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先进事迹

邵东县四代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及控防对策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8 08:37:13   浏览次数:

摘 要:长期以来,邵东县水稻二化螟一般每年发生三代,近年来的暖冬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变化,出现了不完全四代。2016年,邵东县四代二化螟大发生,造成迟插一季稻和晚稻田出现大量虫伤株,一般发生稻田虫伤株率20%左右,严重稻田虫伤株率达80%以上。县城以南的乡镇发生严重,县城以北的乡镇发生较轻;砂性稻田重于粘性稻田。经调查和分析,主要原因是杂交水稻品种高杆、粗茎营养丰富,单、双稻混栽桥梁田多,长期、单一使用化学农药增强害虫抗药性,持续高气温加快发育进度,三代二化螟发育为四代的比例大幅度增加等。采取冬季清除田间越冬场所的虫源、化蛹高峰期之前翻耕稻田或深水灭蛹、螟蛾羽化初期开始安装二化螟性诱剂、在精准测报的基础上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控效果。

关键词:二化螟;虫伤株;发生原因;综合防控;邵东

中图分类号:S435.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7)08-0057-04

Abstract:Three generations of Chilo suppressalis infested usually every year in Shaodong County for a long time, incomplete four generation appeared with the change of climate conditions and cultivation systems in warm winter recent years. The four generation of Chilo suppressalis in 2016 Shaodong County causing serious consequences: single-season rice transplanting was delayed, and 20% to 80% insect pest affected rate was found in the fields. Southern township were seriously affected, while lessen harm in the north, and sandy fields are heavier than the sticky. After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ound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nutritious are rich in stem and thick stems of hybrid rice, a large number of single and double rice mixed planting bridge fields, long term and single use of chemical pesticides enhanced pest resistance, sustained high temperatures accelerate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and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three generation evolved to four generation. Take measures to achieve good control effect including clear the wintering sites in field of insects, plowed field before pupation or deep water destroy, install the sex pheromone in early emergence stage, use the chemical pesticides scientifically on the basis of accurate forecast to conduc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Chilo suppressalis; insect affected plant; reas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haodong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鳞翅目、螟蛾科,是邵东县水稻危害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除危害水稻外,二化螟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作物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水稻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抽穗前受害造成白穗,抽穗后受害造成虫伤株,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30%以上。80年代以前,邵东县每年发生三代,随着冬季气候变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逐步出现了不完全的四代,一般转化率20%~30%。2016年,三代二化螟转化为四代的比率上升到70%以上,使邵东县四代二化螟发生严重,迟熟一季稻和晚稻出现大量虫伤株,一般稻田虫伤株率20%左右,严重丘块的被害株率达80%以上。文中分析了邵东县四代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防对策,以期为二化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1 邵东县四代二化螟历年发生概况

水稻二化螟在邵东县内的发育进度极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前,邵东县水稻二化螟每年发生三代,没有四代二化螟发生。随着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的改变,三代二化螟幼虫中,一部分虫龄较大的高齡幼虫继续发育,形成不完全的四代二化螟,另一部分虫龄较小的低龄幼虫完成本代的发育期后直接越冬。

从表1可以看出,2008~2015年的8 a中,邵东县四代二化螟的发生情况具有以下特点:

(1)每年均有水稻四代二化二螟发生。2014年9月1~15日灯下蛾量只有77只,产卵孵化后接近防治指标,可以兼治,其余发生年均在防治指标以上,需重点防治。

(2)发生程度差异较大。统计的8 a中,四代二化螟大发生4 a,占50%,以2013年发生量最大;一般发生也为4 a,占50%。2009~2011年连续3 a大发生。

(3)卵盛孵期变化不大。四代二化螟需在9月中、下旬以前孵化为幼虫,1~2龄幼虫蛅蛀能力差,在叶鞘内取食,3龄后开始蛅入茎杆内为害。邵东县一般在9月中、下旬出现“寒露风”,气温逐步下降,空气干燥,后期产的卵块很难孵化,初孵幼虫蛅蛀力下降,常从同一蛀孔蛅入形成单株稻茎内的多虫现象,未蛅入稻茎的幼虫在叶鞘内提前停止生长开始滞育、越冬或死亡。

