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先进事迹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研究综述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5 08:53:48   浏览次数:

总结。

1 关于ORC系统的研究进展

1.1 关于有机工质筛选的研究进展

有机工质筛选的评判标准围绕安全环保性、热力学性能与经济性三个方面,不同类型和温度的热源所适用的工质也不同,如表1所示。

图1 ORC系统原理图

Fig.1 Principle of ORC system

图2 ORC系统温熵图

Fig.2 T-s diagram of ORC system

表1 不同类型、热源温度推荐工质

Tab.1 Recommended refrigerants for heat source of different types and temperatures

许多学者利用各类软件设计了关于有机工质筛选的计算程序。许俊俊等[10]利用MATLAB基于多级非结构性模糊决策分析方法建立了ORC系统工质优选体系,计算不同工质条件下的循环性能参数,依据上述三个评判标准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在热源温度为150 ℃时,R123的综合性能指标最优。张丽娜等[11]结合REFPRO8.0工质物性数据库,利用MATLAB建立了ORC热力性能计算程序,除具有系统循环热力性能计算功能外,还具有工质筛选的作用。王华荣等[12]选用R600a,R114,R245fa和R245ca四种工质,由环境性模型、热力学模型和经济性模型组合建立ORC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利用BPGA算法得出各工质的最优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并得出以R245fa为工质的ORC系统的综合性能最佳的结论,且在变工况条件下仍表现出了最优的综合性能。

对于中高温热源的ORC系统,有机工质的热分解性是工质筛选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工质是R245fa。戴晓业等[13]针对R245fa的热稳定性和材料相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R245fa的热分解温度在300~320 ℃时,金属材料对其热分解有着明显的催化作用,且在实际系统中,如果反应时间较长,则易发生积碳,影响系统运行效率。

由于R245fa的GWP指数高,梁立鹏等[9]选用更加环保的R1234yf进行了系统火用效率与火用损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热源温度为110~150 ℃时,R1234yf比R245fa具有更佳的热力学性能。

1.2 关于ORC系统性能影响参数的研究进展

冷凝器、蒸发器参数是影响ORC系统性能的主要运行参数,一般存在最佳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王华荣等[12]选取热效率、火用效率、投资回收期和年减排量为目标函数,以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为控制变量,建立了ORC系统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取得了四种工质的最优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

为研究冷凝温度对ORC系统性能的影响,董冰等[14]分别采用了三种冷凝器(卧式壳管式、蒸发式和风冷式),选取吐鲁番、哈尔滨和广州三个温差较大的城市天气作为气候条件,采用NIST在MATLAB界面下编程计算不同冷凝器下的冷凝温度,并给出了计算流程图。董冰等[14]以R245fa为工质,在蒸发温度为90 ℃,蒸发器出口过热度为10 ℃,地热温度为110 ℃的条件下,计算发电量、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结果表明:气温低、湿度小的地区ORC系统性能较好;蒸发式发电量最大、风冷式发电量最小。苗政等[15]采用EES软件计算了饱和ORC系统在使用R245fa和R601a时,输出净功随冷凝温度变化的规律,同时分析了膨胀机膨胀比、最佳进口温度和工质流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地热源温度为130 ℃,冷凝温度从30 ℃降至0 ℃时,膨胀比增大约2倍,有机工质在膨胀机进口的最佳温度升高,且波动幅度达15 ℃,工质质量流量增加超过30%,系统净输出功增长达120%。

根据工质蒸发温度和压力所在的区域,可将ORC分为跨临界循环、近临界循环和亚临界循环。王羽平等[16]选用了干性、湿性、绝热三种典型工质,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近临界循环与亚临界循环的性能差异,并从工质物性角度分析原因。结果表明:近临界循環具有良好的变工况性能,且干性工质最适用于近临界循环。薄华宇等[17]以110 ℃地热水为热源,对跨临界ORC系统的净功、效率和换热器UA值进行了模拟计算,并针对六种有机工质的循环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了蒸发压力对循环净功与效率的影响,发现存在最佳蒸发压力。但跨临界循环蒸发压力较高,蒸发器造价较贵,且透平设计难度加大。蒸发器换热效率也是ORC系统的重要性能参数之一。魏莉莉等[18]针对低温ORC系统,选取三种换热器(板式、壳管式和满液式)进行对比试验,并设计了壳管式预热器+满液式蒸发器的组合式蒸发器对其进行理论分析与试验测试,最终达到了饱和气态工质稳定产生的目的,还提高了传热系数与传热效率。

