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先进事迹

远战重锤美国海军重提研发“战斧”反舰巡航导弹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30 09:07:36   浏览次数:

近日,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海军意图重新研发反舰型“战斧”巡航导弹,以重构美国的制海权,应对潜在对手国家海军实力的快速发展。如果这一措施得以落实,那么意味着未来美国海军对海打击体系还将增加一位重量级成员,无论对美国海军自身还是潜在对手国家海军,其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可小觑的。

谈到美国海军的主力反舰导弹,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捕鲸叉”家族。然而,在2012年好莱坞科幻大片《超级战舰》中,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约翰·保罗·琼斯”号与外星战舰进行“方格对攻战”时,使用的却是另一种射程和威力更加强大的型号——BGM-109E“战斧”反舰巡航导弹,其大展弦比折叠弹翼是最为明显的识别特征。这也是近年来公众对于“战斧”反舰巡航导弹唯一直观的印象。

说起来,“战斧”反舰巡航导弹堪称“战斧”家族最早的三位元老之一。1972年,由于未能在第一阶段战略武器会议协议上与苏联达成限制600千米以上射程巡航导弹的共识,美国随即决定研发新一代巡航导弹。美国海军的反应速度最快,第一时间提出研制海上发射巡航导弹(SLCM)的计划。1976年,美国海军宣布通用动力公司为SLCM的主承包商,编号定为BGM-109。日后彻底改变战争形式的“战斧”巡航导弹家族由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战斧”巡航导弹家族最初研发的三个型号分别为BGM-109A对陆攻击核巡航导弹(TLAM-N)、BGM-109B反舰巡航导弹(TASM)、BGM-109C对陆攻击常规巡航导弹(TLAM-C)。这三种导弹基本满足了当时美国海军对海上和陆上目标实施远程精确打击的要求。尤其是BGM-109B的研制成功,使得美国海军拥有了在射程上可以与苏联海军媲美的远程反舰导弹。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苏联海军研发并装备了第二代远程反舰导弹P-500“玄武岩”,其射程达550千米,常规战斗部质量750千克,是当时用于攻击美国海军航母的最强利器之一。同时期,美国海军装备的“捕鲸叉”系列反舰导弹中,射程最远的RGM-84C也仅有124千米。

虽然对于当时的美国海军来说,其对海打击主要还是依靠自身强大的舰载航空兵,而非水面舰艇和潜艇搭载的反舰导弹。但是在冷战时期针锋相对的海上对抗局面下,多一种对敌方舰艇实施远程打击的手段还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海军以航母和万吨导弹巡洋舰为核心的远洋作战编队的日益壮大,美国海军已经切实感到海上力量的天平正在逐渐向苏联倾斜。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继续发展“捕鲸叉”系列反舰导弹的舰射型、空射型和潜射型、并不断提升射程外,美国海军对于BGM-109B反舰巡航导弹也寄予厚望。

BGM-109B的最大射程为556千米,比“战斧”家族的其他型号小了不少。这主要是因为“战斧”家族的所有型号在设计之初就要求保持一致的气动布局、外形尺寸、发射质量,发动机和助推器也要实现通用化,通过更换制导舱和战斗部舱以及调整燃油舱的长度和装油量来满足不同的作战需求。BGM-109B相比其他型号,为了适应反舰作战需要而配备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和454千克高爆穿甲战斗部占用了较多的弹体空间,使得载油量只有127千克。与之相比,BGM-109A的载油量高达556千克,最大射程达到了2500千米。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技术的发展,美国海军也对BGM-109B做进一步改进,并充分利用了其他“战斧”型号发展的成果,由此产生了第二代反舰巡航导弹BGM-109E。与BGM-109B相比,BGM-109E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是换装高爆活性镁壳战斗部,使得导弹在击穿舰艇壳体并在其内部引爆时,具有纵火燃烧的功能。这样一来,即便是战斗部威力不足以击沉苏联海军某些万吨以上的巨舰,如“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等,也可以依靠爆炸引发舰体内的大火来使其部分甚至全部丧失战斗力。另一方面的改进可谓是跨越式的,这就是导弹的动力装置由特里达因公司的J402-CA-400涡喷发动机换装为威廉姆斯公司的F107-WR-400涡扇发动机,不仅增加了推力、降低了耗油率,还提升了导弹的末段机动性,从而能够实施更大范围的侧向机动,有效增强了突防率。此外,为了配合BGM-109B/E的作战使用,美国海军还专门研发了名为“难训鲨鱼”的超视距海上目标探测识别和跟踪系统。

