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买卖合同

21世纪第一次石油危机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5 09:16:23   浏览次数:

本刊记者 范庆华

内容支持 杨 光 倪建军

牛 犁 余万里

7月3日,纽约期货市场原油交易价盘中突破每桶145美元,这仅仅在一年以前都是不可想像的。当高盛公司在2005年一份报告中预言,世界可能会面对“超高油价”的局面,将会看到石油价格狂飙到每桶105美元的高位,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会变成现实。

是什么因素再一次触动了石油这根敏感神经?通观石油的历史,“黑金”带来了神话和妄想、对现实的恐惧和错觉。直到今天,还有民众趋向于把石油等同于战争、贪婪,以及国际精英们共同演绎的、惊玄的权力游戏。

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世界各国开始了“反危机”的努力,试图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并将财富建立在智力创新、微芯片和服务之上,石油资源的重要性正在不可逆转的下降。这在现代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这种背景下,石油的历史不再是过去那种为未来而战的故事。

但是,在新千年到来之际,“黑金”声势浩大地重新回到了中心舞台。新世纪伊始,油价重拾上涨的趋势,并创下历史新高。前不久,英国首相布朗将其定义为“第三次石油危机”。无论怎样,应该说,这次石油价格骤升,对于经济处于起飞阶段的中国十分不利。飙升的油价增加了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专家认为,中国经济的走向,与当前国际油价的走向密切相关。

最后压跨骆驼的是哪根稻草

本•拉登和萨达姆引发了危机?

历史不会停步不前,不会终止。在新千年的头几年里,谁也未曾预料到,新一轮石油危机悄然而至。

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遇恐怖袭击。突然间,恐怖主义对全球安全的威胁超越了国界。为了对付恐怖袭击对美国安全造成的潜在威胁,美国布什政府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战略,在“反恐”的标签下,对阿富汗实施了军事打击。紧接着在2003年,美英又对伊拉克开战。

作为世界最重要产油区的海湾地区再次陷入混乱。石油安全问题再次升温,21世纪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正在形成。实际上,就在恐怖主义幽灵出现以前,石油和能源价格总体上已经走出了1986年以来的低水平。在对伊拉克战争之后,石油价格开始不断攀升:2003年美国纽约期货交易所原油价格达到平均每桶31.1美元,2004年涨到每桶41.4美元,2005年8月30日达到71美元,2008年7月3日更是创出了145美元/桶的天价。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专家倪建军认为,根据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以石油为代表的整个演进态势,可以将这场危机定性为一场“引而未发”的石油危机。之所以称其为“引而未发”,是由于它没有像前两次石油危机一样造成经济的严重动荡和衰退。前不久,英国首相布朗将其定义为“第三次石油危机”,并且得到了很多国际评论的认可。

是恐怖主义袭击引发了危机?另外,中国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美元的加速贬值与投机在本次危机中扮演了怎样的作用?究竟谁是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石油的剩余产能耗尽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所长杨光,长期从事能源研究,对本刊指出,产油区的地区形势严重的恶化,是油价上升的导火索。从半个多世纪国际石油市场发生的问题来看,总共发生过十几次(也有统计是二十几次)不同程度的石油供应中断。这些石油供应中断绝大多数都是产油区的政局动荡引起,没有发生过资源短缺引起的供应中断,也基本上没有发生过经济原因引起的供应中断。值得注意的是,中东地区政局动荡引起的供应中断占了绝大部分,半个世纪以来中东地区的政局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一直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新世纪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中东地区不断地发生局部战争,先是发生阿富汗战争,后来又爆发伊拉克战争,而且战后安全局势长期难以稳定,伊朗核问题形成多次危机,美国军事打击伊朗的谣传不断,所有这些因素都使中东地区发生石油中断的可能性比90年代大得多。因此,我们看到,一方面石油供应能力越来越紧张;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加重了人们对国际石油供应中断的担忧,使国际石油市场比90年代更加敏感,也给了市场投机者以炒作的机会。一有风吹草动,投机者就兴风作浪,导致油价不断飙升。

不但石油的供给安全遭到了恐怖主义袭击的威胁,而且,杨光认为,石油市场某些基本面发生了变化,对推高油价起到了决定作用。

石油剩余产能日趋紧张,几乎到达极限。所谓剩余产能,主要是指一些欧佩克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大量的生产能力没有动用,这种剩余生产能力随时可以投入使用,它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应是一种潜在的保障。如果在一个国家发生供应中断,可以动用别国的剩余生产能力来弥补由此带来的供应不足。

但是由于世界石油需求在过去20年不断上升,而世界石油价格在20实际八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处于低水平,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缺乏动力,因此,石油的生产能力提高较慢。在过去20年,满足增长的世界石油需求虽然也依靠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的增产,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耗用原来的剩余生产能力。最近几年,欧佩克的石油剩余生产能力几乎已经耗尽。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们的石油剩余生产能力最多的时候达到每天1400万桶,这相当于几个中等石油输出国的生产能力;而当前世界石油的剩余生产能力已经下降到每天200多万桶。这就意味着,今天,不论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如果一个小的石油生产国发生供应中断,也很难找到足够的生产能力来填补这个空缺,国际石油市场面临的将是绝对的供应短缺。在那种情况下,就是油价上升到每桶150美元,市场也难以提供足够的石油了。从这种意义上说,现在的国际石油市场严重缺乏剩余产能的保障,处在非常脆弱的状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倪建军认为,石油下游产业长期投资不足,却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还没有成熟的生物燃料,也是造成当前石油供给紧张的重要原因。沙特石油部长批评说,由于美欧对于能源前景的错误判断导致了数十亿美元浪费到生物燃料的投资上,进一步恶化了石油产业投资不足的问题。美欧轻率倡导生物燃料并没有起到稳定世界石油价格的作用,却导致了世界粮食价格的增长。

中国推动了油价的升高?

看看石油需求情况,更让人担心,随着油价的高涨,石油需求似乎没有缓和迹象。21世纪以来,石油的消耗量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每天7500万桶到2005年的8300万桶,而预计在2008年,石油的消费量会达到8700万桶。有数据显示,即使在高油价的态势下,石油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随着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等30亿人口进入工业化,他们对石油的需求增加得较快。在新世纪的头几年里,世界石油的年增长量大致在每天60万~70万桶,在2003年~2004年,全球消费的增长达到了每天180万桶,虽然有数据显示2005以来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06年日均增长近65万桶,但近年来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仍然达到6.7%,接近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据BP(英国石油公司)统计,新增需求中有一半来自中国。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从1990年的每天230万桶上升到2000年的470万桶,2004年的600万桶。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统计数字,2007年中国石油消费为每天768万桶,预计2008年将上升到812万桶。现在每个中国人一年的消费量还不足两桶,而每个欧洲人一年的消费量接近13桶,每个美国人的消费量是25.5桶,如此看来,中国将来的胃口真是难以想像。

推荐访问:世纪 石油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