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40:20   浏览次数:

2012年10月10日是我国已故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李春芬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李先生是我国区域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世界地理学科的奠基人,在60余年的教育和科研生涯中,笔耕不辍,先后有多部宏篇巨作问世,为我国地理学科的理论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本刊借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组织相关文章介绍其生平和学术贡献,及其高尚的人品和师德风范,一方面表达我们对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追忆前辈的治学精神和工作作风,激励我辈和来者,在世界地理日益复兴的今天,坚守阵地,努力开拓,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爱国奋进的一生

李春芬幼名承玺,1912年10月10日生于江苏兴化白驹镇(现属大丰),出身耕读世家,祖父习武,曾举武秀才。其父李拱辰改业中医,开一中药铺,母亲袁颖淑料理家务。李春芬兄弟4人,他居长,幼年入私塾,受启蒙教育。1924年由私塾转读小学,1927年进兴化县立初级中学,1930年以名列榜首的优异成绩考入省立南通中学普通科。在南通学习期间,亲见张謇兴实业、办教育的业迹,深受其务实和服务桑梓的精神影响,奋发求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文娱、体育也颇见长,是一位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1933年,他同时考取武汉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外语系,后选学中央大学外语系,次年转入地理系。1937年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地理系助教。时值抗战爆发,他立即投入图书装箱、迁校陪都的活动。在重庆沙坪坝期间,日机常来夜袭,他经常伴着烛光苦读中外地理名著,无论严寒酷暑,从不中辍。两年中浏览了20余本中外地理书籍,并对其中的8本作了详细的笔记,泛读和精读结合,打下雄厚扎实的专业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1939年他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以地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英庚款第7届公费留学生。正待启程之时,因欧战爆发,暂缓赴英深造。庚款委员会指定李四光和黄国璋两教授为其导师,进行业务准备。1940年,李先生转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师从国际著名地理学家泰勒(G·Taylor)教授。经过三年的潜心攻读和野外工作,完成了博士论文。1943年6月,多伦多大学90多岁的老校长将加拿大第一个地理学博士学位(The First Ph.D. in Geography Awarded in Canada)授予年青的中国地理学家—李春芬先生。多伦多市的《明星报》还为此刊登了李先生的照片。现在,每当中、加两国地理学家聚首交谈时,总是忘不了加拿大地理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在1983年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团赴加访问时,麦克马斯特大学副校长、地理学家金教授(L. King)代表加方致词时提到:“在地理学领域内,象征我们亲切关系的一个佳例,就是加拿大第一个地理学博士学位在1943年由多伦多大学授予李春芬博士,他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地理系主任。”1988年8月加拿大地理学家协会授予李春芬特别荣誉奖状(Special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s to Canadian Geography),以表彰他对加拿大地理学和中加地理界学术交流所作出的重要贡献。200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与规划系校友通讯杂志在纪念泰勒教授的专栏中特别提到:加拿大的第一个地理学博士于1943年被授予泰勒教授的中国学生李春芬,他后来成为上海著名的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1943年秋,博士毕业后李先生离加赴美,在哈佛大学地质地理系从事博士后研修,就教于著名地理学家惠特尔西(D·Whitlesey)教授。1944年,在美国内政部地名司工作,任专业第四级区域地理学家。抗战胜利后,他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应竺可桢校长之聘,于1946年回国,任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充分反映出李春芬先生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在浙大史地系任教期间,李春芬先生讲授地学通论、北美地理、地理学史、聚落地理等课程。竺可桢校长领导下的浙江大学是一座民主堡垒,学生的民主运动十分高涨。杭州解放前夕,为庆祝4月1日浙大校庆,浙大学生自治会曾发行一本《求是桥》的纪念小册子,报道浙大学生民主运动。李春芬先生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应征撰写了一篇短文,刊于《求是桥》教师征文的第一篇。当时正值国民党面临崩溃前疯狂迫害爱国、民主师生的垂死挣扎阶段,李春芬先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浩然正气,深得学生的尊敬。

