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入党申请书

叶景林:战士心中的明星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3 08:42:56   浏览次数:

生前他评说别人的故事,走后别人述说他的事迹;生前他给人们带来欢笑,走后人们传颂他的精神。

他就是战士心中的明星:沈阳军区话剧团曲艺队队长、著名评书艺术家叶景林。

生命的绝唱 艺术的辉煌

2001年2月12日,已被病魔折磨得很虚弱的叶景林,硬挺着随队来到某直升机团。他冒着严寒为机场上的官兵表演完自己创作的评书《人命关天》后,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候,直升机团的汤政委走上台来扶住叶景林,哽咽着说:“同志们,我替叶老师谢幕了。大家不知道,叶老师已经到了肺癌晚期……”

台下一片寂静。继之,眼噙热泪的官兵全体起立,为这“生命的绝唱”长时间地热烈鼓掌。

这是叶景林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后下基层的第八场演出,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场演出。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坚持着,奔波着,把欢笑、把真情、把爱心奉献给他所挚爱的观众。

叶景林一生有两大愿望:一是在中央电视台播一部长篇评书;二是让“面包车艺术团”演遍白山黑水间所有军营。第一个愿望就要实现了。中央电视台《电视书场》的编导已为他选好了场地、搭好了布景,评书《中国:向贫困决战》,已试录了3集。然而,为了实现第二个愿望,他毅然把生命的终点镌刻在基层的舞台上!

哪里艰苦哪搭台 哪里有兵哪里演

为了少给基层部队添麻烦,叶景林经与队友们商量决定成立一支小分队,专门到偏远边防海岛演出。1994年4月1日,“面包车艺术团”正式成立。

他用自家多年积蓄的10万元钱购买了一流的音响、灯光;把自家的房子滕出两间作办公室,叶景林还动员妻子把工作给辞了,来队里义务帮忙。

此时,叶景林定下了宗旨:“多给官兵送欢笑,少给基层添麻烦”;明确了服务模式:“行军一台车,吃饭一张桌,演出一台戏,送兵一片情”;立下了铁规矩:“哪里艰苦哪搭台,哪里有兵哪里演。”

组建不久的“面包车艺术团”来到大连陆军学院演出。

10人“小队”居然演了两个多小时,“太精彩啦!”学院决定:聘全体演员为兼职文化教员,颁发聘书、校徽,用“阅兵式”为他们送行。

1995年4月。他们来到一个偏远的仓库演出,听说180公里之外还有一个分库,战士们常年看不上电视,叶景林带着小分队去了。不巧,面包车半路“抛锚”了。叶景林与队友们走了6个多小时通往分库的沙漠路,13名官兵和两名驻地群众早已守候在远远的道口旁。

从漠河向北40多公里,有一个老金沟通信线路维护站,人称“北方第一哨”,士官张润山带着妻儿驻守在这里。

1995年的最后一天。叶景林带着队伍,趟着没膝深的雪,艰难地来到这个远离人烟的“夫妻哨”。

走边防、下海岛、钻山沟、进灾区。叶景林从艺近30年,演出2000余场;每年带领“面包车艺术团”下基层,行程20多万公里,7年演出480多场。

1998年夏秋,“三江”告急。沈阳军区10万官兵赶赴抗洪前线。叶景林买了200多袋咸菜、10箱面包,带队出发了。从嫩江到松花江,他们奔走12天,行程千余公里,演出13场。由于连日劳累,叶景林高烧达40摄氏度。他一边输液一边演出,直到昏倒在大坝上……

1998年,中国文联授予“面包车艺术团”“德艺双馨”匾牌,沈阳军区为他们记了集体二等功。

基层需要就是路子 群众欢迎就是方向

一个寒冷的冬日,叶景林在军区《前进报》上看到一篇报道:医学研究所一位防冻专家,为了给边防部队官兵和当地群众治疗普发性冻伤,在17岁的女儿患白血病临终前,都没有顾上回家看一眼。“爸爸!”“爸爸!”——孩子在一声比一声微弱的呼喊声中闭上了双眼……

看到这儿,叶景林哭了。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憋了九天九夜。评书《回家》就这样诞生了。

