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报告

绢底彩绘《黄河图》长卷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9 08:40:32   浏览次数:

《黄河图》原是清朝内阁大库旧藏文献,1909年由清廷拨交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初期名称)珍藏。1936年随文物南迁,转存南京故宫博物院,1947年后民国政府将其运往台湾,现存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

《黄河图》绢底彩绘,一长卷,纵横80厘米×1260厘米。地图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该图精细地绘画出西起陕西省南部渭水与黄河交汇口、东至江苏省北部人大海的黄河,突出反映治理黄河的水利工程及两岸地理风貌。绘图人着重采用俯瞰地形地物的形象画法,绿色的山地,褐色波纹的黄河,与地面上的城池、塔院、寺观、舟船等人文景观构成完整的地图画面。图中的河道自西向东,犹如一条巨龙,手法较为夸张,故其精度不高,但尚能如实反映黄河两岸地形地物的相对位置。域池绘画细腻,各城池当时形状及内外建筑均用真形表示。山峰、河流、湖泊、城镇、名胜古迹、堤工、闸坝等文字注记多达1440余处,城池之间的距离偶尔也有标明。此外,东端黄河人海处,在海上画出了太阳、彩云、波涛、岩礁等内容。显然,这是一幅典型的地图与绘画相结合的传统形象化地图。

按规制,清代官绘本舆图绝禁在原图上标注舆图名称、绘图人姓名及年代,一般仅在舆图的背面或图套上贴签注明舆图名称和年代,然而天长日久,所贴的签也就随着岁月流失了。《黄河图》也不例外,同样既无款识,也无绘制年代,只能从图中绘画内容、地名、历史事件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推测。其一,众所周知,明朝祖陵地处洪泽湖西岸、淮河与洪泽湖交会处,距泗州城约十余里。而《黄河图》上,于泗州东北洪泽湖中濒临淹没的小岛上画出了寥寥几株松树,并注有“明朝祖陵”四字。对于明朝发祥之地的皇陵,处理得如此简单,而且又特别称呼“明朝”,足以证明此《黄河图》绝非明代绘制,必是清代绘画无疑。其二,查看本图在洪泽湖西有一处遭水淹的泗州城,城外周围全被水淹没,城内无水并露出水面。据《清一统志》“泗州故城”条记载:“本朝康熙十九年圯于水”。也就是说,泗州城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因黄河夺淮、洪水泛滥才被淹没。由此可知,《黄河图》绘制年代不会早于这一年。其三,又见在本图黄河下游北岸,有一条与黄河平行的河流,两旁筑有长堤,这条河流在清河县西与黄河相接,图上没有注明河流名称。而这条河流正是在运河上起着重要功用的——中河。据《治河要略》记载:靳辅为河道总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为了避开黄河风涛对运河的影响,又主持开挖了中河,次年正月竣工。《清史稿·河渠二》也记载靳辅于康熙二十六年开挖从张庄到清河县的中河,粮船北上,出清口后行黄河数里即人中河,直达张庄运口,以避黄河百八十里之险。从此,运河终于与黄河分开。该地图上十分明显地绘出了这段中运河,进一步说明《黄河图》绘成年代不会早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其四,图上所绘最晚的治黄工程发生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前后,而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三十五年(1696年)以后的治黄工程图上均无反映。根据上述内容及该图绘画风格,推测这幅《黄河图》应绘画于清康熙中期。

传世至今的绢底彩绘《黄河图》,其篇幅之长、内容之丰富、绘画之精细、色彩之艳丽、地名注记之多,可想而知绝非一二年之工,它体现了清朝初期地图的绘画艺术和制图水平,无愧为中国古代形象画法地图的杰作。

推荐访问:长卷 彩绘 河图


[绢底彩绘《黄河图》长卷]相关文章