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简历封面

把生活过的和艺术一样

作者:jnscsh   时间:2021-10-10 08:44:41   浏览次数:

zoޛ)j馝}v工作,先后从事工农业、文教、时政和军事题材的报道,后专职体育报道。先后担任体育组组长、体育部业务指导、体育部副主任等职。

曾组织实施了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杯足球赛等重大赛事的报道。

曾参与和主持的节目,多次获得国家级评比一等奖,优秀节目还送到近百个驻外使领馆宣传展播。

曾担任过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体育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等职。”

很少有人能像冯一平那样,在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当兴趣和天赋结合,专注做一件事,那么想要成功就不会太难。

冯一平可以说是中央电视台最早的一批新闻报道记者之一,他曾组织实施报道的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杯足球赛等重大赛事,用万般激情让体育赛事响遍祖国的每个角落。

昔日的懵懂少年,如今已成两鬓斑白的老者,退休后涉足收藏以及摄影两大领域,都创造出不菲的成绩,继续用自己的人生给观众带来无限的快乐。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冯一平的世界,近距离感受他的记者生涯以及对人生无限的追求。

我把青春献给你

冯一平于196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这是当时我国唯一的一所培养广播电视人才的高等学府。当时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进了广播电台,只有一少部分可以分配到电视台,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电视事业才刚刚起步。

冯一平是幸运的,在毕业前一年他的实习单位就在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可能是他在实习中表现出对新闻浓厚的兴趣以及天赋,毕业时得到台里领导的好评,最终确定留在台里继续工作。那时在冯一平的班级里只有四个人被分配到了北京电视台,其他人都分到了全国各地。

冯一平在学校读的是新闻系电视摄影专业,当时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知识面的广度以及深度,要求学生即要博学又要“杂”学,这为后来的冯一平能从容应对各行各业的采访任务奠定了基础。

冯一平还记得学校教学有两点硬要求:喉舌和真实。一个是记者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代表党向人民进行宣传,起着桥梁的作用;一个是报道要真实,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在冯一平进入央视工作后,学校的这些教诲无时不刻的在鞭策着自己,让冯一平受用一生!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冯一平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继续工作,从入职到退休一直没离开过体育事业的报道。据冯一平介绍,这项工作的专业性极强,各个比赛项目几十上百种,每项都有自己的规则,作为一名体育赛事的记者,都要熟悉了解。否则,你无法采访,无法与对方交谈,更无法拍摄出合情合理的画面来。

据冯一平回忆道: “记得当年拍摄体育新闻是用摄影机拍,因为对项目的熟悉和了解,一场足球比赛1比0,这个唯一的一粒进球我就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

体育赛事最重大的莫过于每届奥运会和世界足球赛事的新闻报道,这也是冯一平最看重的,因为这两项赛事的受众面是其他体育赛事都无法相比的。奥运会的受众面用“倾国倾城”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特别是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守在电视机前,每天都在计算着中国队的金牌数量,每天上班和茶余饭后,谈论的也是奥运会,而且国民主要是通过央视的报道而观看奥运会。尽管中国的足球水平一般,但是中国观众观看足球世界杯、欧洲杯的热情持续不减。

所以,冯一平对这两项赛事也投入了极大的人力和物力,并且满富热情,把赛事的报道进行的有声有色。

冯一平参加的大型运动会比较多,奥运会、亚运会、足球世界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世锦赛和众多的单项世锦赛等等。而最使他难忘的是三次赛事,首先是1980年2月的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是我国1979年恢复奥运会的会籍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比赛。尽管最好的成绩是22名,但是,这是中国又一次登上奥运赛场,意义非凡;其次是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昂首进入赛场,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央视也是第一次派记者赴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开创了央视报道奥运会的先河;再一次就是1980年日本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首次获得冠军,能看到以此次夺冠产生的“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全国,中国女排健儿让整个中国沸腾起来,作为这些赛事电视直播的参与者,冯一平一直也引以为傲。

摄影带给我无限魅力

自参加工作以来,冯一平的生活都没离开摄影,参加工作后从事的是电视新闻摄影,拍摄的画面是运动着的,运用的是推、拉、摇、移和蒙太奇等电影的手法表现一个主题。而摄影是静止的,用一幅或组照去表现一个思想。两者是相通的,但区别又比较大。摄影是基础,冯一平在大学里,先学习摄影的基础知识,之后进入电视摄影的课程。在那个年代相机是奢侈品,胶卷冲洗放大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故很少有摄影爱好者拥有自己的相机去拍摄照片。冯一平到了中年后因进入领导层,不再参与到实际的摄影工作,于是冯一平利用外出的机会拍拍照片,摸摸那熟悉且久违的相机,这一份情节始终无法让他无法忘却,而真正用相机进行摄影创作是在退休以后。

