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求职信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2 09:46:54   浏览次数:

[摘要]电影《一九四二》是2012年的一部历史题材的大片,是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导演以极度冷静和克制的手法呈现了发生在1942年的一场大饥荒大灾难。这部电影是一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其中电影里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影片中巧妙运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显示了中国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巨大的渲染作用和感染力。因此,本文要着重探讨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这部电影中的运用,从这个角度分析和探讨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一九四二》;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艺术价值分析

一、 《一九四二》电影概述

在刚上映不久的影片《一九四二》的电影音乐里面,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民族音乐在影片中的运用很好诠释了影片的历史性和艺术文化气息。电影中中国民族音乐的运用促进了中国电影音乐获得了生命力和新的发展方向。

在1942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燎原之火,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当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城池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影片的主角老东家,狡猾、市侩,典型的封建地主,可即便如此也无法对抗这史无前例的灾难,他被迫逃荒,亲眼见证了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惨状。他的遭遇是三百万灾民的缩影,面对这群人的苦难,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蒋委员长,还是深入民间报道灾难真相的美国记者白修德以及海内外的每一个人,如何能从这眼前的人间炼狱之景侧目,绝望无止的逃生坎途,中华民族多舛命运的苦难一斑。本片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

二、《一九四二》的技术和内涵

《一九四二》这部电影的技术非常出彩,尤其是包含情感的配乐充满了说服力。剪辑流畅,配乐充满说服力,摄影层次分明。影片有众多的角色,逃荒的灾民和重庆政治力量的穿插,让《一九四二》没有刻意地去建立剧情脉络,而肖扬的剪辑则清晰流畅地呈现了各种不同剧情的交叠。与《唐山大地震》不同,《一九四二》的剧情节奏很清晰,并且用了讽刺的眼光审视人们的行为,如重重压力下的中国社会最底层人民为了食物对人口进行买卖。电影用粗犷的北方幽默展现出悲喜交杂的灾民逃荒之旅,让中外观众都能轻易理解。

配乐方面,赵季平有说服力但却节制的音乐对这部电影的情感传达起到了关键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在日军炸弹袭击灾民,导致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情节片断。

摄影方面,吕乐的宽屏摄影让这部影片从荒凉灰暗、冰冷苍白变化到彩色丰富的城市景别,层次分明,非常精细。

《一九四二》的音乐是西安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所作。片尾主题曲《生命的河》也是赵季平作曲,姚贝娜演唱。对于《一九四二》的配乐,有影迷说,赵季平的配乐有所限制而又微妙,悲凉配乐,勾画出一副战乱期间的残酷感。一位影评人称,他有说服力但却节制的音乐对情感传达起到了关键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在日军炸弹袭击灾民,导致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片断。但在某些很需要配乐的部分,反而选择用荒原的风声来代替。正在国外工作的赵季平昨日听到记者转达影迷的评价,也称相当欣慰,他说自己在看《一九四二》的时候,一种悲凉的感觉从心而生。

这部电影有着深刻的内涵,是真正“以人为本”,而非生硬的历史书。“1942”并不是中国灾难史上的最后一个关键词,电影通过开篇和结尾的旁白也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是讲述这样一个冷酷的主题,但《一九四二》的态度并没有过于悲观,或呈现强咽痛苦的风格,这部电影尖锐、诙谐,是一部真正以人为本的影片,而不是一本生硬的历史书。

三、中国民族音乐在电影《一九四二》中的体现

1942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冯小刚的电影保留了刘震云小说里的这句话,在风云突变的大时代,个人的悲惨只是你个人的大事,蒋委员长心里则另有其他,日寇步步紧逼,陕北盘踞着逐渐壮大的敌对武装,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场,战后世界格局与中国国际地位……与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灾情未免来得不是时候。其实蒋委员长并非不信,只是不愿相信。如同王小波笔下花剌子模的君王,他拒绝听到关于河南任何坏消息:“灾是有的,但没那么严重。”直到看到《时代》记者拍到狗吃人尸的照片,蒋委员长才不得不承认灾难的存在,才开始给予杯水车薪的救援。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奔走多时。在大灾面前,无论贫穷或富裕都无法幸免。电影里灾民这条线,主要是张国立饰演的财主和冯远征饰演的佃户逃荒的旅途。财富在这个时候毫无帮助,储存了那么多粮食架不住饥饿土匪的吃大户,逃荒路上经不起撤退士兵的哄抢,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一死于非命,儿子在家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孩子最后被自己闷死,贫穷的呢,一样,病死、饿死、打死、炸死,反正是各种死,让人想起了余华的《活着》,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奔走,其实那边又能有什么呢,但无论如何,走下去,似乎就有活着的希望。