1996年,《回家》获全军首届新作品一等奖;次年,又被评为全国曲艺一等奖。

2000年,叶景林的评书《人命关天》,获中国曲艺最高奖项“牡丹奖”创作、表演双奖。

从一个初中毕业生到国家一级演员,叶景林走过了不同寻常的艰辛之路。入伍前就他拜师于著名艺术家王印权、刘兰芳夫妇,后又拜师袁阔成。他始终记着王印权老师的指点:“再好的演员顶多是一只虎,如能自编自演,就如虎添翼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付出了比寻常人更大、更多的努力和拼搏。

1982年,妻子孔宇因早产被送到医院监护室。这时,正好叶景林从部队演出回来,了解到一名不到20岁的战士为保护旅客的安全,冲上铁路排除险情,壮烈牺牲了。英雄的壮举使他激动不已。叶景林在医院走廊里写完了《闪光的青春》。

1987年春,大兴安嶺发生特大火灾。叶景林一到火场,就盯上了满脸大胡子的某师师长吴长富,跟着他转战火场,跟着他扑火打火。火灭了,《大胡子传奇》也创作出来了。

“不到官兵中,我找不到感觉;不说兵段子,我出不了激情。”叶景林当过3年通信兵,吃过不少苦,成为专业演员后仍坚持深入生活。因此,他最知道战士需要什么。

写兵演兵讴歌兵。叶景林一生共创作60多个评书段子,50多个获奖。

1998年5月,26万字的《叶景林评书选》问世。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兰芳在序言中写道:叶景林的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弘扬爱国主义,启迪人们灵魂,是当代短篇评书的精品。

台上演好戏 台下做好人

那年春天,一封告状信从总部转到沈阳军区:叶景林下部队演出收“红包”,还当面数一下,给的少,就给扔喽……

纪检干部调查走了一圈,没发现叶景林的“问题”,却发现了一个精“艺”更重“德”的典范。

原来,叶景林带队到沈阳附近的一座军营演出结束后,非要回家吃饭。部队领导过意不去,就给他们每人一个内装50元的信封,聊作“误餐补助”。叶景林推不掉,临走时,又偷偷地放在了会议室的桌子上。

叶景林不是不缺钱。妻子至今待业,母亲住在14平方米的简易房。

叶景林不是挣不着钱。只是他“心思”没往那上转——

一年春节前,一家星级饭店找到叶景林,让他给编个幽默段子,除夕夜演一场,不但报酬丰厚,还送一张全年免费就餐的“金卡”。叶景林谢绝了盛情邀请,带队下了边防。

“咱当兵吃的是军粮,穿的是军装,拿这样的钱我心里不安!”挣钱的舞台没拴住他,可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辽宁法库、康平、昌图三县交界的贫困乡,叶景林却进行了7天义演。30多名贫困学生用上了曲艺队演员们赠送的文具。叶景林还来到三合屯残疾人姜洪祥的家,买来米面油,并一样样亲自扛进屋。

那年,沈阳电视台春节晚会给叶景林安排了一个评书节目。叶景林却极力推荐队里的青年演员句兆杰,还一字一句地帮助他推敲作品,并建议他起一个易记、上口的艺名——“句号”。句号就是在这台晚会上演了小品《考演员》而一炮打响的。

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曾多次提出调叶景林去工作。叶景林也曾想过辞去队长职务,把女儿叶子带进北京。可一走上舞台,一听到战士的掌声,他的打算就动摇了。

2000年,叶景林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的中青年艺术家”。

2001年,沈阳军区授予他“学雷锋荣誉章”,为他记一等功,同时号召全军区官兵开展向叶景林学习的活动

……

2001年3月28日夜,叶景林在昏睡了18天后,溘然长逝。前一天,3月27日,正是他48岁生日。

他走了,是穿着那件挂满军功章的演出服走的。

暮春时节,“面包车艺术团”又出发了——带着老队长未竟的事业和生命的重托,走向白山黑水间的座座军营,走向辽阔关东大地上的村村寨寨……

(摘自《人民日报》原标题为《长留欢笑在人间——追记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叶景林》)

推荐访问:战士 心中 明星 叶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