1.3 关于系统结构优化的总结

研究影响性能的参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优化系统性能,许多学者在ORC系统优化方面进行了创新。罗琪等[19]与Mago等[20]都曾提出抽汽回热能显著提升ORC系统热效率。徐荣吉等[21]通过试验得出,有回热系统能优化ORC系统热力学性能。文献[22-23]指出再热能避免乏汽湿度过高影响汽轮机运行,从而提高了ORC系统的热效率。综上所述,抽汽回热、内回热与再热均能提升ORC系统的性能。余廷芳等[24]提出了再热、抽汽回热和内回热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新型ORC系统,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在最佳再热蒸汽压力条件下,对单一内回热、抽汽回热、抽汽内回热、再热ORC系统分别进行了热力学性能计算,得出新型ORC系统的热效率达18.86%,远高于单一ORC系统。

也有学者采用双级ORC系统来提高系统热效率。秦亚琦等[25]选取R141bR245fa,npentaneR600和isopentaneR114分别作为双级ORC系统的工质,一级采用超临界循环,二级采用亚临界循环,工

作原理如图4所示。分析表明:随着一级蒸发压力增大,工质为isopentaneR114和npentaneR600时,ORC系统效率先增大后减小,输出净功一直减小,采用R141bR245fa为工质的ORC系统的热效率保持增大趋势,各级工质质量流量变化幅度不大,系统的烟气出口温度偏高,具有进一步提高性能的潜力。崔雁清等[26]根据车用CNG发动机的余热能分布特性设计了双级ORC系统,该系统分为高温循环和低温循环,高温循环以R245fa为工质,回收CNG发动机排气部分,低温循环分别以R245fa,R1234ze和R1234yf为工质,回收进气中冷能量、高温循环冷凝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和系统冷却水中的能量。结果表明:较高的蒸发压力和蒸发温度以及较低的冷凝温度可以提高ORC系统净输出功率和热效率,且采用R245fa为工质时,系统的热力学性能最优。

图3 新型ORC系统工作原理

Fig.3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new ORC system

图4 双级ORC系统工作原理

Fig.4 Working principle of two-stage ORC system

1.4 关于ORC系统与其他系统联合的研究进展

蒸气压缩制冷(VCR)系统与ORC系统联合运行,使得采用太阳能驱动的家用小型空调成为可能,与吸收式、蒸汽喷射式制冷相比,其COP可高达1.4,且在室外温度越高时COP越高。马国远等[27]利用软件模拟计算复合系统的COP,并通过对比得出R134a作为VCR系统工质、R1234ze作为ORC系统工质时,会获得较高的COP性能。莫东鸣等[28]耦合了跨临界ORC系统和蒸汽压缩制冷(VCR)循环,构建了由低温烟气驱动的冷电联产复合系统,可以有效地回收低温烟气余热进行发电和制冷,实现冷量和发电量的灵活配合,其系统原理图如图5所示。雷欢等[29]通过膨胀机与压缩机同轴连接,将ORC系统与VCR系统联合制冷,对比了采用Cyclohexane,D4,noctane和R141b四种工质的热力学性能,并进行了系统火用损失计算,分析了ORC系统蒸发温度、制冷剂蒸发温度、透平效率等参数对系统COP的影响,当采用Cyclohexane为工质时,COP最高,达到1.262。

图5 ORCVCR系统工作原理

Fig.5 Working principle of ORC-VCR system

ORC系统不仅能采集内燃机(ICE)的燃烧烟气废热,还能利用其机组套缸冷却水余热发电。岳晨等[30]提出了一套ICEORC系统,可利用ICE动力启动ORC系统,ORC系统稳定运行后又将动力使输给ICE,在标定负荷下,该系统热效率较ICE子系统提高了7.8%,而ORC系统投资回收期仅为9 300 h,且经济性优势随燃料的价格的提高而提高。

联合其他热源系统也是一种新的联合方式,为充分回收矿藏热采过程尾端低温蒸汽余热,杨新乐等[31]利用太阳能补充预热器中热源显热以缩小换热温差,提出了一种新型低温蒸汽太阳能双热源ORC发电系统。

1.5 关于ORC系统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ORC系统在欧美市场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包括工业余热及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装机容量最大的领域为地热,但国内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装机数量上看,最多的是意大利的Turboden公司,其ORC机组主要集中在生物质及工业余热,故装机容量较小。目前,利用ORC技术回收地热能发电的最为先进的公司是美国ORMAT。

我国目前主要将ORC系统应用在水泥厂、石化厂等工业领域。李浩[32]在现有常规水泥余热发电系统基础上,增设ORC机组,经过理论计算和实际工程分析得出,当窖尾收尘器温度达到150 ℃左右时,2 500~5 000 t/d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能力新增电量250~350 kW,并发现300 ℃以上的余热不适宜作为ORC系统热源。秦文戈[33]将两台ORC系统热水发电机组串级应用于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以回收芳烃联合装置中存在的大量低温余热,采用浙江开山集团的串级有ORC系统发电站,工质采用R245fa,一年可直接节省电费1 649.5万元。

