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西方产业集聚理论探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8 08:45:49   浏览次数:

[摘 要] 产业集聚是区域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自马歇尔提出产业集聚概念以来,研究者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竞争优势、存在的风险、集聚水平的测度等方面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阐述,以明确现代西方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脉络。

[ 关键词 ] 产业集聚 竞争优势 风险

早在20世纪20年代,产业集聚这种产业组织模式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自马歇尔提出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原因以来,产业集聚逐渐成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现代西方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竞争优势、存在的风险等方面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阐述,以明确其发展脉络。

一、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

马歇尔是较早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现象的经济学家。他认为辅助行业的发展、高度专用机械和专业人才可以在地方性的工业区内为许多邻近的企业进行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据此,马歇尔指出地方性工业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他将这种外部规模经济给集聚企业带来的好处具体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公司从信息技术溢出中获益。在当地产业区内信息技术的流动传播更容易发生,新技术可以更快的转换为生产力,企业能够快速地获取各种信息,对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第二,提供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马歇尔认为顾主们往往到有大量他们所需要的有专业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寻找雇员,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有许多雇主需要他们那样的技能的地方去寻找雇主。因此,集聚既降低了工人的失业率,也使厂商能顺利获取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第三,促进了劳动分工。集聚区内企业联系密切,劳动高度分工。产业区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

工业区位理论的创始者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集中取决于集聚的收益与集聚增加的成本的对比。韦伯认为,集聚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如购买原料的便利、共享劳动力市场、共用基础设施等),所以企业有集聚的愿望。但是,企业迁移到集聚区后又会增加迁移的运费。他认为,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集聚效益是决定产品成本的关键,如果劳动力费用低廉再加上运输费用的节省,那么就具备了工业区位选择的首选区位点。因此,企业是否集聚取决于集聚后增加的收益与因迁移而增加的运输成本的对比。

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外部经济、累积性因果循环的作用机制。毫无疑问,若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理性的厂商会选择需求量大且运输费用较低的地方,且规模经济越大,集聚的可能性就越大;厂商为追求外部经济而集聚来源于马歇尔的理论,在此不再赘述;产业集聚的形成也许是历史的偶然,但集聚一旦形成,它就具有路径依赖,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发展了产业集聚理论,他认为竞争导致产业的集聚,产业集聚的核心内容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并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波特认为这个钻石体系一旦形成就会由于“循环积累原理”而自我强化,推动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钻石体系中各个关键要素都具有地理集中性,因此,其运行的结果客观上推动了一个国家的优势产业趋向于集中,形成产业集聚。

王缉慈等认为产业集聚形成除了可能的初始偶然因素之外,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原料和设备供应商的存在、接近最终市场或原材料集贸市场、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的存在、有基础设施可共享以及文化、创新和制度因素等会导致企业在当地集聚。魏后凯则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制造业的集聚还受到其地理区位、市场容量、集聚经济、效率工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梁琦分析了外商投资、经济开放水平等与我国制造业集聚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大部分行业的集聚水平与外商投资及地区的开放水平高度相关。金祥荣等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浙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认为产业特定性知识、技术工匠和特质劳动力以及产业氛围是浙江专业化产业区起源的历史条件。

二、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聚能够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形成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发展道路。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论述,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大量买者与卖者集聚在某一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利用空间接近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同时,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有利于企业间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使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合约,还节省了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克服了单个大企业等级制组织的弊病。基于区内各行为主体之间长期合作关系而形成的地方性网络,是判定是否为产业区的标志之一。

2.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都与分工密切相关。大量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集聚在某区域,他们在提供大规模产品的同时也会形成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此外,集聚区内劳动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降低了创办企业的资本要求,也降低了单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使单个企业承担某个特定的工序成为可能。

3.弹性生产可以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大量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集聚在某一区域,企业间在竞争的基础上分工协作,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间交流密切,形成弹性生产。这种弹性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可以对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弹性专精的中小企业能够快速转变产品,随时依据需求或竞争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同时又无须为调整付出高昂的成本代价。

4.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并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它需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需要企业的集聚才能得以实现,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创新有赖于产业集聚。大量企业集聚在某一区域,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断进行创新,推出新技术、新产品。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不断地从其他企业吸引新技术或人才,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新技术推广或扩散出去,这样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5.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它是其他区域最难模仿的,也是形成地方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区内企业之间频繁的互动、频繁的联系纽带使得经济活动具有可靠性、可预见性,并避免彼此陌生的人进行交易时可能产生的问题。因此,基于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念,集聚区内部往往能形成一种独特的产业氛围,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三、产业集聚存在的风险