全国解放后,为李春芬先生展现了施展才华、铸造辉煌的广阔舞台。他意气风发、不断进取、靠拢组织、积极工作、认真教学、著书立说,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他先后领导筹建了3个地理系(科),并长期担任华东师大地理系主任。他是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63年和1978年,他两度出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1980年改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还担任过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78—1984)和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81—1984)。他历任上海市地理学会理事长(1965—1985)、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1980—1985)及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1965—1996)、地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1978—1985)、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78—1985),教育部中学地理教材顾问(1978),高等学校理工科教材地理组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理学组成员(1981—198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兼《世界地理卷》主编,《辞海》编委会委员兼《世界地理分科》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辞典学术顾问,《上海地名辞典》主编,《世界农业地理》丛书主编,《世界地理研究》主编,《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副主编等职。

他一生热爱祖国、奋发上进、主持正义、追求进步。1978年,大地回春,已过花甲之年的李先生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1979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摸索和努力,李先生终于找到了向往已久的政治归宿。

2 卓越的区域地理学家

李春芬先生先后发表40余篇学术论著(含11篇英文),内容涉及自然地理、理论地理、城市地理、土地利用、地理教育等诸多方面,但2/3属区域地理研究成果,尤以世界区域地理的成果最为卓著。他与区域地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研究成果始于区域地理,终于区域地理。他的博士论文《加拿大安大略省西部格兰德中游河谷的区域地理研究》就是一部经典的区域地理著作,这是中国留学生第一次以外国地区为内容的区域地理研究成果,也是该地区第一部系统的区域地理著作,后被制成缩微胶卷,藏于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其发表在《地理学报》1995年第6期上的学术论文“区际联系—区域地理学的近期前沿”,则为其毕生致力的区域地理研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李春芬先生的区域地理论著中,最具代表性和学术价值的,当推《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科学出版社,1962年)和《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两部倾注作者毕生精力的姐妹篇。论著中提出的“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学术思想,体现了地球表层地理环境是多样性的统一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同处于统一体中,一个要素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甚至导致地理环境总体特征的变化。李先生在书中精辟地指出:“一个洲的独特性,一方面体现着该洲的整体性,同时也是有别于其他各洲的特殊性;这有别于其他各洲的特殊性,又体现着整个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同时又认为:“各个自然地理区域的综合特性,从全局观点来看,是全洲差异性在不同部分的具体体现;但从各个区域本身来看,又是它们各自的相对一致性”。总之,这两部以对立统一学说为指导的世界区域地理专著,形成了与传统区域地理著作明显不同的学术风格。著作问世后,在地理界引起巨大反响。《地理学报》编委会曾对南美洲一书组织专文评介。鉴于两部著作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1991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全国首届优秀地理图书著作类一等奖。

上世纪70年代初,复兴区域地理学的呼声十分高涨,特别强调面向问题的研究。李先生撰写的“拉丁美洲国家为保护本国海洋资源而斗争”和“秘鲁200海里海洋权的地理分析”两篇论文,紧密配合国际形势的需要,可谓面向问题的范文。其中前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随即被《北京周报》译成英文全文发表。后文不但以问题带动世界区域地理研究,而且将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首先从经济的空间联系中论证了200海里海洋权对保护秘鲁海洋资源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然后再用自然地理的实际数据论证了200海里海洋权的合情合理性。该文对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相互隔离,直至70年代两者仍然不通声息、互不为谋的状况是很有针对性的。

由于李春芬先生在世界区域地理方面的崇高威望和学术造诣,多年来一直是我国世界地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长期来一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多次领导了世界地理全国性学术会议,主编并组织全国世界地理工作者参与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卷》、《辞海·世界地理分册》、《世界农业地理丛书》的编写工作。在1978年的上海衡山饭店会议上创导出版世界地理学术期刊《世界地理集刊》,后更名为《世界地理研究》,并长期担任杂志主编。担任本刊主编期间,他一直主持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从办刊宗旨、编辑方针、栏目安排、论文编审、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他还亲自撰写多篇学术论文,为提高刊物质量起到示范作用和作出重要贡献。

