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入党申请书

分享思想 享受课程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9 08:40:32   浏览次数:

2006年10月末,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及课程与教学系、香港教育研究所、台北教育大学、吴凤技术学院、淡江大学联合主办,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协办。来自海峡两岸的34位课程专家、300余名教育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以“课程实施”为主题,围绕“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地方、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三个专题进行研讨。

论坛筹委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简要地回顾了大陆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课程改革风雨兼程,特别是近一两年来,从改革之初大张旗鼓地推进到如今形形色色的“评议”,有关新课程的话语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种种问题开始原原本本地浮现出来,在某些地方,新课程改革甚至有举步维艰之虞。他强调,面对种种困难,我们要从课程人的学术良知和社会责任出发,不仅要分享好的经验,同时也要理性地回应凸显出来的问题,特别要讨论课程执行力和课程评价等重大问题。

大会邀请台湾吴凤技术学院欧用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黄显华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坚教授做大会主报告。三位教授分别报告了他们在课程实施的叙说研究、课程实施的评鉴研究以及网络背景下的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和实践成果。接下来的研讨形式多样,报告会、主题交流、会场互动、嘉宾答问、成果展示等精彩纷呈,与会代表围绕论坛的三个专题,彼此分享思想,享受课程。

一、理论探讨:

基于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个方兴未艾的议题,在课程改革进入“森林腹地”之时,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与会专家从课程实施的学理建构、影响因素、政策策略、文化分析等视角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反映出两岸三地关于课程实施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于课程实施的学理建构,与会专家或基于现象学、批判理论和后结构主义的观点,或基于课程美学的论点,或基于知识教学的视点,或基于理论转向的研究焦点提出了各自的建构路向。有专家认为,从现象学、诠释学、批判教育学和后结构主义的立场来看,课程实施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统整起来,它不再是官僚的概念,不再是行政人员对教师专业的控制。课程实施有赖于教师沟通能力与反省能力的提升,它是教师的“情境的实践”。就课程实施的特质而言,课程实施具有叙说的性质、对话的性质、美学的性质,课程实施的过程即“解构文本”与“即兴演奏”的过程。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邀请教师一起来说故事——说课程实施的故事,说课程改革的故事,让教师用丰富的、叙述的语言,来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学习,进而创造出自己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新的、充满人性化的故事。

关于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与会专家集中讨论了教师情绪、教师心理变化、课程资源、教师角色调适、学生参与度等方面的因素。关注教师的个人因素是近来课程实施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然而,现有的研究中有关教师个人因素的分析基本上秉承了认知主义的研究取向,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认知领域,如教师的知识、信念、理解等,对教师的情意因素关注较少。有专家从教师情绪的维度来分析课程实施,认为教师情绪研究可以测量课程变革的实施程度,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对教师来说,教学是一种情绪实践,涉及大量的情绪理解和情绪劳动。课程实施会引起教师权力、地位的变化,会影响教师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会导致教师产生支持或抵制变革的情绪。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绪关系是课程变革的过滤器,影响着教师对学校组织结构、新的教学法和课程规划的感受。因此,课程实施并非只是理性的认知过程,变革规划者必须考虑教师在实施中的体验、感受与情绪。

在课程实施的政策策略方面,课程改革政策执行、课程管理机制与策略、课程改革实施策略等问题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有专家基于政策执行力与课程实施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当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执行政策的能力不足除了一些人的“不作为”之外,“不知道如何执行政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应该从研究与开发、组织与落实、协调与支持、评估与督导四个环节概括和阐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执行课程改革政策的一些主要行为,进而提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政策执行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关于课程实施的文化分析,与会专家着重讨论了文化制约现象及其原理、学校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与对策、自我负责的课程文化与社会创新等问题。有专家认为,课程实施实质上是一个有机的文化继承、交融与创新过程;应形成正确的文化尊重态度,进而在课程研发与实施中建构和采用“文化创新是着眼点、文化交融是着重点、文化传承是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新型文化原理与方法。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学校的课程实施需要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寻找对策,应该以“和合”“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等思想来分析并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二、专题交流:

基于地方与学校

地方、学校如何推进课程实施以实现教育创新,是鲜活的理论问题,更是复杂的实践问题,为此,论坛开辟专题,邀请专家言说。来自海峡两岸的课程专家学者交流了各自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有的从地方课程规划着手,有的从学校课程实施的现状切入,有的从课程实施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剖析,提供了相应的问题反思和对策建议。