鉴于产业集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许多地方政府企图通过政策引导来发展产业集聚,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强大竞争优势的背后,产业集聚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产业集聚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结构性风险。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蒂奇在佛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产品周期理论(Regional Product Cycle),他认为由于产业集聚高度集中于一个产业或产品,当产品一旦到达其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产品的竞争优势开始衰减的时候,集聚区就会收缩,整个区域的经济将会严重倒退或停滞。波特在《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也分析了簇群的萌芽、演进和衰落,他认为随着新公司和新产业的兴起或衰落,以及当地机构、团体的发展和变化,簇群总是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由于技术上的间断、消费者需求的转换、内部僵化等原因失去竞争优势 。

2.周期性风险。O.M.Fritz等人在蒂奇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由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产业集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产业集聚的周期性风险。经济的发展一般呈现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变动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各种影响。周期性风险是一种突发的、无法控制的、由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的风险,它主要来源于区域、国家甚至全球性的经济周期波动。这种风险可能出现在产业集聚生命周期的任一时期,它的出现将导致集聚地所在区域的经济不稳定。如美国底特律汽车城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变得一蹶不振。

3.网络性风险。蔡宁等从产业集聚的网络关系视角出发,提出了产业集聚的网络性风险。他认为集聚区内企业间的网络根植于共同的文化氛围中,它们常常以相互依赖的网络形式出现,随着集聚区内企业的发展也可能导致“区域锁定”,使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下降,逐渐僵化,失去弹性,从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迟缓,阻碍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他们还认为结构性风险、周期性风险和网络性风险之间存在着相互增强的机制,地方生产网络原有的优势可能随着网络的结构演变逐渐成为限制产业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4.自稔性风险。吴晓波等借用生物学概念提出集聚的“自稔性”风险,指出这种风险是集聚借以产生优势的自身特性,同时也是削弱其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最终导致集聚区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他们把集聚区的网络化特征概括为: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群内相互关联、协同与溢出效应,认为专业化分工降低了企业和整个集聚区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地理空间上的临近性造成集聚区内企业恶性竞争、战略趋同、过度模仿;集聚区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使集聚区逐渐变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协同与溢出效应使集聚区内的企业产生创新惰性,使得集聚区在低水平的生产中徘徊不前。

此外,郭凤典等分析了我国典型地方产业集聚存在的潜在问题[25]。他们认为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外资企业游离于本地经济之外,对本地的产业带动不强,属“打工型”经济,要警惕成为城市经济中的“飞地”;以东莞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要防止产业集聚成为“沙滩经济”;以温州为代表的浙江“块状经济”要提高组织效率,应对来自制度落差拉平所造成的冲击等。

四、结语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要素、资源、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地变化着,集聚于有个性的地区。产业空间集聚为创新提供了更多容易捕捉的机会,强化企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技术进步,加速企业的产品创新。现代西方产业集聚研究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现代创新理论,另一方面促进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融合,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84

[2]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28

[3]杨树旺,成金华,吕军:产业集群应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J].湖北社会科学, 2005,(10),59-61

[4]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

[5]Krugman P. History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The case of the manufacturing bel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1,(81),80-83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39-146

[7]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47-54

[8]魏后凯:中国区域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发展差异[J].管理世界,2001,(6),72-80

[9]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61-265,278

[10]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J].经济研究, 2002 , (8),74-95

[11]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1),59-65

[12]李小健:新产业区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3),16-23.

[1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86.

[14]赵卓,孙燕东: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2004,(10),22-24

[15]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3.

[16]张长立.产业集聚理论探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 ,2004, (12),32-44

[17]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5

[18]Tichy G. Clusters: 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A],Steiner M. 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C]. London: Pion Limited,1998.226-236

[19]迈克尔•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2),21-31

[20]Fritz O M, Mahringer H, Valderrama M T. A Risk-oriented Analysis of Regional Clusters[A],Steiner M. Cluster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C]. London: Pion Limited, 1998,180-191

[21]易明,杨树旺,王文成.产业集群风险成因分析:基于技术变迁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6-70

[22]蔡宁,杨闩柱,吴结兵.企业集群风险的研究:一个基于网络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3,(4),59-64

推荐访问:探析 理论 产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