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先进事迹

关爱教育园地中的“流动花朵”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4 08:45:01   浏览次数: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纷纷进城务工或到沿海经济发达的地方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这些“外来民工”就形成了另一类弱势群体,而他们的子女也随着其父母随时流动,这些“流动花朵”的教育问题日趋突出。他们当中普遍存在生活学习条件差、行为习惯差、容易遭受歧视等现象,往往表现为孤僻、自卑、缺乏自信等行为。当我们的民工家长们在为我们家乡、为本地经济腾飞作出贡献的时候,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想:全心全意地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倾注我们的心血教好他们的孩子,使他们的孩子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就外来民工——这些弱势群体的子女教育问题作出浅析。

一、班级弱势群体子女比例增长的原因

近几年来,弱势群体子女比例增长迅速。我班现有学生44人,其中弱势群体子女就有9人,占百分之二十以上。根据本人调查分析,弱势群体子女来到本地的途径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依亲带眷的联动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云南、贵州等地的一批女子嫁到本地,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她们已站稳了脚跟并融入了本地,从而带动了大批的亲戚朋友到本地安营扎寨。

2.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弱势群体

我镇原来经济比较薄弱,而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全方位招商引资,建起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全镇工业蓬勃发展,我镇经济高速增长,现已变本市的经济强镇。但随着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劳动力严重不足。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高涨,生产率显著提高,依靠有限的耕地已难以致富,于是开始走出去寻找机会,向沿海或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是他们的首选目标。在批发市场、小餐馆、废品收购商贩、看门人、保安、送水人、小商铺中到处是他们的身影,尽管收入水平偏低,但比家乡的务农收入要宽裕。他们已经基本上在本地站稳脚跟,有了立足之处,所以把子女接在身边。

3.本地地理位置的优势

我镇交通便利,既可陆运,又可水运。多数弱势群体处于城市中的社会底层,或居住于城乡结合部,他们大多数家庭的子女在城里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受到很大的阻碍,一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阻隔,入学手续繁杂,不能像在乡下那样顺畅的入学读书;二是自身经济能力所限,交不起城市学校里昂贵的学习费用,于是很多人选择城乡结合的农村学校入学。而当地政府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们,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二、弱势群体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弱势群体子女家庭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他们的心理也开始边缘化。他们与班内同龄人相比,显得早熟、自卑和失落。与本地学生相比,弱势群体子女总是自觉地把自己划为班内地位较低的群体,并有这样的群体认同感,在这一群体中自我封闭,这一点在初中孩子心理上特别明显。对于他们所处陌生的地方,他们在欣喜、好奇之余,却并不认同,还是怀念在农村真正的家和伙伴。

由于自己的家庭所处的地位,自己求学受到的阻碍,弱势群体子女被激发出本地同龄人不具备的自尊、自强,但又被强烈的自卑剥夺、被隔离。对他们来说,从家乡突然来到一个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极大,因此他们把同一群体内友情看得很重,渴望能得到班内学生的认可和接受。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边缘地位,使得他们内心建立起自我防卫感强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边缘意识。同时本地学生的排外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轻视弱势群体子女,使他们无形中产生自卑心理。如果任其发展,会导致其人格发展不健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须知,教育改变命运。如果民工的孩子得不到良好教育的熏陶和培育,他们会永远摆脱不了贫困生活的圈子,如果这个循环不断恶化,那么仇恨和对立的种子必然会在他们心里不断滋长,这将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关爱弱势群体子女这些“流动花朵”势在必行,很有必要。请看来自他们的表述:

——“我知道爸爸挣钱不容易,我知道这个社会不公平。”

——“爸爸每天休息的时候对我说,孩子,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不要和我一样,做这么苦的事。”

——“他们希望我当个什么官,既有权,又有钱……”

——“我家是卖菜的,虽然很贫穷,但是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一定要出人头地。”

——“我很爱学习,如果学好考上了大学,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他们每天在外边赚钱供我们上学很辛苦。

我的爸爸妈妈是卖水果的,每天早出晚归,一天也赚不了多少钱。他们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别像他们一样每天在外面干苦活。我爸爸妈妈也很关心我的学习,他们有时间就教我学习,给我复习功课。我打算中学毕业后去打工,因为我上学,家里也没钱,我也很想上大学。”

——“我非常喜欢学习,因为现在是竞争社会,我的爸爸妈妈都想让我考大学,然后找份好工作,不像他们一样没文化,找不到好工作,只能扫马路,又累又脏,工资又少,一个月的钱给我们交上学费、吃饭、交水电房费就没了。我也想考上大学,学好本领,自己找一份好工作,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再也不让他们扫马路、打扫卫生了。”

显然,这些弱势群体子女的身上寄托了父辈们改变贫穷命运的梦想,他们已经形成了通过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

三、班主任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策略

1.走入他们内心世界,播撒爱的种子

由于班里学生来自四方,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脾气、秉性各不相同,性格也千差万别,反映到集体中,有的学生热情奔放,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遇事开朗,有的则顾虑重重。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只有了解他们,才能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他们帮助。我们学校为民工子女全部建立了成长档案,档案里清楚地记录着每一位民工子女的成长经历,一页页档案清秀的字里行间,无不倾注着老师们对这些农民工子女慈母般的情怀。平日里对他们做到“四个一点”,即:感情投入多给一点、锻炼机会多给一点、作业辅导优先一点、表扬鼓励放宽一点。

2.贴心的话语,灌溉花朵的成长

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拥有最深厚的爱生之心。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刚接这个班,我发现这些弱势群体子女在校他们最怕的是班主任,在和他们交流沟通时,他们会惴惴不安,他们对我的一言一行非常敏感,为了改变现状,让学生觉得我不仅可敬,而且可亲,我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关心我的每一位学生,让爱拉近了我与他们的距离,让爱使学生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

在日常的相处中,我有意识地使用“我们”“我们班”这些词,消除他们的紧张感,让学生觉得教师与他们平等,产生班级主人翁意识。因为身处外地,他们最希望被他们的老师认可的。在学校运动会和文艺汇演时,这些弱势群体子女非常希望能得到班主任的信任和支持,这时就应多鼓励说:“你们会成功的,我对你们非常有信心。”如果成功,就说:“棒极了,我为你感到骄傲。”如果失败了,就说:“你已经很努力了,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失误的原因,我们离成功就更近了。”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宽容,理解和尊重。这样,我通过贴心的话语传达的亲切、友善、信任、宽容的信息,使他们与我的距离更近了。

3.创造成功机会,树立信心

我班弱势群体子女由于来自各地,在学习上有些恐惧,每次做事总是畏畏缩缩,害怕被其他同学嘲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在日常工作中,我尽可能地去表扬每一个学生,细心留意他们的闪光点,找准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到教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为了让他们彻底摆脱恐惧,有成功感,在班级,我为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尊重理解他们;宽厚真诚对待他们;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想敢说,质疑问难,有自己的见地;委以他们重任,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表现和积极发展。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特长来表现自己。例如刘长飞,体育很好,就积极鼓励他参加镇级、市级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潘怀奇,数学很好,就委任数学课代表;彭仁红,能歌善舞,在文艺汇演时就让她担任领舞。这样使他们渐渐地树立起自信,逐渐融入班级,看到他们那自信的笑容,我也感到十分欣慰。

班主任工作的确是平凡的,平凡得像大海中一朵浪花。但是,我想:即使再平凡,也化解不了我那份执着的追求和那份浓浓的爱,我将继续用心血去浇灌这些可爱的“流动花朵”,用知识去灌溉他们希望的明天。

推荐访问:园地 花朵 关爱 流动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