尽管李春芬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区域地理,但他学识渊博,在其他研究领域也有不少建树。他早期撰写的《西安大略省格兰德河中游河谷的土地利用》一文,是中国地理学家较早运用土地类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实际地区的土地利用的成果,曾受到其业师泰勒教授的称赞,并在其所著《加拿大》一书中向读者推荐。发表在美国《经济地理》上的“滑铁卢和基钦纳双子城”一文,因探索了从接触带中研究双子城的方法,受到美国著名地理学家E·A·阿克曼等人的好评。李先生在理论地理研究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早期发表的“从发展过程中认识自然地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以江苏为例探讨平原省区自然区域中的几个问题”等文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80年代以后,他先后发表了“区域地理:问题与展望”、“我国世界地理的现状和今后的任务”、“地理学的传统和近今发展”、“区际联系—区域地理学的近期前沿”等多篇理论价值很高的学术论文。其中,“地理学的传统和近今发展”一文精辟地提出了当前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即通过空间分析、生态分析和区域综合体的分析,研究人地关系的生态系统和联结区际关系的空间地域系统。这一观点得到许多知名学者的认同。

李先生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是国际上知名的地理学家。1965年11月,曾任中国科协组织的科学代表团团长,出访伊拉克。1980年他应邀赴美国俄亥俄州立阿克伦大学地理系并以Fulbright Scholar身份赴密歇根州立大学地理系讲学、访问。先后出席过国际地理学会(IGU)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会议”(1982)、中国科学院和联合国大学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国际区域规划交流讨论会”(1983)。1983年秋,原定由他率领中国地理学会访加代表团赴加拿大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临行前不久因突发心脏病住院治疗而改由吴传钧教授带队前往。他还被聘为IGU地理教育通讯委员,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名人录,如美国名人录、剑桥名人录等均将李先生的主要学术贡献收录在册。

3 优秀的地理教育家

李春芬先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50余年,其教育生涯的主要业绩就是亲自领导创建了3个地理系(科),为我国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杭州解放前10天,浙江大学原文学院院长兼史地系主任张其昀教授离校赴台,临别大陆的当日,嘱托李春芬先生暂代系务。在第二天的全系教职工会上,一致推李春芬先生代理系主任,后向竺可桢校长报告,竺校长也面嘱李先生暂代系务。杭州解放后,浙江大学调整系科。1949年8月,在原史地系基础上成立地理系,属理学院,由叶良辅先生任系主任。其时叶先生已体弱多病,约两周后,于9月中旬逝世。同年10月,校部正式任命李先生为地理系主任,直至院系调整。三年中,他一本浙大传统,强调基础训练,包括实际工作能力和阅读外语专业书刊能力的训练。师生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成果和论文,先后在《地理学报》和《地质学报》等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8篇,浙大地理系在全国地理界声誉鹊起。这一方面与竺可桢校长、张其昀教授先前打下的基础有关,但与李春芬系主任的艰苦创业和苦心经营也是密不可分的。

1951年,浙江省文教厅和浙江大学合办浙江师范专科学校,设有地理科,由李春芬先生兼任科主任。李先生除切实负责地过问行政事务外,每周还亲自兼课3小时。在师专地理科的基础上,后来发展成杭州大学地理系(现并入浙江大学)。因此,杭大地理系把李春芬先生作为该系的奠基者。

1952年暑假,华东教育部以红榜正式发布浙大地理系调进华东师范大学。随着院系调整,李春芬先生与浙大地理系的教职工一同来到华东师大,并出任地理系首任系主任。当时华东师大才开始组建,地理系基础较差,房子只有一间且偏安于校园一角,图书只有半个书架,裱好的挂图一幅也没有。要在这样的一张白纸上建设一个像样的地理系,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李春芬先生当时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全身心地投入系务建设,他从购买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到延聘人才,乃至财务经济,事无巨细,事必亲躬。在短短1—2年内地理系面貌就大为改观。1954年,保加利亚地理学家毕遂柯夫教授来系参观后感慨地说:在欧洲大陆像这样的地理系是不多见的。李先生把师资队伍的建设看作提高地理系实力和知名度的首要任务。他一方面引聘胡焕庸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来系执教,另一方面聘请兼职教授补充不足,很快就形成了强大的师资阵营,令全国地理界刮目相看。在地理系建设初具规模后,李先生又把办系的重点放在内涵的提高上,相继在全国率先创办了普通自然地理教师进修班,普通自然地理和各洲自然地理研究生班,影响波及全国各省市师范院校。1956年,李先生根据美国建设特色地理系的经验,提出了华东师大地理系应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向科学进军的重点,后来又大力支持陈吉余先生开拓河口海岸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后发展成实力雄厚的河口海岸研究所,并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华东师大地理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学院(下设地理系、环境科学系和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五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这样宏大的规模,饮水思源,是与李春芬先生长期主持地理系工作时打下的坚实基础分不开的。