(4)四代成虫发生量与冬前基数没有直接联系。越冬前二化螟经過越冬期低温、寄生和1~3代的大面积防治,残留数量得到控制,三代二化螟防治后并在9月中旬前能产卵的残留虫量,才能成为四代二化螟的有效蛾量,与冬前基数没有直接联系。

2 邵东县2016年四代二化螟发生新特点

2.1 发生面积大,世代重叠更明显

2016年,四代二化螟在邵东县普遍发生,部分地方为害严重,迟插一季稻虫伤株率10%以上的面积占30%以上,晚稻虫伤株率40%以上的面积占50%以上。水稻栽培期中都可在田间见到二化螟成虫,据测报灯下的记载数据,3月15日开启观测灯(佳多牌太阳能虫情测报灯),4月2日晚始见二化螟蛾,较2015年提前4 d,较2013年推迟3 d,10月11日后灯下未见二化螟蛾,螟蛾结束日较上年推迟7 d。从4月1日至10月10日的192 d中,除停电无观测数据4 d外,灯下有成虫日143 d,较上年同期增加10 d,其中8月有虫日29 d,较上年增加4 d。表2表明,2016年盛蛾时间长,第一代和第四代均为5 a以来最长,分别较上年增加3 d和10 d,世代重叠较上年更明显。

2.2 晚稻重于中稻,穗期重于苗期

调查表明,2016年四代二化螟9月3~20日盛蛾,9月13~18日孵化高峰,1~2龄期在叶鞘内取食15 d左右(9月下旬)再蛅入茎内取食,可为害8月下旬以后抽穗的一季稻和晚稻,主要造成虫伤株。中晚稻最后一次用药防治时间一般在水稻破口抽穗前后(2016年为9月13~15日),根据发育进度分析,2016年最后一次用药只对部分四代二化螟初龄幼虫有一定残效(表3),因此,双季稻区的晚稻和迟插一季稻发生严重,残留基数大,早插一季稻发生较轻。

2.3 分布不均匀

邵东县属丘陵区,地势不平,小气候环境有较大差异。2016年,县城偏南乡镇为沙性稻田,耕作层泥温受大气温度变化速度快,二化螟发育进度快,发生严重,四代二化螟最高虫伤株率达80%以上,县城偏北乡镇为粘性稻田,泥温受气温变化速度慢,二化螟发育进度较慢,发生略轻,一般虫伤株率20%左右。

3 水稻四代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分析

3.1 高杆、粗茎水稻品种提供充足的营养条件

近年来,邵东县大力推广优质杂交稻品种(组合),杂交稻栽培面积占98%以上,这些品种植株高大、茎杆粗壮,二化螟幼虫蛀进稻杆后,营养条件好,有利于幼虫发育。晚稻后期的调查表明,杂交稻单株稻茎内幼虫1~3头,最多的有幼虫12头,常规品种单株被害茎内一般只有1头,少数2头。杂交稻叶片大,田间荫蔽度高,小气环境中湿度大,适宜成虫产卵和有利于卵块孵化。

3.2 单、双季稻插花种植提供大量的桥梁田

随着农村耕作制度的改革和水稻单产量的提高,双季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一季稻种植面积增加,与双季稻交叉分布;一季稻播种时间极不统一,从3月中旬至6月中旬,水稻种植区随时有农户播种水稻,二化螟取食为害的桥梁田不断,成虫羽化后可以就近产卵和幼虫为害。在早插一季稻上为害的三代二化螟发育成四代后,向迟插一季稻和晚稻上集中产卵、繁殖,增加四代的虫口数量,使四代二化螟为害程度加重。

