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经验

越出低谷,重振雄风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5 10:11:26   浏览次数:

编者按:吉林省吉林市的工业经济在全省的工业经济运转中,可谓举足轻重,经历近几年的发展,吉林市的工业经济越出低谷,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强劲态势。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吉林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肖万民同志。

吉林市的工业经济发展可谓风云激荡,花开花笑。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吉林市如今已成为一个东北人引以自豪的新型工业城市。

一、 重振雄风 ,缘于龙头舞动

说起吉林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态势,不能不提吉林市委、市政府所做的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一)政府抉择,扭转全市经济窘境。吉林市是建国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型工业城市。早在“一五”期间,国家就在这里投资兴建了众多以化工为主导的染料厂、石化厂等大企业,为吉林市工业经济注入了活力,为吉林省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曾几何时,大企业主宰着城市的经济命脉,就当时的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来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公司10万职工实现利税10亿元,上缴全省财政的数额占全省贡献率的1/4。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已经运行三、四十年的设备已进入更新期,设备老化、产品老化、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存量资产闲置,效益下滑,众多的问题摆在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面前。

如何盘活这些国有企业的有效资产,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成为诸多改革者一道难解的题,在多年的实践中,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看出了企业潜在的能量。他们坚信,只要把这部分存量资产“盘活”,定会为全市经济腾飞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解放思想,确立城市价值观念。吉林市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在“一五”期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观念主导下,奠定了吉林市基础工业城市地位,形成一种重工业偏重型的工业格局,但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单一型的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已逐步形成了一种发展障碍。

直至10几年后经历“放权让利”等诸多改革阶段以后,吉林市委、市政府一班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工业与城市产生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新一届的领导班子确立全方位深层次的工业振兴开放观念,抓住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突破。

从城市发展的视角认识,吉林市作为一个欠发达城市,表现的是一种结构先天单一、后天又无力快速崛起的窘境,这一系列矛盾就象一条条绳索一样束缚着工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吉林市委、市政府作为引导全市经济走向兴盛的最高领导机关,近年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伸出一双扶持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手”,为全市工业经济振兴作出了许多积极有益的贡献。不论是曾担任过吉化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的现任市委书记宋忠民,还是市长刚占标,主管工业的副市长肖万民,可谓对工业经济无一不是行家。他们以一种战略家的眼光审时度势,把城市视为一个经济概念,确立城市要投资的价值观念,从城市发展谋划工业,从资产层面运作企业,从投资角度谋划工业,这个极具理性而又不乏“设计”色彩的工业观已成为吉林市推进工业逐步走向成熟的理论思想基础,为全市的经济腾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 果断抉择,归于措施带动

1998年以来,全市为破解资金瓶颈,市委、市政府把解决投资问题的重点放在了与国际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的合资合作上,通过招商来解决老企业重组和新项目上马的资金问题。吉林明城钢铁总厂曾是一家负债高达3.8亿元的停产企业。2001年4月,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促成了这家企业与唐山建龙钢铁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并组建了吉林市建龙钢铁公司。新企业成立后,建龙集团投资7.5亿元,对原有设备进行了改造,很快形成年产100万吨热轧带钢生产线及配套项目;吉诺尔电器集团公司逐步跌入低谷,2001年1月正式破产以后,经市政府一班人多方运作,于2002年9月正式与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签定并购协议。并购后,吉林科龙公司当年恢复年产20万台冰箱的能力,二期改造后产量能增加至50万台。

按照“盘活存量必须放大存量”的思路,吉原钢管公司、吉林钢铁公司、吉林水泵集团、吉林西关电厂等10家老大难企业相继启动。在与大企业、名企业的合作上,吉林市接连实施“先租后破再售”、“先租后售”、“先破后售”、“直接出售”的方式和程序之后,曾被认为一盘“乱棋”的工业经济开始全盘活起来了。

但仅仅解决存量不足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跨越。对于这一点,市委、市政府的思路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全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个既定目标,根本途径是实施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抓好一批机制新、起点高、市场化运作的大项目,这是跨越式发展的牛鼻子。在重点项目建设上,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手段,不断构造资金支持平台。总投资为29亿元的燃料乙醇大型项目,是国家“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从2001年9月开工建设到现在已完成投资近13亿元。中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在去年8月份甩掉连续66个月亏损的“帽子”,当月实现利润2600万元。在市委、市政府的协调和中油集团的支持下,吉林石化现在已经全面启动了5年的“滚动发展”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再过3年到5年,吉林石化的炼油和乙烯规模将分别达到600万吨/年和100万吨/年。届时,吉林石化将成为中油集团最大的化工基地。“十五”百项重点工程在吉林市目前已竣工投产50项,累计完成投资12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已经开工和准备开工的项目47项,总投资332亿元,这些项目的建成,将极大地拉动吉林市工业的发展,成为老工业基地的新希望。

三、 良性效应,成于能力打造

经过努力,目前,吉林市的工业经济出现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全年工业经济的速度、效益和投资都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体现为“三个增长,两个下降”。

“三个增长”即:一是速度高速增长。全年工业销售收入和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等经济指标均较去年同期有高的增长;二是效益大幅增长。全年扭亏增盈15亿元,结束了自1997年以来连续6年亏损的不利局面;三是用电量快速增长。全年用电量达到75亿度,占全省用电量的三分之一。

“两个下降”即:一是亏损面由2000年的35%下降至现在的29%;二是应收账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下降6.7个百分点。

回顾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总的讲是坚持开放性思维,市场化方式运作,深化体制创新和产业创新,实现了大招商、大投资和大重组。

(一)转变观念,壮大支柱产业。几年来,吉林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四四二”产业格局,把石化、汽车、冶金、农产品加工逐步确立了全市支柱产业。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政府主导型经济在吉林市是一大特色。以市长刚占彪、副市长肖万民为首的市政府一班人,眼光向外,足迹踏遍了广东、浙江、上海、福建等地,庞大的招商引资队伍和诚恳的行为令对方赞叹不已。掀起了新一轮的亲商、引商、重商、富商的招商引资高潮。

(二)走近大集团、靠近大集团,搭建发展的梯子。每年政府一班人主动登门拜访中石油,争取新项目;每两个月与一汽高层人员会面,研究全市汽车工业发展问题。如今,冀东水泥兼并松江水泥、广东科龙并购吉诺尔、唐山建龙集团并购磐石明城钢厂等一批以国内知名的大企业参与投资重组的新企业不断生成和发展,对全市经济建设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另外,他们还把眼睛瞄向外企。如世界五百强之一的荷兰飞利浦半导体公司与吉林微电子有限公司合资合作协议于2003年11月25日正式签约,使全市工业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再添亮色,奏响全市企业融入国际大市场的序曲。

如今,对于正处在蓄势育能的吉林工业经济,他的发展态势已逐渐引起国人的关注,一大批企业重现生机和活力。吉林市,这个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而今正在书写着富于活力与激情的篇章。

推荐访问:越出 重振 雄风 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