ORC技术作为一项低品位余热回收的有效途径,在内燃机余热回收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杨凯等[34]设计了一套车用柴油机余热回收系统,以R416a为工质,通过试验确定了螺杆膨胀机的最优工况点。结果表明:输出功率最大提高30.6 kW,热效率最大提高10.99%,余热回收效率最高达10.61%,有效燃油消耗率最大降低3 535 g/(kW·h)。朱轶林等[35]利用设计的ORC系统回收船舶柴油机的排气能量,研究结果表明:以R245fa为工质时,最佳蒸发温度为117 ℃,最佳冷凝温度为316 K,膨胀比为6.6,热效率可以达到12%。李金平等[36]利用GTPOWER对某国产30 kW沼气发电机组发动机建立模型,利用ASPEN PLUS建立利用燃烧烟气和机组套缸冷却水余热的ORC系统模型,分析了过量空气系数对发动机性能、烟气余热利用、ICEORC联合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应根据沼气甲烷含量适当地增加过量空气系数。

2 尚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正面临着调整且能源需求量大,ORC系统作为一个热力发电系统,在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却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推进ORC系统的使用和发展,就要解决以下几个正在面临的问题:

(1) 研究理论与实际脱节,企业对科研机构的研究反应迟钝。现有文献大多是通过理论模拟分析,缺乏试验研究,忽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应加强各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解决工程运用中的关键问题,如密封系统测试、控制系统测试、高速轴承耗损测试等。

(2) 缺乏行业标准与政策支持。国内检测及行业标准规范缺乏,余热定义统计标准不同,行业配套及数据不完善。ORC技术仍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并将产业补贴落到实处。

(3) 产品经济性不突出。组件大多依靠进口,效益不抵成本,回收期达两三年以上。換热器、膨胀机、泵的效率不尽人意,冷却水功耗问题受忽视,膨胀机匹配性较差。

3 结 语

(1) 目前,学者们大多是选取两个或三个性能参数为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质选择的单一性问题,但少数目标无法全面反映系统综合性能。一些学者采用多级目标,但每位学者的侧重点不同,存在主观性问题。若采用多级非结构性模糊决策分析法,可避免主观权重问题,只是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总之,有机物的选择应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做到与系统热源的温度、性质相匹配,从而达到提升系统热效率的目的。

(2) 目前对于ORC系统性能参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冷凝温度、蒸发温度上,且存在最佳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提高蒸发温度可提高系统热效率,因此采用近临界循环与超临界循环,但此时透平入口出现超音速,故选择蒸发温度时要考虑工质临界温度、热源温度和系统耐压程度等因素。降低冷凝温度可提高系统热效率,但要防止冷凝压力低于大气压力,造成负压。窄点温差、透平效率等也是需要研究的重要性能参数。

(3) 提高换热器、膨胀机、泵效率,采用再热、回热、跨临界循环或双级ORC系统等方式都可优化系统性能。目前国内膨胀机的匹配性较差,大多靠进口,成本居高不下,故透平的设计与优化值得引起学者们的研究。

(4) ORC系统与其他系统(如蒸汽压缩制冷、内燃机等)的联合运行不仅是对ORC系统的一种优化,同时也是对其他系统应用的一种推进,相互克服缺陷,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与其他冷热源相联合以优化ORC系统的回收效率,可达到更好的能源利用效果。

(5) 近年来,ORC系统在低温余热回收领域的优势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国内众多厂家纷纷尝试,虽然ORC系统在欧美市场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然而我国的研究仍偏离实际工程,离产业化较远,ORC系统应用市场仍处于待开发阶段。学者们将目光大多放在工业余热、内燃机、地热等方面,但还有大量未能合理利用的低温余热领域值得关注,例如生物质能、钢铁行业、采油、玻璃制造、金属冶炼等。

参考文献:

[1] 徐建,董奥,陶莉,等.利用低品位热能的有机物朗肯循环的工质选择[J].节能技术,2011,29(3):204-210.

[2] WANG Z Q,ZHOU N J,GUO J,et al.Fluid selection and parametric optimization of organic Rankine cycle using low temperature waste heat[J].Energy,2012,40(1):107-115.

[3] TCHANCHE B F,PAPADAKIS G,LAMBRINOS G,et al.Fluid selection for a low-temperature solar organic Rankine cycle[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9,29(11/12):2468-2476.

[4] 韩中合,杜燕,王智.有机朗肯循环低温余热回收系统的工质选择[J].化工进展,2014,33(9):2279-2285.

[5] KHENNICH M,GALANIS N.Thermodynamic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power cycles using a finite low-temperature heat sour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2012,36(7):871-885.