3.3 持续高温加快发育进度

二化螟幼虫发育起点温度9.82±2.4℃,全生育历期为21℃时44.04±3.92 d,25℃时31.03±3.12 d,29℃时30.11±3.0 d,33℃时29.37±3.14 d(较21℃时缩短14.67 d,较29℃时缩短0.74 d)[1]。县气象局的记载数据表明,2016年,邵东县出现史上少见的长时间夏、秋持续高温,最高大气温度达到38.3℃(07-30),田间小气候温度最有利于幼虫发育和为害。由表4可知,三、四代二化螟发生期的7~9月,日平均气温较上年分别高3.6、2.2和0.8℃,较2005~2014年10 a平均的日平均气温分别偏高0.35、0.8和1.02℃,二化螟幼虫发育进度缩短2~3 d,相当于幼虫提前近1龄期。

3.4 长期、大量使用单一化学农药,害虫抗药性增强

邵东县2005年前后引进氯虫苯甲酰胺等酰胺类农药品种取代三唑磷防治二化螟,使用时间10 a以上。据2012年资料报导,氯虫苯甲酰胺对二化螟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4.412 mg/L[2],按用水量20 kg/667 m2计算,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商品用量为8.32 g/667 m2。当时,邵东县常用商品量10 g/667 m2,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每代二化螟防治1次,可以有效控制为害。2014年开始,在商品用药量不变的情况下,防治效果逐渐变弱,用药量也逐年增加。目前,一般使用商品量15 g/667m2,防治效果也只有80%左右,二化螟抗药性明显增强,虫口基数较大的稻田须用药防治2次或增加其他药剂混合使用才能确保防治效果。

3.5 防治技术不当,害虫基数累加

用药时间不准、用水量不足、施药器械械落后等,使防治质量差,虫口基数逐代累加,后期虫口基数大,防治困难。

4 综合防控对策

4.1 统一布局

4.1.1 区域化栽培 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单、双季稻分区域集中连片栽培,避免混栽,减少二化螟桥梁田。在同一行政区域或气候条件下,连片集中面积应达10 hm2以上,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越大,越有利于二化螟统一防控。

4.1.2 统一播种期 邵东县早稻播种时间为3月中下旬,晚稻播种时间为6月中旬,早、晚稻因防止春季低温烂秧和9月中、下旬的“寒露风”的需要,播种时间较集中而统一;但一季稻的播种时间相差极大,4月上旬至6月上旬均有农户播种,一般将4月中旬以前播种的一季稻称为一季早稻,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的一季稻称为中稻,5月中旬以后播种的一季稻称为一季晚稻,一季晚稻和晚稻是四代二化螟的主要为害对象田。为了控制四代二化螟的为害,建议一季稻播种时间应安排在5月中旬以前,宜早不宜迟,提前统一时间播种,使一代二化螟尾峰螟蛾在一季稻秧田内产卵孵化,可将幼虫防治在秧田期,减少大田防治面积和农药用量。

4.2 治前控后,治小保大

4.2.1 及时清除越冬寄主 水稻二化螟越冬代幼虫的越冬场所复杂,除稻田残桩以外,还有茭白、秋玉米、小麥及禾本科杂草等,邵东县近年的小麦的种植面积极少,非人工种植的茭白和秋玉米种植面积也不大,禾本科杂草(含野生茭白)是除稻桩以外的主要越冬寄主,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代二化螟虫源,应在4月中旬成虫羽化前,将越冬场所的二化螟寄主残株清理干净并集中深埋或烧毁[3]。

4.2.2 提前翻耕,深水灭蛹 稻桩残株是二化螟越冬的主要场所,特别是近年来机收面积增加,稻桩残留高,更有利于二化螟越冬。邵东县越冬二化螟幼虫一般从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20日左右进入化蛹高峰,4月15日前是翻耕和深水灭蛹的最佳时间。双季早稻田应灌深水后及时进行翻耕犁耙,一季稻田也要灌深水进行第一次犁翻,将稻桩打碎或压入泥中,并保持淹水5~7 d,移栽前再进行第二次犁耙。种粮大户采用机械旋耕,只要确保在二化螟成虫羽化前进行旋耕或灌深水淹没稻桩,对越冬代二化螟能发挥很好的防控作用。邵东县近年的深水灭蛹情况,总体表现为双季稻田按时灌深水翻耕的比例80%以上,种粮大户的深翻耕质量高于散户;一季稻按时深翻耕或灌深水灭蛹的比例很低,只有10%左右,播种越迟的一季稻田翻耕时间越迟。因此,一季稻田的越冬二化螟是早稻田一代二化螟的主要虫源田。