首先,与会专家从理论和案例两个层面对学校课程规划、校本课程剪裁试验计划、学校课程实施的条件与状况、课堂教学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专家介绍并分析了香港校本课程剪裁试验计划的成功要素。该计划来源于一个将学生分成五组的报告,其中第五组学生是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目的是要帮助这些学生获得发展。该计划通过重整课程、因材施教,使课程成为学生愿意学、可以学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管理者与实践者的积极投入以及领导者的有力支持。课程实施必须考虑其脉络,尤其是实践者的经验和实施对象的接受程度,否则难以有成效。也有专家以大陆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的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为个案,探讨和分析农村学校课程实施的特征、影响因素及需要的条件,以及提高课程实施效果应采取的措施。

其次,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也成为论坛关注的重要议题。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教研活动、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究竟缺什么、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等问题引起了与会专家和参会代表的热烈讨论。有专家认为,听课与评课、组织公开课与师徒结对等日常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些活动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要使听课与评课由关注技术、形式、理念向关注行动转化,由重在表现向重在改进转变,使公开课成为评课研讨活动,形成固定与不固定相结合的教师群体,拓展“一对一”的带徒形式,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标渗透到日常的教研活动中。也有专家认为,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缺的不是日常教研活动,而是如何应对在专题研习中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难以整合过去的经验,对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习缺乏信心,难以适应师生关系的变化等。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要以教师的需要为起点,兼顾教师个人的学习需要、过去的经验以及教师固有的和需补充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同时,要通过校外伙伴协作来改变教师所处的生态环境与情境脉络,拓宽教师的创造空间。

三、课程对话:

基于学科与课堂

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各学科以何种样貌呈现新课程、教师如何叙说自己的课程故事,这些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课程学者都关注的话题。论坛通过对话的方式,使专家、教师畅所欲言。

一是关于语文、数学和人文社会科课程的改革与实施问题。有专家对香港初中中国语文科课程变革的实施状况、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析,认为这一改革在学生、教学、科组和学校四个层面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其中课程领导、教育政策、教师出色的课堂教学和课业设计以及对学生的鼓励是重要的成功经验。但实施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时间不足、评价滞后、课程资源的局限、部分教师的观望等。专家建议在教师培养及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开发、推广革新和选择实施课程的策略等方面加以改进。也有专家分析了上海和香港两地中小学数学课程的五个共同特点,即构建数学课程的三维整体目标,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将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加强数学学习与现代技术的整合。

二是关于课堂教学问题。学者们分别从课堂教学观察、寓美感于教学、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内容创生、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交流。有专家指出,在实施层面上,新课程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它甚至成为新课程的生命线。他认为,从发展的维度来看,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而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获得发展。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确立三维目标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也有专家以切身的教学经验为例,叙说别样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为美感经验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教师应该运用多元感官学习策略培养学习者“看见”的能力以及发展学习者不同的智能,研究者应该关注学习者的美感经验、教学节奏与师生关系。

四、经验分享:

来自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活的实验场,在学校中生成的经验是课程实施研究与实践的生生不息的源泉。论坛接近尾声时,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以“课程成就师生”为主题,展示了两个数学课堂教学片断以及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三年来的“丰收之旅”。

课程实施最终要落实到师生身上,要通过课堂教学得以体现,而课堂上师生的表现又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成效。安吉路实验学校的两位教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现场执教小学数学课与初中数学课,虽采用了不同的课堂建构方式(特级教师骆玲芳通过创设“猜位置”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家共同探究“数对”的概念,另一位教师则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坐标”的知识),但异曲同工,都展现出基于学生生活的、互动的课堂生态。这样的课堂教学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安吉路实验学校通过图片、报告、演出、现场展示等方式展现了全校师生进行课程规划与实施的心路历程。他们以“关爱、卓越、引领”的理念开启课程改革的“破冰之旅”,从学校课程制度的革新到学校课程规划,再到课程实施与革新,涉及课程方案制定、有效教学、发展性课程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学科内容改进、课程纲要撰写、听课评课制度变革等内容,全校师生参与行动,呈现出“课程成就师生”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们的成功实践让与会者真切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活力与希望。

推荐访问:思想 课程 享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