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简历封面

信息理论视野下电影改编短片的接受原理分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3 08:41:42   浏览次数:

自2015年开始,由电影作品改编而成的短片通过互联网迅速蹿红。成为“流量大户”的同时,也在两年内逐渐发酵成一种现象级的创作模式。它们在各大型视频网站上的转发量、播放量及具有交互性质的“弹幕数”都频创纪录,成为不容小觑的影视创作现象。其中,以解读的方式改编电影的“X分钟带你看完电影”最受欢迎。制作者之一的谷阿莫,在创作的当年便进入了《互联网周刊》影响力较广的“2015年网红排名榜”前30名。截至2017年11月,他运作了仅两年多的“优酷自频道”播放量已经高达2.6亿。在人气持续高涨的加持下,谷阿莫轻松获得3000万人民币的投资,开始了创意制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改编短片对电影进行的加工,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原作的构思和整体感,却产生了另一种审美。本文以“X分钟带你看完电影”(以下简称为“X分钟短片”)为样本,从叙事结构的变化作为切入口,借助信息熵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解释其受欢迎的原因。

一、 叙事的重构

“X分钟带你看完电影”是以电影片段加旁白的方式,在若干分钟内快速演绎电影原作的一种短片类型。它不深入镜头语言表述、图像语义展示等创作层面,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了叙事结构的改造及与之搭配的图像上。其对原作的叙事结构进行了线性化、视角全知化和细节筛选等处理。

(一)叙事线性化

“X分钟短片”重构原电影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使叙事呈现线性化的特征。以《七月与安生》为例,原电影从故事的结局开始叙述,中途穿插两位主人公幼年相识相知的经历,然后交替叙述他们长大后分分合合的生活,最后回到故事当下的现实。电影埋下了不少伏笔,设置了两次结局的翻转,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交叉交错,呈现出了典型的非线性叙事特征。电影纵横交错的叙事结构使这个青春故事衍生出互换人生的宿命感。而在谷阿莫的“5分钟看完2016又是三角恋的电影《七月与安生》”中,原电影开端处提前展示的结局及结尾处的虚构结局被直接删除。电影的叙事线被整合成一条,变成时间顺序的线性叙事,故事简化为三角恋情。对于本身就以线性叙事为主的电影,“X分钟短片”会删除穿插于主线中的非线性叙事元素,如“倒叙、插叙、闪回” 等。以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为例,原电影从摔跤运动员男主人公退役后工作开始讲起,叙述了他培养两个女儿成为摔跤手冠军的整个过程。在“小操大吐槽”“噜剧场”、谷阿莫等制作者的短片中,原作中的插叙和闪回被直接省略。

采用线性叙事,主要是因为其与身俱来的接受基础。雅克·德里达认为“线性叙述是一种自然主义再现观,已将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惯性而一直存在”。[1]正因如此,线性叙事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为短片奠定了接受基础。

(二)视角全知化

视角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的接受方式和审美效果。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与外视角。电影通常会综合使用三种视角,以控制控叙事的节奏并影响观众的接受。“X分钟短片”几乎全部采用了全知视角。全知叙述视角知道的信息比人物多,可以解释叙事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事情,方便旁白解说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全知视角有削弱了原电影的审美价值和趣味性的弊病。为此,伴随着全知化的视角,制作者会在短片的旁白中加入了类似“插科打诨”的元素,以增加短片的趣味性。

(三)细节筛选

改编过程中,制作者尽可能用简单的陈述句表达故事的核心,对电影中大量的细节进行了筛选,只留下了与故事主线有关的部分。在美国电影《神奇女侠》中,存在大量与战争、历史、政治、社会有关的细节,使这个跨越数千年、连接了古希腊神话与世界大战的故事暗含了人道主义、女性意识、国家意识形态、心理症候等诸多内容。大量的细节不仅让故事能自圆其说,也使电影能够面向更多类型或口味的观众,同时还为续集的拍摄提供了好几个方向。在谷阿莫的“5分钟看完2017哥哥想得到我怎么办的电影《神奇女侠》”中,细节的大量删除将背景化繁为简,为短时间叙述主角反战这条主线腾出了时间。细节的筛选处理也包括人物形象上的。在侯孝贤执导的电影《聂隐娘》中,女主人公表情和动作上的诸多细节支撑了整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短片中,人物细节或被直接删除,或被更直白简短的语言替代。

二、 传承评书艺术的形式魅力

对电影的叙事重构使“X分钟短片”继承评书的形式。评书,又称说书、讲书,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它具有口头文学的特征,通过演员一人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手段,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评书艺人既是演员又是作者,评书表演过程就是改编和二次创作的过程。与传统戏剧一样,评书的艺术魅力很大部分来源于它在艺术上形成的一套固定的程式和规范。尽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评书失去了大众的关注、成为小众品鑒的艺术类型,但其结构单纯、眉目清楚的演说形式和个人化的评议传统,仍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X分钟短片”对电影的叙事重构,目的就是要实现评书一样的形式特征,以延续评书的艺术风格。“X分钟短片”将原本需要铺陈缓出的故事情节以跌宕起伏的形式快速展示。当代评书大师单田芳的评书就以干净利落的快节奏著称。有学者评价单田芳的评书,说“它适应了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拍,一反过去艺人对游离主题的细节烦琐描述”。[2]“X分钟短片”的快节奏也同样是为了匹配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节奏。电视评书改变了更早的、故事情节主次并存的评书惯例,以情理为叙事逻辑加快了原著的叙事节奏。“X分钟短片”则在紧抓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基础上,简化了说理的过程和省略了对人物情感的渲染。