不过,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海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大洋上再无能够与其抗衡的对手。于是,BGM-109B/E这种先进的反舰巡航导弹便如同无用的“屠龙之技”,很难再有大显身手的机会。相比之下,美国海军对于常规对陆攻击型“战斧”的需求量却与日俱增。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美军的每一战必有“战斧挥舞”。在这种情况下,不仅BGM-109E发展计划被取消,甚至连已经装备舰艇的BGM-109B也被“回炉另造”为对陆攻击型“战斧”。因此,就目前美国海军现役装备体系而言,早已没有反舰型“战斧”的存在。前文所述《超级战舰》中“约翰·保罗·琼斯”号发射反舰型“战斧”的情节在现实世界里根本不会发生,其攻击水面目标主要依靠的是8枚“捕鲸叉”反舰导弹。

那么,时隔二十多年后,美国海军为何又重新想起反舰型“战斧”?个中原因很耐人寻味。从目前各国海军发展现状来看,依然没有一支海上力量能够对美国海军构成如当年苏联海军那样强大的威胁,包括俄罗斯海军在内。因此,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美国海军官员一再强调某些潜在对手国家海军的快速发展使其海上优势不存在,这一观点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笔者分析,美国海军这一做法的动因有几个方面:首先,随着“由海向陆”以及“空海一体战”等战略的调整,未来美国海军将更加强调在大洋上与潜在对手作战,其最为典型的体现就是近来颇为流行的“分布式杀伤”概念。由于主要攻击对象从对手国家的近岸以及纵深陆上目标改为对手国家的远洋舰队,那么美国海军各类舰艇最应该弥补的短板就是反舰能力。洛·马公司正在为美国海军研发的LRASM重型隐身反舰导弹虽然性能很先进,但是射程只是大于200海里。而反舰型“战斧”,无论是用现役对陆攻击型返厂改装,还是利用正在发展中的“战斧”Block Ⅳ(“战术战斧”)技术衍生新的型号,都可以达到300海里甚至500海里以上的射程。这一点对于美国海军来说,诱惑相当大。因为500海里以上的射程意味着己方舰艇能够在对手舰队防御圈外,就具备发射反舰型“战斧”打击对手航母的能力。

其次,随着美国海军作战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其已经具备了利用各种航空平台为反舰型“战斧”指示目标的能力。早在2015年1月,美国海军就使用1架F/A-18“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引导“基德”号驱逐舰发射的“战斧”Block Ⅳ,成功击中了1艘海上移动靶船。这一能力有望拓展至美国海军的几乎所有航空平台上,这一点对于无法挂载重型反舰导弹的F-35C隐身战斗机和隐身无人机而言尤为重要。

“战斧”Block Ⅳ还配备有双向卫星数据链路和弹载计算机编程能力,可在未锁定目标前实施盲射,到达预定空域后进行空中待机或者在飞行中重新瞄准,并且随时向发射平台报道导弹飞行状态和攻击目标情况。这一优势使得“战斧”Block Ⅳ能够更好地与航空平台实现“侦察-打击”杀伤链的无缝对接,从而达到类似于空地作战中随时呼叫空中火力支援的效果。

(编辑/一翔)

资料链接1 “捕鲸叉”系列反舰导弹

RGM-84“捕鲸叉”是原麦道公司(现为波音公司综合防务系统部)为美国海军研制的一种全天候高亚声速反舰导弹,也是目前美军现役唯一一种专用反舰导弹。该型导弹的第一种型号RGM-84A舰舰导弹于1978年开始在美国海军服役,1994年停产。在此基础上,还陆续发展出空舰型和潜舰型。

RGM-84A的弹体结构由导引头、战斗部、主弹翼、控制舱、涡喷发动机、操纵尾翼和固体火箭助推器组成。主弹翼和尾翼采用折叠设计。制导模式为中段惯性制导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型,质量为222千克,配备延时触发引信和近炸引信。由于采用了宽频带频率捷变主动雷达导引头和先进的计算机逻辑电路,其抗干扰能力较强。发动机采用CAE J402-CA-400单转子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2.92kN,工作时间15分钟,可装载45千克的JP6/10燃料。

