力,除了伪装、隐蔽,分散、构筑工事这些传统方法外,使火炮获得快速而频繁的转场能力可能更为重要。毕竟间瞄武器在原处作战时间越长,它被摧毁的危险性也越大,而使火炮经常转移本来就是一种使间瞄武器得到生存的办法。最终,作为这一切思索的结果,一种以反炮兵作战为主要使命的履带式自行火炮出现了。

事实上,执行反炮兵任务的火炮大都笨重缺乏机动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地形特征,而且它们的弹药也太沉重。为了将这些不利于完成任务的负面因素排除,各种方式的试验都想尽办法进行过了,但答案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地发展重型拖拉机式的履带车辆,而如果说还需要强调些什么的话,那就只能由类似于坦克式的东西来提供了。总体来说,这种履带式自行火炮系统是一种将重型远程火炮的炮管安装在自推进履带式底盘上的全新设计。

但需要说明的是,针对这种履带式自行炮架项目进行的所有试验都是单独完成的,完全没有与法国的坦克项目搅和在一起。整个设计的基础,采用了由施耐德公司在其勒克鲁佐工厂研制的一个巨大的履带式底盘,实际上是“霍尔特”15吨拖拉机的按比例放大版本,由一台安装在底盘后部的汽油发动机驱动,整个上部结构完全是敞开式的。驾驶员坐在底盘的最前端,炮管的托架差不多挨到了他的座椅后面。另在车体后部配备了一个小型起重机,以便能够将弹药提升到与炮管后膛后面的乘员平台等高的位置上,节省人力和提高装弹效率。不过,由于这样的布局或多或少地会限制火炮的仰角,进而影响到它的射程,所以说,这种设计本身是存在一定缺陷的。但考虑到对机动性和可生产性方面带来的诸多益处,法国军方更愿意接纳如此设计的优点,而忽略其它方面的不足。当然为了增大火炮的仰角,后来在量产型号上又对上层结构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重新设计。

尽管在早期进行的样车试验中,由于安装的是155毫米火炮,这使人们对这种自行武器的用途一度产生了怀疑,但当看到量产型产品中的大部分重新换装了一种名为194毫米GPF加农炮的长炮管火炮,少部分安装了射程较短的280式榴弹炮后,这种疑虑被彻底打消了。1918年之后,少量280毫米版本的炮架也不再使用了,它们基本全被改装为使用194毫米口径火炮的制式化版本。尽管这种原始的履带式自行炮架武器是一个既笨又重的家伙,其数量上也微不足道,但它们的确可以在不需要牵引车辆的情况下毫不费劲地成功穿越过各种苛刻难行的地带,而且其火炮本身的射程、弹重和威力也都很理想。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仍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具有许多非凡的特征,而这些特征还为日后的许多设计所借鉴。比如,除了复杂的巨型履带式底盘外,这种炮架还可以自动调节反后坐机械装置,以使其与所有可以实现的仰角、液压刹车系统和气动复动机相适应。

不过,整个一次大战中,“194毫米GPF履带式自行式加农炮”并非法国在自行火炮领域所取得的唯一成就,一种基于雷诺FT-17轻型坦克底盘的75毫米口径自行火炮方案,可能更值得我们关注。简单来说,这个方案的设计意图,本质上是为了恢复著名的M1897型75毫米榴弹炮的战场机动性。对法国人来讲,由于在坦克方面的研究起步早、投入力度大,理论上能够成为M1897式75毫米野战榴弹炮机动底盘的选择有不少:“施耐德”、“圣沙蒙”这类中型突破坦克都是很好的改造对象,不过问题在于,这些履带式底盘对M1897式75毫米野战榴弹炮来说大太也太贵,并且通行性能欠佳。结果在综合权衡之下,1916年11月出现的FT-17坦克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首先,这种7吨重的小坦克尽管只有5米长、1.75米宽,也许无法负担重型火炮,但作为M1897式75毫米野战榴弹炮的底盘却是足够了,其次,由于行动部分采用了大直径诱导轮在前的独特设计,再加上一台35马力的四缸汽油发动机,这使其通行越障能力甚至与采用过顶履带这种极端设计的英国“菱形”坦克都不相上下,作为火炮的自行底盘显然甚为理想;最后,FT-17的结构简单,可生产性好,制造成本低廉,由其底盘衍生的一种自行式机动火炮性价比相当有优势。显然,M1897式75毫米野战榴弹炮与FT17坦克的组合是一对绝配,FT-17/75自行火炮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结语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表现出了空前的残酷性,战前丰富多彩的技术发展终于使有时不太积极的军事专业人员扩大了眼界,提出了新的设想,以应付工业革命给这场战争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也正因为如此,当英国人为打破机枪、铁丝网和堑壕带来的战场僵局,绞尽脑汁地鼓捣着“陆地战舰”时,法国人也在做着差不多的事情。结果几乎英国人的“陆地战舰”刚一开上战场,法国人也不无得意地揭开了其“机械化突击炮”的盖头,并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

推荐访问:先行者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