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职业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什么?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6 08:50:15   浏览次数:

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知名人物瓦尔茨(R. Walz)在17岁时完成了他在奔驰公司的职业培训,成为一名钳工,二战期间他被征召入伍。德国战败投降后,他被关在德法边界的一个战俘营里,从事伐木锯木的重体力劳动。当时的战俘营条件恶劣,瓦尔茨担心自己撑不下去。一天,锯木机的动力出毛病了,管技术的战俘营工程师问谁会修机器?自然,作为奖励措施,修好机器后可以管管机器,不再做锯木伐木的重活。显然对瓦尔茨来说,这也许是改变他命运的一个机会,他决定试试。瓦尔茨查看了机器,是一台老旧的蒸汽机坏了。“我站在机器旁,回忆起从前接受钳工职业培训时的情景。我的职业学校老师德坦普尔在教我们蒸汽机时和别的教师不一样,他不仅仅做口头的解说,还花了很多课时用实际的例子演示了其构造和功能,那情景我记得清清楚楚。我开始将机器各个部件系统地拆卸下来并进行检验、测试功能、修复并装配回去。试机时,随着刻度表上的读数不断向红线逼近,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我打开阀门,机器运转了起来,我知道,自己可以不再回去伐木头了。”

回到德国后,瓦尔茨于1954年担任了奔驰公司培训部门的培训师,他对培训现状感到强烈不满:教程式的培训让学生制作一些精细的工件,保存一段时间后被扔进废料箱。“手工技能固然重要,但不能缺少做和思的结合。要让机器动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做并通过做来理解技术系统的因果关系。让学生亲手做一个合适的机器并将从此获得的经验提升到理解的水平上,这对今后的学习工作是很有作用的。”对那个给他的人生带来转折的、具有技术整体性的蒸汽机培训的回忆,促使瓦尔茨开发了当代德国职业教育第一个著名的教学项目“制作蒸汽机”。1968年瓦尔茨的想法在奔驰公司嘠根瑙培训部得以实施——教学任务:学生制作一个可以产生330瓦功率的蒸汽机,教学对象:所有机械培训专业的一年级学生。从那以后,德国的大企业如大众、西门子等都相继开发了自己的教学项目。直到1999年,“蒸汽机”项目被“通用发动机模型”项目取代。

不厌其烦地将这段文字写下来,是想回答我们的职业教育教学所面对的两个关键问题:

学什么对学生的职业工作和人生发展最有价值?

怎么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有帮助?

从上面这个故事及“蒸汽机”项目中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信息:

理论联系实际是职业教育的不二法则,学做结合、做思结合,在完成职业任务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概念赋予实际意义。有效形成学习方法和所学知识的迁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结果中去。

完整性的学习力求让学习者通过学习认识制造技术的整体关系,知识和技能在各个教学目标层面上全方位获得,而不是像传统的教程式学习,重局部轻整体、重结果轻过程、重视具体技能而轻视对技术和任务总体关系的认识。

通过做一个有用的、能动的机器,通过技术功能的体现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习者认识技术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而不是像学校物理教材中的抽象知识。变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并以此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我们考察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学科知识对于学科系统来说是完整的,但是对于职业工作系统来说它反而是零碎的。因为学科中心的分科课程把原本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拆解开来,在学科逻辑下分别按不同的科目学习,失去了职业工作载体下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国外职教研究表明,反映技术工人工作的工作过程知识(Arbeitsprozesswissen)可以有自己的逻辑系统。显然,工作过程知识对于学科系统或是零碎的,但是对技术工人的职业工作系统来说是完整的,它遵循的是工作过程逻辑。

对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来讲,学科系统的教学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学生在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普高生)或工程师的工作(大学生)中主要是在学科框架中应用,所以学和用是统一的。但是,技术工人不是在学科知识框架下工作,工作过程知识对他们更有价值。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学科系统的教学就产生了问题:学生的学是一个系统,用是另一个系统,学和用的系统不统一,学难以致用,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大打折扣。所以职业教育应该在工作过程的基点上创造新的教学系统,使学和用得到统一。

我们在当前的课改和教改中提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和行动导向教学便是基于这样的道理。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