4.2.3 全面推广性诱剂或杀虫灯诱杀 二化螟性诱剂是利用二化螟雌成虫性成熟后释放的一种能吸引雄成虫进行交配的性息素,这种信息素被人工合成后制成诱芯,安放在专用的诱捕器内,雄成虫在信息素周围活动时进入能进不能出的空间内,使田间雄成虫数量减少,雌成虫不能完成交配,产出的卵为无效卵,不能正常孵化,从而达到防控二化螟的效果,是操作简便、专一性强、无公害的物理防控方法。邵东县从2014年开始引进性诱剂防控水稻二化螟,2016年诱捕器数量达到1.5万只左右,一般在早稻一代二化螟防控中使用一次诱芯,对一代二化螟的防控效果十分明显,使用性诱剂的早稻田苗期枯鞘率较未使用区低15%以上,部分稻田一代二化螟发生量低于防治标准。性诱剂的使用方法:稻田犁翻后,在田埂上安插二化螟专用性诱捕器,安插数量为1个/667 m2,诱捕器内放置诱芯1根,安装时,确保诱芯离秧苗高度50 cm左右,每一代二化螟成虫始发期更换一次诱芯。据报道,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植株受害减退率81.38%[4]。未翻耕的一季稻田、油菜田及其他春收作物田也必须安插性诱剂,防止成虫向早稻上迁飞,集中产卵为害。

杀虫灯诱杀是利用二化螟蛾的趋光性及对波长、光色趋性生产的设备,二化螟蛾扑向杀虫灯时触及电网而杀死,杀虫灯对雄成虫和雌成虫均有较好的诱捕效果。邵东县植保植检站2014年的试验表明,单用杀虫灯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为81.5%。但是,部分成虫扑灯时容易逃逸,使杀虫灯四周成虫量增加;杀虫灯对益虫成虫同样有诱杀作用,对稻生态有一定影响。杀虫灯安装要点:安装密度0.83~1台/hm2,安装高度为灯下端离地1.5 m,傍晚7:00左右开灯,早晨6:00左右关灯,随时清理电网上粘附的虫体和诱捕袋中的成虫。现在生产太阳能杀虫灯,采用光控智能开关,可以自动开灯和开灯,更加方便有效。

4.2.4 秧田“送嫁药” 秧田面积小而集中,水育秧田与大田的比例在1∶10左右,抛秧田、机插秧田与大田的比例可达1∶20~1∶30以上。秧苗移栽前5~7 d选药效期较长的农药品种,适当增加用药量进行药剂防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药剂被植株吸收后带进大田,可确保大田前期初孵幼虫得到控制。

4.2.5 狠治一代、挑治二代、重治三代、普治四代 邵东县的二化螟,一代在早稻苗期为害造成枯心,一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是确保早稻基本苗,减少全年虫口基数的关键一代,必须狠治;二代在早稻破口抽穗期和一季稻苗期为害造成早稻白穗、虫伤株和一季稻枯心,邵东县二代二化螟一般发生量不太大,一般与其他害虫兼治,对部分发生严重的稻田,进行重点挑治;三代二化螟在晚稻苗期和一季稻穗期为害造成晚稻枯心和一季稻白穗或虫伤株,是一季稻后期和晚稻压基数的一代,一般中等偏重发生,应当重治;四代二化螟在迟插一季晚稻和晚稻穗期为害造成白穗或虫伤株,长期以来,邵东县四代二化螟发生量不大,由于干旱缺水,水稻齐穗灌浆,农民最容易忽视,近年来,四代二化螟发生量快速增加,必须引起重视,进行普治。