电影把灾民和官员、灾区和城市分两条线来叙述,不时互相穿插,两条线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某种程度来说,电影叙事不停地被中断,但这也形成了另一种强烈的对比,灾区的县长仍能用一桌好菜招待主席,陪都重庆夜夜笙歌,饥饿只是饥饿的人自己的事。如同窝在影院舒服的椅子里看电影的观众,我们感叹剧中人悲惨,但这种同情显得廉价近乎虚伪,我们看到微博上面层出不穷的惨剧,悲愤,转发,但也许下一条我们会转发一条笑话。并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对,只是总觉得哪里有些问题。电影里那些各色官员并不是脸谱化贪官污吏,省主席也会为了河南灾情四处奔走,但他们不是灾民,他们会流泪,会祈祷,可永远没有办法做到感同身受,倒是那位时代周刊的记者走得更远,更近。蒋委员长说得好,他怀念北伐时期的自己,一呼百应,毫无顾虑,能够真正与百姓站在一起,现在,已经不能那么单纯了。这话,对于远在陕北的敌对军而言,何尝不是一种预言。

音乐是一门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实现梦想、提升自我的一种重要的工具。人类文明丰富多样,音乐的种类也纷繁复杂。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民族性格、审美品位等很多方面的差异,从而使得音乐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我国的民族文化十分丰厚,民族音乐绚丽多彩。它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我国的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可以说,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民族音乐体系。

与其他艺术品种不同,音乐的传播和储存一方面要依靠乐谱,另一方面依靠乐人代代相袭。以声音为媒介的音乐,转瞬即逝,随着时光而一去不返。所幸的是,音乐艺术有一套技术性极强,并非完全在时光流逝中屡变的规律。用这些规律去探求那些古老的曲目,一个个令人震惊的实例便会把你引入特定的历史环境,展示它们的历史原貌。

中国民族音乐在中国电影音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促使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和推广,还为中国电影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艺术气息、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气息。中国的电影音乐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通过音乐了解我国的文化。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包括器乐、民歌和戏曲等,它们在电影中广泛运用,为电影增添了许多历史色彩和地域色彩。《一九四二》这部电影,就是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的一个典型的新颖的案例。

四、电影中民族音乐元素

音乐的民族风格一向是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电影音乐是整个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电影这样的视听艺术中的重要构成。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影音乐在经历了艰难与坎坷之后步入了当前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电影音乐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里面,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传统的直接的辐射。数千年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以及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深厚的文化的底蕴赋予了中国的电影音乐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民族精神、心理状态、风俗习惯以及从先秦时期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美学思想,这些都为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实践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和源泉。在中国电影音乐中,民族风格并不一定停留在原始状态或是陈旧不变,它是会随着社会以及这个时代的观众欣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所以,民族风格必须与这个时代感相适应。曾为《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等电影配乐的赵季平先生对此有着独特的见解:电影音乐是一个不断试验、探索、追求、创新的过程。而且他还说:民族风格并不是用一、二件民族乐器就是民族风格,民族风格最根本的是用民族素材,用以表现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一九四二》这部电影里面,故事发生在河南,因此,作曲家赵季平用河南当地传统的音乐元素和乐器为整部电影配乐,不仅体现了这部电影的地域性特征,也展现这部电影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电影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可以增添电影本身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把观众的内心深处的情感打动,将关注的心情随着音乐的旋律带入到电影情境中,使观众可以欣赏和领悟电影所要向人们呈现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艺术。因此,音乐可以达到渲染1942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特殊的地域、特殊的故事情节所产生的悲情效果,从而感动和打动观众。音乐对这部电影的情感传达起到了关键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在日军炸弹袭击灾民,导致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情节片断。电影中的配乐并不多,但是整个配乐的效果没有去故意煽动人的情感。两个多小时流水账一般的电影像极了纪录片。但在这基调理性的故事里,导演像是拿着一条细腻的感性长鞭,一下又一下慢慢抽打着你的内心深处。你疼一下,再让你缓一下,反复交错。

五、结 语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艺术家用中国鲜明特点的民族音乐元素,为这样一部历史巨作带来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使用,增添了电影的艺术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达到了渲染气氛、感动观众、触动心灵的作用。因此,电影音乐的民族元素的融入,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促进了中国电影音乐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 倪鑫. 冯小刚电影研究[D].武汉: 武汉大学,2005.

[3] 王云阶.论电影音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4] 马波.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论(下)[J].交响,2005(02).

[5] 俞小一.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J].大众电影,2005(05).

[6] 赵凤翔,吴炜华,薛华.电视艺术文化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王瑞(1981— ),女,山东济宁人,音乐学硕士,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理论教学与研究。

推荐访问:民族音乐 中国 一九 元素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