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运输合同

知“根”方能治“本”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31 08:42:18   浏览次数:

中医讲求辨证施治,讲求治本而不满足于治标。人发高烧了,你用虎狼之药将这热度硬压下去,不但会有诸多副作用,而且容易反弹。根本根本,知根方能治本。“维稳”也应当治本,治标是徒劳的;“维稳”也适用“中医辨证思维”,“压倒思维”有害无益。

那么,影响稳定或不稳定的“根”在何处呢?

我想到西汉前期的无终(今河北蓟县)人徐乐说过的一句话:“天下之患,在土崩,不在瓦解”。他所说的“土崩”,就是“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这三条是一环扣一环的,在徐乐看来,一旦“俗已乱而政不修”,则“土崩之势成矣”。“土崩瓦解”这个成语,通常都没有人这样分拆开来解读,徐乐的话使人顿开茅塞。“土”在下而“瓦”在上,“土”是本而“瓦”是末。“瓦解”未必“土崩”,“土崩”必然“瓦解”。这番话他是对汉武帝说的,着眼点却在黎民百姓:他们的贫困与不安,才是不稳定的根源。

现在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词汇,叫做“弱势群体”。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何尝不是?下岗工人属于弱势群体,在国企、私企、外企打工的何尝不是?说他们弱势,因为无权而且无势,也难得有人为他们维权助势。企业的工人,以前还有工会为他们说话,为他们撑腰,如今连工会主席也得看老板的眼色;敢与老板较劲,无异于砸自己的饭碗。乡村的农民,为土地为住宅为别的什么受了委屈去上访,却被当做不稳定的因素!宪法中写着我们国家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基础”成了弱势群体,这上层能够“稳”得了么?从徐乐的“维稳”论来看,上层赖以建筑之“土”成了弱势群体,也就意味着地基不坚实。就是按物理学原理,重心在上而不在下,也是稳定不了的。

我又想到古人的一句话:“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此言出于《吕氏春秋》的《贵公篇》。我想接着此言再说一句:“平则社会稳矣,稳得于平。”其实,这是一种常识:不平,又如何稳得了。公则平,平则稳,这条因果链从另一维度揭示着不稳定之根乃是社会公正的欠缺。众所周知,如今最大的不公,乃是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其程度已超过西方国家,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改革开放之初有个口号,叫做劳动致富光荣。然而,现在的巨富们,有几个是劳动(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致富的?他们用权力致富,用各种手段圈钱,其“创造财富”的“源泉”确已“充分涌流”,惟独直接创造财富的劳动难以致富。于是乎,已经“充分涌流”了的怕自己腰包中的亿万财富成为泡影,即使有《物权法》公之于世也难以使他们放下忐忑不安之心,纷纷做起“乘桴浮于海”的打算。难以“充分涌流”的,面临着当几十年房奴或需几代人拼搏的前景,郁闷、焦虑以至于绝望,不少极端行为就由此而来。

以上两种不稳定之根互为因果。社会不公,导致“基础”弱势;“基础”弱势,更使社会不公。知“根”治“本”,大概也就不难得出如何维稳的良方了。

徐乐上呈于汉武帝的“维稳”论中说“瓦解”时,举的例子是吴楚七国之乱;他论“土崩”时,说的却是“起穷巷,奋棘矜”的陈胜——“土崩之势成矣”,此人“偏袒大呼”,方才“天下从风”。汉武帝听了他这番议论,没有说他别有用心,只言自己与徐乐“何相见之晚也”。我这里借此直抒胸臆,想必不至于被人说是惟恐天下不乱罢。

【原载2010年9月21日《联合

时报·大家》】

题图 / 拯救 / 安托科夫

推荐访问:


[知“根”方能治“本”]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