4.3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防治

4.3.1 精准测报 水稻二化螟按GB/15792-200X的“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进行预测预报,随着气候变化和二化螟种类演变,预测预报必须在定点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扩大观测点数量和调查面积,同时,结合当年的气候特点、栽培制度进行调整,使调查数据和发生期预测更具代表性、准确性。

4.3.2 科学用药 首先应严格控制防治指标。长期以来,邵东县的二化螟防治指标因发生代别、不同水稻品种、不同水稻生育期而异;防治分蘖期二化螟,当枯鞘株率达3%或枯鞘丛率5%时用药;防治穗期二化螟,在上代残留虫量500条/667 m2以上时用药防治;杂交水稻苗期分蘖能力较强,植株茎杆粗壮,幼虫蛀入茎杆后不需要转株为害便可完成全幼虫期发育,防治指标较常规稻品种可以适当扩大。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对农药的使用提出了“减量控害”方案,要求在控制病虫害损失的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也应适当放宽防治指标。其次是根据不同农药品种确定用药时间。一般情况下,速效性强的农药品种可以在二龄高峰期用药,作用效果较慢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应提前到幼虫孵化高峰期至一龄幼虫高峰期用药。第三是选择对口农药。二化螟的对口农药发展速度较快,从有机氯(如六六六、敌敌滴等)到有机氮(如杀虫脒、杀虫双等),再到有机磷(如甲胺磷、三唑磷等),2005年开始引进酰胺类农药(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等)防治水稻二化螟,成为目前的主要二化螟防治药剂。第四是交替用药。二化螟对农药易产生抗药性,一般情况下,同种农药连续使用8~10 a就可能产生抗药性,不同农药品种交替使用,可以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在一季作物上,同种农药只能使用1次。第五是确保用水量和防治质量。二化螟初龄幼虫在叶鞘内取食,三龄以后蛀入茎杆内取食,为害隐蔽性强,药剂难以接触虫体发挥触杀作用,必须通过根系或叶面吸收并在作物体内传导到为害部位时才能发挥药效。因此,施药防治时,必须确保用足水量,严格控制用药浓度,均匀喷施,使作物尽可能多地吸收药液,提高防治效果;水稻苗期叶面积小,防治二化螟用水量25~30 kg/667m2,水稻孕穗后,叶面积逐步增加,到剑叶抽出时达到最高,防治二化螟的用水量应增加到40~50 kg/667 m2,施药时务必保持田间有浅水层3~5 d;晚稻孕穗期正值邵东县秋旱期,稻田一般都缺水,根系的吸收功能减慢,只能通过叶面吸收药液,防治四代二化螟时更要重视用水量。

4.3.3 统防统治 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利用先进的施药机械、精选农药品种、在准确的调查预报基础上实施统一时间施药,可以明显地减少害虫在施药时的扩散,减少用药次数、农药用量和农药污染,提高了防治效果和农产品质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病虫损失,实现了农民和服务组织双受益。多年来的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实践表明,与农民自防区相比,统防统治区的早、晚稻可以分别减少用药1次,一季稻可以减少用药2次以上;单位面积农药用量减少10%~15%,稻谷中的农药残留明显下降,有些统防统治区的稻谷已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增产稻谷50 kg/667 m2以上,统防统治区未出现大面积的病虫损失超出国家允许水平,农民的满意度达95%以上;统防统治实施区域土地流转率高,稻田抛荒面积减少;服务组织施药防治后统一回收农药包装物,减少了水源和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 汪信庚,程家安,何俊华. 二化螟发育历期和积温效应研究[J]. 浙江农业大学报,1993,19(4):419-424.

[2] 张真真. 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其氯虫苯甲酰胺敏感基线的建立[EB/OL]. http:///p-7169843151762.html.

[3] 祝智辉,黄文坤,李忠彩. 汉寿县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初探[J]. 湖南农业科学,1999,(6):42-43.

[4] 李春凤. 利用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EB/OL]. http://.

(责任编辑:夏亚男)

推荐访问:邵东县 对策 四代 原因 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