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分析材料

成竹在胸,形之于手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3 08:51:21   浏览次数:

摘 要: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复杂的、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它要求艺术家通过自身的思想情感、审美倾向和明晰的创作动机来创造出一个鲜活的艺术作品。这个“孕与内、形于外”艺术创作过程也是指艺术家将自身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对生活的认识,在脑海中营造带有艺术家特有的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并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因此,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活动,无不反映出艺术创作活动的特殊性,归于艺术门类中的艺术设计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过程。

关键词:艺术创作;生活体验;想象与构思;艺术表现

艺术创作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而且艺术也是一个“活着”创作过程,从总体上来讲,艺术的创作主要经历了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这三个阶段。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形象的概述画家创作的全过程。其中“眼中之竹”是说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艺术家应当将自己全身心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当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用自己强烈的创作情感做养料,与现实生活素材相遇,并在心中种下一颗随时都可能萌芽的灵感种子。所谓“胸中之竹”则是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艺术家强烈创作欲望的种子开始萌生并茁壮生长,在头脑中形成了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从“胸中之竹”到“笔下之竹”是将“成竹”的意象进行审美创造,变成可供观赏的艺术形象,这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结出的硕硕果实。所以,艺术创作规律是有迹可循的,它对我们当代的艺术设计创作过程有着指导意义。

一、观物取象——在生活中找寻艺术创作的源泉

艺术创作过程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过程,而这种想象的萌生来自于对自然现实的感悟。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重点是学会“观物”,它可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内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被生活中的具体形象所感动,萌生出一种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在艺术体验中只有“师法自然”,得其理,尽其态,在观察体验和生活实践中贮存下大量的审美表象做材料,融入胸中,艺术想象这匹旷达不羁的天马才能飞翔起来,大量的艺术创作实践足以证明这一点。苏轼的“君不见韩生自言无所学,厩马万匹皆吾师”也强调要想显示自然的本真面貌和情况,就必须专研自然,體验生活,以自然为师。

可见,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又为生活中审美表象所感动,就必然产生升华、要求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别人,形成的这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冲动就是创作欲望的心理动因。艺术家往往能从细枝末节中发现事物典型的美,在艺术家眼中,最细微的事情也值得被一点点发掘和认识。这就需要艺术家有及其敏锐的观察力,超乎常人的艺术发现和感受能力。

二、构思孕形——在头脑中酝酿、构思审美意象

当艺术家有了艺术体验,获得了并且萌发了创作的冲动,正式的艺术创作也就开始了,这也就是艺术的构思活动。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是一种复杂、艰巨的精神活动。对于艺术构思活动来说,多种心理审美因素都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艺术家的诸多心理因素中,“想象”和“情感”占据统治地位。黑格尔曾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也认为“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活动”。正如,顾恺之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描写了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想象力,作品有着妙不可言的美感。

在艺术构思中,不光要有“想象”的力量,还要在意象中凝结自己的“情思”,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此来创造一个艺术意象。优秀的艺术家总是能将从生活中得来的闪着光的素材按照创作主题的需要进行创设情景,塑造人物,随物赋形。“我见青山多明媚,青山见我皆如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都是情景交融、借物传情的例证。除了想象与情感之外,构思活动中有诸多的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和融合,以此来塑造一个天工争巧的艺术意象,因为思想活了,作品也就活了。

三、形化于手——通过物质手段物化为艺术作品

艺术表现是艺术构思活动的延续,是整个艺术创作活动的完成,其结晶便是艺术作品。谓之“艺术表现”则是艺术家借助物质材料,通过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段把审美意象物化成艺术形象的过程。即艺术形象是艺术传达的最终目的和成果,是艺术创作活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的物质表现。这就比如画家需要笔墨笔墨纸砚,建筑需要水泥砖瓦,雕塑需要乌木青铜,现代设计需要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支撑,如此才能完成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应该不止于“成竹在胸”,“胸中之竹”至多是一个审美意象,要想把“胸中之竹”这个审美意象转化为可供欣赏的审美对象,还需要一个艺术表现的过程,这也就需要艺术家将心中的艺术意象通过物质手段转化为“手中之竹”,即附丽与一定物质手段的艺术作品。

如果说“成竹在胸”讲的是意象的构思和孕育,那么“形化于手”讲的就是艺术表现的功力,这是一种物化构思和审美意象的本领。在艺术表现过程中,艺术家应该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艺术工作者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辛勤的训练。如曾巩《墨池记》中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江西临川城东临池学书,常年累月,坚持不懈,以至“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说明,只有经过呕心沥血、绞尽脑汁的训练,才能高度自由和娴熟的掌握艺术技巧。

结论

综上所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彼此隔绝的,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艺术家在整个艺术创作活动中起着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艺术家追其所见,凝思结想,把理想、信念、情感倾注到艺术创作中,创作就有生命力的、鲜活的艺术作品。最后,我们创作的作品应该具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趣,创造就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品。不断的深入了解艺术创作的原理,不论对研究文学和艺术作品,而且对现代艺术创作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济川、郑艳.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3]徐福源,孟光伟.学校之识—视觉文化特色建设[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推荐访问:成竹在胸 之于


[成竹在胸,形之于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