冯一平介绍说: “摄影的确是值得推广的,我认为有三大好处:1.摄影要熟悉相机的性能和熟练的操作;拍完后还要回家进行后期的处理,这就要学习电脑,这一切均需调动你的大脑细胞,所有的这一切,都会把一些疾病拒之门外。2.拍摄照片是非常辛苦的,待在家里是不行的,寻找拍摄对象,要爬山、要走路、要旅游,要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健身,所以喜爱摄影的老年人,个个都精神饱满、满面红光。所以说,摄影是最好的健身方式。3.钓鱼者有钓友,跳舞者有舞伴,同样摄影者有摄友。在公园里经常看到手持“长枪短炮”的摄友们聚集在一起,除拍摄外,他们谈天说地,唠唠家常,每天过的非常充实,这就是摄影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

冯一平认为,对于老年朋友提高摄影水平的途径是:首先是要多拍,过去有句名言,摄影师是胶片堆起来的,意思就是从量变到质变。退休后时间充足,出门相机不离手,看到什么就拍,不要太单一。俗话说熟能生巧。你拍的多了,经验有了,水平自然就上去了;其次是,参加摄影群或摄影网站,你就会发现,视野开阔了、朋友多了。除了能看到大师级的作品,还能发表自己的摄影作品,也能得到摄友的点评帮助,进步自然就快了。还有就是要学会电脑的图片后期处理,哪怕是学会最简单的几个技巧,也会使你的作品变的耳目一新。

冯一平最喜欢抓拍和舞台摄影,他认为,抓拍要相机随时带在身边,能拍下真实自然的画面。冯一平不赞成摆拍拍摄,让被摄者按照你的想法做动作,这种照片没有说服力,也不会感动人。这幅《草莓女孩》是在草莓园里抓拍到的,女孩是背影,边摘边品尝,一条细辫还搭在一侧,红帽、红草莓与成片的绿叶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照片的意境就出来了,这就是抓拍的魅力。

冯一平也喜欢舞台摄影,这也很需要抓拍的功夫。舞台演出灯光变化大,拍摄条件受到许多限制,如拍摄位置的选择,不能提前知道演员的走位,更不能影响观众观赏等等。但每次拍出美轮美奂的剧照,又使他激动万分。这幅《十里红妆》也是冯一平最喜欢的一幅,明暗对比,色彩对比和横向的构图,是这幅作品的看点。

冯一平退休后,定居在新西兰,所以现在拍摄的内容是以新西兰为主,主要拍的题材都是风景和人文。新西兰的自然环境优美,蓝天白云,牛羊绿丛,都会给照片增加了无穷的魅力,在这里拍摄人文题材的照片机会有很多,每年每月每周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供你选择。最主要的是这里人,对拍摄者都非常支持,再加上这里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真的是拍摄“大片”的福地,所以每年都有众多摄影旅游团来这里采风进行摄影创作。

收藏我的唯一

冯一平还有一个收藏的爱好,收藏的主要内容是邮票、外国钱币、奥运会纪念章、钥匙链、洋酒等。在他认为收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性情的陶冶。在冯一平的收藏品中,最珍贵的一个收藏品,也是世上的唯一。

冯一平回忆道: “1984年我国首次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央视派出6名记者到现场采访报道。当我的好友《中国集邮》杂志姚振亚社长知道这件事后,于是请刚刚完成中国发行的洛杉矶奥运会纪念邮票的设计者卢天骄,手绘4张纪念封送给了我。4张图案简洁明快,主题突出,充分体现了我国第一位女邮票设计师的创作风格。我如获至宝随身携带到洛杉矶,并在奥运会开幕当天,贴上了美国发行的一套16张洛杉矶奥运会纪念邮票,并在新闻中心盖上了1984年7月28日的邮戳,完成一套独特的纪念封。由于它的唯一性,我一直珍惜地保存至今。

活到90岁不是梦想

目前,冯一平已年过古稀,平常有一些颈椎和气管小恙外,与同龄人相比还算硬朗。之所以有如此健康的身体,首先应归功于摄影。他认为,摄影给予了他愉悦的心情,是摄影让他走出了家门,也是摄影让他用腿丈量世界,摄影也让冯一平学会了“高科技”。

冯一平有他自己的养生之道,据他介绍,要按时作息,绝不熬夜;要与社会发展同步,要看书报和科技信息,要关心国内外大事。冯一平还认为“微信”是个好东西,只要你进入了,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你的朋友多了,你的养生知识也多了。有的老同志认为不会拼音太难了,但是你可以用手写甚至用语音输入,一样能在“微信”群里遨游。

在健康上,冯一平认为当前老年人在养生保健上有一个误区,就是偏听偏信。现在网络的飞速发展,大家除了在官办媒体上得到相关信息外,自媒体和微信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许多自媒体发表的养生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夸大的,有时还是耸人听闻的。老年同志一味地看了就深信不疑,就去照方抓药,结果是没有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还破了财伤了身。所以,冯一平认为,要先有不良信息的辨别力,摈除适得其反的影响,坚持在正规的渠道学习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就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目前中国的平均寿命逐年增加,除去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提高外,冯一平表示,老年人要特別注意养生和保健,也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因素。希望中国的老年同志要树立长寿的信心,科学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要培养爱好,要广交朋友,不要抵触新事物。就目前的条件,老人们健康地有质量的活到90岁已不再是梦想。

推荐访问:艺术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