李春芬先生虽长期担任行政领导,但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几十年来,他曾开设过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专业外语课等多门课程。他无论给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上课,都认真备课,精心讲解,教学态度令受业者记忆犹新。即使年事已高,住院养病之时,仍亲自为研究生讲解、辅导、批改报告,崇高的敬业精神堪为后人之楷模。李先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平易近人、廉洁奉公的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深得师生的尊敬和爱戴,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他通过言传身教,育德育才,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这样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如在浙大地理系期间,为提高学生阅读专业外语的能力,李先生挑选一本质量较好、版本较新的参考书,分给学生翻译,并亲自答疑辅导,对译文逐字逐句批改,当时的地理系毕业生一般都能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这与李先生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功夫是分不开的。陈吉余先生曾为一篇论文前言请教李春芬先生,李先生与陈先生相互切磋,九易其稿,方予赞许。黄盛璋先生的第一篇论文《中国港市之发展》就是在李先生的启发下写出来的,后又经李先生润色、写英文摘要并向《地理学报》推荐发表,黄先生在李先生的指点下从此走上了历史地理的研究道路。

李先生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学思想。作为系主任,李先生一贯重视基础教学(包括“三基”和外语),并把狠抓基础教学作为办系的基点。因为基础教学不仅能引导和启迪学生学好后继课和提高课,而且从长远考虑,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成才的本领,适应学科发展或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作为教师,李先生身体力行,亲自开设基础课。他讲授地学通论长达6年,开设过地理名著选读,精讲芬奇(Vernor Clifford Finch)的《地理学原理》(Elements of Geography)。即使后来讲授的各洲自然地理,也具有一定的基础课性质。他在传授上述课程的探索和实践中,认识到教好基础课的关键是启发式教学,主要抓住两大要点,一是讲授生动,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为了讲得生动,启发学生兴趣,他课前备课十分认真,熟练掌握教材,力求拙中求巧,熟记甚至背诵讲稿,做到“熟能生巧”。在教学内容上,李春芬先生采用选区重点讲授的方法,避免面面俱到的八股程式。所选之区又通过与其他各洲的同类型区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区域特点。李先生选区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典型性原则;二是个性突出原则。南美洲西岸热带荒漠区的重点选讲就是遵循上述原则。在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李先生又推出了“系列化”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他为研究生选取的三篇区域地理英文文献,在内容上互有联系,但又有高低层次之分;对同一问题的见解也是一篇比一篇深刻,这些文献在学术内容上构成循序渐进的一个系列。在教学方法上,李先生也经过精心设计,对不同层次的论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使研究生阅读文献的能力步步提高。由此可见,李春芬先生是一位匠心独具的优秀地理教育家。他一生中还发表了“地理教育三十年”、“如何提高世界(区域)自然地理的教学质量”和“中国高等地理教育之我见”(英文)等地理教育论文,对新中国的地理教育事业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建议,其中不乏值得参考和吸取的真知灼见。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李春芬先生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地理人才,泽被全国,绝大部分成为各单位的行政领导和业务骨干及校、院、系、所和有关科研单位的领导。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成绩,都蕴含着李先生精心育人的拳拳之心。李春芬先生对我国地理教育事业的贡献永留史册。

附:李春芬著作目录索引

[1] Chun-fen Lee (李春芬). The Middle Grand River Valley of Western Ontario, Canada: a study in regional geography. Doctoral Dissertation, 1943, Microfilmed by the Libr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87.

