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承揽合同

《中国印论类编》辑评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4 08:52:50   浏览次数:

zoޛ)jim?i׾v׾8i_v۽wiOt}iiOiZ总结。但看印论研究领域,即使从今天来看,真正的研究者可能不过几人,这方面的学术积累可以说少之又少。黄先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这样一本著作,一本从分量和体系上都完全不逊于其他门类的著作,其筚路蓝缕的功夫显而易见。可以想见黄先生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智慧的劳动。有学者曾经说过,一部书可以推动一个学科的研究,《中国印论类编》就属于这样的著作。

《中国印论类编》这部著作在文献整理、考镜源流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同时,它在理论上也有独到的发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对未来此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指向性的意义。这部上下两卷的著作,将整整一个下卷给了“印章审美”。在印章审美这一编中,列出十八个类,涉及天趣、承传、笔意、寄托、巧拙、风格、兴会等印学思想中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这几乎成了中国传统印学的一个理论纲要。我们在这里看到黄先生在《中国古代印论史》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理论推进,黄先生对传统印学理论核心架构的思想,尽见于此著中。这样的处理,无疑会为未来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便宜的阶梯。我尤其感到,对那些不太熟悉传统篆刻艺术的学者,拿到这部书,真可谓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门径。

(注:本文寄自纽约)

朱天曙:《中国印论类编》与印论史研究

《中国印论类编》用分类的方法收集印论,以论印章源流沿革、论流派印人、论印谱、论印章审美、论篆刻创作技法及印材工具五类汇辑了历代印论。这种著录方式,突出了学术自身的历史性和系统性,和韩天衡先生的《历代印学论文选》以较完整的印学论著、印谱序记、印章款识、论印诗词编选方式不同。《中国印论类编》重点不在于收录印论著作的全貌,而在于从学科的立场,从研究者和创作者的需要出发,使整理更切实用。所录印论,尽可能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凡涉及作者写作年代、地点、名款都给予完整保留,使其具有理论和史料的双重价值。在《印章源流沿革》一编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文人认识印章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并伴随着各时代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在《印人及其流派》一编中,涉及印人师承、取法、变革、创造以及印人的出身、性格、喜好、状态等构成了不同时代的印风,印人在印章上的审美观的变化、影响,构成了丰富的篆刻美学的内容,而关于流派的界定、特征、属性和流派形成的时代条件、师承关系、地域影响、风格特征,对后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论印谱》中,分集古印谱和摹古印谱、文人创作印谱讨论。全书在基本按照作者时代编次的情况下,结合所论印人的时代顺序和印谱成谱的时间加以整合,在《论印人流派》和《论印谱》二编中较为突出。

20世纪30年代,余绍宋先生出版的《书画书录解题》首创按学理分类的书画类著作的分类体系,全书设置史传、作法、论述、品藻、题赞、著录、杂识、丛辑、伪托、散佚十类,在正文前作序例一篇,对分类的原则、及各类的范围、定义、性质详加说明,使所录书籍有所归属,并说明书画类图书的实际情况。他采用了叙录体著录,正文前的总目叙略介绍各书的内容主旨、学术流别和得失。《中国印论类编》借鉴了《书画书录解题》的做法,在每个大的篇目面下,都有专门的提要。提要而兼解题,阐释了编者的主要思想和条目设置的目的。所作提要,书必亲见,言必己出,博稽而精思,力图体现历代印论主题内在的关系,兼顾对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两方面的读者都能有所启迪和引导。

印章审美体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产生于印人的内心世界,又要在创作中“形之于外”,在方寸之间的印面上表现作者的审美体验,构建一个印章艺术的意象世界,这其中就包括丰富的内容。在《论印章审美》一编中,编者分列宗法、印与诗文书画一体论、摹拟与反摹拟、自然天趣说、笔意论、印如其人说、巧拙与雅俗、寄托、情性、兴到、写意与传神、风格与趣味、印从书出论、印外求印论、入古出新、品评、学养等十八个专题,这是对印章审美观念的全面概括,也是对中国古代印论中关于印章审美认识的基本框架。这类印论,是论家在品赏印章艺术的过程中,直接体悟印章的意蕴所感所论,从印章审美中流出,和感性密切联系,同时这种“体悟”中也蕴涵了理性的积淀,其具体而丰富的印章审美认识使得中国篆刻艺术丰富多彩,也导致了同一论题范畴的多义和含混,只能从不同语境和角度来体会印论的内涵。因此,书中这十八个专题也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印章审美的大框架下,互相融通,互相生发,互相补充的。在《论篆刻创作技法》一编中,分列创作技法、篆法、字法、章法、刀法、边款、印材、治印工具等,把印章创作本体的文献汇成专题,以凸现篆刻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特性。

《中国印论类编》所辑印论,从五代刘昫、宋代米芾到现代傅抱石、来楚生、陈巨来等印家和文人,所辑资料力求搜集不同版本,彼此互相钩稽,较量异同,慎审优劣,辨别折衷,决择去取。而录正文时,以一本为主,并于篇末注明所依版本。凡遇可疑文字,必博求诸本,甚至征诸相关文献及印章实物等类资料比勘,择善而从。个别字句据他本或其它资料改正和增补, 或有异文足资参考者, 则出校记注明。对于历史上虽有流传但剽窃他人著作者予以辨伪和清理。如《遁庵印学丛书》中署名文彭的《印史》,实为甘旸《印章集说》之内容;清初伪托为何震的《续二十五举》,多来源于元代吾丘衍的《三十五举》和明代周应愿的《印说》;清乾隆时期陈克恕《篆刻针度》多取之明徐上达的《印法参同》等等,这类情况,在书中都注意汰除。编者还特别注意把版本学、目录学以及校勘、辑佚等治学方法和古籍整理手段应用到印学文献的整理和发掘中来。历代印论资料庞杂而分散,编者辨别版本、细致比勘,并运用一般人不易见的珍本、孤本、刻本、抄本、稿本和传世墨迹等,核对其中的讹字、脱文、衍文、文字颠倒、错乱等情况,正本清源,加以更正并出以校记,也有利于深化对印风来源、印人取法、流派特征、印作解读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印论类编》的另一特色是注意印论作者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凡编入书中的印论文献的作者,在篇后有专门的印论作者传略加以介绍,包括生卒年、字号、籍贯、传略、主要著作和书中所录论印的篇目。这部分写作特别注重对名不经传印人史料的沟沉,并注明与印人相关的印谱资料,凸现了印人、印论与印史的密切联系。全书共收录印论作者多达587人,远远突破了我们常见的材料。尽管部分印谱序跋作者失考,但到目前为止,此部分传略是关于印人印论最为详实和丰富的。此外,书中所附录的上百幅关于印章、边款、古籍序跋、墨迹等也大大增加了印论的直观性,既表明文献之来源,又有助于阅读文献。

我相信,《中国印论类编》将会扩大艺术史研究者的视野,赋于历史上印论文献以整体的认识,进而促进对篆刻学、金石学、文艺学等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反复研读这些前贤理论,有利于提高我们对篆刻、书法等创作的理性认识和创作规律的把握。可以说,这部类编就是打开印学理论宝库的钥匙。

责任编辑:吕欢呼 韩少玄

推荐访问:中国印 论类编 辑评


[《中国印论类编》辑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