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推荐信

基于场所精神的住宅室内心理层面隐形空间的设计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4 08:49:08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从新的视角对住宅室内空间进行划分,划分为“显形空间”和“隐形空间”两大类。这样划分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大众对隐形空间的关注,提升空间效率,本文研究对象是心理层面的隐形空间。通过对心理层面隐形空间的分析,发现场所精神理论可以指导本理论的研究,从而提出了心理层面隐形空间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心理层面隐形空间;场所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课题“住宅室内隐形空间的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3JY04)的成果之一。

随着房屋限购政策不断收紧,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人们对住宅空间的需要高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开源节流的方法,在住宅室内空间中其实存在许多隐形之处,如果善加利用,可以缓解许多问题。笔者曾经对住宅室内隐形空间做过一定的研究,但侧重于研究和开发物质层面的隐形空间,对心理层面的隐形空间没有细致的研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室内迎来了精装修时代,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室内设计的同质化,人们对住宅空间的需求不仅停留在功能上还有更多更丰富地心理需要。

在本研究语境中如果对室内空间从新的视角进行划分,可以把住宅室内空间划分為“显形空间”和“隐形空间”两大类。这样划分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大众对隐形空间的关注,提升空间效率。

1 心理层面的隐形空间

住宅室内“隐形空间”,就是指住宅室内空间中,非直接所见或在设计中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空间,包括隐蔽式储物空间、结构空间、走廊、精神空间、灵的空间、氛围空间、光空间等等。住宅室内隐形空间有物质层面的也有心理层面的,具体来说,物质层面上的隐形空间包括:储藏间、更衣间、隐蔽式储物空间、结构空间、走廊、玄关等;而心理层面上的隐形空间包括:精神空间、灵的空间、氛围空间、光空间、视错觉空间等[1]。本文重点研究心理层面的隐形空间(下文中凡出现“心理层面隐形空间”之处即表示“住宅室内心理层面隐形空间之意”)。

对于心理层面的隐形空间而言,大多是存在于人的心理和精神意识之中,是人思维活动认知和构建的世界,这部分空间的设计和利用可以带给使用者极大的心理满足,使自身与空间融为一体,更应该被设计者重视的。

2 场所精神

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 berg-Schulz)早在1979年提出的建筑现象学的理论“场所精神”(GENIUS LOCI)。指出场所,即人的活动之处,除了既有的具体现象,还包括了更多无形的现象:如感觉,认识等。这些“内含”便是场所的精神[2]。场所精神类似于生命的灵魂,它使灵与肉建立起了一种良好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秩序的有机的关系。 其内涵对心理层面隐形空间的设计研究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人们只有通过对场所的定向和认同才能体会场所精神。定向即在《场所精神一一迈向建筑现象学》中定义的“方向感”,要让人们在所处的场所中找到方向,才会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认同即“认同感”,让人们在了解自己和场所之间的关系后,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3]。

场所精神可以从方向感和认同感两个方面进行解读,那么对于心理层面隐形空间的设计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3 基于场所精神的心理层面隐形空间的设计研究

3.1 策划空间叙事,完善空间组织结构,强化心理层面隐形空间方向感

空间中的方向感取决于空间的组织结构,尤其是空间中的起引导作用的结构。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从使用者实际出发妥善设计。比如,已故著名华裔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就特别擅长使用各种几何图形和光线来引导空间的组织结构,这样的心理层面的隐形空间可以带给参与者心理上极强的引导性和方向性。

另外,空间叙事可以赋予人难以忘怀的空间记忆,这种记忆即是场所精神的体现,也可以指引心理层面隐形空间的方向感。然而,场所记忆是通过策划空间故事和物质化的场景实现的,带给身处其中的人极强的感染力,这种空间叙事通过组织结构刺激空间参与者,引发记忆产生共鸣。设计师此时也要充当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编剧,讲好空间叙事,通过空间组织结构、场景、细节营造整体叙事氛围。例如密室逃脱游戏,在这类游戏的室内空间设计时通过故事场景引导人参与其中,再借助营造线索、悬念、反转、留白等多种叙事手法,引导参与者按照故事设计有方向性的参与其中,塑造出各类氛围空间、光空间、视错觉空间等等,这种空间叙事方法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心理层面隐形空间的设计中。

3.2 构建多维度心理层面隐形空间的知觉体验,营造空间认同感

空间认同感是参与者心理层面另一种极其重要的感受,认同是确认人与场所的关系,场所中的认同感可以使人们感受到温度,这种感觉是人们心理上的至高的追求,是对环境的一种由衷认可。

如今室内设计崇尚形式追随功能,空间设计愈发趋同,导致人们对心理层面隐形空间关注度不够。空间的意义在于人的体验,从人的角度出发,调动五官的知觉体验参与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去, 知觉作为一种抽像的语义,在感受场所精神或在体验空间中获得意识,再去构建空间精神和营造物质实体,知觉作为一种感官的行为,不仅只是感知不同的物,更可以生成不同的心理意识,从而构建出具有认同感和感染力的空间。

空间的知觉体验通过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来实现,视觉对室内空间的感受最为直接,也是获取信息最多的感觉器官,视觉通过眼睛这个器官可以感知色彩、光影、材料、形态等。听觉通过耳朵,感知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生成生活中的各类声音、音乐旋律等。触觉通过皮肤传导感觉,感受材质、肌理、温度、湿度等。嗅觉通过鼻子感受室内空间中的各种气味。味觉通过舌头感受酸、甜、苦、辣、咸等多种味道。人们通过多种器官接收室内环境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知觉,再反作用于人类的神经系统,最终形成知觉体验。

在室内空间的知觉体验的过程中可以是一种知觉发生作用,也可以使多种,在大多时候都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知觉协同发生作用,这种综合体验能更大程度刺激参与者认识空间,形成共鸣,带来空间认同感。例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简单纯粹到了极致,教堂的整体设计不像许多教堂那样色彩斑斓,造型繁复,但是他从受众分析,参与其中的大多数是教徒,建筑的立面以一个简单的“十字”开口形成十字架,自然光从户外射入室内,仿佛信仰像光一样照进了信徒的心中,带给人以心理的震撼和洗礼,设计师通过多维度的知觉体验,包括光、温度、颜色、墙体等,营造出了光空间、精神空间、氛围空间,这些心理层面的隐形空间虽然不能发挥实体作用,但它引起了参与者的共鸣,强化了空间认同感,使人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

在住宅室内设计中,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有温度的居住环境,这种温度就体现在人对空间的认同感上,通过构建多维度的知觉体验,打造符合人需要的住宅室内心理层面隐形空间。

4 总结

本文重点探讨了心理层面隐形空间的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场所精神理论可以较好地指导理论研究,从而提出了基于场所精神的心理层面隐形空间的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耿涓.住宅室内隐形空间的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2]诺伯格·舒尔茨[挪威].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M].台北.尚林出版社.1984

[3]刘丹.基于场所精神下的众创空间室内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作者简介

耿涓(1986-),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推荐访问:层面 隐形 住宅 场所 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