[2] Chun-fen Lee(李春芬). Land utilization in Middle Grand Valley of Western Ontario. USA:Economic Geography, April, 1944, PP. 130-151.

[3] Chun-fen Lee(李春芬). Twin Cities of Waterloo and Kitchener. USA:Economic Geography, April, 1946, PP. 142-147

[4] 李春芬. 评田纳西流域经济开发:东南日报,图书评论,1947年1月

[5] 李春芬. 区域规划和T.V.A.. 思想与时代,1947(44)

[6] 李春芬. 特港(Trieste)自由区. 上海:大公报,1947年4月

[7] Chun-fen Lee(李春芬). English abstract of the geography of Tsunyi County. 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1948

[8] 李春芬. 从地理因素看圣地纠纷. 上海:大公报,1948.5.15

[9] 李春芬. 地理因素与国际纠纷. 东南日报,1948.8.4

[10] 李春芬. 最近再版的两本地理研究编著(书评). 浙江学报,1948,1(1)

[11] 李春芬. 工业区位. 思想与时代,1948年

[12] 李春芬. 现代地理学与其展望. 地理学报,1948,15(1)

[13] 李春芬. 从发展过程中认识地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7(1)

[14] 李春芬. 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15] 李春芬. 以江苏省为例探讨平原省区区划中的几个问题. 见:中国地理学会1962年自然区划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16] 李春芬. 拉丁美洲国家为保护本国海洋资源而斗争. 北京:人民日报国际版,1973.1.4

[17] Chen-fen Lee. Latin—America Struggle to Safeguard Marine Resources, Peking Review, 1973.1.19

[18] 蒋长瑜,李春芬. 大洲大洋.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19] 李春芬. 秘鲁200海里海洋权的地理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1)复刊:58-61

[20] 李春芬. 南美洲气候—植被类型的组成和结构规律. 地理教学,创刊号,1980

[21] 李春芬,王恩涌,张同铸,武吉华,刘树人,陈尔寿. 我国地理教育三十年. 地理学报,1980,35(2):97-107

[22] 李春芬. 区域地理:问题和展望. 北京:商务印书馆,世界地理集刊,1980(1):4-10

[23] 李春芬,汤建中. 美国自然资源. 见:当代美国经济(第二章).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

[24] 李春芬. 如何提高世界(区域)自然地理的教学质量. 地理教学,1982(1)

[25] 李春芬. 地理学传统和近今发展. 地理学报,1982,37(1):1-7

[26] Chun-fen Lee(李春芬),Jianzhong Tang(汤建中).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England: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1982,6(1):47-55

[27] 李春芬. 我国世界地理研究的现状和今后的任务. 北京:商务印书馆,世界地理集刊,1982(4):3-8

[28] Chun-fen Lee(李春芬). Geograph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Institutions in China, a Personal Viewpoint. Canada: Canadian Geographer, 1982, 26 (2): 153-158

[29] Li Chunfen (李春芬). An Overview of World Geography in China. In Geography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4: 193-202

[30] Chun-fen Lee (李春芬), Zhongmin Yan (严重敏), Jianzhong Tang (汤建中). A Spatial analysis of Shanghai"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gional Planning in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 Germany: Bochum, 1984: 35-41

[31] 李春芬,主编.《辞海·世界地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

[32] 李春芬,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3月

[33] 李春芬. 加拿大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第1辑,1990:1-8

[34] 李春芬. 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5] Li Chunfen. Reform and Teaching Quality.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2, 2(3): 277-283

[36] 李春芬. 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 地理科学,1992,27(4)

[37] 李春芬.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共性与个性. 世界地理研究(创刊号),1992,1(1):1-7

[38] Li Chunfen. Physical Structur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Integrity and Disparity,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3, 3(4): 289-296

[39] 李春芬,汤建中,杜德斌. 国际投资环境:世界地理研究的新课题,世界地理研究,1993,2(1):1-7

[40] 李春芬,主编. 世界各国知识图典,浙江摄影出版社,1995年

[41] 李春芬. 区际联系——区域地理学的近期前沿. 地理学报,1995,50(6):491-495

推荐访问:春风化雨 桃李 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