“X分钟短片”还继承了评书创作中个人化评议的做法。在对故事中人与事的评论方面,评书艺人通常在顺应社会主流观念的前提下进行自由发挥,“X分钟短片”亦是如此。但两者发挥的社会作用不同——评书遵循以史为鉴的文学创作原则,延续了由诗经开启的“兴、观、群、怨”的创作追求,发挥了娱乐和教化的双重功能;“X分钟短片”几乎将全部的重心都放在了娱乐大众上,以吸引人气为桥梁来获取资本的青睐,进而发展周边产品,向产业化迈进,对社会的作用更多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因此,“X分钟短片”的个人化评论会刻意避免说教的嫌疑,缩减反映社会现象和反思社会问题的部分。

“X分钟短片”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了跨媒介的创作与展示,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评书的表演形式,增强了艺术效果。评书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变化来增加内容的感染力,“X分钟短片”则以拼贴电影片段的方式,从视觉上强化了感受。图像与声音、文字一起组成了有旁白的影像叙事。电影的影像叙事创作涉及从技术到表意等多个层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影像叙事则停留在为述评内容匹配影视片段的操作层面上。这种简易的影像叙事创作为“X分钟短片”的量产提供了可能。

三、 信息量的减少与信息熵的降低

從信息理论的角度来看,“X分钟短片”对原作进行改编并使其具有评书的形式,最明显的变化是缩小了原作的信息量。当某种状态对于接收者来说是未知的,即是有信息量的,否则信息量为零。换句话说,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电影是一门艺术,蕴含着着大量的“状态”。电影故事的隐喻、细节的特殊表意、重复出现的意象、导演布置的特殊符号及主题意蕴等都是一种“状态”,等待着人们观影确定。电影与文学一样遵循“诗无达诂”,对于不同的观众而言,确定的状态不同,最后吸纳的信息也千差万别。可以说,电影作为信息源,释放了大量的状态召唤观影者确认,具有相当的信息量。“X分钟短片”则不同,它承载的信息是电影原作中围绕故事框架和基本主题的那一小部分。制作者的解读风格和个人选择决定了短片叙事的结构和规模,也决定了这一小部分信息的全部内容。制作者在“X分钟短片”中表达他想要表达的内容,传递他安排好的信息,以缩减后的信息量取代了原作可供自由攫取的、数量可观的信息量。

信息量的减少能表现“X分钟短片”叙事结构的信息特征,但无法直接用来解释其广受欢迎的原因。在信息理论范畴,有一个由信息量计算衍生出来的概念——信息熵。信息熵用于衡量信息的价值,能以价值的判断来说明信息源受到关注继而被接受的原因。香农把信息熵定义为离散随机事件的出现概率。当某个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越大,信息熵也就越高;反之,信息熵也就越低。同样的,对于一个系统而言,越是无序,信息熵就越高;反之,信息熵就越低。我们将电影原作与“X分钟短片”看作两个的独立系统:电影原作的创作会避免单一的解读空间,无序程度高,需要观影者动用大量的知识来确定其表达的内容,其熵值高;内容经由制作者消化后重构,叙事内容完整有序,其熵值低。对于信息熵低的系统,接收其信息而付出的代价就低,反衬出其性价比高。“X分钟短片”的高性价比在观影市场上被表述为“付出几分钟的时间代价,可以完成两个多小时电影的观看”,成功的吸引了大量对观影代价敏感、没有办法付出足量时间成本或影院票面价格的群体。其它的电影改编短片,其信息量及信息熵变化亦是如此,性价比高是它们普遍具备的信息特征。

四、 信息的接受与审美的迎合

降低了原作的信息熵、表现出高性价比的电影改编短片迎合了当下的时代风气——以实用主义为生存逻辑,对信息的嗜好和对信息低价高质的偏好。这一风气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让人们对直接的、有序的、能在短时间获得的事物产生偏好,对婉转的、间接的、需要时间逐步发掘的事物失去耐性。缺少审美的耐性,即是人们不愿意冒险花费可能沉没的时间成本。人们追求价值最大化,回避可能会产生的损失,审美趣味趋近“短平快”。“X分钟短片”正是符合这种“短平快”的审美趣味而被接受。

然而,电影改编短片的高性价比只是一种吸引点击的假象。电影作为第八类艺术,以形式的美与内容的深刻在现代社会中为人们匆忙而琐碎的生活现实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人们观影后的感悟,而不是信息传递的准确与高效。电影改编短片看似浓缩了电影的精华,凝练了信息,却违背了电影创作的艺术初衷,失缺了电影最为宝贵的艺术价值。它将故事的梗概和主旨用评书和娱乐化的方式进行修辞处理,呈现出的看似营养集中的信息快餐,实则为一道营养失衡的精神甜品。

当电影改编短片的制作与日俱增,在观影消费市场上表现突出并持续上升趋势的时候,制作方需要思考的不应只停留在短片的娱乐效果和人气吸纳的能力上,而是要深入其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层面,承接评书和电影作为传统艺术发挥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在疗治人们心理症候的同时完成有价值的创作。

参考文献:

[1]许江,吴美纯.非线性叙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4.

[2]杨佩琴.单田芳评书的艺术风格[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3):75-76.

推荐访问:改编 视野 短片 原理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