RGM-84A的发射架包括Mk11/13、Mk112以及前后有易碎端盖的圆柱形贮运箱式发射架Mk140 Mod0和Mk141 Mod1.其中,Mk140为轻型箱式发射架,有4个发射筒,主要用于小型舰艇,而Mk141为厚壁箱式发射架,同样有4个发射筒,主要用于大型舰艇。

RGM-84A于1977年开始批量生产,1978年初步具备作战能力,1980年开始进行垂直发射系统的研制。之后,麦道公司研发了掠海飞行的RGM-84B。1982年,RGM-84C服役,两年后,RGM-84D开始生产。1989年,麦道公司开始研发具有再攻击能力的RGM-84F,但是该计划在1991年被取消。1997年,RGM-84G进入服役。2002年,第二代“捕鲸叉”RGM-84 Block2研制成功。之前装备第一代“捕鲸叉”的各型舰艇经过改装后,就可以搭载发射RGM-84 Block2。2006年,兼并麦道公司的波音公司开始研发第三代“捕鲸叉”RGM-84 Block3,不过最终还是在2009年被取消。目前,虽然RGM-84A已经停产,但是其他后续发展型号仍然在生产并服役。

资料链接2 “战斧”Block Ⅳ巡航导弹

“战斧”Block Ⅳ是美国雷声公司为海军研发的一种常规远程巡航导弹,又称RGM-109E/UGM-109E。该导弹从水面舰艇或潜艇发射,用于攻击陆上及海上的战术/战略目标。1997年,由于原来的“战斧”Block Ⅳ基本改进计划被取消,美国海军为了满足水面舰艇和潜艇作战部队对海上火力支援的作战需求,启动了“战术战斧”研制项目。同原来的“战斧”Block Ⅳ相比,“战术战斧”最大的不同是以降低研制、生产、维护成本为目标,对导弹进行了重新设计,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其中,在飞行和攻击阶段不再以低空/超低空突防为主要模式,而是采用在8000米以上高空巡航飞行和特种巡逻攻击的方式,因此其射程也远远大于此前的各型“战斧”。

“战术战斧”还采用了包括惯导/GPS、改进型DSMAC、红外摄像机、双向卫星数据链路以及单上计算机编程设备等多种先进制导设备组成的复合制导系统,使其可以在自行预定、备用和紧急三类任务中,按传统、空中待机和飞行中重新瞄准等三种攻击方式,对多种高价值陆上和海面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并且还具备对毁伤结果进行实时评估的能力。

1998年,雷声公司成为“战术战斧”研制项目的主承包商。1999年,该型导弹计划采用的J402-CA-72涡喷发动机研制出现了问题,使得整个项目的进度被迫延迟。为此,雷声公司在同年12月同威廉姆斯国际公司和罗罗公司进行了紧急洽淡,最终决定将“战术战斧”的动力系统更换为性能更好的F415涡扇发动机。2000年,“战术战斧”成功完成关键设计审查,2001年开始飞行试验,2002年便进入到低速生产,2004年正式服役。

“战术战斧”的总体布局与此前各型号“战斧”有较大的差别。该型导弹采用圆柱形弹体、带凸缘的卵型头部和逐渐收缩的尾段。弹体中部的主弹翼最初为可折叠前掠式窄矩形翼面上单翼,后来改为后掠翼,展弦比较大,折叠后置于弹体背脊下的翼槽内。弹体尾部的尾翼也改为互成120°角的人字形平行四边形弹翼,而不是此前各型“战斧”的十字形弹翼。弹体后段下部设有埋入式发动机进气口,由曲面三角形进气口盖保护。弹体前段装有兼具目标识别和战斗毁伤评估双功能的红外成像导引头、战斗部、GPS、高度表、惯导系统以及景象匹配相关器等设备;弹体中段装有燃料箱和卫星天线;后段装有涡扇发动机、各种集中式电子组件、控制装置和尾翼作动器。弹体后部还串联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

目前“战术战斧”使用的主要是WDU-36/B型反应钛PBXN107高爆/起燃战斗部,今后雷声公司还将为其配备子母弹布撒战斗部和侵彻战斗部。后者将主要用于打击加固、半地下目标,比如掩体、指挥所以及仓库等。

推荐访问:战斧 巡航导弹 重提 美国海军 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