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入团申请书

慈善的终极意义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09:54:41   浏览次数:

2018年夏季最为流行的电影当属《西虹市首富》了,影片最后主人公王多鱼夫妇决定将其继承的几百亿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引起了人们对慈善以及财富终极意义的沉思。慈善,究竟是富人的专利?还是“慈善就像呼吸一样正常”,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生活中的必需?

曾有人这样定义慈善: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该定义非常准确,强调了慈善是内在仁德与外在善行的统一。慈善在英文上有两种表达-Charity和Philanthropy,Charity和Philanthropy有细微的差别,Cha rity最初是宗教词汇,本意为“爱”,最初是指教会对穷人和困苦之人的救助,Philanthropy源于古希腊语,本意为“人的爱”,主要指民间个人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与公益事业的捐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慈,爱也”,它尤指长辈对晚辈的爱抚,即所谓“上爱下日慈”。《国语-吴》中“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的“慈”即为此意。“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即《说文解字》中所解释的“善,吉”,后引申为和善、亲善、友好。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曾经这样概括:什么叫慈呢?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讲的是纵向关系;什么是善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善,讲的是横向关系。什么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

可见,中外都强调慈善是对民间社会资源的一种有效、合理的重新配置和开发,用于救助不幸人群的一种活动。慈善的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人们内在善良的心灵满足和外在利益的驱动。具体而言,慈善具有如下意义:

慈善是个人幸福和快乐的源泉对人性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探讨是人类思考的永恒话题,中外的先贤和当代的哲人至今也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但对于人性都有向善和利他主义的动机恐怕争议不大。社会对于那些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节俭助学的人士给予赞赏和高度的肯定,而对那些只顾自己、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不闻不问的人则给予无情的指责和鞭挞。慈善不仅使个人可以获得社会的赞赏,而且捐赠者也会获得内心高度满足,成为个人幸福和快乐的源泉。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妻子梅琳达-盖茨建立了比尔&梅琳达盖茨慈善基金会,基金会致力于减少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现象,侧重于改善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健康状况,减轻赤贫。比尔-盖茨说:“挣钱与捐钱都是很大的责任,也同样让人享受”。老牛基金会创始人牛根生也说:“一个人快乐的多少就看爱你的人数有多少。”

慈善将会使企业家更有智慧、更加富有有人说,“接受是人性,但施出是神性”。加利利湖被称为以色列的生命之湖,它是约旦河的源头,湖水一直在注入约旦河,千百年以来湖中仍然盛产鱼类。而毗邻加利利湖的死海则一直接受四周河流的水源注入,但蒸发很快,成为世界上含盐量最高的湖泊,没有鱼类生存。这两个湖泊形象地注解了“施比受更加有福”的理念。洛克菲勒、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人是献身公益的典范,他们是慈善与财富领域“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一马太效应的完美诠释者。企业家进行慈善捐赠,其思维和心胸超出了普通人的视野,使其更加充满了智慧,使其商业决策更加具有大局观、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

慈善是家族財富得以传承的基因和密码企业家创业难,但守业和传家更难,我国历史上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对于第一代家族产业的创造者来说,他们深知创业的艰难与不易,也深知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太多人的帮助与支持,因此他们会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特定人群进行回报和馈赠。但家族财富的继任者二代、三代缺乏一代创业者的艰苦创业体验,他们认为继承父辈的财富和地位理所应当,也就没有财富的施出与分享、只有享受与挥霍,这样的财富是很难传承下去的,“富不过三代”也就成为我国传统社会家族传承不能冲破的“魔咒”。因此,财富和慈善是一对双生子,富二代也好、官二代也好,必须变成善二代,如果不善,财富是不能传承下去的。

慈善是企业家与社会、政府形成良好关系的桥梁中国企业家的成功,不能简单归结于企业家善于抓住机遇、艰苦创业等个人品质和能力因素。对于绝大部分依法经营的企业家来讲,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高素质而又低薪的劳动力、较低的劳动保护和环境负载成本,都为中国企业家的崛起提供了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支持和机会。同时这些企业家对社会、劳动者、环境形成了“负债”,而通过慈善回报社会,使得这些企业家与社会、劳动者形成良好的关系,也使企业家与政府形成“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

推荐访问:慈善 终极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