[6] LIU W,MEINEL D,WIELAND C,et al.Investigation of hydrofluoroolefins as potential working fluids in organic Rankine cycle for geothermal power generation[J].Energy,2014,67:106-116.

[7] WANG X W,LIU X M,ZHANG C H.Parametric optimization and range analysis of organicrankine cycle for binary-cycle geothermal plant[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14,80:256-265.

[8] SALEH B,KOGLBAUER G,WENDLAND M,et al.Working fluids for low-temperature organic Rankine cycles[J].Energy,2007,32(7):1210-1221.

[9] 梁立鹏,曹园树,胡冰,等.R1234yf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热力学性能研究[J].新能源进展,2014,2(3):197-203.

[10] 许俊俊,罗向龙,王永真,等.ORC工质选择的多级非结构性模糊决策分析[J].化工学报,2015,66(3):1051-1058.

[11] 张丽娜,朱彤,王海鹰,等.ORC系统热力性能计算程序开发[J].热能动力工程,2014,29(1):41-45.

[12] 王华荣,徐进良.采用BPGA算法的有机朗肯循环多目标优化[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36(12):3168-3176.

[13] 戴晓业,安青松,骞伟中,等.HFC245fa作为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的热稳定性和材料相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36(7):1392-1396.

[14] 董冰,张凯,高磊,等.ORC螺杆膨胀发电机组在不同地域和季节的性能分析[J].制冷技术,2015,35(1):11-16,20.

[15] 苗政,刘广林,徐进良,等.变冷凝工况地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J].重庆大学学报,2014,37(6):51-55.

[16] 王羽平,汤磊,杨平,等.近(亚)临界有机物朗肯循环的性能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20):3251-3256.

[17] 薄华宇,朱家玲,李太禄.跨临界有机朗肯循环工质选择及系统参数优化[J].太阳能学报,2015,36(11):2625-2631.

[18] 魏莉莉,张于峰,穆永超.低温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中的蒸发器设计研究[J].低温工程,2015(6):31-36.

[19] 罗琪,翁一武,顾伟.抽汽回热式有机工质发电系统的热力特性分析[J].现代电力,2009,26(6):39-44.

[20] MAGO P J,CHAMRA L M,SRINIVASAN K,et al.An examination of regenerative organic rankine cycles using dry fluids[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8,28(8/9):998-1007.

[21] 徐荣吉,席奂,何雅玲.内回热/无回热有机朗肯循环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34(2):205-210.

[22] 李宁,张鑫,白皓,等.有机朗肯循环与再热式循环低温热源发电系统热力性能研究[J].工业加热,2012,41(2):44-47.

[23] 沈维道,童均耕.工程热力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4] 余廷芳,廖雷,刘冉.再热抽汽回热内回热结合的有机朗肯循环热力性能分析[J].热力发电,2016,45(5):16-20.

[25] 秦亚琦,王重阳.基于中高温热源的双级有机朗肯循环性能研究[J].发电与空调,2017,38(1):11-16.

[26] 崔雁清,尤琦,汤传琦,等.基于双有机朗肯循环的CNG发动机余热回收系统参数优化及工质选择[J].车用发动机,2016(5):61-68.

[27] 马国远,房磊,许树学,等.不同工质有机朗肯-蒸汽压缩复合式热泵系统的能效特性比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6,42(2):296-301.

[28] 莫东鸣,胡雷鸣,朱小英.耦合跨临界有机朗肯循环和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分析[J].热能动力工程,2015,30(5):684-688.

[29] 雷欢,杨金福,唐长亮,等.结合ORC和VCR的中温余热回收系统性能分析[J].热能动力工程,2017,32(1):7-12.

[30] 岳晨,韓东,焦炜琦,等.内燃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循环动力系统技术经济性能分析[J].内燃机学报,2012,30(3):266-271.

[31] 杨新乐,董思含,黄菲菲,等.低温蒸汽太阳能双热源ORC发电系统热力性能分析[J].热能动力工程,2016,31(1):105-110.

[32] 李浩.ORC系统在水泥工业余热利用中的应用[J].水泥技术,2015(4):77-80.

[33] 秦文戈.ORC热水发电技术在芳烃联合装置中的应用[J].当代化工,2015,44(2):307-309.

[34] 杨凯,张红光,宋松松,等.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的设计及分析[J].内燃机工程,2016,37(3):117-122.

[35] 朱轶林,李惟毅,孙冠中,等.船舶烟气余热驱动有机朗肯循环的系统性能分析[J].化工进展,2016,35(12):3858-3865.

[36] 李金平,汪秋刚,周正清.过量空气系数对沼气内燃机ORC系统性能的影响[J].热能动力工程,2016,31(8):38-43.

推荐访问:循环系统 综述 有机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